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地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地形,热液活动区,多波束,海底构造
地形地貌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1](2019)在《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地质过程对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以实测和收集的多波束资料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南部多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热液区地形地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部热液区均为海底火山成因地貌,不同热液区的海底地貌分属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的产物:D海丘受岛弧和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双重影响,A海丘群由岛弧为主的多源岩浆作用产生,C海丘和B海丘群属于琉球火山岛弧,雨花海丘形成于造山期后地壳伸展导致的岩浆上涌。冲绳海槽中央地堑与琉球火山岛弧的交汇处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岩浆和地热活动。琉球火山岛弧的岩浆活动存在时空迁移,与海槽构造演化过程中由分散式裂陷向中心式裂陷的转换有关。唐印热液区的存在表明台湾北火山带在槽底北缘及陆坡区仍具有较强的岩浆和地热活动性,是未来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调查的重要靶区之一。(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王冰,栾振东,张鑫,席世川,李连福[2](2019)在《台湾岛西南海域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深数据和ROV近海底影像资料,对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船载多波束数据而言,近海底多波束测深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能更高精度地反映冷泉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是研究冷泉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基于ROV近海底观测影像资料,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整体表现为局部被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覆盖并有流体喷口零星分布的巨大自生碳酸盐岩岩丘,海底表征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或岩体、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流体喷口、还原性沉积物等几种形式。研究表明,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冷泉系统海底表征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并且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控于出露于海底的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态特征及规模。首次揭示了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与其海底表征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冷泉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劲松,方筝,赵飞,崔航[3](2018)在《基于地形特征线提取的黄土地貌地形素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利用黄土地貌的DEM数据进行地形素描的绘制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视觉轮廓线的地形素描方法,我们采取了基于地形特征线要素提取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描绘地形细节。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地形特征线的提取问题,包括切沟、沟道,沟沿线和塬边线。我们用了很多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包括迭代挖掘法解决平行河网现象,利用正负地形提取沟沿线等。经过努力,我们已经能够完成基于DEM数据的地形特征线提取,最终生成对应DEM数据的地形素描结果。(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陈宏言,花育辉,苏庆[4](2018)在《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通过侧扫声呐仪器对海底的扫描,结合测深数据、表层样品测试结果,以及该区地质和物探资料,描述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该海区海底地貌成因。(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谭学玲,闫庆武,李晶晶,胡苗苗[5](2017)在《盘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地貌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乡村聚落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GIS-RS应用的重要领域。运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Cv)和景观格局指数,以盘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特征,并侧重分析了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看,盘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中部、西北部密,南部、东北部疏"的分布格局,与研究区的平原、河谷和低-中海拔地区的分布相一致。(2)通过点模式分析(Point Pattern Analysis,PPA)发现,村级、乡镇级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分级3个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Cv值都大于64%,均属于集聚型分布。(3)在各种地形地貌因素中,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等是影响盘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关键因子;随着海拔的升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以及地貌的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程度、用地面积、比重和不规则程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5%以上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平均海拔、较小地形起伏度(50~100 m)、较低坡度(5°~15°)、南向坡向和小起伏山地区域。(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任圆圆[6](2017)在《地表水体、土壤与地形地貌多样性的格局特征及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主要的地学要素具有密切的联系,共同支撑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土壤表层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及植被减少和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壤多样性在国内外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看作是一个有研究价值和充满创新性的土壤计量手段,有关研究虽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如何将与其他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对其的研究也逐渐由土壤多样性向地多样性发展,并成为土壤地理学新的研究趋势。鉴于此,本文以地表水体作为主体,将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和东部江苏省的典型样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最新的土壤多样性理论和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生态学中的空间粒度方法,与土壤和地形地貌一起刻画多样性的关系,以期实现由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的多样性跨越及方法的递进,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土壤学和土壤多样性的研究模式。探索了面状和线状地表水体形态的多样性测度方法。总结前人研究水体多样性测度方法作为基础,引入空间粒度方法并加以应用,提出了新的测度方法即空间分布长度指数(MSHDLI),对研究样区不同形态的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与河流密度(RD)、空间分布面积指数(MSHDAI)的相关关系较为显着,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和0.878,P<0.01。对叁者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新指数与其他两指数呈线性相关且对它们的解释程度高于95%。即空间分布长度指数(MSHDLI)可以将河流密度(RD)对水资源广度的描述优势与空间分布面积指数(MSHDAI)对水资源空间分布离散性的描述优势结合起来而作为评价地表水体空间分布离散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了水土资源多样性的相关性及相关关系的稳定性。对研究样区进行土地利用监督分类获取地表水体信息,采用空间粒度方法研究地表水体和土壤多样性的格局特征及相关性。研究证明:2000~2013年,襄城县和吴江区土壤与地表水体多样性间的相关性类型为稳定型,并与其平原地形有关;林州市、固始县和溧水县因较多的山地丘陵而呈不稳定型;如皋市因具有过大的水网密度并未呈现出相关性。因此,研究区的地形、水体形态和密度及人类活动干扰等是影响土壤和地表水体多样性关系的主要因素。此外,对地表水体多样性指数的适用性进行延伸探索。在土壤多样性的研究中增加了地形地貌要素。首次运用改进的仙农熵公式对河南省大尺度控制下的不同地形上的土壤多样性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河南省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4种地形和15种土类,其地形与土壤的形成、空间分布多样性有密切的联系。河南省广阔的平原赋予了潮土分布的地域背景条件,山地地形中山间谷底仅有少量潮土分布,同时省内极少面积的盐土和碱土也仅分布在平原区域。山地和丘陵地形下面积最大且空间分布多样性值最大的土类均为褐土,盆地地形则以黄褐土、砂姜黑土为主。获取更为详细的地貌等级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的仙农熵公式对多级地貌特征及其与土壤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河南省共有3个一级地貌,12个二级地貌和37个叁级地貌,不同级别的优势地貌类型分别是流水地貌、冲击平原和泛滥平坦地。随着土壤和地貌分类等级的细化,二者所有分类单元在数量构成上的均匀程度越来越高。且与地貌分类相比,土壤的分类体系更详细,分支率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一级地貌类型与土类、亚类和土属多样性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流水地貌与土类和亚类均相关,与99%的土属也相关。水、土壤和地形多样性的格局特征分析。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3个要素的构成组分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多样性。研究发现:河南省地形与土壤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相关系数r值大于0.50的占76%以上,相关性高。6个分区中,东部分区为单一的平原地形但空间分布长度指数(MSHDLI)值次高,平原地形水系发育较好,西部分区以山地为主且地形复杂,其地表水体多样性指数MSHDLI值达到最小,山地条件下水系发育较为简单。当研究区面积相近时,土类构成组分多样性值主要取决于土类间面积大小的均衡程度,与土类面积比例平均变化量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2值为0.94。综上,地形、土壤和地表水体叁要素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地多样性的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11-01)
哈丽旦·司地克[7](2017)在《新疆焉耆盆地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中没有一个要素与地形地貌形态无相互影响,人类的任何一个生产活动也与地形地貌形态具有密切联系。地形地貌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控制着自然环境及其分异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然而由气候、水分和土壤等主要自然条件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分布所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提供人类必要的动植物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珍稀动植物等。气候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目前,关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覆盖过程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脆弱生态系统的调控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趋势。因此,本研究以新疆焉耆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运用非参数气候变化突变点检验(MK,Mann-Kendall Sneyers test)、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MK)和野外采样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趋势分析,计算植被综合指数和LUCC动态度等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新疆焉耆盆地近40a(1973-2014)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对LUCC和植被覆盖的影响机制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演变及其归因。结果显示:一、地形地貌方面:高程对LUCC和植被综合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对生物量及其变化的影响不太明显;耕地、冰川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各地形地貌类型的变化趋势不同;人类活动对植被及其生物量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049-1830 m的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带,由于大量开垦、人造生态修复等方式导致耕地、湿地面积的增加,自然绿洲与裸地面积的减少;起伏度在0~30 m的区域人类活动最强烈,在2000 m以上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荒漠面积主要受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各种地形地貌形态均有裸地,在研究期间裸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开垦耕地、气候变暖是裸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地势比较高的山区冰川面积减少,其主要原因是近期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二、气候变化方面:MK趋势检验和突变结果表明,焉耆盆地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数等都有了突变点。近40a来焉耆盆地山区和平原区年均降水变化呈增加趋势;山区蒸发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原区蒸发量的总体变化显示波动性降低趋势;气温在平原区呈增加趋势;在山区呈先增加后直线降低又增加趋势;日照数在山区呈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性减少趋势,达到显着性水平,在平原区呈减少趋势。叁、植被覆盖变化方面:LUCC分析表明,1973-2014年山区裸地面积减少5.40%,冰川面积减少3.36%,寒性草甸草原面积增加8.76%;同时平原区自然绿洲面积增加1.96%,水域面积减少1.30%,耕地面积增加15.41%,湿地面积增加1.27%;山区植被覆盖对区域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中降水、蒸发、气温、日照数等气候因子的变化是决定山区地表植被生存状态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的推动作用和有益气候变化的支撑是绿洲平原区生态系统好转的原因,其中人口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绿洲平原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四、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方面:在平原区,20世纪70年代初和2000年前后的博斯腾湖高水位时期湿地转变为水域,其他时期水域转变为湿地;1977—2014期间湿地一直保持转变为耕地的状态;在山区,整个研究期间冰川变为寒性草甸草原;山区冰川面积的减少趋势与天山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荒漠面积的变化不明显。各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动态度的时空变化各不相同。整个研究期间,耕地的时空动态度呈净增加趋势。近42a新疆焉耆盆地各地形地貌类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生物量及其变化率不同。在地势低的平原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强,导致植被综合指数的提高。地势高的地区植被覆盖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李翔,全昌文[8](2016)在《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机低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中飞行平台作为任务设备的作业载体,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航拍成像质量,也影响后期内业生产的数据质量。本文着重分析了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对常用无人飞行器功能、性能做了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了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本文来源于《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0)
张洪运,栾振东,李近元[9](2016)在《海南东方岸外风电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onic 2024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海南东方岸外进行高精度的水深测量,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海底水深地形地貌图等。研究区水深范围在8~32m之间,西部深,东部浅,水深向岸线方向变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研究区存在2种典型的海底地形地貌,西部的U型冲刷谷和两片沙波活动区。U型谷内水深较大,地形较为平坦,无大的起伏。沙波活动区的沙波规模较大,以大型和巨型沙波为主,沙波脊线基本沿WE向,但两片沙波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空间差异,沙波的形态参数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6年09期)
胡毅,王立明,房旭东,钟贵才,许江[10](2016)在《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 000 m左右的海盆,与4 000~5 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地形地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水深数据和ROV近海底影像资料,对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海底地形地貌和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船载多波束数据而言,近海底多波束测深系统所获得的数据能更高精度地反映冷泉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是研究冷泉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基于ROV近海底观测影像资料,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整体表现为局部被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覆盖并有流体喷口零星分布的巨大自生碳酸盐岩岩丘,海底表征主要包括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或岩体、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流体喷口、还原性沉积物等几种形式。研究表明,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冷泉系统海底表征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并且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控于出露于海底的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态特征及规模。首次揭示了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与其海底表征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后续的冷泉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地貌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王冰,栾振东,张鑫,席世川,李连福.台湾岛西南海域福尔摩沙海脊冷泉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19
[3].张劲松,方筝,赵飞,崔航.基于地形特征线提取的黄土地貌地形素描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
[4].陈宏言,花育辉,苏庆.北海—涠洲岛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J].南方国土资源.2018
[5].谭学玲,闫庆武,李晶晶,胡苗苗.盘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地貌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6].任圆圆.地表水体、土壤与地形地貌多样性的格局特征及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7
[7].哈丽旦·司地克.新疆焉耆盆地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D].新疆师范大学.2017
[8].李翔,全昌文.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研究[C].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2016
[9].张洪运,栾振东,李近元.海南东方岸外风电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6
[10].胡毅,王立明,房旭东,钟贵才,许江.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主控因素[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