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革命氛围论文-郭冰茹,郭子龙

后革命氛围论文-郭冰茹,郭子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革命氛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坚硬如水》,阎连科,写作模式,“革命+恋爱”

后革命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郭冰茹,郭子龙[1](2019)在《“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恋爱”——读《坚硬如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恋爱"是20世纪中国文学脉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和写作模式。林岗在分析两个主题的互动时说:"文学里的所谓‘革命’,无非就是一种眼光,一种思想观念。它在那个时代表现为对既成社会秩序的不满,需要以暴力来推翻这种社会秩序以建设理想社会。举凡‘压追’、‘剥削’、‘黑暗’、‘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包含在‘革命’这个概念里的主要内容。而性爱题材与这些内容并无不相容之处。‘革命’走进文学中来恰恰依赖了恋爱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浪漫和反抗特征。人类(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徐亮[2](2019)在《“后革命氛围”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革命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叙事由于其所表述的是关于政权合法性的话语,故而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话语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价值评价体系,也因此对这一类以“中国革命”为话语资源的叙事类型给予了很高的青睐。纵观“茅奖”获奖作品中的革命叙事(以下简称“茅奖”革命叙事),我们发现,它们相较于传统革命叙事(尤以经典革命叙事为代表)呈现出诸多“后革命”特征,譬如对人情人性的深情拓摹、对庄严革命理念的颠覆解构、对革命传奇的娱乐化戏写。为了能够更深入了解“茅奖”革命叙事的面貌和大致演变轨迹,解读其内涵,本文以“茅奖”作品的革命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后革命”理论为框架,试图探析“茅奖”革命叙事的独特表现形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茅奖”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革命”到“后革命”的大致流变史和阐释了相关概念外,还对当前学界关于“茅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写作思路进行了大致概括。“茅奖”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但对于在“后革命”框架下整体研究其革命叙事的文献相对较少。第一章大致回顾革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被建构史,在“革命叙事”和“后革命叙事”的昔今对照中,论述这两种叙事模式的内在关联和差异性所在,即两者皆以中国革命史作为叙事资源,后者在继承了前者部分叙事手法(传奇笔法和宏大结构等)的基础上,试图突破旧有历史观的束缚,而呈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第二章着重考察“茅奖”革命叙事的主要特征,按照文学史时间顺序,概括论述了“茅奖”革命叙事所具有的“后革命”表征,即新启蒙语境中革命叙事的人性化补写、新历史主义思潮中革命叙事的解构式改写、市场化浪潮中革命叙事的娱乐化戏写。第叁章则反思了“茅奖”后革命叙事所具有的限度和不足,即“经典革命叙事”思维影响下的革命乌托邦神话续写,以及在历史魅惑中对革命的叙写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沼。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就“茅奖”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徐亮[3](2018)在《后革命氛围中《江南叁部曲》的革命历史再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叁部曲》是格非沉寂多年之后转向现实写作的重要代表作,众多学者从乌托邦、知识分子写作等维度研究其思想内蕴,但大多忽视了其在后革命视域下隐含意义的探询。《江南叁部曲》对传统革命历史叙事——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红色经典革命叙事中对革命乌托邦想象的再叙说,理应得到更广阔的解读空间。本文着意在历史纵深处挖掘历史遗存,在后革命视域下对照传统文化视角,通过对《江南叁部曲》中革命理想在革命初、革命高潮期和革命"第二天",经由知识分子的奋斗而遭遇的不同命运的解读,反思欲望与乌托邦理想的冲突、集体理想与个人话语的相背以及乌托邦所具有的人文价值意义,进而探讨这种革命话语叙述对传统革命历史话语的多角度补充。(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冯雷[4](2016)在《本土语境中“后革命氛围”的思想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重心的调整和时代语境的转变,"革命"这一重要而鲜活的话题正在变得暧昧而尴尬,"后革命氛围"在当代中国也正在悄然弥散。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路径、格局,中国语境中,"后革命"不得不面对启蒙/革命(救亡)、启蒙/新启蒙、革命/改良(改革)、革命/后革命、现代性/后现代之间种种说不清、理还乱的缠绕与复杂。而这种缠绕与复杂正表明了"后革命氛围"在中国语境下呈现出来的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显示了西方"后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在地化"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严海建[5](2016)在《“后革命”氛围中的学校风潮:1927年大同大学驱长风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大同大学发生驱逐校长胡敦复的风潮。风潮是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发动的"打倒反动学阀"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带有明显的国民党基层党部在革命后进行政治清算的色彩。但风潮迁延不决,结果也未能如党部的初愿,其中固然有大同大学办学者团体坚固的因素在起作用,其背后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对于党部诉求的抑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国民党建政之后,试图通过打倒教育界的既有权威以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囿于自身条件,在其党化教育的过程中,大学仍保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此意义上,1927年的政权更易,对于大学的影响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6年01期)

周淑红[6](2014)在《“后革命”氛围中的“样板戏”回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样板戏"是"文革"政治的产物,从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开始它在中国当代舞台上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出现过高潮,也陷入过低谷,它并没有跟随全面否定"文革"被一概否定过去,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回潮的现象。1986年央视"春晚"上,刘长瑜低调演唱《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星",引起观众的强烈回应。接着,八部"样板戏"以不同的形式在各种舞台上逐一露面,盛况空前。1990年12月(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4年03期)

董静[7](2014)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音乐中的后革命氛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一代优秀的电影导演,姜文主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电影音乐充满了革命激情主义和人本主义。他在自己导演的电影中植入了一种特殊的音乐符码,不但具有戏谑性的后革命豪情,而且将人本主义进一步宏大化。正是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后革命气息。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寻后现代文化底蕴,从不断升华的虚无主义理念中获得无限的领悟和觉醒,同时使观赏者在无限的联想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4年06期)

周淑红[8](2014)在《“后革命”氛围中的“样板戏”回潮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样板戏"本是文革政治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样板戏"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形成了"样板戏"回潮现象。"样板戏"在回潮中吸引了很多经历过文革的观众,但是他们的"怀旧"心理是一种虚假的怀旧。回潮中的"样板戏"不是文革中政治化的样板戏,它的实质变异为作为在"后革命"氛围中出现的一种大众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样板戏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迎合大众的趣味,这也给当下作为艺术之一种形式的戏剧提出了一个疑问:作为艺术的戏剧在当下如何冲破"虚假怀旧"和商业的双重桎梏?(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4年03期)

孙斐娟[9](2012)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娱乐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被当作消费的对象和符号,革命历史再叙事明显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戏说革命历史之风盛行,革命英雄人物被塑造成充满欲望的凡夫俗子,革命故事呈现出曲折离奇,悬念重生的面貌。这种书写革命历史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口味,制造了阅读上的快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在革命故事的重述中掺杂进大众文化中常用的娱乐元素,表明的是作家对市场经济实用法则的一种认同和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动退避。(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孙斐娟[10](2012)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娱乐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被当作消费的对象和符号,革命历史再叙事明显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戏说革命历史之风盛行,革命英雄人物被塑造成充满欲望的凡夫俗子,革命故事呈现出曲折离奇、悬念重生的面貌。这种书写革命历史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口味,制造了阅读上的快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在革命故事的重述中掺杂进大众文化中常用的娱乐元素,表明的是作家对市场经济实用法则的一种认同和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动退避。(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后革命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革命叙事由于其所表述的是关于政权合法性的话语,故而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话语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价值评价体系,也因此对这一类以“中国革命”为话语资源的叙事类型给予了很高的青睐。纵观“茅奖”获奖作品中的革命叙事(以下简称“茅奖”革命叙事),我们发现,它们相较于传统革命叙事(尤以经典革命叙事为代表)呈现出诸多“后革命”特征,譬如对人情人性的深情拓摹、对庄严革命理念的颠覆解构、对革命传奇的娱乐化戏写。为了能够更深入了解“茅奖”革命叙事的面貌和大致演变轨迹,解读其内涵,本文以“茅奖”作品的革命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后革命”理论为框架,试图探析“茅奖”革命叙事的独特表现形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茅奖”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革命”到“后革命”的大致流变史和阐释了相关概念外,还对当前学界关于“茅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写作思路进行了大致概括。“茅奖”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但对于在“后革命”框架下整体研究其革命叙事的文献相对较少。第一章大致回顾革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被建构史,在“革命叙事”和“后革命叙事”的昔今对照中,论述这两种叙事模式的内在关联和差异性所在,即两者皆以中国革命史作为叙事资源,后者在继承了前者部分叙事手法(传奇笔法和宏大结构等)的基础上,试图突破旧有历史观的束缚,而呈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第二章着重考察“茅奖”革命叙事的主要特征,按照文学史时间顺序,概括论述了“茅奖”革命叙事所具有的“后革命”表征,即新启蒙语境中革命叙事的人性化补写、新历史主义思潮中革命叙事的解构式改写、市场化浪潮中革命叙事的娱乐化戏写。第叁章则反思了“茅奖”后革命叙事所具有的限度和不足,即“经典革命叙事”思维影响下的革命乌托邦神话续写,以及在历史魅惑中对革命的叙写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沼。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就“茅奖”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革命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1].郭冰茹,郭子龙.“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恋爱”——读《坚硬如水》[J].当代作家评论.2019

[2].徐亮.“后革命氛围”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革命叙事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徐亮.后革命氛围中《江南叁部曲》的革命历史再叙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

[4].冯雷.本土语境中“后革命氛围”的思想辨析[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6

[5].严海建.“后革命”氛围中的学校风潮:1927年大同大学驱长风潮研究[J].史林.2016

[6].周淑红.“后革命”氛围中的“样板戏”回潮[J].粤海风.2014

[7].董静.《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音乐中的后革命氛围[J].电影文学.2014

[8].周淑红.“后革命”氛围中的“样板戏”回潮现象[J].戏剧文学.2014

[9].孙斐娟.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娱乐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

[10].孙斐娟.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娱乐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  

后革命氛围论文-郭冰茹,郭子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