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

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肥运筹,光合特性,品质,收获指数

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1](2019)在《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有效改善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的氮肥运筹方式,于2016—2017年设置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和不同基追比(7∶3、6∶4、5∶5)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光合效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4时,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均最高;相同基追比下,施氮量增加120 kg·hm~(-2)(N1比N0、N3比N1)能显着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灌浆中期基追比6∶4除外)、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和光合速率。施氮量为120kg·hm~(-2)和180kg·hm~(-2)时,3个基追比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N2下基追比5∶5的处理除外)和硬度指数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基追比5∶5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且各基追比间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着。总体上,施氮量相同时以基追比6∶4最利于高产,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施氮量180kg·hm~(-2)左右、基追比6∶4是安徽省稻茬麦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侯裕生[2](2019)在《水肥耦合对吐哈盆地滴灌葡萄生理生长及产量品质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肥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极端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葡萄耗水规律、生理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根据作物响应指标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适宜水肥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其为优化区域内滴灌葡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大田试验,以试验站内15a(2003年定植)成龄无核白葡萄树为试验材料,根据当地生产管理经验,设置灌水、施肥2因素,其中设灌水处理4水平:600、675、750、825 mm(分别标记为W1、W2、W3、W4);施肥处理3水平:450、750、1050 kg/hm~2(分别标记为F1、F2、F3),采用N:P_2O_5:K_2O=2:1:2施肥比例。试验按照上述处理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设3次重复。结果:(1)灌水因素对耗水量的影响显着(P<0.05),灌水因素及水肥耦合效应对耗水强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施肥对耗水量、耗水强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水肥处理下葡萄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维持在665.96~902.9 mm之间。浆果生长期和浆果成熟期为葡萄需水的高峰期。耗水强度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中W3F2处理下的耗水规律可视为区域内葡萄需水规律,结合气象数据计算葡萄作物系数萌芽期为0.80,新梢生长期为1.09,花期为1.13,浆果生长期为1.07,浆果成熟期为1.03,枝蔓成熟期为0.82,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水肥耦合效应及灌水因素对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施肥因素对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在不同水肥处理下表现为:同一施肥条件下,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水肥耦合效应对滴灌葡萄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叶片饱和含水率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叶片含水率在水肥区间内呈规律性变化趋势。不同水肥处理下滴灌葡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增长速率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同一时间节点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水肥用量呈正相关。(4)水肥耦合效应对不同生育期滴灌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细胞间CO_2浓度(C_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不同水肥处理滴灌葡萄P_n、T_r、G_s和WUE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C_i表现出相反趋势;不同生育期内各指标随水肥用量的增减均呈规律性变化趋势。(5)水肥耦合效应对不同生育期滴灌葡萄叶片原初光化学的最大产量(F_v/F_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抑制程度(1-q~P/q~N)、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不同水肥处理下滴灌葡萄叶片F_v/F_m、F_v/F_0、q~p、ΦPSⅡ和ETR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而q~N和1-q~P/q~N表现出相反趋势;不同生育期内各指标随水肥用量的增减均呈规律性变化趋势。(6)水肥耦合效应对滴灌葡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iWUE、PFP和产量分别在W2F3、W3F1和W3F2处理最高,其中W3F2处理产量相对于产量最小值W1F1处理增产29.76%,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分别在W3F2、W4F2、W4F3处理最高,其中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最优处理与W3F2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品质指标总体在W3F2处理达到较优水平。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滴灌葡萄响应指标净光合速率(P_n)、原初光化学的最大产量(F_v/F_m)、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肥料偏生产力、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水肥处理为W3F2(灌水量750 mm,施肥量750 kg/hm~2),其中N(300 kg/hm~2)—P_2O_5(150 kg/hm~2)—K_2O(300 kg/hm~2)。运用多元回归法构建滴灌葡萄各响应指标与水肥用量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结合归一化方法,以≥0.85最大值可接受区域定义为合理的可接受范围,最终确定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水肥适宜用量为:灌水量725~825 mm;施肥量684~889 kg/hm~2,其中N(273.6~355.6 kg/hm~2)—P_2O_5(136.8~177.8 kg/hm~2)—K_2O(273.6~355.6 kg/hm~2)。(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艳红[3](2019)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效应分析及其生理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作是一种提高复种指数、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一项主要农业措施。玉米∥花生是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共生固氮、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土壤环境等优点。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玉米科技示范园和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选用紧凑密植夏玉米品种登海618及早熟高产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为供试材料,玉米和花生密度分别为105 000株hm~(-2)、180 000穴hm~(-2),2015年设置3种种植方式(单作玉米、单作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4:6))和2个氮素处理(N240:控释尿素240 kg N hm~(-2),N0:不施肥),2016年进行玉米花生轮作种植(单作玉米轮种、单作花生轮种、间作玉米轮种、间作花生轮种),肥料处理同2015年。在高产高密度条件下,系统分析单作、间作及轮作的产量效应,从群体产量与经济效益、植株性状、光合特性及衰老、氮素吸收利用及根际土壤特性等方面,深入探讨间作系统产量效应的生理生态基础和轮作对作物的调控作用,以期为间作种植模式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间作对玉米花生两作物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间作显着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降低了花生的产量,从整个体系看本试验的玉米花生系统有产量间作优势2.42–3.40 t hm~(-2),且LER达到1.17–1.20。此外,间作亦显着增加了玉米成熟期的收获穗数和行粒数,降低了空杆率。对于花生,间作显着降低了成熟收获期的饱果率。间作显着提高了玉米净面积的生物产量,降低了花生生物产量。同时,间作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重量并显着增加了玉米单株籽粒干物质重量及群体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间作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且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和分配增多,产量升高。对于花生,间作降低了其总干物质重量,提高了根干重及根冠比,表明间作促进了光合产物向花生地下部分运输和积累。间作系统不仅有籽粒产量优势、生物产量优势,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间作系统两年净产值分别较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高2507¥hm~(-2)和5046¥hm~(-2)。施氮和轮作对玉米和花生的产量、产量构成、生物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均有促进作用,且能有效缓解花生处于间作劣势地位的不利影响。但两因素对作物的影响不同,如对两作物产量的影响,施氮提高玉米和花生产量两年平均分别为13.6%、9.6%,而轮作对玉米和花生产量提高6.6%和4.3%。2.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的影响间作显着改善了夏玉米受光条件,提高了玉米穗位叶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冠层透光率和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叶片RuBP羧化酶及PEP羧化酶活性提高,同时降低~(13)C同化物在茎秆和其他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促进了其向籽粒的分配。而对于花生,间作降低了花生倒叁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提高了叶绿素b含量,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与对玉米的影响一致,降低了RuBP羧化酶及PEP羧化酶活性。施氮及轮作改善了作物的光合性能,但两者对作物的改善效果不同,前者的提高幅度大于后者。间作玉米生育后期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衰老特性的影响间作显着提高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叁种酶活性分别提高13.8%、19.8%和15.6%,显着提高开花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12.1%,降低了MDA含量,自开花期至蜡熟期,间作玉米穗位叶MDA含量下降5.3%–12.8%,表明间作降低了穗位叶膜脂过氧化程度,利于延缓叶片的衰老。而对于花生,间作显着降低了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期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叶片MDA含量。施氮和轮作对作物衰老特性的调控效应不同,施氮显着提高玉米蜡熟期叶片中的SOD、POD、CAT活性和开花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期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玉米穗位叶和花生倒叁叶MDA含量;轮作延缓了两作物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但对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作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间作显着提高玉米单株氮素积累量、群体吸氮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同时提高了穗位叶氮代谢酶活性、氮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极显着提高了夏玉米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了氮转运量,使玉米营养器官中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延长叶片的功能防止早衰,有利于植株生育后期合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对于花生,间作降低了花生的吸氮量、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同时降低了叶片氮代谢酶活性,不利于花生氮素的吸收和运转。从整个间作系统看有氮吸收间作优势,且氮吸收当量比大于1。施氮和轮作均提高夏玉米、花生氮素积累量和GS、GDH、GOGAT活性,施氮降低玉米和花生氮收获指数和氮利用效率,轮作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氮优势及氮吸收当量比,施氮对作物的调控效应较轮作的大。夏玉米功能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的提高、氮转运量的降低可能是产量优势的原因之一。5.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间作提高了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同时间作系统土壤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提高,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同时,间作对土壤微生物亦有显着影响,单作花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共生固氮菌含量最多,其次是间作系统,单作玉米中最少,且间作土壤中细菌和共生固氮菌较单作玉米中显着提高,分别提高34.5%和251.0%,间作土壤中真菌含量较单作花生显着提高168.6%。表明,间作系统中花生生物固氮作用增加了间作土壤共生固氮菌含量。施氮、轮作对玉米和花生土壤均有改善作用,但两者对土壤调控的效应不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显着,而轮作对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庞春花,贺笑,张永清,华艳宏,康书瑜[4](2019)在《氮肥与腐殖酸配施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藜麦1号"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纯氮用量分别为N:0g/kg、低氮0. 05g/kg、中氮0. 1g/kg、高氮0. 2g/kg)下配施腐殖酸(HA:1g/kg)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藜麦高产及优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配施腐殖酸可使藜麦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对藜麦体内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其中N2H(中氮+腐殖酸)处理最佳,较单施氮肥产量增加10. 06%-30. 72%,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缓解干旱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提高藜麦产量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杨和川,陈留根,秦裕营,梁长东,刘红江[5](2018)在《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粳稻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处理D光合生理指标高于处理B和对照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和对照处理A相比产量分别增加38.78%、53.63%和54.15%;抗倒伏机械强度为处理A的109.49%、132.61%和86.55%;处理C的水稻抗倒伏能力最强,产量较高;综合产量、抗倒伏能力及生产成本等因素考虑,处理C(氮肥300 kg/hm~2+磷肥67 kg/hm~2+钾肥135 kg/hm~2)为最优处理。(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斌[6](2018)在《春小麦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设置了不同水氮处理组合的试验,研究春小麦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对其响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8年04期)

王斌[7](2018)在《河套灌区水氮互作效应对春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在河套灌区开展水氮互作的田间试验来探求各处理间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8年01期)

陈红琳,陈尚洪,郑盛华,沈学善,刘定辉[8](2017)在《增施氮素对苗期渍水胁迫冬油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增施氮素对苗期渍水胁迫后冬油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可为冬油菜主产区渍水胁迫后植株生长恢复调控措施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在冬油菜5~6叶期设置渍水胁迫D0(0 d)、D6(6 d)和D9(9 d)叁个处理,并在渍害胁迫解除后设置4个氮素增施水平N0(0 kg/hm~2)、N2(30 kg/hm~2)、N4(60 kg/hm~2)、N6(90 kg/hm~2),研究了增施氮素对苗期渍水胁迫后冬油菜的生理响应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单纯渍水不增施氮素相比,增施氮素均能有效改善冬油菜各项生理指标而提高产量,盆栽和大田试验各指标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增施氮素20 d后,随渍水胁迫天数的减少与氮素施用水平的增加,盆栽及大田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产量增加,叶片和根系丙二醛(MDA)含量降低,除植株根系CAT活性以外,交互作用对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单纯渍水不增施氮素相比,盆栽及大田N4D6处理冬油菜叶绿素总含量、叶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产量均显着增加13.28%~26.98%(P<0.05),叶片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20.24%~23.67%(P<0.05),除POD活性外,其余各指标均已恢复至自然对照水平;盆栽及大田N6D9处理叶绿素总含量、叶片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产量均显着增加(P<0.05),叶片和根系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所有指标仍均未恢复至自然对照水平。因此,在冬油菜主产区苗期渍水胁迫6 d后增施纯氮60 kg/hm~2以及渍水胁迫9 d后增施纯氮90 kg/hm~2均能显着增强油菜渍水胁迫后的生理代谢活动,而提高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7年03期)

李春燕,杨景,张玉雪,姚梦浩,朱新开[9](2017)在《小麦分蘖期冻害后增施恢复肥的产量挽回效应及其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麦越冬期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产量形成,而前人关于越冬期冻害的补救措施报道较少,因此研究分蘖期受冻小麦施用恢复肥挽回产量的效应,探明增施尿素恢复产量的生理原因,可为小麦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扬麦16,利用人工智能控温室,设置昼夜温度-2℃/-6℃(2012年)和-2℃/-8℃(2013年),分别处理24、48、72 h,处理结束后5 d调查植株冻害指数。随后一次性增施恢复肥尿素(N 46%)75、150 kg·hm-2(2012)和75、120、180 kg·hm~(-2)(2013)补救,增施尿素后10、20、30 d取主茎展二叶,测定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成熟期测量株高并收获籽粒测产。【结果】分蘖期低温胁迫后扬麦16受冻指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由0.2上升到0.5左右。施肥补救后10 d,所有处理植株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以及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甘(ZR)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不施肥处理显着高于施恢复肥处理,相同处理时段,随恢复肥施用量增加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赤霉素(GA3)含量呈相反变化趋势;增施尿素后20 d,施肥处理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ABA和ZR含量较不施肥处理快速下降,GA3含量上升;施肥后30 d,各低温处理的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已恢复至接近自然对照水平。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小麦产量、基部Ⅰ、Ⅱ节间长度及株高降低,相同处理时段内,基部节间长度、株高及产量恢复和挽回效应随恢复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结论】分蘖期受冻小麦根据受冻指数及时适量施用恢复肥能明显缓解低温伤害,表现为植株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以及激素更趋于平衡,促进新生分蘖发生和基部Ⅰ、Ⅱ节间伸长,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产量的损失。研究兼顾产量挽回效应和氮肥偏生产力,提出分蘖期受冻指数为0.2左右的轻度冻害推荐施尿素75 kg·hm-2,受冻指数0.36左右的中度冻害推荐施尿素120 kg·hm-2,受冻指数0.5左右的重度冻害推荐施尿素180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许更文[10](2017)在《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和氮素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水分和氮素对作物的生长调控作用即互相促进,又互为制约。水稻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既是用水的第一大户,也是氮素需求量大的一个作物。以往虽有许多学者对氮肥或水分影响水稻产量及其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有关轻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杂交粳稻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常规灌溉(CI,以水层灌溉为主)和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土壤落干至土壤水势为-10kPa时复水)两种灌溉方式及低氮(LN,120kgN/ha)、中氮(MN,240kgN/ha)和高氮(HN,360kgN/ha)3 种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养分吸收、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在相同施氮量下,与CI相比,AWMD可显着增加籽粒产量,增产率为6.7%~18.6%,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在CI方式下,MN和HN分别较LN的产量提高了 21.1%~23%和12%~15.5%,HN产量低于MN的原因是前者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后者下降。在AWMD方式下,MN与HN间产量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LN,产量较LN的增幅分别为23.7%~25.3%和23.2%~24.4%。在所有水氮处理组合中,AWMD+MN组合产量最高,AWMD+MN高产的原因是总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协同提高。2、与CI相比,AWMD可降低灌溉用水量18.1%~23.2%,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3%~55.3%,与MN结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AWMD的氮素偏生产力较CI增加4.9%~14.8%、氮素产谷利用率增加11.1%~18.6%。AWMD显着增加了茎叶氮素运转率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的根系活力、生物量、籽粒产量及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是AWMD方式下水分与氮肥利用率较高的原因。3、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品质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在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会增加稻米的垩白面积、垩白度、蛋白质含量,降低峰值粘度,表明增施氮肥会使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但能提高营养品质。在同一施氮量下,与CI相比,AWMD可显着降低稻米垩白面积、垩白度,增加外观品质,增加峰值粘度、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改善淀粉谱粘滞特性。AWMD+MN组合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最高,加工品质最好,直链淀粉含量最低,食味品质最好。4、与CI相比,AWMD方式的无效分蘖较少,茎蘖成穗率高,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特别是高效叶面积指数,水稻群体结构较好,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和抽穗至成熟期NSC运转率较高。AWMD可增加根冠比、根系长度,特别是深层根系(10-20 cm)长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加花后根系伤流强度,提高花后剑叶光合速率和叶片抗衰老酶活性,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时间。以上各指标以AWMD+MN组合最佳,这是AWMD+MN组合在各处理组合中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重要农艺和生理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水肥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极端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葡萄耗水规律、生理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根据作物响应指标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适宜水肥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其为优化区域内滴灌葡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大田试验,以试验站内15a(2003年定植)成龄无核白葡萄树为试验材料,根据当地生产管理经验,设置灌水、施肥2因素,其中设灌水处理4水平:600、675、750、825 mm(分别标记为W1、W2、W3、W4);施肥处理3水平:450、750、1050 kg/hm~2(分别标记为F1、F2、F3),采用N:P_2O_5:K_2O=2:1:2施肥比例。试验按照上述处理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设3次重复。结果:(1)灌水因素对耗水量的影响显着(P<0.05),灌水因素及水肥耦合效应对耗水强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施肥对耗水量、耗水强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水肥处理下葡萄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维持在665.96~902.9 mm之间。浆果生长期和浆果成熟期为葡萄需水的高峰期。耗水强度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中W3F2处理下的耗水规律可视为区域内葡萄需水规律,结合气象数据计算葡萄作物系数萌芽期为0.80,新梢生长期为1.09,花期为1.13,浆果生长期为1.07,浆果成熟期为1.03,枝蔓成熟期为0.82,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水肥耦合效应及灌水因素对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施肥因素对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不同时间节点下滴灌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在不同水肥处理下表现为:同一施肥条件下,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同一灌水条件下,葡萄新梢长度和茎粗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水肥耦合效应对滴灌葡萄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叶片饱和含水率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叶片含水率在水肥区间内呈规律性变化趋势。不同水肥处理下滴灌葡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总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增长速率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同一时间节点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水肥用量呈正相关。(4)水肥耦合效应对不同生育期滴灌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细胞间CO_2浓度(C_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不同水肥处理滴灌葡萄P_n、T_r、G_s和WUE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C_i表现出相反趋势;不同生育期内各指标随水肥用量的增减均呈规律性变化趋势。(5)水肥耦合效应对不同生育期滴灌葡萄叶片原初光化学的最大产量(F_v/F_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抑制程度(1-q~P/q~N)、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不同水肥处理下滴灌葡萄叶片F_v/F_m、F_v/F_0、q~p、ΦPSⅡ和ETR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而q~N和1-q~P/q~N表现出相反趋势;不同生育期内各指标随水肥用量的增减均呈规律性变化趋势。(6)水肥耦合效应对滴灌葡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iWUE、PFP和产量分别在W2F3、W3F1和W3F2处理最高,其中W3F2处理产量相对于产量最小值W1F1处理增产29.76%,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分别在W3F2、W4F2、W4F3处理最高,其中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最优处理与W3F2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品质指标总体在W3F2处理达到较优水平。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滴灌葡萄响应指标净光合速率(P_n)、原初光化学的最大产量(F_v/F_m)、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肥料偏生产力、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水肥处理为W3F2(灌水量750 mm,施肥量750 kg/hm~2),其中N(300 kg/hm~2)—P_2O_5(150 kg/hm~2)—K_2O(300 kg/hm~2)。运用多元回归法构建滴灌葡萄各响应指标与水肥用量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结合归一化方法,以≥0.85最大值可接受区域定义为合理的可接受范围,最终确定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水肥适宜用量为:灌水量725~825 mm;施肥量684~889 kg/hm~2,其中N(273.6~355.6 kg/hm~2)—P_2O_5(136.8~177.8 kg/hm~2)—K_2O(273.6~355.6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侯裕生.水肥耦合对吐哈盆地滴灌葡萄生理生长及产量品质影响效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3].李艳红.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效应分析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庞春花,贺笑,张永清,华艳宏,康书瑜.氮肥与腐殖酸配施对藜麦根系抗旱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5].杨和川,陈留根,秦裕营,梁长东,刘红江.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生理效应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8

[6].王斌.春小麦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J].内蒙古水利.2018

[7].王斌.河套灌区水氮互作效应对春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水利.2018

[8].陈红琳,陈尚洪,郑盛华,沈学善,刘定辉.增施氮素对苗期渍水胁迫冬油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土壤.2017

[9].李春燕,杨景,张玉雪,姚梦浩,朱新开.小麦分蘖期冻害后增施恢复肥的产量挽回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中国农业科学.2017

[10].许更文.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基础[D].扬州大学.2017

标签:;  ;  ;  ;  

生理与产量效应论文-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