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泵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流体,微泵,驱动参数,性能比较
泵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关炎芳,孙百川,田勇[1](2019)在《驱动参数对串联和并联压电微泵特性影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阀压电微泵在微流体驱动及芯片上的实验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比较串联、并联无阀压电微泵性能差异,采用玻璃湿法腐蚀工艺,以玻璃为基体,制造出含有串联、并联腔体结构压电微泵,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对微泵进行封装,两种微泵泵腔和扩张/收缩微流道尺寸相同。设计出不同驱动信号波形、电压、相位、占空比和对称性组合,并将不同驱动方式组合应用于两种微泵的流量和压力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驱动条件对两种微泵性能有较大影响;两种微泵的流量和压力随着驱动电压升高均呈现增大趋势;叁角波驱动条件下两种微泵性能优于正弦波和方波驱动;驱动波形相位、占空比和对称性对串联微泵性能的影响较并联微泵大。试验同时得出:P1和P2两个腔体在正弦-正弦信号组合驱动下,串联微泵的流量和压力值在相位差为±180°时达到最大;并联微泵则在相位差为0°时达到最大,与并联和串联微泵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一致;所有驱动条件组合下,并联微泵性能优于串联微泵。试验测得并联微泵的最大流量和压力分别为173μL/min和490.8 Pa,串联微泵的最大流量和压力分别为83.1μL/min和190.3 Pa。(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7期)
吴鸿猛[2](2019)在《基于步进电机的微型蠕动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体爬行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目前软体执行器主要采用阀控形式,效率低,且负载较小。本文采用蠕动泵直接驱动软体执行器形式,减少阀的使用,增强软体执行器的负载能力。本文主要目的是针对蠕动泵进行再压力流量特性、功耗特性、动态特性的研究。本文针对蠕动泵,使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蠕动泵Yeoh固体超弹性叁维模型,提出了一种通过拉伸实验、压紧实验,对Yeoh材料参数提取、拟合优化的方法,并通过蠕动泵的扭矩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探讨压力流量特性,建立了以蠕动泵几何简化计算法、二维流固耦合、叁维流固耦合的叁种流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叁种模型的优劣性。通过搭建了压力流量实验平台,测得了蠕动泵的压力流量曲线,与仿真对比结果,论证了仿真的模型的准确度。结合二维流固耦合以及叁维固体模型,分析了微型蠕动泵弯曲度与滚轮数目的效率最佳的匹配,以及对不同旋转半径、材料及进给量的仿真对比,分析了效率最优的蠕动泵结构。通过ABAQUS的蠕动泵径向挤压仿真,改变泵管、滚轮、外壳的截面形状组合,比较了蠕动泵不同形状组合的优劣性,提出了蠕动泵形状的能耗最低组合。最后,建立步进电机、蠕动泵、执行器的控制模型,针对控制模型提出压力反馈的控制手段,比较了本文所述的典型结构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志冬[3](2019)在《电比例斜轴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轴式轴向柱塞变量泵排量大、输出压力范围大、自吸强,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和船舶等液压系统中。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液压系统整体的能量效率。在恒压变量泵中,压力控制阀一端与液压泵出口连接,通过调节压力控制阀另一端弹簧压缩量,控制泵出口压力保持恒定,而泵输出流量随负载需求变化,避免多余流量经溢流阀流回邮箱造成的能力损失,对液压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恒压变量泵,通过手动调节弹簧压缩量,控制泵设定压力,压力调节不方便,不适用于自动化要求高的领域。为此,本文对一种采用电比例溢流阀,远程控制斜轴式柱塞泵出口压力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调节比例溢流阀设定压力,可对变量柱塞泵的出口压力实时调节,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第一章,介绍了斜轴泵及轴向柱塞泵变量控制方式概况与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变量控制方式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电比例恒压斜轴泵的必要性,确定了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其内容。第二章,首先根据恒压变量泵的运动规律,建立起柱塞运动及受力数学模型、配流盘进出口数学模型、以及恒压变量斜轴泵变量系统传递函数,并利用Simulink软件验证其变量机构稳定性。第叁章,以华德液压A7V斜轴式恒压变量泵为基础,建立其叁维机械模型。将叁维模型导入到SimulationX软件平台,建立起机电液联合仿真模型。第四章,对斜轴泵柱塞运动特性、整泵压力流量脉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仿真分析了配流盘叁角槽参数对单柱塞压力流量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其合适的取值范围。第五章,对恒压变量斜轴泵动静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且以响应时间与超调为指标,对变量缸弹簧预压紧力、阀芯面积、变量缸活塞直径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其参数优化区间。第六章,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贺伟[4](2019)在《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泵控系统较阀控系统具有能效高、液压系统简单、安装空间小等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泵控技术已非常成熟。但对于泵控非对称缸,已有解决方案需要增加辅助泵或阀,平衡其两腔的不对称流量,存在系统成本高、回路复杂、能效低等问题。为解决此难题,太原理工大学权龙教授团队,设计了基于叁配流窗口(油口A、B、T)的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很好的解决了泵控非对称缸流量匹配的问题,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斜盘正倾角,即油口A吸油、油口B、T排油时,柱塞泵的静动态特性。缺乏对变排量控制策略的分析,以及斜盘负倾角时柱塞泵的静动态特性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学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变排量控制方案。借助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机液一体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斜盘分别为正/负倾角时,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的动静态性能,并通过仿真确定变量机构的关键参数,同时对作用在非对称轴向柱塞泵斜盘上的变量阻力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对非对称轴向柱塞泵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各部件间的运动关系。建立了柱塞泵的传递函数,通过近似线性化的方法对传递函数简化,并根据简化后的传递函数确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其次,通过AMESim和ADAMS建立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机液一体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排油口压力、斜盘倾角、柱塞泵转速等对柱塞泵排油口静态特性的影响。通过仿真确定了比例系数、变量活塞面积、伺服比例阀流量增益以及伺服比例阀频响等变量机构的主要参数。同时,对柱塞滑靴组件对斜盘的作用力矩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斜盘变量阻力矩对非对称轴向柱塞泵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后,试制了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的物理样机。依照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的吸排油特点设计并搭建了柱塞泵的测试平台。验证了排量控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油口A吸油、油口B、T排油时,排油口B的流量不均匀系数始终小于排油口T的流量不均匀系数;同时,随着泵转速、斜盘倾角和排油口B压力的升高,排油口B、T的流量脉动增加。该柱塞泵动态响应主要受变量活塞面积,变量缸作用力臂,伺服比例阀流量增益以及比例系数影响。当油口B、T吸油、油口A排油时,柱塞泵斜盘变量阻力矩与普通轴向柱塞泵相似,对变排量性能的影响较小;当油口A吸油,油口B、T排油时,柱塞泵斜盘变量阻力矩演变为较大的单向力矩,此单向力矩将会降低斜盘倾角减小过程中柱塞泵的动态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比例控制、比例系数k_p=3时,柱塞泵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晓睿[5](2019)在《流道渐缩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因其在油田开采中可减少管线分输设备、节约成本而被作为油气混输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本研究以提升混输泵水力性能和稳定性为目标,采用理论设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YQH-100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内容如下有两点:一、探讨整流器进口安放角对混输泵水力性能的影响;二、在最优整流器进口安放角的基础上对现有油气混输泵进行流道上的改进,提出流道渐缩型油气混输泵并进行了优化研究。具体如下:1.针对原混输泵压缩单元动静交界处流动不均匀问题,以设计工况下泵的增压和效率提升为优化目标,设计了叁种不同进口安放角的整流器,在不同含气率下对单级压缩单元进行稳态分析,当进口安放角增大时,整流器进口流速减小,叶片背面产生低速脱流区的起始点向进口方向移动,混输泵的增压能力、气液混合能力及效率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叶轮出口压力干涉减小,压力分布较为均匀,但平均压力较低;较小的进口安放角导致叶片间排挤加大,通流面积减小,动静交界处流速和压力的不均匀性增大。整流器进口安放角为15°/19°的压缩单元性能最优,其效率比原模型提高了1.7%。2.针对油气混输泵在高含气率下的气液分离现象,参照压缩机内部结构,将叁级油气混输泵改进为渐缩型流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叁种不同平均流道高度的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含气率下的稳态计算结果得出:随着含气率的升高,原模型效率逐渐降低,流道渐缩型油气混输泵效率先降低后增大,说明与原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在输送高含气率的气液混合介质时泵性能得到改善。对于改进后的模型来说,随着平均流道高度的减小,叶轮叶片工作面静压力分更为均匀,流道内的高含气区数量及面积逐渐减小,反映在外特性上为混输泵增压能力下降,但气液混合能力增强,流动分离损失减小,使得混输泵效率升高,综合考虑得出:平均流道高度为55 mm时,流道渐缩型油气混输泵综合性能较优。3.为研究油气混输泵的瞬态特性,在稳态计算的基础上对优化模型进行瞬态计算,对各模型压力脉动分析得出:叶轮内压力脉动主频为1倍叶频,说明叶轮内的压力脉动主要受叶轮旋转与叶轮叶片数的影响;叶轮进、出口的压力脉动主要集中在中低频,而叶轮中部在高频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压力波动。对各模型叶轮受力情况分析得出:一个旋转周期内,叶轮所受轴向力出现4个波动周期,叶轮所受径向力却出现8个波动周期,说明叶轮轴向力与径向力的波动周期与叶片数相关;随其平均流道高度的减小,叶轮所受轴向力也减小,但径向力却增加,综合考虑得出:平均流道高度为55 mm时,流道渐缩型油气混输泵瞬态特性较优。对改进后的流道渐缩型油气混输泵在不同含气率下的叶轮受力分析得出:轴向力大小、径向力大小及其波动幅值与含气率负相关。本研究改进了现有油气混输泵性能,对优化油气混输泵的水力设计、保证油气混输泵在高含气率情况下运行稳定性和研究泵内振动特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张晓娇[6](2019)在《黏性液体对潜油电泵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黏性液体对潜油电泵特性的影响,配制了不同浓度的甘油溶液,通过室内水力模型实验,建立了不同黏度液体、不同流量对潜油电泵特性参数扬程、功率、效率的影响,得到了黏性液体对潜油电泵工作特性曲线影响的图版。研究表明:液体黏度影响潜油电泵的特性,随着黏度在1~198 mPa·s变化时,在潜油电泵高效工作区,功率在93~404 W急剧增加,扬程在7.7~0.2 m下降,最高效率在55%~8%下降;在实验提供的某一黏度、不同排量下潜油电泵有合理的工况点,为叶导轮配套进行优选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4期)
曹睿,李笑,关婷,肖远松[7](2019)在《基于ANSYS的膀胱动力泵特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膀胱动力泵的电磁驱动特性、温升特性及排尿动力特性,建立电磁驱动系统及膀胱动力泵3D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电磁铁电流、气隙和永磁体数量对电磁驱动力、温升、膀胱压、尿流率及排尿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有效实用;增加电磁铁电流、永磁体数量和减小气隙,有利于提高电磁驱动力、膀胱压、尿流率并缩短膀胱压达峰时间及排尿时间;在辅助排尿期,初始电磁驱动力可达8.50 N,膀胱压峰值可达8.36 kPa,尿流率峰值可达25 mL/s,膀胱压达峰时间为5 s,排尿时间为40 s,温升仅为9.42℃,符合人体排尿动力特性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设计适用于动物和临床实验的膀胱动力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7期)
赵亮,胡丰宾[8](2018)在《HYUNDAI自动变速器电子泵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韩国HYUNDAI自动变速器启停电子泵的性能参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输出压力的条件下,通过改变电子泵转速(电子泵常用转速区间)测量电子泵的输出流量及输入电流。分析了HYUNDAI自动变速器启停电子泵输出流量与转速、电流的关系;低温条件下电子泵输出流量与转速、电流的关系。并利用回归分析原理提出了电子泵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为自动变速器启停电子泵性能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8年12期)
张偲[9](2018)在《泵站进流与污物进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内污物随水流流向泵站,泵站一般设置拦污栅拦截污物,较大污物能够被拦截,但由于拦污栅栅条间距,较小污物通过拦污栅进入水泵,进入水泵的污物容易造成缠堵,影响水泵机组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泵站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数值模拟、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泵站进流与污物进泵特性,分析污物种类及其穿过拦污栅的位置等因素对其到达水泵叶片进口断面位置及其缠堵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试验轴流泵装置和大型轴流泵装置的进水流道至水泵出口段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进水流道前的拦污栅无堵塞、上部不同比例堵塞和下部不同比例堵塞情况的进水流道内部流场,针对拦污栅断面不同位置起点的流线,分析流线的沿程变化规律及其到达叶片进口断面的位置,分析流线拦污栅断面的起点位置、拦污栅堵塞情况和水泵运行工况对流线沿程变化及到达叶片进口断面位置和对进水流道内部流动的影响,其中,马鞍区的流线十分混乱,说明发生了回流。大型轴流泵装置叶片进口断面的流速分布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其在整体分布上不均匀、不对称,右侧流速明显大于左侧。(2)改造原有试验台,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作进水流道及叶轮室,用于观察污物在进水流道及叶轮室内的行进姿态、运动规律;在叶片进口断面加装滤网,用于记录污物在到达水泵叶片进口断面时的位置,分析叶轮室内容易形成堵塞的位置。对几种典型单体污物进行试验,确定污物主要物理特性,并在对应数值模拟采用的拦污栅断面流线不同起点位置释放污物,从肘形进水流道侧面和上面进行拍摄,记录污物在进水流道内的行进规律与到达叶片进口断面环状滤网的周向与径向位置。(3)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在马鞍区运行时,在水泵内产生回流现象的主要源于流道水平方向上中部及流道底部的水流。污物在拦污栅后和进水流道内的实际运动规律及其到达叶片进口断面的位置是在流线轨迹的基础上受污物自身重力与水的浮力共同影响的结果,污物运动的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即,面向出水方向,在进水流道进口断面左/右侧释放的污物在到达叶片进口面时也基本处于左/右侧;厚棉布、牛仔布等密度比水大的污物更易堵塞在叶轮出水侧位置,塑料袋、纺织袋等密度比水小的污物则更易堵塞在叶轮进水侧左侧位置。其中,密度比水大的污物,穿过拦污栅的深度存在一临界值,小于该临界深度时,污物穿过拦污栅后上浮,由于泵站进水侧胸墙的阻挡而不能进入进水流道。(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12-01)
冯建军,杨寇帆,朱国俊,罗兴锜,李文锋[10](2018)在《进口管壁面轴向开槽消除轴流泵特性曲线驼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时,由于叶轮进口的冲角增大,导致在叶轮内产生脱流等不稳定流动结构,降低泵的水力性能。该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轴流泵内部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轴流泵的特性曲线存在明显的驼峰区域,在0.3到0.61倍最优流量工况区间,轴流泵的扬程和效率明显下降。在临界失速工况下(0.61倍最优流量工况),叶片吸力面前缘靠近轮缘处及叶片尾缘靠近轮毂处均出现了脱流;在深度失速工况下(0.45倍最优流量工况),脱流进一步发展,并与来流共同作用形成稳定的涡旋结构,阻塞整个流道。为了提高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引入一种轴流泵进口管开槽技术,分析其对轴流泵内部流场的影响及驼峰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小流量工况下,轴向开槽可以减小叶轮进口环量和冲角,可以减小叶片背部的脱流,轴流泵的驼峰得到明显的改善。开槽深度是改善轴流泵小流量工况下驼峰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槽深与叶轮直径比为0.02时,叶轮内的通道涡几乎完全消除,轴流泵深度失速工况点的扬程、效率分别提高了66%和32%,极大地改善了轴流泵的水力性能。沟槽数目越多,槽长越长,消除驼峰的能力越好,60个沟槽与2/3倍叶轮直径的槽长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消除驼峰的能力更强。该文可为避免轴流泵内部的失速流动以及消除水力性能曲线上的驼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泵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软体爬行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目前软体执行器主要采用阀控形式,效率低,且负载较小。本文采用蠕动泵直接驱动软体执行器形式,减少阀的使用,增强软体执行器的负载能力。本文主要目的是针对蠕动泵进行再压力流量特性、功耗特性、动态特性的研究。本文针对蠕动泵,使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蠕动泵Yeoh固体超弹性叁维模型,提出了一种通过拉伸实验、压紧实验,对Yeoh材料参数提取、拟合优化的方法,并通过蠕动泵的扭矩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探讨压力流量特性,建立了以蠕动泵几何简化计算法、二维流固耦合、叁维流固耦合的叁种流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叁种模型的优劣性。通过搭建了压力流量实验平台,测得了蠕动泵的压力流量曲线,与仿真对比结果,论证了仿真的模型的准确度。结合二维流固耦合以及叁维固体模型,分析了微型蠕动泵弯曲度与滚轮数目的效率最佳的匹配,以及对不同旋转半径、材料及进给量的仿真对比,分析了效率最优的蠕动泵结构。通过ABAQUS的蠕动泵径向挤压仿真,改变泵管、滚轮、外壳的截面形状组合,比较了蠕动泵不同形状组合的优劣性,提出了蠕动泵形状的能耗最低组合。最后,建立步进电机、蠕动泵、执行器的控制模型,针对控制模型提出压力反馈的控制手段,比较了本文所述的典型结构的动态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泵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关炎芳,孙百川,田勇.驱动参数对串联和并联压电微泵特性影响比较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9
[2].吴鸿猛.基于步进电机的微型蠕动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李志冬.电比例斜轴式恒压轴向柱塞变量泵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贺伟.变排量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刘晓睿.流道渐缩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张晓娇.黏性液体对潜油电泵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9
[7].曹睿,李笑,关婷,肖远松.基于ANSYS的膀胱动力泵特性仿真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9
[8].赵亮,胡丰宾.HYUNDAI自动变速器电子泵特性分析[J].液压与气动.2018
[9].张偲.泵站进流与污物进泵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8
[10].冯建军,杨寇帆,朱国俊,罗兴锜,李文锋.进口管壁面轴向开槽消除轴流泵特性曲线驼峰[J].农业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