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对光反射论文-白若冰

瞳孔对光反射论文-白若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瞳孔对光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内压,瞳孔对光反射,颅内压监测

瞳孔对光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白若冰[1](2018)在《便携式瞳孔监测仪监测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常称为脑压。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在疾病病理情况下,临床表现的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和症状之一,可发生于颅内肿瘤、颅内出血、脑积水及颅脑外伤和颅内感染时,在此情况下颅腔内容物体积的增加对颅腔壁的压力增加,当颅内压超过正常或超过2.0kPa(200mmH_20)的水平时,就会因颅内压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早期症状,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超过代偿能力则会发生脑疝危象,严重时病人会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临床对颅内压的监测是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测量颅内容物对颅腔壁的压力,常常需要将颅内压监测设备探头放置于人体颅腔内,可置于侧脑室内或脑组织如额部,然后传感器会把颅内压的数值传至显示器,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脑内压力的情况。在病患颅内压变化的数值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患者的脑水肿或肿胀的情况,然后可以制定该患者的治疗、并对预后进行评估。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PLR)是指照射眼部的外界光线发生变化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发生收缩或舒张的现象,此现象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协同支配产生的。它是我们神经系统查体的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应用前期发明的便携式瞳孔监测仪对瞳孔对光反射的瞳孔大小进行动态的的数字测量,并与颅内压监测仪同时监测的颅内压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以无创瞳孔检测预测高颅压提供临床应用的依据。目的:1.应用前期发明的便携式瞳孔监测仪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瞳孔监测,研究瞳孔与颅内压增高的相关性;2.探讨以此无创电子瞳孔监测作为预测颅内压增高变化的可行性,以期形成瞳孔变化和颅内压转换对比系数以利于临床简便地判断颅内压。方法:1.选取行颅内压探头植入术的临床患者,脑实质型探头植入患者15人,脑室型探头植入患者15人,收录患者探头植入期间颅内压变化数据。2.同时收集相关颅内压探头置入术后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的数据。3.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对选定的颅内压探头置入后患者同步进行瞳孔光反射的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当颅内压力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颅内探头检测小于20mmHg时,颅内压与瞳孔测量仪检测瞳孔大小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颅内压大于20mmHg时其与瞳孔测量仪检测瞳孔大小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此两者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r左=0.889,P左=0.043;r左=0.930,P左=0.022),同时瞳孔光照射收缩反应的瞳孔直径与颅内压梯度呈正相关(P=0.05和0.01),而在此情况下瞳孔大小变化的收缩速度与颅内压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采用一种全新的电子瞳孔对光反射监测仪测量临床颅神经损伤时的瞳孔变化,该仪器使用方便,安全无创,有较高测量准确性,并发现当患者颅内增高到一定程度,瞳孔大小也会成比例的增大,瞳孔的测量可以作为颅内高压的一种间接指标。同时研究表明光照瞳孔收缩后瞳孔直径与颅内压梯度呈正相关(P=0.05和0.01),同时瞳孔收缩速度与颅内压呈负相关,结果为进一步以无创瞳孔检测预测高颅压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曾欣蔚[2](2018)在《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定量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定量检测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特征,为今后临床、科研提供正常范围的参考数据。方法使用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定量检测103例(206眼)正常人在暗适应下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特征,测试对象平均年龄43岁(8~67岁)。记录暗适应下的瞳孔初始直径、瞳孔最小直径、瞳孔对光反射潜伏期、收缩速度等,并对不同眼别、性别、年龄组间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参数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暗适应下的瞳孔直径减小,瞳孔对光反射的潜伏期延长、反应幅度减小、反应速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眼别、性别、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之间的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可对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各种参数值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为各种病因所致瞳孔反射异常的临床诊断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陶德双,王菊莉,陶英贤,范玮,吴丹[3](2016)在《以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为突出表现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一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为突出表现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报道极少,现报道1例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77岁,因"间断抽搐6个月余"于2015年12月就诊我科。患者于2015年5月24日出现第一种发作,表现为意识不清,双眼发直,喉中发声,牙关紧闭,伴有舌咬伤,四肢僵硬,持续约1分钟后缓解,缓解后如常。7月9月再次出现抽搐发作,表现同(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6-10-21)

王斌[4](2015)在《颜色光诱发的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视觉功能鉴定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瞳孔对光反射是人体的一种基本反射,当眼受到外界光刺激时瞳孔会反射性地缩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强光损伤并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目前,瞳孔测量技术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眼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由于其客观、量化、无创、操作方便等优点,近年来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自主建立的颜色光诱发的瞳孔对光反射测量与分析系统,探讨了生理节律、视力、角膜屈光力、暗适应等因素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研究了瞳孔对光反射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适宜的评价方法,最后在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1.生理节律、视力、角膜屈光力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目的:通过自主研发的瞳孔对光反射测量与分析系统,研究生理节律、视力、角膜屈光力等因素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方法:测量56名健康志愿者的瞳孔对光反射,以瞳孔初始直径、瞬时收缩幅值、持续收缩幅值、最大收缩速度等参数作为指标,对比瞳孔对光反射在不同测量时间之间的差异,分析视力、角膜屈光力与瞳孔对光反射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瞳孔对光反射相关参数在不同测试时间点之间无差异,各项瞳孔运动的参数与视力无相关性,但角膜屈光力与瞳孔最大收缩速度和初始直径有弱相关性。结论:瞳孔对光反射在视力和测量时间的影响下相对稳定,在测量时无需将这些因素加以标准化,但在测量或者结果分析时应当考虑受试者角膜屈光力的差异可能造成的影响。2.不同刺激条件下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规律目的:研究瞳孔对光反射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测量瞳孔对光反射的适宜刺激条件。方法:测量17名健康受试者的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方案一:刺激时程100、500、1000ms,13个光强梯度(1-1000 cd cd/m2)的全视野红、蓝光刺激。刺激方案二:刺激时程1000 ms,13个光强梯度(1-1000 cd cd/m2),刺激视角为45度的红、蓝光刺激。结果:在红光刺激下,随着强度的增加,瞬时收缩幅值逐渐增加,在100 cd/m2时出现平台期,此后瞬时收缩幅值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持续收缩幅值在刺激光强增加时变化不明显。在蓝光刺激下,瞬时收缩幅值随着光强度增加不断增加,在最大光强时达到最大,持续收缩幅值随着光强度增加而增加,在大于400 cd/m2时出现平台期。相对于短时程光刺激,1000 ms的光刺激诱发的瞳孔收缩反应更大。相对于45视角范围的长时程刺激,全视野短时程刺激诱发的收缩反应幅值更大。结论:瞳孔对光反射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采用全视野、时长1000 ms、刺激强度为100 cd/m2的光刺激可有效诱发出相对饱和的瞬时收缩反应和持续收缩反应。3.暗适应时长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目的:研究暗适应时长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确定测量瞳孔对光反射前最佳的暗适应时长,并探讨不同刺激条件下所诱发的特定感光细胞驱动的瞳孔对光反射。方法:15名受试者,经过10 min 30 cd/m2的白光照射后,在40分钟暗适应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1,5,10,15,20,25,30,35,40 min)测量其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条件为1,10,100 cd/m2的红、蓝光,以瞬时收缩幅值、持续收缩幅值以及相对持续收缩比率作为评价指标。此外,测量受试者的暗适应曲线,以暗适应20 min时的感光阈值作为评价指标。最后,对青光眼、黄斑裂孔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各一名进行同样的测试。结果:随着暗适应时间的增加,红、蓝光刺激诱发的瞬时收缩幅值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持续收缩幅值的变化在不同条件下有所差异,仅在高强度蓝光随着暗适应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而在红光刺激以及低、中强度蓝光刺激条件下变化不明显。瞬时收缩和持续收缩幅值在暗适应中的变化临界点分别为15和20 min。正常受试者在暗适应20 min时的感光阈值为78.1±2.1 d B。几名不同疾病患者的瞳孔收缩幅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暗适应阈值均升高。根据结果可以看出,100 cd/m2的红光刺激可以诱发出视锥细胞驱动的瞳孔对光反射;1 cd/m2蓝光刺激可以诱发出视杆细胞为主所驱动的瞳孔对光反射;100cd/m2蓝光可以诱发出视锥和ip RGC共同驱动的瞳孔对光反射。结论:在暗适应前应进行至少20分钟的暗适应。通过不同强度、波长的组合产生的光刺激可以诱发出不同感光细胞驱动的瞳孔对光反射。4.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的改变目的:采用上述实验所建立的评价方法,验证其在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觉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使用1,10,100 cd/m2的红、蓝光刺激诱发24名青光眼和9名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并与同样刺激条件下对照组(实验一)的瞳孔对光反射进行对比,评价指标为瞬时收缩幅值和持续收缩幅值。结果:与正常受试者相比,在各个刺激条件下青光眼患者的瞬时收缩幅值和持续收缩幅值均有明显降低,而持续收缩幅值在中、高强度蓝光刺激时下降明显。与正常受试者相比,在各个强度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瞬时收缩幅值和持续幅值都有明显降低,但是其在各种波长和强度刺激下都有均一趋势的下降,并没有在某种特定刺激条件中明显下降。结论:该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测量出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的特征性改变。结论1.角膜屈光力与瞳孔对光反射的个别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分析结果时应将此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但生理节律、视力等因素不影响瞳孔对光反射的测量,在测量或分析时无需进行视力的矫正和测试时间的标准化。2.光刺激时程、视角、刺激强度对瞳孔对光反射有一定影响,利用全视野短时程的光刺激可以诱发稳定且明显的瞳孔瞬时收缩和持续收缩反应。3.在进行瞳孔对光反射前,应当进行至少20分钟的暗适应以保证瞳孔对光反射结果的稳定性。在分析暗适应不同阶段的瞳孔对光反射结果时,应当考虑暗适应的时间效应。4.使用本实验所确立的暗适应时间和刺激方案对青光眼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检查时,可以反映出其特征性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袁华,梁远波,涂云海,陈犇,余波[5](2014)在《Metro-vision MONCV3瞳孔对光反射测量仪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Metro-vision MONCV3瞳孔对光反射测量仪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瞳孔对光反射的特点,评估伤眼瞳孔对光反射传入径路的受伤程度;寻找瞳孔对光反射与视功能检查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又一种无创、准确、客观检查方法。方法:对(14例28眼)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病例进行MONCV3瞳孔对光反射检查,分析患眼与健眼的视力、瞳孔的初始直径、收缩幅度、收缩潜伏期、收缩持续时间、收缩速度、扩大潜伏期、(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2-04)

向青天,王小兵,左红光,盛迎来,王春华[6](2014)在《暗环境下应用纯白光检查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瞳孔对光反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暗环境下应用纯白光检查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瞳孔变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2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与检查效果。对照组(n=208)采用传统的3V手电筒浅黄光观察。实验组(n=214)采用暗环境下应用纯白光观察。定期问卷调查医务人员及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86.4%,对照组为78.8%,具有统计学差异。医务人员问卷调查中多数人更加乐意在暗环境下使用纯白光检查患者对光反射。对好转出院的患者随访表明,患者更乐意接受暗环境下纯白光检查。结论暗环境下应用纯白光检查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瞳孔变化较传统的方法检查更准确、检查者及患者更舒适。(本文来源于《工企医刊》期刊2014年02期)

王飞,吴丹,魏安基,洪佳旭,徐建江[7](2014)在《Oculus角膜地形图仪在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OCULUS角膜地形图仪在测量不同光照强度下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的应用价值及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Oculus角膜地形图仪观察125例(125眼)患者不同光照刺激下(暗环境,Pupillogram及Anisocoria模式)的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记录各瞳孔参数。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不同性别组与屈光度组间(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3-28)

余芳[8](2013)在《不同颜色光的瞳孔对光反射在正常人及致盲眼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别采用红光、绿光、蓝光等不同颜色光作为刺激光源,建立红视锥、绿视锥、蓝视锥细胞的瞳孔对光反射检测方法。(2)探讨红视锥、绿视锥、蓝视锥细胞的瞳孔对光反射在正常人群中性别、年龄、眼别之间的变化特征;(3)探讨红视锥、绿视锥、蓝视锥细胞的瞳孔对光反射,在视神经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等致盲性眼病中的变化规律,以期对这些致盲性眼病早期诊断及功能评价寻求敏感的检测指标。方法随机选定年龄在15-40岁之间的正常人25人50眼作为正常年少组;随机选定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正常人25人50眼作为正常年长组;选择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30人(48眼)及视神经炎患者33人(42眼)分别作为试验组。用蓝光、红光、绿光、白光分别作为刺激光,对正常年少组、年长组、DR组及视神经炎组分别进行瞳孔对光反射检查,观察不同颜色光刺激下瞳孔的最大直径、潜伏期、收缩幅度、收缩速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分别比较正常组、试验组组内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和敏感性。结果(1).正常年少组及年长组内,眼别及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2).正常年少组及年长组内,用蓝光、红光、绿光、白光分别作为刺激光,瞳孔对光反应的参数:最大直径、潜伏期、收缩幅度及收缩速度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在蓝光照射下瞳孔的最大直径、收缩幅度最小,收缩速度最慢,潜伏期最长,在红光照射下瞳孔的最大直径、收缩幅度最大,潜伏期最小,收缩速度最快。(3).正常对照组间,年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年少组瞳孔直径、收缩幅度、收缩速度明显大于年长组,收缩潜伏期则明显小于年长组。(4).在红光、绿光、白光照射下DR组瞳孔的最大直径、收缩幅度、收缩速度均比正常年长组小,潜伏期较正常年长组延长。在蓝光照射时差异无显着性。(5).在DR组内,红光照射时,收缩幅度明显大于其它叁种光,收缩速度也明显比其它叁种光快;蓝光、绿光及白光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最大直径及潜伏期在各种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红光、绿光及白光作为刺激光时,视神经炎组的收缩幅度及收缩速度明显小于正常年少组,潜伏期明显延长。而在蓝光照射时除了潜伏期较正常年少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叁项指标差异均无显着性。(7).在视神经炎组内,各参数在四种刺激光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建立了红视锥、绿视锥、蓝视锥的直接瞳孔对光反射模型并成功地用于试验。(2)不同性别及眼别对正常人群的瞳孔对光反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对正常人群的瞳孔对光反射具有显着性差异。(3)等亮度不同颜色光的直接瞳孔对光反射中,蓝光敏感性较低,而红光、绿光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4)在DR及视神经炎患者中,直接瞳孔对光反射某些参数有显着性改变,各参数中收缩幅度及收缩速度的差异性更显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3-04-20)

刘锐[9](2013)在《小鼠瞳孔对光反射观察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PLR)与视觉系统、丘脑、脑干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1],其在视觉系统[2-5]、神经系统[6,7]及精神心理相关疾病[8,9]的诊断和评价中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通常采用光照法直接观察瞳孔口径及其变化,简单、实用,但是影像学方法能够客观记录瞳孔的细节变化和动态变化,因此后者被广泛用于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索PLR指标在视觉生理和眼科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立了小鼠PLR影像学检测方法,探讨了刺激光颜色、强度、麻醉药物、束缚等因素对小鼠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同时结合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观察了一种快速视网膜退行性变(retinal degeneration fast,rdf/B6)小鼠的PLR,以进一步探索视网膜功能客观评价方法。材料和方法1.成年雄性C57BL/6小鼠(SPF级,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40只用于预实验和实验研究。rdf/B6小鼠(SPF级)20只由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动物屏障实验室提供。2.采用远红外摄像镜头拍摄瞳孔,通过图像处理程序分析瞳孔图像动态变化的原理,建立了动物PLR检查系统,并用于观察不同颜色光及其强度刺激下小鼠PLR的动态变化以及麻醉、束缚的影响;采用12通道心电图记录仪(ECG6511, Inc, NihonKohden)记录束缚及麻醉状态下小鼠的心率;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记录ERG。3.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刺激光强度对正常C57BL/6小鼠PLR的影响在从2cd/m~2至256cd/m~2五个光亮度等级的白、红、绿及蓝色光刺激下,瞳孔收缩潜伏期(pupillary constriction latency,CL)无显着变化。瞳孔收缩幅度(constrictionamplitude,CA)与白、绿和蓝色的刺激光强度呈直线正相关(P<0.01),而与红色光强度无明显相关。瞳孔收缩速度(constriction velocity,CV)及瞳孔复张速度(re-dilationvelocity,RV)与白光、绿光及蓝光亮度等级呈直线负相关(P<0.01),与红色光强度无明显相关。2.刺激光颜色与正常C57BL/6小鼠PLR动态分析曲线参数的关系在弱光强(2cd/m~2)刺激时,红色光刺激时的CL较其他颜色光略有延长(P<0.05)其他叁种光之间无明显差异;红色光刺激引起的CA明显小于白光(P<0.001),但是白光与绿色光与蓝色光刺激引起的CA变化之间无明显差异;CV、RV的变化与刺激光的颜色无关。在光强为8cd/m~2、32cd/m~2、128cd/m~2、256cd/m~2时,红色光刺激引起的PLR的CA明显小于白光(P<0.05),蓝色光刺激引起的CA值明显大于白光(P<0.05),绿色光刺激的CA与白光无明显差异(P>0.05);红色光引起的CV稍大于白光(P<0.05),蓝色光引起的CV明显小于白光(P<0.05),绿色光与白色光刺激引起的CV无明显差异(P>0.05);红色光引起的RV均大于白光(P<0.05),蓝色光引起的RV小于白光(P<0.05),绿光与白光刺激引起的RV无明显差异(P>0.05)。3.束缚适应与麻醉药物对小鼠PLR的影响在束缚适应1d、2d和7d时,小鼠瞳孔直径自主调节幅度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在3d、4d和5d时,瞳孔直径自主调节幅度明显小于其他4天(P<0.05)。束缚适应5天后,束缚组小鼠瞳孔初始直径(initial pupil diameter,IPD)与塞拉嗪组小鼠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大于氯胺酮麻醉组及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P<0.01)。氯胺酮组与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二者之间的IPD无明显差异;束缚组小鼠的瞳孔收缩最小值(minimum pupil diameter。minPD)与氯胺酮麻醉组及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在强度为200cd/m~2,波长为625nm光刺激下,塞拉嗪麻醉组表现为PLR消失,瞳孔直径未见变化。束缚组PLR的CL值小于氯胺酮组及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P<0.05),CA值大于后两组(P<0.01),而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束缚组CV值则小于氯胺酮麻醉组CV(P<0.01),氯胺酮麻醉组大于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P<0.01);叁组间的RV值无明显差异。在束缚适应的7d中小鼠心率无明显改变。麻醉后,氯胺酮组、塞拉嗪组与氯胺酮联合塞拉嗪麻醉组叁者之间的心率无明显差异,但均小于束缚组(P<0.01),其中氯胺酮组部分小鼠出现心律不齐。4. C57BL/6小鼠、rdf/B6小鼠彩色光ERG比较在暗适应条件下,红色光刺激引起C57BL/6小鼠的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和最大混合反应的b波幅值较白、绿和蓝光低(P<0.01),潜伏期稍有延长(P<0.01);明适应后,红色光刺激未诱发出明显的视锥细胞反应及闪烁ERG(20Hz Flicker),蓝光刺激诱发ERG的波幅值均明显大于白光和绿光ERG的值(P<0.01),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强度颜色光刺激rdf/B6小鼠,未诱发出任何ERG波形。5. rdf/B6小鼠的PLR特点在rdf/B6小鼠,30cd/m~2光强度刺激下仅蓝光可以诱发出明显PLR,且CA小于野生型小鼠(C57BL/6)(P<0.01);500cd/m~2光强度下蓝、绿、白光可以诱发PLR,其CA幅值分别是蓝>绿>白,其中蓝、绿光下的CA与野生型(C57BL/6)小鼠间无明显差异,白光诱发PLR的CA则小于野生型小鼠(P<0.05);上述强度红光刺激rdf/B6小鼠未记录到明显的PLR。结论1.所建立动物PLR检查系统可以动态观察有色素小鼠PLR变化,PLR的相关参数与刺激光强度和光颜色有密切关系。2.适应性束缚可在一定程度保持C57BL/6小鼠PLR各参数值稳定,而麻醉药物(氯胺酮、塞拉嗪或联合应用)对相关参数有影响,提示在麻醉条件下研究PLR时应当注意排除这些影响。3.不同颜色光刺激下rdf/B6小鼠的PLR有明显区别,与野生型小鼠间也有显着的差异,提示ERG波形起源与PLR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起源更复杂。(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3-04-01)

郏舒[10](2012)在《正常及弱视儿童瞳孔对光反射的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10岁正常及弱视儿童瞳孔对光反射的特征,为视觉敏感期儿童弱视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治疗,以及弱视治疗疗效分析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应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研制的瞳孔测试仪检测6-10岁60例非弱视儿童,6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6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通过对5个参数(暗适应后期既给光刺激时瞳孔像素值ASC,给光后瞳孔面积收缩至最小时的像素值AN;从开始给光到瞳孔收缩面积最小时的像素值的时间TC,瞳孔最大收缩率S;瞳孔收缩平均速度CV)的测量,在非弱视儿童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之间,屈光参差性儿童的弱视眼与非弱视眼之间,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轻中重度之间,以及部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经过治疗训练后视力提高前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非弱视眼与正常非弱视儿童双眼之间,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眼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之间,以及在总体180只非弱视眼和180只弱视眼之间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与正常(非弱视)儿童相比较,弱视儿童的瞳孔面积较非弱视儿童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较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相比较,弱视眼的瞳孔面积较非弱视儿童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较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轻中重度3组的对比,随着弱视程度的加深,瞳孔面积变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变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轻中重度3组的对比,随着弱视程度的加深,瞳孔面积变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变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治疗训练前后的对比,治疗后矫正视力提高,瞳孔面积变小,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变大,收缩时间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非弱视眼与正常非弱视儿童双眼的对比,瞳孔面积偏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偏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的对比,瞳孔面积偏小,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偏大,收缩时间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180只弱视眼与180只非弱视眼的对比,前者瞳孔面积较大,无论是在暗适应末期还是光刺激后瞳孔缩小到最小值;瞳孔从暗适应末期到收缩到最小值时的平均收缩速度和瞳孔最大收缩率较小,收缩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弱视儿童(眼)与正常非弱视儿童(眼)相比,瞳孔面积较大,瞳孔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及收缩幅度较小,且与弱视程度直接相关,说明了瞳孔测试仪在弱视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弱视儿童(眼)经过训练治疗,矫正视力提高后,瞳孔面积变小,瞳孔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及收缩幅度增加。因此,瞳孔测试仪也可以作为弱视疗效评估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瞳孔对光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使用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定量检测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特征,为今后临床、科研提供正常范围的参考数据。方法使用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定量检测103例(206眼)正常人在暗适应下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特征,测试对象平均年龄43岁(8~67岁)。记录暗适应下的瞳孔初始直径、瞳孔最小直径、瞳孔对光反射潜伏期、收缩速度等,并对不同眼别、性别、年龄组间的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对光反射参数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暗适应下的瞳孔直径减小,瞳孔对光反射的潜伏期延长、反应幅度减小、反应速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眼别、性别、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之间的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瞳孔及眼动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可对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各种参数值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为各种病因所致瞳孔反射异常的临床诊断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瞳孔对光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白若冰.便携式瞳孔监测仪监测瞳孔对光反射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

[2].曾欣蔚.正常人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的定量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陶德双,王菊莉,陶英贤,范玮,吴丹.以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为突出表现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一例报道[C].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6

[4].王斌.颜色光诱发的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视觉功能鉴定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

[5].袁华,梁远波,涂云海,陈犇,余波.Metro-visionMONCV3瞳孔对光反射测量仪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C].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6].向青天,王小兵,左红光,盛迎来,王春华.暗环境下应用纯白光检查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瞳孔对光反射体会[J].工企医刊.2014

[7].王飞,吴丹,魏安基,洪佳旭,徐建江.Oculus角膜地形图仪在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评估中的应用[C].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8].余芳.不同颜色光的瞳孔对光反射在正常人及致盲眼病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3

[9].刘锐.小鼠瞳孔对光反射观察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

[10].郏舒.正常及弱视儿童瞳孔对光反射的动力学特征[D].昆明医科大学.2012

标签:;  ;  ;  

瞳孔对光反射论文-白若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