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能量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诱导荧光,弛豫速率系数,简并受激超拉曼泵浦,溴化氘
振动能量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皇环环,刘静,王倩,李梦晓,奥布力喀斯木·祖农[1](2019)在《高振动激发态DBr(X~1Σ~+,v″=8、7)与 D_2,Ar间的碰撞振动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YAG激光器泵浦OPO激光简并受激超拉曼泵浦DBr分子至基电子态的高振动态v″=8、7,研究高振动态DBr分子与其他碰撞气体(Ar、D_2)的碰撞弛豫过程.对于DBr(v″=8)和Ar、D_2混合体系,由高分辨瞬时激光感应荧光光谱方法探测碰撞弛豫后DBr分子振动态v″=8的时间分辨布居数的演化过程.保持总压强不变,改变碰撞气体的摩尔配比,测量相应条件下的有效寿命,由混合气体系统中Stern-Volmer公式,得到DBr(v″=8)分子与Ar、D_2的碰撞弛豫速率系数分别为k_8(Ar)=(0.51±0.1)×10~(-12 ) cm~3molecule~(-1)s~(-1),k_8(D_2)=(3.50±0.8)×10~(-12) cm~(3 )molecule~(-1 )s~(-1);DBr(v″=8)分子的平均自弛豫速率系数为k_8(DBr)=(1.20±0.4)×10~(-12) cm~3molecule~(-1)s~(-1).对于摩尔配比为0.5的DBr和D_2混合体系,Ti宝石激光器分别双光子激发DBr v″≤8、7各振动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A~1Πv′态,测量各个振动态的荧光光强随时间演化,测量结果表明DBr (v″=8、7)与D_2的碰撞弛豫中均发生了二量子弛豫;对于摩尔配比为0.4的DBr(v″=8)和Ar混合体系,只有连续单量子碰撞弛豫过程.(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轩,于鹏云,王建平[2](2018)在《氮化碳分子内振动能量转移的超快二维红外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碱处理法剥离制备了氮化碳重水胶体溶液,通过FTIR光谱表征发现其具有叁个C=N伸缩振动吸收峰。根据文献构建了一系列氮化碳模型分子并对其开展振动光谱计算,对叁个吸收峰进行了系统指认,结果表明叁个吸收峰分别来自于叁个不同区域的3-s-叁嗪C=N键的伸缩振动。超快时间分辨的二维红外光谱手段观测到了发生在叁个不同C=N伸缩振动模式间的能量转移。(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张克声,张向群,唐文勇,肖迎群,蒋学勤[3](2018)在《可激发气体分子声弛豫过程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可激发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和声弛豫过程形成的关系,将单一气体Tanczos弛豫方程理论[J.Chem.Phys.25,439(1956)]扩展应用于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的振动-振动(V-V)和振动-平动(V-T)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在室温下CO_2,CH_4,CL_2,N_2和O_2组成的多种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多个振动模式所形成的声复合弛豫过程,各振动模式的声激发能可由V-V能量转移相互耦合后传递给具有最快V-T转移速率的最低振动频率振动模式,再通过该振动模式的V-T转移退激发形成主弛豫过程。这种选择最快转移路径的声激发量弛豫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可激发气体中声弛豫吸收谱的实测数据只存在一个吸收峰的现象。从而提供了一个可通过计算微观振动能量转移速率分析混合气体声弛豫过程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吉旭,戴康,王倩[4](2016)在《碰撞振动能量转移:Li_2[A~1∑_u~+(v′=7)]+He→Li_2[A~1∑_u~+(v''=6,8)]+He》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方法研究了Li_2[A~1∑_u~+(v′=7)]与He的碰撞能量转移.脉冲激光激发Li_2基态至Li_2[A~1∑_u~+(v″=7)]态,池温保持在623K,He气压在1Torr至10Torr之间变化,在He气体不同压强下,测量了转移荧光和直接荧光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比.结合能级的速率方程分析,得到了v′=7的单量子驰豫转移速率系数和总去布居速率系数如下:k_(67)=(1.20±0.48)×10~(-8)cm~3·s~(-1);k_6=(0.88±0.26)×10~(-8)cm~3·s~(-1);k_(78)=(2.52±0.63)×10~(-9)cm~3·s~(-1);k_8=(1.00±0.30)×10~(-8)cm~3·s~(-1).(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于鹏云,王建平[5](2016)在《二氰胺根分子内费米振动耦合能量转移的超快二维红外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氰胺根离子(N(CN)-2,DCA)的C≡N对称及反对称伸缩振动(νas,C≡N和νss,C≡N)和N—C伸缩振动的和频峰(νas,N—C+νss,N—C)之间由于费米共振作用存在振动耦合。本文研究了二氰胺钠在DMSO溶液中的超快二维红外(2DIR)光谱和超快红外泵浦探测(IR PP)光谱。结合该体系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实验结果,对二氰胺根离子体系中的分子内振动能量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S1期)
陈建恩,张伟,孙敏[6](2016)在《基于靶向能量转移原理的点阵夹芯梁振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点阵夹芯结构具有轻质、高比刚度和高比强度的特点,并且具有散热、吸收冲击能量等多种功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上述优点之外,点阵夹芯结构还具有在其内部储物的能力,这为振动控制方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靶向能量转移是利用安装在被控结构上的具有大阻尼的非线性元件实现振动控制的方式,其减振方式为通过非线性耦合将能量从被控结构传递至大阻尼元件并进一步将能量进行耗散。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材料,点阵夹芯结构有望应用于飞行器的各个部件当中,而飞行器中的空间十分有限,空间限制为能量转移元件的安置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点阵夹芯结构内部的空间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能量转移元件置于点阵夹芯梁内部的振动控制方式,分析了具有能量转移元件的点阵夹芯梁在冲击载荷和简谐载荷下的振动响应,通过研究能量转移元件质量与振动控制效果的关系以及能量转移元件和点阵夹芯梁的相对运动,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讨论了能量转移元件参数(阻尼、非线性阶次)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点阵夹芯梁受到冲击载荷时,由于阻尼的大小会影响元件与梁的相对运动,适当降低能量转移元件的阻尼,可以提高振动抑制的效果;非线性阶次对振动抑制效果是否存在显着影响取决于其他元件参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05-06)
仲崇玉,王淑英,刘静,王倩,朱永乐[7](2014)在《氢分子振动态与铯分子基态碰撞中转动-振动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受激拉曼泵浦将H2激发到v=1,J=3态,研究了H2(1,3)态与Cs2分子碰撞(1,3)态的弛豫及Cs2(X1∑+g)振动态的激发过程.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检测H2的振转态分布,由CARS峰值得到密度比[H2(1,3)]/[H2(0,3)]和[H2(1,1)]/[H2(1,3)],由H2(ν=0)振转态的Boltzmann分布确定H2(0,3)的密度,由此得到[H2(1,3)]和[H2(1,1)]态的密度.激光诱导荧光光谱(LIF)确定被碰撞激发的Cs2(X1∑+g,ν″=11-15)各态.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作瞬时光吸收,对于ν″=11,12,13,14和15,积分吸收系数(单位:106cm-1s-1)分别是6.5,7.9,7.0,6.1和4.7,结合H2(1,3)的密度,得到H2(1,3-Cs2(X1∑+g,ν″)的转移速率系数,对于ν″=11-15,分别是(单位:10-13cm3s-1)1.4±0.6,1.7±0.7,1.5±0.6,1.3±0.5和1.0±0.4.利用吸收线Doppler增宽测量分别得到了Cs2(X1∑+g,ν″=11-15)的平动能.(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崔秀花,穆保霞,戴康[8](2014)在《高振动激发态KH(X~1∑~+,V=14~21)与CO_2碰撞中的振动-转动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泵浦-探测技术研究高振动激发态KH(V=14~21)分子与CO_2的振动-转动碰撞转移过程。脉冲激光激发KH分子至高位振动态,与CO_2发生振动-转动能量转移,使CO_2高位转动态得到布居,通过测量CO_2(00~00,J=32~48)转动态分布,得到其平均转动能和平均转动能变化,发现振动量子数V从14增加至21时,CO_2平均转动能变化增加了2.33倍;测量CO_2转动能级的多普勒增宽吸收线,得到V=14和20时,其获得的平均平动能大体随J增大而线性增大;最后,在单一碰撞条件下,测量KH(V=14~21)与CO_2(00~00,J)的振动-转动碰撞能量转移速率系数,结果显示V=19的总碰撞速率系数是V=14的4.5倍,而V>19则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杨帆,于鹏云,张峻,王建平[9](2014)在《五羰基溴化锰的振动能量转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5μm飞秒二维红外光谱,结合泵浦探测光谱手段,选取羰基为结构探针,研究了五羰基溴化锰(Mn(CO)_5Br)的振动能量转移机制。结果表明,Mn(CO)_5Br的叁种羰基振动模式之间存在耦合,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能量传递,且能量转移的速率常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0-31)
李佳灵,张文军,封丽,刘静,戴康[10](2014)在《K(5P)与H_2的反应碰撞和电子-振动能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K(5P)与H2反应生成KH(v″=0-3)振动态,测量了各振动态的转动分布,转动玻尔兹曼温度为455K,而振动温度为1604K,这个接近池温的转动温度和很高的振动温度是共线碰撞机制的有力证据.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技术得到各振动能级上转动态的布居分布,从而得到反应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对于v″=0、1、2、3,分别为(3.45±0.86)×10-13、(1.35±0.34)×10-13、(6.28±1.57)×10-14和(2.35±0.59)×10-14cm3s-1.同时研究了K(5P)-H2的电子-振动能量转移,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探测H2的振动态分布.扫描CARS谱发现v=1、2、3上有布居.由CARS峰值得到H2(0,1)、(1,1)、(2,1)、(3,1)和(3,3)布居之比.H2(0,1)布居由450K的转动分布得到,因而得到(1,1)、(2,1)、(3,1)和(3,3)态的布居,从而获得K(5P)-H2(1,1)、(2,1)、(3,1)和(3,3)的电子-振转速率系数分别是(1.1±0.3)×10-13、(9.3±2.5)×10-14、(4.2±1.1)×10-14和(3.8±1.0)×10-14cm3s-1.(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振动能量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碱处理法剥离制备了氮化碳重水胶体溶液,通过FTIR光谱表征发现其具有叁个C=N伸缩振动吸收峰。根据文献构建了一系列氮化碳模型分子并对其开展振动光谱计算,对叁个吸收峰进行了系统指认,结果表明叁个吸收峰分别来自于叁个不同区域的3-s-叁嗪C=N键的伸缩振动。超快时间分辨的二维红外光谱手段观测到了发生在叁个不同C=N伸缩振动模式间的能量转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能量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皇环环,刘静,王倩,李梦晓,奥布力喀斯木·祖农.高振动激发态DBr(X~1Σ~+,v″=8、7)与D_2,Ar间的碰撞振动能量转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2].郑轩,于鹏云,王建平.氮化碳分子内振动能量转移的超快二维红外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3].张克声,张向群,唐文勇,肖迎群,蒋学勤.可激发气体分子声弛豫过程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计算[J].声学学报.2018
[4].吉旭,戴康,王倩.碰撞振动能量转移:Li_2[A~1∑_u~+(v′=7)]+He→Li_2[A~1∑_u~+(v''=6,8)]+He[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于鹏云,王建平.二氰胺根分子内费米振动耦合能量转移的超快二维红外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6].陈建恩,张伟,孙敏.基于靶向能量转移原理的点阵夹芯梁振动控制研究[C].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7].仲崇玉,王淑英,刘静,王倩,朱永乐.氢分子振动态与铯分子基态碰撞中转动-振动能量转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
[8].崔秀花,穆保霞,戴康.高振动激发态KH(X~1∑~+,V=14~21)与CO_2碰撞中的振动-转动能量转移[J].量子电子学报.2014
[9].杨帆,于鹏云,张峻,王建平.五羰基溴化锰的振动能量转移机制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10].李佳灵,张文军,封丽,刘静,戴康.K(5P)与H_2的反应碰撞和电子-振动能量转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