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道路交通标志标志”对比分析及建议

新旧“道路交通标志标志”对比分析及建议

一、新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对比分析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昆[1](2021)在《基于高压水射流标线清除的真空回收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501.25万公里,在道路养护方面投入巨大,成本较高。道路废旧交通标志线的清除是道路养护中重要的一部分,采用高压纯水射流技术进行道路交通标志线清除工作具有高效、环保、对道路基体无损伤等优点,这种技术如果推广应用,可以节约道路养护的成本。真空回收系统是高压纯水射流道路标线清除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残渣回收起来达到环保的目的。文章将通过模拟仿真和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真空回收系统抽吸压力、吸口离地间隙、射流压力等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并初步确定真空回收系统的最佳参数选择。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1.简要分析高压纯水射流作用并导致道路标线产生结构破坏的原因:第一是具有高动能的水射流对道路标线表面的冲击力超越了标线材料的屈服极限,使标线材料产生破碎;第二是水射流独特的水楔作用使水流从标线表面裂纹渗透进入标线内部的缺陷之中,并在其中积聚,最后从内部破坏标线材料。水射流的冲击作用与水楔作用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极大提高了清除道路标线的工作效率。2.对真空回收系统的回收腔进行了整体结构设计,并使用Fluent软件对回收腔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真空泵压力的增大,回收腔内部水流的流线分布越紧密、流线形状越顺滑,系统回收率越高。3.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影响因素对真空系统回收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真空泵抽吸压力>系统射流压力>吸口离地间隙。本试验的较优参数组合为:真空泵抽吸压力为-0.045MPa、吸口离地间隙为5mm、系统射流压力为3MPa时真空系统回收率较大。4.在正交试验基础上继续试验,结果表明:当其他两个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时,真空回收系统的回收率在整体上随着真空泵抽吸压力的增大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系统射流压力的增大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吸口离地间隙的增大也呈现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了真空回收系统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对系统回收率的影响,所得结果对高压水射流道路标线清除设备的设计与实际作业过程中真空抽吸系统的参数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38]表[7]参[81]

厉泽[2](2021)在《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乡村战略的实施,乡村环境变得更加宜居,产业结构转向多产融合,生产工具逐渐机械化,出行方式实现由自行车、摩托车向轿车的三重转变。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国道、县道、乡道体系日渐完善,但村道体系建设依旧滞后,村域内部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为适应乡村振兴进程的推进,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需求,对乡村村道体系建设做进一步提升优化,显得尤其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从“三生”需求出发,围绕村道体系与乡村生态环境、村道要素、村道建设与管养三方面构建乡村村道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村道体系评分提供标准。根据长沙城郊乡村的发展类型,以普通发展型浏阳市卓然村、农业主导型望城区盘龙岭村、工业主导型长沙县石塘铺村以及商旅主导型宁乡市关山社区的村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村道体系规模、乡村生态环境、村道路面、村道界面、村道附属设施、村道建设、村道管养七个方面对上述四个村的村道体系进行调研、现状问题分析与村道体系评价,对比分析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提出优化方法和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乡村地区类似乡村村道的优化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三生”需求,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来优化乡村村道体系的建设,对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研究表明:(1)满足“三生”需求是村道体系建设的基准。村道体系设定有助于村道建设与管养工作,根据功能与服务需求将村道分为主干路、次干路、通组路、通户路、机耕道与山林道。连接县、乡及各村的主干道建设情况良好,而次干路、通组路、通户路在路幅宽度、路面状况、道路附属设施、路侧植物种植等方面不能满足三生”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应进行重点优化。(2)机耕道需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路面通行条件进行优化与改善,以满足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通行需求。(3)村道的管理与养护工作是村道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乡村村道不能“重建设,轻养护”,村道建设后需加强日常的管养工作,保障村道更好的为乡村服务。

王润泽[3](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工程是交通工程中用于客货运输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提高道路工程安全性并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仅注重道路本身的几何线形设计是不够的,必须重视交通安全设施(简称为交安设施)的合理设计及施工。交通安全设施是道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驾驶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引导行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本文针对当前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养护等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全面的现状分析,在此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提出运用物元模型法构建新的交安设施评价方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将BIM技术应用于交安设施评价方法中:首先在评价前准备阶段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和C#语言二次开发实现了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布置条件自动识别和快速建模,为评价过程中的BIM模型运用做好了准备;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利用Civil 3D软件对道路模型的自动核算功能实现定量指标的全线自动核查,并对于道路工程交安设施数量巨大,设置原则多样且定性评价指标量化程度和可视化程度差的情况,将BIM技术与物元模型评价法相结合,实现对定量及定性指标的全面准确评价;接着依托于Autodesk平台中的BIM软件API开源的优势,基于Revit软件平台使用Visual Studio中的C#语言进行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系统开发并在系统内融合物元模型评价法,实现了 BIM技术在传统评价方法上的深入应用。在此评价系统中发挥了 BIM技术信息化和可视化强的特性,实现了评价过程中数据信息双向流通和评价结果等级的可视化分色展示及评价扣分项目信息展示;最后依托实际工程省道S50进行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实例应用及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肖玉笛[4](2021)在《中小城市交叉口自行车扰动下的交通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城市的发展虽然迅速,但许多交通设施由于前期缺乏合理规划的原因,并没有跟上交通量剧增的步伐,其道路面临空间布局缺陷、道路渠化问题、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管理人才匮乏、资金预算紧张等问题,导致中小城市在改善交通问题上比大城市和新建城市改造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中小城市道路交通构成复杂,车型繁多,不同车型构成比例也与大城市不同,自行车干扰机动车问题更加明显。单纯的对中小城市增加新建道路数量不足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对其深入剖析,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交通控制策略。本论文以中小城市交叉口道路上的机动车与自行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曲靖市各路口进行实际考察与交通调查,获取了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的相关数据以及该城市的交通渠化现状。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中小城市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分析与交通冲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论文先从中小城市机动车流与自行车流的交通流特性出发,对其基本车辆特征、车速恃性等进行分析;其次,在明确两种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交叉口两种车辆类型的交通冲突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相应交通控制策略的基础;最后,通过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两种方式对中小城市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问题加以改善。在渠化优化方面,对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渠化设计,设计了相关渠化设计的具体流程。在信号控制研究方面,本文通过设计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来解决信号交叉口的配时优化问题,通过选取了几个控制指标,包括机动车延误、停车次数、通行能力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四个目标,通过分析各项指标与流量比的正比与反比关系,设置与各车道组流量比相关的指标系数,把饱和度和周期总时长作为一些约束条件,构建出一个有关信号配时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且通过遗传算法对其求得最优解,得出最佳信号配时方案。本文能有效针对中小城市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问题研究了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为日后的中小城市开展交通治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提供了解决思路。

袁诗琳[5](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京沪高速为例的一大批国家高速公路正在开展改扩建工程,管理缺乏依据、影响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路域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特点进行阐述。该部分基于对改扩建工程期间的京沪高速实地调研和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专家的交流资料,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范围内的用地管理、环境保护措施、绿化设施、道路安全设施、广告牌设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对上述方面的相关研究,归纳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基于高速公路相关的现行法规条例、管理手段,从制度、执行、人员、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路域环境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管理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长效高效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最后,结合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提出对路域环境,特别是公路用地实现超前管理的概念和途径。接着,本文根据对高速公路路域系统组成和特点的分析,选取能代表路域系统特性的指标,构建了包括目标-准则-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起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对策的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基于公路的管理数据、实地调研资料和专家打分,对提出的三套管理对策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得到评价效果最优的管理方案。最后,本文基于VISSIM软件,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建立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仿真模型。通过调整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对比分析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最终提出使公路通行效果最优的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

余昕宇[6](2020)在《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行横道作为行人过街交通设施,在确保行人过街安全方面至关重要。在无信控过街路段,由于行车阻力低、无车辆交汇、分流等环境特征,驾驶员存在低估风险、超速行驶等心理行为倾向,其事故发生率及严重性往往高于信控路段。因此本课题以无信控过街路段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进行研究。首先,从过街系统中人、车、路和环境四要素入手,分析影响过街安全的因素,结合事故特征探究无信控过街路段事故关键致因,并构建人因分析模型,对驾驶员及行人的心理、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1)利用驾驶模拟系统及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进行无信控过街模拟试验。通过提取20名驾驶员眼动数据,对比分析了四类典型过街环境中驾驶员注视区域、注视目标等眼动差异;(2)结合风险感知和效用相关理论,确定基于情景风险度的驾驶员风险感知效用的量化评估方法,基于驾驶模拟试验场景对被试驾驶员进行主观风险度评价,对风险感知效用均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过街试验场景下驾驶员普遍存在风险低估情况,其中在道路较宽的过街路段条件下,驾驶员过街时驾驶警惕性最低,风险低估现象严重;(3)选取武汉市6个无信控过街地点,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分析行人穿越无信控过街路段出行特性,过街行为心理影响因素,过街安全感及过街设施评价,分析过街安全需求。其次,结合人因分析深入研究道路交通环境对过街安全影响机理,基于对目前运用广泛综合评价方法的归纳分析,确定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无信控过街风险综合评估方法,以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安全设施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作为风险评价准则,以道路几何线形等18个与评价准则有隶属关系的过街风险元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过街路段风险级别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过街路段危险水平并定性其危险等级,可作为过街路段风险甄别、信号灯设置、设施改善的参考依据。最后,结合现有设施设置问题分析、驾驶员视觉特性及新型视线诱导设施应用情况,基于风险评估等级提出警示型、诱导型、防护型、舒适型的四种过街诱导设施方案,提高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设施车速控制、视线诱导、安全防护功效,满足行人对于过街环境安全、效率、舒适、美观的多层次需求。

王林杰[7](2019)在《雨雾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行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突出,例如:交通规划方案不科学,道路设计存在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交通管理水平滞后、智能化水平低等。天气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十分显着,其中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的就是雨雾气象,雨雾环境加大了行车风险系数,产生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开展雨雾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雨雾环境下典型道路交通事故致因进行分析,明确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雨雾环境下的交通管理策略。针对我国很多地域雨、雾气象多发的实际情况,在详细了解雨、雾监测及预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雨、雾环境下的监测技术、监测方法、仪器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影响预警的因素、预警级别、预警方法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等几个方面分析预警系统。雨雾环境下车辆高速行驶将进一步加剧危险,采取合理有效的限速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安全。目前控速方法主要以静态限速为主,这种固定限速的方法无法根据天气状况和实时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动态调整。本文提出了雨雾环境下动态控速措施,通过建立LSTM模型,预测道路动态速度,设置并及时更新路段限制速度。把加、减速力度和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的踩踏频率作为反馈限速值效果的因子,通过实车实验验证了限速值的适用性。该方法从控速角度为雨雾环境下行车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针对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不合理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交通安全设施组成,找出现有交通安全设施在雨雾环境下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应策略,对雨雾条件下交通安全风险系数较大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完善常规交通安全设施体系。

马小虎[8](2019)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正在进入大规模的改扩建时期,而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工程中,如何协调好交通与施工之间的矛盾,保证交通正常转换,施工作业顺利进行,避免工程延期以及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整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对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的研究十分必要。首先,根据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前后互通的位置、形式、以及匝道技术标准的变化,将改扩建方式分为原位改建、原位扩建和移位重建,并对每种方案的特点及适应性进行详细地总结分析,得出原位改建对交通干扰最大,应重点进行交通组织研究。与此同时提出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比选体系,以此确定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最佳方案。其次,对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期间的交通组织原则、宏观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做了细化研究,并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优化体系。同时对原位改建方式的微观交通组织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改扩建期间的交通分流与转换路径。鉴于作业区交通流与施工作业的矛盾,结合交通组织方案,以作业区划分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视认模型为切入点,推导出交通标志基于消失距离、前置距离和后置距离的计算方法。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对交通标志的重复设置距离及次数也做了研究。最后,以蒲城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工程为依托,系统地研究了改扩建方案比选、宏观交通组织方案、互通区主线路基、路面和匝道施工的微观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并给出匝道桥施工阶段的交通安全设施布置方案,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本文提出了互通式立交原位改建方式的宏微观交通组织设计以及作业区安全设施布置方案的研究框架,并逐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对作业区路段交通流的有效疏导、控制与指挥,保证区域内车流协调运行和施工顺利推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相关的改扩建工程提供参考意义。

李飞[9](2018)在《交通标志检测、评定与养护研究》文中提出交通标志作为公路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之一,通过特定的形状、颜色、符号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提供道路指示、禁止、警告、指路和前方道路状况等各种行车相关信息,其使用时的技术状况对于道路安全行车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于交通标志养护的研究较少,少有相关的深入研究,目前仍缺少针对交通标志检查—检测—评价—养护措施成体系的研究,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道路交通标志管理体系。交通标志的更换仅凭养护人员的日常经验,这对交通标志养护和管理非常不利。本文通过对交通标志构成材料、反光膜逆反射原理的研究,结合绍兴市八条主要国省干道的交通标志调查,得出了反光膜逆反射系数随使用时间的衰减模型,计算了标志反光膜的使用年限。提出了交通标志设置情况的检查内容,提出了交通标志外观检查、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交通标志逆反射性能、标志杆具和焊缝金属疲劳、标志杆具防锈蚀涂层厚度等主要技术指标的检测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交通标志技术状况评定方法和标准。分析了交通标志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适用的情况;研究了交通标志的养护方式,确立了禁令标志、警告标志和指路标志损坏时维修或更换的期限,给出了交通标志常见问题的维护和更换方式;根据交通标志的养护作业特点,提出了交通标志养护作业时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析了交通标志路产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提出了道路交通标志管理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框架;阐述了交通标志清单的功能,提出了交通标志清单采集的一般步骤和内容。提出了标志反光膜预期寿命法、整体更换法、抽样检测评价法等三种交通标志反光膜更换管理方法,并分析了每种管理方法的优缺点供养护部门参考。

张俊斌[10](2018)在《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计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作为实现城市交通运输有序进行的重要交通控制设施,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了出行向导,减少了交通拥堵,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成为发展绿色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行国标中的交通指路标志设计图例在推广设置过程中,不能完全适用、落实于各城市,致使各城市在实施过程中,指路标志呈现十城十色的局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城市道路指路标志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内外指路标志研究为基础,收集、分析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图例,结合驾驶员视觉特性,以快速认读正确理解为基本原则,对指路标志版面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首先,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道路指路标志及驾驶员视认性研究现状,明确了驾驶员视认性与指路标志设计、设置的关系;从驾驶员动态视认性层面出发,就驾驶员对指路标志的认知能力进行分析,阐述了驾驶员对道路环境信息及交通标志版面信息的视认过程;其次,收集国内外指路标志图例,对比分析国内外指路标志版面信息的选取、版面图案、文字布局设计等内容,分析了指路标志各设计图例的合理性;然后,采用一般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基础数据,对不同车速下的指路标志前置距离进行了计算,并给出建议值;设计了指路标志版面信息认知室内模拟试验,调查了驾驶员对指路标志版面信息的信息需求与理解程度,并给出满足驾驶员视认需求的指路标志版面设计新方案;最后,从指路标志版面传递的原始信息入手,建立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评价模型,并对各指路标志版面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认知优劣评价,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二、新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对比分析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对比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压水射流标线清除的真空回收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高压水射流清除路面标线机理分析
    2.1 水射流基本结构与参数
        2.1.1 水射流的基本结构
        2.1.2 水射流的基本参数
    2.2 水射流破碎物体的基本原理
        2.2.1 水射流的微观破坏机理
        2.2.2 水射流清除道路标线的原理
    2.3 高压水射流清除道路标线系统简介
    2.4 小结
3 真空回收系统设计
    3.1 真空系统概述
        3.1.1 真空系统的基本组成
        3.1.2 真空系统的基本参数
    3.2 真空回收系统设计
        3.2.1 真空回收系统的整体设计
        3.2.2 真空回收系统真空泵的选型
    3.3 真空回收腔的设计
    3.4 真空回收腔的仿真
        3.4.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3.4.2 Fluent软件简介
        3.4.3 真空回收腔仿真建模
        3.4.4 真空回收腔仿真边界条件的设置
        3.4.5 真空回收腔仿真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真空回收系统试验研究
    4.1 真空回收系统试验要求与试验设计
        4.1.1 试验要求
        4.1.2 试验相关设备
        4.1.3 试验方案设计
        4.1.4 试验步骤
    4.2 基于正交试验的试验数据处理
        4.2.1 试验评价指标
        4.2.2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4.2.3 试验结果
    4.3 真空回收系统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3.1 真空泵抽吸压力对真空系统回收率的影响
        4.3.2 系统射流压力对真空系统回收率的影响
        4.3.3 吸口离地间隙对真空系统回收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关注
        1.1.2 乡村振兴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1.1.3 乡村村道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辨析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乡村道路研究现状与述评
        1.4.1 乡村道路发展研究
        1.4.2 乡村道路规划方法、策略与规划设计研究
        1.4.3 乡村道路评价研究
        1.4.4 乡村道路特征研究
        1.4.5 国内外乡村道路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
        1.5.1 乡村“三生”需求与村道体系的关系研究
        1.5.2 村道评价体系构建
        1.5.3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调研分析
        1.5.4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评价与优化
        1.5.5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的总结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长沙城郊村道体系建设与乡村“三生”需求之间的关系
    2.1 “三生”需求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1.1 从乡村“三生”空间到乡村“三生”需求
        2.1.2 满足“三生”需求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的
    2.2 乡村村道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体现
    2.3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建设概况与相关规范、标准
        2.3.1 长沙城郊乡村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2.3.2 与长沙城郊乡村村道有关规范与标准的梳理
    2.4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建设与“三生”需求的差距分析
        2.4.1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产需求的差距
        2.4.2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活需求的差距
        2.4.3 长沙城郊村道建设与生态需求的差距
    2.5 基于乡村“三生”需求下乡村村道体系的建设内容
        2.5.1 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乡村村道体系
        2.5.2 满足村民当下的生活需求
        2.5.3 维护乡村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2.6 小结
3 基于“三生”需求的乡村村道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的流程
    3.3 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构建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5 指标权重计算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表与分析
    3.7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设置
    3.8 小结
4 长沙城郊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调研、分析、评价与优化
    4.1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现状调研与分析
        4.1.1 普通发展型乡村——浏阳市卓然村
        4.1.2 农业主导型乡村——望城区盘龙岭村
        4.1.3 工业主导型乡村——长沙县石塘铺村
        4.1.4 商旅主导型乡村——宁乡市关山社区
        4.1.5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内交通工具的类型
        4.1.6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4.1.7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建设与管养现状调研与分析
    4.2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评价与优化
        4.2.1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的分级
        4.2.2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评价与分析
        4.2.3 四种发展类型乡村村道评价与分析
        4.2.4 四种不同发展类型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与策略
        4.2.5 应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盘龙岭村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4.2.6 应对工业产业发展趋势的石塘铺村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4.2.7 应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关山社区村道的优化方法与策略
    4.3 小结
5 长沙城郊乡村村道体系优化方法总结
    5.1 村道要素
        5.1.1 村道路面优化
        5.1.2 村道界面优化
        5.1.3 村道附属设施优化
    5.2 村道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村道管理与维护
        5.3.1 村道规划建设机制完善
        5.3.2 村民参与村道管理
        5.3.3 村道建设与养护的资金筹集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1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及问题
    2.2 基于建立物元模型的交安设施评价方法
    2.3 传统评价方法实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3.1 基于BIM技术的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
    3.2 BIM技术与传统评价方法的融合应用流程
    3.3 BIM技术在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的应用优势
    3.4 基于CAD图纸的快速建模功能开发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系统开发研究
    4.1 交安设施评价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类
    4.3 数据层框架设计
    4.4 模块开发机理及代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评价系统的评价实例分析
    5.1 交安设施BIM核心模型建立
    5.2 BIM评价系统评价实例
    5.3 系统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4)中小城市交叉口自行车扰动下的交通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2.1 交叉口机动车运行特性分析
        2.1.1 机动车车辆交叉口行驶特征
        2.1.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车流到达分析
    2.2 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
        2.2.1 自行车交通的优缺点
        2.2.2 自行车的车辆特征
        2.2.3 自行车的速度特点
        2.2.4 自行车在交通行驶中的特点
        2.2.5 中小城市自行车交通问题分析
    2.3 交叉口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冲突分析
    3.1 交叉口交通冲突点类别
    3.2 交叉口机动车与自行车的交通冲突点分析
    3.3 交叉口交通冲突解决办法
        3.3.1 空间分离
        3.3.2 时间分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行车扰动下的交叉口渠化策略研究
    4.1 交叉口交通渠化概述
        4.1.1 交通渠化的背景意义
        4.1.2 交通渠化作用
        4.1.3 交通渠化原则
        4.1.4 交通渠化流程
        4.1.5 交通渠化问题分析
    4.2 机动车渠化设计研究
        4.2.1 左转方向的车道拓宽设计
        4.2.2 右转方向的车道拓宽设计
    4.3 自行车渠化设计研究
        4.3.1 设置自行车候驶区
        4.3.2 设置交叉口内自行车车道标线
        4.3.3 设置自行车左转二次过街候驶区
    4.4 实例分析
        4.4.1 龙泉路与紫云南路交叉口
        4.4.2 麒麟西路与寥廓南路交叉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行车扰动下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模型研究
    5.1 交通信号控制基础理论
    5.2 信号配时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5.2.1 多目标优化问题分析
        5.2.2 目标函数选取
        5.2.3 目标函数系数标定
        5.2.4 信号配时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5.2.5 模型求解
    5.3 实例分析
        5.3.1 龙泉路与紫云南路交叉口
        5.3.2 麒麟西路与寥廓南路交叉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1.3.2 国内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1.3.3 国外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1.3.4 国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1.3.5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分析
    2.1 概述
    2.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组成
        2.2.1 公路用地
        2.2.2 建筑控制区
        2.2.3 防护区
        2.2.4 路面环境
    2.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现状
        2.3.1 公路用地
        2.3.2 建筑控制区
        2.3.3 防护区
        2.3.4 路面环境
    2.4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现存问题
        2.4.1 公路用地
        2.4.2 建筑控制区
        2.4.3 防护区
        2.4.4 路面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1 管理依据问题与对策分析
        3.1.1 公路用地
        3.1.2 建筑控制区
        3.1.3 防护区
        3.1.4 路面环境
    3.2 管理手段问题与对策分析
        3.2.1 公路用地
        3.2.2 建筑控制区
        3.2.3 防护区
        3.2.4 路面环境
    3.3 管理设施问题与对策分析
        3.3.1 公路用地
        3.3.2 建筑控制区
        3.3.3 防护区
        3.3.4 路面环境
    3.4 管理人员问题与对策分析
        3.4.1 防护区
        3.4.2 路面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法的管理对策评价模型
    4.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指标体系
        4.1.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原则
        4.1.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步骤
        4.1.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体系
    4.2 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熵权法
        4.2.3 组合赋权法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仿真的施工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研究
    5.1 仿真平台介绍
    5.2 仿真模型构建
    5.3 高速公路施工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仿真
        5.3.1 建立高速公路施工区仿真模型
        5.3.2 仿真模型结果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6)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使用者过街特性研究
        1.2.2 过街冲突及风险评估研究
        1.2.3 行人过街设施改善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及事故致因分析
    2.1 无信控过街路段安全现状及特征
        2.1.1 相关过街事故案例
        2.1.2 过街事故特征
    2.2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冲突分析
        2.2.1 交通冲突发生机理
        2.2.2 行人过街决策影响因素
        2.2.3 驾驶员过街决策影响因素
    2.3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2.3.1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3.2 人的因素
        2.3.3 车辆因素
        2.3.4 道路环境因素
        2.3.5 交通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街安全人因分析实证研究
    3.1 人因分析模型建立
        3.1.1 交通工程领域中“人因”
        3.1.2 基于过街事故的人因分析
    3.2 人因分析内容及方法
        3.2.1 驾驶员视距视区特征
        3.2.2 驾驶员风险感知特征
        3.2.3 行人心理及行为特性
    3.3 无信控过街室内仿真试验设计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假设
        3.3.3 试验对象
        3.3.4 试验方法及试验指标
        3.3.5 试验设备和材料
        3.3.6 试验流程
    3.4 试验数据分析及讨论
        3.4.1 驾驶员视认距离的差异性分析
        3.4.2 驾驶员视区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3.4.3 驾驶员风险感知效用值的差异性分析
    3.5 无信控过街行人心理及行为特性调查
        3.5.1 调查方法
        3.5.2 调查内容
        3.5.3 调查地点
        3.5.4 调查数据统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研究
    4.1 过街风险度及评估方法确定
        4.1.1 过街风险度定义
        4.1.2 过街风险评估方法确定
    4.2 基于人因的过街风险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道路条件风险因素
        4.2.2 交通条件风险因素
        4.2.3 安全设施风险因素
        4.2.4 气候条件风险因素
    4.3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模型
        4.3.1 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4.3.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4.3.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无信控过街路段风险评估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信控过街路段交通安全改善研究
    5.1 安全改善目标
        5.1.1 基于行车视距的驾驶任务分析
        5.1.2 行人过街需求归纳分析
        5.1.3 安全改善目标提出
    5.2 安全改善思路及依据
        5.2.1 改善思路
        5.2.2 改善依据
    5.3 设计原则
    5.4 不同风险等级过街安全改善方案
        5.4.1 不同过街风险等级方案设计
        5.4.2 警示型过街设施
        5.4.3 诱导型过街设施
        5.4.4 防护型过街设施
        5.4.5 舒适型过街设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7)雨雾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雨雾条件下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及事故致因分析
    2.1 雨雾条件下交通事故典型案例
    2.2 雨雾条件下事故致因分析
    2.3 雨雾环境与复杂道路条件耦合作用下事故致因分析
    2.4 雨雾条件下交通管理因素分析
    2.5 雨雾条件下交通管理策略
    2.6 本章小结
3 雨雾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
    3.1 气象预报发展历程
    3.2 雨雾监测原理
    3.3 雨雾监测技术
    3.4 雨雾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雨雾条件下动态控速技术与实现
    4.1 控速技术的发展
    4.2 基于LSTM神经网络动态控速理论
    4.3 实车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雨雾条件下交通安全保障设施优化设计
    5.1 道路安全保障设施现状及问题
    5.2 雨雾环境下减速带的优化设计
    5.3 雨雾条件下交通标志优化设计
    5.4 雨雾条件下交通标线的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研究
    2.1 道路现状资料调查分析
    2.2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目的与原则
        2.2.1 改扩建目的
        2.2.2 改扩建原则
    2.3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主线改扩建方式
        2.3.2 远景交通量
        2.3.3 交通组织方式
        2.3.4 交通安全要求
    2.4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式
        2.4.1 原位扩建
        2.4.2 原位改建
        2.4.3 移位重建
    2.5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比选
        2.5.1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比选因素
        2.5.2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比选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设计
    3.1 作业区交通特性分析
        3.1.1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3.1.2 车辆交通流特性
        3.1.3 施工区道路特性
    3.2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宏观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3.2.1 交通组织内容及原则
        3.2.2 改扩建施工期交通分流
        3.2.3 宏观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3.2.4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优化体系
    3.3 互通式立交原位改建微观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3.3.1 主线桥和匝道桥交通组织
        3.3.2 匝道端部施工期交通组织
        3.3.3 匝道加宽改建施工期交通组织
    3.4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期间应急预案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作业区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4.1 施工作业区的划分
    4.2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作业区交通标志设置
        4.2.1 交通标志设置原则
        4.2.2 交通标志设置类别
        4.2.3 交通标志视认原理
        4.2.4 交通标志位置参数计算
        4.2.5 交通标志位置确定
        4.2.6 标志的重复设置距离及次数设置
    4.3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作业区交通标线设置
        4.3.1 交通标线设置原则
        4.3.2 出入口交通标线设置方案
    4.4 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作业区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蒲城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设计
    5.1 工程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5.1.3 项目建设技术指标
    5.2 蒲城互通式立交概况及改扩建方案研究
        5.2.1 蒲城互通现状分析
        5.2.2 存在问题分析
        5.2.3 蒲城互通交通量预测及匝道技术标准的确定
        5.2.4 蒲城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比选
    5.3 蒲城互通式立交原位改建交通组织设计
        5.3.1 蒲城互通式立交宏观交通组织设计
        5.3.2 互通区主线路基施工交通组织设计
        5.3.3 互通区主线路面施工交通组织设计
        5.3.4 蒲城互通式立交施工交通组织设计
        5.3.5 特殊施工阶段交通安全设施布置方案
    5.4 蒲城互通式立交改扩建应急预案设置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交通标志检测、评定与养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交通标志组成与材料
    2.1 道路交通标志的构成与材料
    2.2 交通标志反光膜及其特征分析
        2.2.1 交通标志逆反射性及其原理
        2.2.2 交通标志反光膜分类对比分析
    2.3 交通标志反光膜逆反射系数衰减模型建立
        2.3.1 反光膜最低逆反射性能要求
        2.3.2 反光膜逆反射系数衰减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标志检查、检测与评定
    3.1 交通标志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3.1.1 交通标志技术状况
        3.1.2 驾驶人角度分析
    3.2 道路交通标志技术检查
        3.2.1 交通标志设置检查
        3.2.2 交通标志物理外观检查与检测
        3.2.3 交通标志技术指标检测
        3.2.4 交通标志检查频率
    3.3 交通标志技术状况评定方法
        3.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3.2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3.3.3 层次分析法具体步骤
        3.3.4 交通标志评价分析
    3.4 交通标志调查实例
        3.4.1 调查概况
        3.4.2 调查结果分析
        3.4.3 调查路段交通标志技术状况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标志养护方法
    4.1 交通标志养护方案
        4.1.1 标志养护的时限
        4.1.2 标志板的维修和更换
        4.1.3 支撑件和连接件的维修和更换
    4.2 交通标志养护作业特点及交通组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标志路产管理体系
    5.1 标志管理系统组成要素
    5.2 道路交通标志管理数据库
        5.2.1 交通标志清单功能
        5.2.2 交通标志清单采集
        5.2.3 交通标志清单维护
    5.3 道路交通标志反光膜更换管理方法
        5.3.1 标志预期寿命法
        5.3.2 整体更换法
        5.3.3 抽样检测评价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计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道路交通标志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驾驶员视觉特性基础理论
    2.1 驾驶员动态视认特性
        2.1.1 驾驶员视觉
        2.1.2 眼动形式
        2.1.3 驾驶员视觉搜索过程
    2.2 视认标志驾驶行为形成模式
        2.2.1 交通标志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2.2.2 影响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因素
    2.3 驾驶员视认性分析
        2.3.1 驾驶员对道路环境信息认知分析
        2.3.2 驾驶员对交通标志信息认知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分析与研究
    3.1 道路指路标志信息分析
        3.1.1 道路指路标志的信息分类
        3.1.2 道路指路标志信息分层
        3.1.3 我国指路标志版面信息分析
    3.2 国内外道路指路标志版面分析
        3.2.1 国外道路指路标志版面形式
        3.2.2 我国部分道路指路标志版面形式
        3.2.3 国内外交通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对比分析
    3.3 各城市指路标志版面设计现状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置研究
    4.1 指路标志设置存在的问题
    4.2 指路标志设置原则
    4.3 指路标志设置位置研究
        4.3.1 指路标志设置位置模型
        4.3.2 指路标志前置距离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指路标志设计合理性评价
    5.1 驾驶员对标志版面内容理解性实验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原理
        5.1.3 实验步骤
        5.1.4 实验不足之处
        5.1.5 数据整理分析
    5.2 驾驶员对指路标志版面信息需求性实验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步骤
        5.2.4 数据整理分析
    5.3 指路标志版面设计
    5.4 人因工程学模型
        5.4.1 建模思想
        5.4.2 指标选取
        5.4.3 模型构建
    5.5 标志信息认知评价
        5.5.1 标志易于理解程度模型
        5.5.2 标志满足需求程度模型
        5.5.3 人因工程学模型评价
    5.6 认知模型评价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新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对比分析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压水射流标线清除的真空回收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D]. 杨昆.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三生”需求的长沙城郊村道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四种发展类型的乡村为例[D]. 厉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D]. 王润泽. 宁夏大学, 2021
  • [4]中小城市交叉口自行车扰动下的交通控制策略研究[D]. 肖玉笛.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D]. 袁诗琳.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人因分析的无信控过街风险评估及安全改善研究[D]. 余昕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雨雾环境下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王林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扩建交通组织研究[D]. 马小虎. 长安大学, 2019(01)
  • [9]交通标志检测、评定与养护研究[D]. 李飞. 长安大学, 2018(01)
  • [10]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计合理性研究[D]. 张俊斌.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新旧“道路交通标志标志”对比分析及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