导读:本文包含了饵木诱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侧柏,双条杉天牛,饵木诱杀,监测防治
饵木诱杀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福[1](2018)在《人工侧柏林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诱集量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连续2 a在同一侧柏幼龄林内开展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试验,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诱集量呈多峰动态变化,诱集量与温度显着相关,并建立了双条杉天牛诱集日累积百分率与温度回归方程。连续2 a的饵木诱杀减少了天牛种群数量,降低了被害株率,证明饵木诱杀法既可监测天牛成虫羽化期种群数量变化,又可作为一种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8年01期)
赖福胜,刘晖,邓习金,黄燕洪[2](2015)在《饵木-化学药剂优化组合法诱杀松墨天牛》一文中研究指出饵木诱集、化学防治是防治松墨天牛诸多方法中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化学药剂的筛选及饵木对天牛引诱距离的测定,优化饵木与化学药剂的组合,提高其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饵木与化学药剂的最佳组合是:饵木在成虫羽化前25d设置,每两株饵木之间距离应相隔150m左右,往饵木上喷洒1%阿维菌素触破式微胶褒剂150倍液,每隔10d喷洒1次,能充分发挥活饵木和化学药剂的效果,降低林间松墨天牛虫口密度,从而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5年02期)
张瑞涛[3](2009)在《双条杉天牛的测报基础与饵木诱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条杉天牛是我国危害侧柏、圆柏、扁柏等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双条杉天牛预测预报目前集中在发生期预测方面,对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研究较少。由于预测预报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把握虫情,不能及时应对灾害,需要健全其测报体系。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测定了双条杉天牛幼虫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侧柏光合作用强度与其受害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建立新的预测预报方法打下了基础;尝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双条杉天牛的发生程度;针对饵木诱集测报中存在的成虫在饵木上产卵后仍可飞到林中产卵的问题,改进了饵木诱杀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侧柏树上流胶孔(代表在树内危害的双条杉天牛幼虫)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双条杉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双条杉天牛幼虫虫口密度差别较大大。阳坡和阴坡双条杉天牛幼虫种群呈空间聚集状态,阴坡幼虫密度小于阳坡。原因是双条杉天牛有聚集产卵习性,且较喜在阳坡危害。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食物资源匮乏,故呈现出向四周扩散的趋势。2、双条杉天牛侵入以后,通过外观很难观察到受害侧柏树内是否有虫。为了寻找早期确定侧柏是否受害的新方法,研究了不同受害程度侧柏和健康侧柏之间光合作用的差别。结果表明:受双条杉天牛危害以后,侧柏的光合作用与健康树和受水分胁迫树的均不相同。在光照强烈的天气,健康侧柏光合作用日进程呈“双峰”曲线,而侧柏受害以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说明受害树光合作用减弱。产生“单峰”曲线的原因可能是侧柏受害以后,内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的活性下降,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此,通过检测侧柏光合作用日变化来确定其是否受害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0~25%枯枝的侧柏和25%~50%枯枝的侧柏,其光合作用也呈现出“双峰”曲线,但与健康侧柏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明显不同,原因可能是枯枝不是受双条杉天牛危害造成的,而是由于干旱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树势衰弱。3、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双条杉天牛发生程度测报模型,将从十叁陵林场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选取坡向、坡位、树高、胸径和郁闭度作为预测因子,利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但经多次调试未找到完成学习过程的方法。原因可能是所掌握的资料过少。4、为了改进饵木诱杀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森保研究室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筛选出毒死蜱喷施饵木杀灭成虫效果最好。林间试验在山东省滕州市木石林场进行,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复配剂、丙溴磷3种药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和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喷施药剂对饵木诱集效果没有影响。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议使用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饵木立式放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占琛,陈贵君,刘玉英,和宇[4](1996)在《外界环境对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双条杉天牛、S.bifsiaotus.bifasciatus(motschu)属鞘翅月、天牛科,是危害侧柏、桧柏的蛀干害虫。它在北京地区分布较广,山林林区、风景区、公园绿地、寺庙以及木料场等地均有该虫发生为害。危害的树种还有龙柏、翠柏、爬地柏等。一九七九年,市园林局周至明高工在香山(本文来源于《园林科技信息》期刊1996年04期)
刘荣光,孙普,陈义夫[5](1986)在《饵木诱杀十斑吉丁虫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Fabricius)是引黄灌区小叶杨、合作杨、箭杆杨、旱柳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破坏输导组(本文来源于《森林病虫通讯》期刊1986年03期)
饵木诱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饵木诱集、化学防治是防治松墨天牛诸多方法中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化学药剂的筛选及饵木对天牛引诱距离的测定,优化饵木与化学药剂的组合,提高其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饵木与化学药剂的最佳组合是:饵木在成虫羽化前25d设置,每两株饵木之间距离应相隔150m左右,往饵木上喷洒1%阿维菌素触破式微胶褒剂150倍液,每隔10d喷洒1次,能充分发挥活饵木和化学药剂的效果,降低林间松墨天牛虫口密度,从而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饵木诱杀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福.人工侧柏林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诱集量的动态变化[J].中国森林病虫.2018
[2].赖福胜,刘晖,邓习金,黄燕洪.饵木-化学药剂优化组合法诱杀松墨天牛[J].林业科技开发.2015
[3].张瑞涛.双条杉天牛的测报基础与饵木诱杀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4].王占琛,陈贵君,刘玉英,和宇.外界环境对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的影响[J].园林科技信息.1996
[5].刘荣光,孙普,陈义夫.饵木诱杀十斑吉丁虫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