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福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惠金融,农业现代化,农民转型,福利效应
农民福利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丽,马正兵[1](2019)在《乡村振兴中农民转型的普惠金融支持及其福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转型中的普惠金融支持及其福利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从我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论看,农村金融普惠性与农民转型程度互为格兰杰原因,具有双向互促效应。同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转型虽然并不存在"立竿见影"的福利效应,但长期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民转型具有福利增益效应。此外,在考虑农业现代化这一变量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都对农民转型的福利收益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现代化会降低农民市民化转型的福利收益,增大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福利收益预期。因此,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农民转型既要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剩余农业人口市民化,更要着力支持乡村振兴中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化。(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春萍[2](2019)在《回迁安置前后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农民群体——失地农民。城镇化发展给这部分农民群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对于失地农民的回迁安置前后福利水平是否得到提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失地农民回迁安置不仅涉及到显性的居住形态、生产生活方式,还涉及到村社组织管理、土地置换、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些方面对失地农民福利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有必要对回迁安置的失地农民福利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科学评价失地农民回迁安置前后的福利水平,本文以小见大,以青岛市黄岛区为研究对象,选取GX社区与XH社区作为两个典型案例,对青岛市黄岛区失地农民回迁安置前后的福利变化情况进行了调研。依据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调研涵盖了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住房条件与住房环境、社会保障、发展空间与机会、政治参与五个方面,采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失地农民福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社区管理制度、资金监管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在解决回迁安置区失地农民福利保障问题上应: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行回迁安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对安置区工程的监管,保障安置楼质量;采取多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失地农民收入。(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5-28)
郑晓冬,徐雅琪,彭子又,方向明[3](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宗族网络与农民主观福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系统考察了农村宗族网络对农民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宗族网络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维度的主观福利,在运用多种策略克服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所得的结果依然稳健。(2)宗族网络发挥的主观福利改善效应将随村庄宗族结构差异的扩大而减小。对于宗族结构单一稳定的村庄,宗族异质性的增加将导致农村居民整体福利水平下降。(3)宗族网络促进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的原因主要来自"代际团结"和"族内团结"两个层面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风险化解作用,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强连带"关系比普通社会网络更具凝聚力,并且在情感上的联系更加紧密。文章从宗族网络的角度为近年来大规模村庄撤并与搬迁可能带来的农民福利损失提供了经验证据,并为优化城乡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科学决策》期刊2019年05期)
王红[4](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农民福利增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通过实地走访,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福利水平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农民福利现有情况,发现农民福利水平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专业技能、完善养老模式等几方面建议,进而提升江苏省农民福利。(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9年03期)
赵定东,周刘晶[5](2019)在《完善新时代农民养老福利供给》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也即生活质量及社会质量的全面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升是评价标准之一。农民养老福利是指政府或者企业、社区等主体为农村老年居民提供的无差别养老补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3)
赵军义,李少惠[6](2019)在《文化福利的基层样态:农民弱参与及其治理图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的农民参与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法,通过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概况的分析,探讨了农民弱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在表征、形塑机制及其治理图景。研究表明,农民更青睐于本土化的文化内容,而对国家提供的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福利遵从弱参与策略。弱参与表现为参与主体老龄化、内容私性化、领域单一化、时间集中化、方式出场化,类型包括偶遇型参与、依附型参与、义务型参与和服务型参与;且农民在其中担任文化群演者、舆论引导者、情感治愈者和文化旁观者等不同文化角色。未来治理图景则要重点发挥服务型参与群体的情感治愈功效,重视舆论引导的正外部性,转变广大民众的群演和旁观者角色。(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余嘉熙,李原原,叶强[7](2019)在《河南省直工会携手第一书记卖“爱心年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余嘉熙 通讯员李原原 叶强)河南省直工会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各省直机关单位在采购爱心年货、发放春节职工福利、慰问困难职工时,优先选择扶贫农副产品,确保职工福利落地的同时,以购代捐助力扶贫脱贫。连日来,一场由河南省直工会、河南省职工服务中心、河南(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01-31)
赵秀君,高进云[8](2019)在《被征地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差异分析——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被征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子的分析框架,以天津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功能性活动对福利的影响程度,并且识别功能性活动对不同被征地农民群体的重要性。研究表明:(1)在天津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被征地农民福利最重要的不是经济状况和就业,而是情感、生活环境以及防护性保障;(2)在指标层,养老保险、集体提供就业、景观环境、生活支出和征地补偿满意度对福利更为重要;(3)按转换因素对被征地农民群体分组研究发现,老年人关心防护性保障和生活环境,青壮年更关注情感满意度和就业;功能性活动中生活环境、防护性保障和经济状况对抚养人数多的家庭福利影响更大,抚养人数少的家庭福利受就业影响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毛加强,贾蕙宇[9](2018)在《农地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基于一般化加速模型(GBM)的倾向评分加权法与PSM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HARLS数据,首次引入机器学习Boosting算法——GBM(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的倾向评分加权法与传统的PSM(Propensity Score Model)模型,评估农地流转对家庭收入与贫困线的比值、人均收入、市民化程度和社会保障需求等农民福利指标的平均净效应。结果表明:参与流转可以显着提高农户的人均收入,帮助家庭远离贫困线,但流出土地的农户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提高幅度更高;流出农地的农户家庭的市民化程度会显着提高,而流入农地家庭的市民化程度有所降低,但并不显着;发生流转的农户养老保险需求都会增长,二者医疗保险需求变化方向相反,租入土地农户医疗保险需求降低。(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朱梦勤[10](2018)在《基于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情况,通过建立经济情况、住房条件、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心理状况和环境变化六大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模糊值,发现其值为0.3562。故政府应该通过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失地农户的福利水平。(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8年09期)
农民福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农民群体——失地农民。城镇化发展给这部分农民群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对于失地农民的回迁安置前后福利水平是否得到提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失地农民回迁安置不仅涉及到显性的居住形态、生产生活方式,还涉及到村社组织管理、土地置换、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些方面对失地农民福利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有必要对回迁安置的失地农民福利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科学评价失地农民回迁安置前后的福利水平,本文以小见大,以青岛市黄岛区为研究对象,选取GX社区与XH社区作为两个典型案例,对青岛市黄岛区失地农民回迁安置前后的福利变化情况进行了调研。依据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调研涵盖了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住房条件与住房环境、社会保障、发展空间与机会、政治参与五个方面,采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失地农民福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社区管理制度、资金监管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在解决回迁安置区失地农民福利保障问题上应: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行回迁安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对安置区工程的监管,保障安置楼质量;采取多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失地农民收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福利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丽,马正兵.乡村振兴中农民转型的普惠金融支持及其福利效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春萍.回迁安置前后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烟台大学.2019
[3].郑晓冬,徐雅琪,彭子又,方向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宗族网络与农民主观福利[J].科学决策.2019
[4].王红.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农民福利增进研究[J].北方经贸.2019
[5].赵定东,周刘晶.完善新时代农民养老福利供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赵军义,李少惠.文化福利的基层样态:农民弱参与及其治理图景[J].图书馆建设.2019
[7].余嘉熙,李原原,叶强.河南省直工会携手第一书记卖“爱心年货”[N].工人日报.2019
[8].赵秀君,高进云.被征地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差异分析——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J].天津农业科学.2019
[9].毛加强,贾蕙宇.农地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基于一般化加速模型(GBM)的倾向评分加权法与PSM的实证检验[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
[10].朱梦勤.基于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J].天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