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位置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线性正弦跟踪,无位置传感器
线性位置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继爱,郁琪,李婕妤,马云[1](2019)在《基于线性正弦跟踪算法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下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IPMSM)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了一种改进的I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不同于传统高频信号注入法直接获取响应电流,该方法将线性正弦跟踪(LST)算法应用于高频响应电流中误差角的提取,可以省去幅值调制和低通滤波的环节。对LST算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证明,基于该算法设计了线性正弦跟踪器。搭建了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得到转子位置信息。(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9年03期)
程琳[2](2016)在《基于线性反投影算法的EMT金属板材缺陷位置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层析成像(EMT)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它具有不介入、不接触和没有危害等检测优点,所以可用于管道检测、异物监测等领域。本论文从EMT的最根本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电磁层析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场与检测电压做出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具有缺陷的金属板材进行了图像重建。通过采用线性反投影算法,获得极好的图像重建效果,从而快速成功的检测出金属板材的缺陷位置。(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6年03期)
刘家曦,杨贵杰,李铁才[3](2011)在《基于线性磁链的IPMSM位置预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位置预估的估算精度,基于线性磁链的IPMSM模型,用电流观测误差构建滑模平面建立滑模观测器,预估转子位置和速度.定量分析定子电阻和交直轴电感对预估转子位置的影响.针对电机参数摄动对预估位置精度的影响,构造Lyapunov函数辩识定子电阻、交轴电感.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马同飞[4](2010)在《伺服机构用位置传感器线性度修正算法研究及工艺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电位计是航空航天领域伺服系统的核心元件之一,作为伺服机构用的反馈元件,其性能指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控制系统精度的高低。我国精密电位计的生产比较落后:一是加工时控制算法的一些参数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受操作工人的经验因素影响较大;二是加工设备及工艺比较落后,精度不高且没有实现加工的自动化。精密电位计的主要技术指标是非线性误差,本文围绕如何减小其非线性误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修正算法。这个算法基于两个基本原理:电位计的分压原理和总阻值反馈原理。加工前可以用测得的各点电压值来计算对应点所需的加工量,由于电刷与碳膜的接触电阻对分压不产生影响,所以,用分压法测电阻计算出的加工量要比用直接测电阻法所得到的加工量精确得多。总电阻反馈原理可使反馈参数不受加工时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也提高了加工精度。本文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加工设备,由机械结构和控制电路组成,采用工控机统一控制各部分的动作,完成精密电位计的自动化加工,提高了精密电位计的加工精度及效率,为精密电位计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装备保障。用VC++6.0软件编写了精密电位计自动测量及修正控制软件,采用多线程技术,模块化设计了各个控制单元,在连续加工模块中,研究了同一地址实现多轴联动控制,很好地实现了连续加工的目标。控制软件还设计了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打印输出等模块,具有很强的生产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几组实验,研究在不同的方法或参数下系统所能达到的测量效果和加工效果,并选出了最优的加工参数。用所选择出的最优方法和参数对不同型号电位计进行了测量及加工实验,结果证明了修正算法的正确性,自动化加工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郝年朋[5](2009)在《序列密码中k错线性复杂度算法与位置错误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序列密码是密码学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保密通信中的一个重要的密码体制,而线性复杂度和k -错线性复杂度是衡量伪随机序列的密码强度的重要指标。如果改变一个周期序列中的某几个位置值后,该序列的线性复杂度急剧下降,则我们认为这种周期序列是极不稳定的,用来作为密钥序列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可用k -错线性复杂度来衡量周期序列的稳定性。继Stamp-Martin算法后,推广周期序列的k -错线性复杂度算法是有意义的,设计出新的k -错线性复杂度算法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对于一些完全不相同的周期序列,却有相同的k -错线性复杂度,是因为在描述周期序列稳定性的k -错线性复杂度的概念中,忽略了k个位置的不同对改变后的周期序列的线性复杂度也是会产生影响的,给出其k位置错误谱将能很好地刻画序列的线性复杂度的变化情况。在本文中主要给出两个结果。首先,设S为有限域GF ( q )上周期为nN = up的序列,其中q ,p是不同的素数, q是模2p的一个本原根,并且u | q ? 1, u ,p互素,u是正整数,我们运用广义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方法,提出了预估周期序列的k错线性复杂度的算法。其次,设S为一条二元2n -周期序列,其一个周期的Hamming重量为偶数,我们描述当其一个周期上2个位置发生错误时,其线性复杂度的变化情况,即该序列线性复杂度的2位置错误谱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2-01)
孙剑奇,吴海龙,莫翠云,陆剑忠,崔卉[6](2002)在《交替叁线性分解算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相结合同时测定苯二酚的位置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交替叁线性分解算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检测 (RP HPLC DAD)相结合 ,在色谱洗脱时间为1 0 86min~ 1 399min(间隔 1 / 1 50min)、紫外吸收波长为 2 68nm~ 2 98nm(间隔 1nm)时对苯二酚位置异构体的重迭色谱及光谱体系进行了分辨研究。分辨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同时测定了水溶液中共存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含量 ,回收率分别为 (1 0 0 1± 1 0 ) % ,(99 4± 1 4) % ,(1 0 0 5± 1 7) %。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定量快速准确 ,实验操作步骤简单 ,解决了在干扰物存在条件下叁者很难同时分辨的问题 ,说明叁线性分解算法能有效地解决HPLC DAD数据中的二阶校正问题(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02年05期)
任世军,洪炳熔,梁庆姿[7](2000)在《判定线性不等式构成的凸集是否空集的位置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判定由一组线性不等式围成的凸空间是否为空集合的算法 .证明了对于空间中的一个固定的点 ,如果不等式组中存在一个不等式使得这一点满足这个不等式 ,同时不等式组中也存在一个不等式使得这一点不满足这个不等式 ,那么在该点不满足的不等式中一定有一个不等式使得此不等式对应的等式与这组不等式构成的凸集合的交集不空 .在该点满足的不等式中一定有一个不等式使得此不等式对应的等式与这组不等式构成的凸集合的交集不空 .因此使得算法只需处理不等式组中至多一半的不等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线性位置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磁层析成像(EMT)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它具有不介入、不接触和没有危害等检测优点,所以可用于管道检测、异物监测等领域。本论文从EMT的最根本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电磁层析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场与检测电压做出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具有缺陷的金属板材进行了图像重建。通过采用线性反投影算法,获得极好的图像重建效果,从而快速成功的检测出金属板材的缺陷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位置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1].何继爱,郁琪,李婕妤,马云.基于线性正弦跟踪算法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研究[J].微特电机.2019
[2].程琳.基于线性反投影算法的EMT金属板材缺陷位置检测[J].科技传播.2016
[3].刘家曦,杨贵杰,李铁才.基于线性磁链的IPMSM位置预估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
[4].马同飞.伺服机构用位置传感器线性度修正算法研究及工艺实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郝年朋.序列密码中k错线性复杂度算法与位置错误谱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孙剑奇,吴海龙,莫翠云,陆剑忠,崔卉.交替叁线性分解算法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相结合同时测定苯二酚的位置异构体[J].色谱.2002
[7].任世军,洪炳熔,梁庆姿.判定线性不等式构成的凸集是否空集的位置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