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南民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锡剧,江南民歌,同曲变体,传承嬗变规律
江南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吕淼[1](2019)在《从锡剧曲调看江南民歌的传承与嬗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锡剧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剧种,其曲调与江南民歌小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地体现为江南民歌"同曲变体"的传承与嬗变规律。结合具体的锡剧唱段及苏南民歌谱例论证两者之间存在的"同曲变体"现象,以此揭示出广泛存在于苏南民歌、戏曲、曲艺中的"同曲变体"现象,诠释吴语地区民间音乐的声情特点、审美规律以及吴地音乐"活的灵魂"。据此得出结论——对于锡剧等苏南地方戏曲、曲艺的保护应该与对其母体艺术——江南民歌小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并同步展开,从根本上推动苏南各类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艺术的共同繁荣与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9年07期)
夏婉莹,王芳[2](2018)在《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以《叁杯美酒敬亲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民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一块瑰宝,而锡剧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不可忽略的一抹光辉,锡剧与江南民歌本是一根共生,在江南民歌演唱的学习中我们应积极发现并运用锡剧与江南民歌之间的共同点,通过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本文以江南民歌《叁杯美酒敬亲人》为例,从咬字韵味、腔调韵味,表情韵味叁个方面探讨锡剧对江南民歌韵味演唱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1期)
王芳,曾倩岚[3](2018)在《探究江南民歌在锡剧中的运用——以无锡小调《绣荷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锡剧作为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创新外,同时也应注重多吸收本土音乐元素来突显出吴地特色。文章将通过研究无锡民歌《绣荷包》在锡剧中的融合运用,借以探求锡剧在发展创作过程中与江南民歌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7期)
黄晓敏[4](2018)在《江南民歌在苏南高等院校中的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文化资源深厚。江南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继承了古代吴歌的丰姿神韵,孕育了秀丽江南的人文风情。2004年中国考古发现了鸿山遗址,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文物,包括数百件精美乐器祭品;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挖掘的历史文物阖闾城遗址、无锡梅村的吴泰伯墓等。江南民歌作为苏锡常地区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人文风情等方面离不开江南文化的熏陶。无锡市共11所高等院校,包括江南大学、无锡太湖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其中4所民办院校,7所公办院校。基于此,笔者随机选取无锡市5所高等院校,对其中7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理由、选题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并对此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江南民歌在无锡市5所高校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第叁章是针对调查结果分析江南民歌在无锡市高校传承过程中的困境进行探析,主要体现在叁方面:一是高校领导对传统的地域音乐文化缺乏重视,音乐教育投入少,师资建设队伍较为薄弱;二是高校教师对江南民歌的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专业素养、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叁是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必要的传承意识,没有正确的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针对在无锡市高校传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传承困境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在高校加强江南民歌素质教育的建设性构想,从叁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培养大学生对江南民歌的认同感,从观念、情感、文化价值等多种维度提出自己的建议。二是对无锡市高校江南民歌课程教学的思考建议,从创编高校校本教材,整合吴地音乐资源;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念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叁方面对此提出思考与建议。叁是无锡市高校江南民歌传承方式的建设性构想,从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适应“互联网+”潮流,高科技普及江南民歌以及实施“艺术课堂”等方面着手,提出在无锡市加强江南民歌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吕淼,王芳[5](2018)在《论地域文化对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民歌和锡剧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地域文化对江南民歌风格与锡剧风格形成的影响,分析了江南地域文化对江南民歌声乐、唱词风格及对锡剧语言、唱腔、音乐风格的具体影响,以辨析江南民歌与锡剧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探寻保护与传承江南民间艺术的道路。(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03期)
管恒川[6](2018)在《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方言文化主要江南地区,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江南水乡的优势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吴方言文化凭借着自己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对江南民歌的编写和演唱产生一定影响。吴文化和吴方言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江南民歌的民族特色,江南民歌以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出现在中国的民歌文化艺术中,体现了"软、糯、甜、媚"的歌唱风格以及音乐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3期)
王芳[7](2016)在《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共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民歌与锡剧同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整体上兼具江南水乡特色,是江苏省的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江南民歌、锡剧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江南民歌、锡剧的形成和发展及两者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探讨江南民歌与锡剧在共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6年10期)
王芳[8](2016)在《以江南民歌价值体现浅析民族声乐与民歌艺术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歌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且正是中国地方语言丰富的特点让我们的民歌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与多元成为发展的主题,我们的民族声乐与民歌艺术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融合的时代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与民歌艺术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本文中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分享当下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希望独具风韵的江南民歌能够蓬勃发展。(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12期)
杨生顺[9](2016)在《江南民歌与西北“花儿”“隔”类起兴程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隔河看见子一团花,走到门前满面麻,若要隔河听渠做点私情事,世间那得更个长鸡巴。"(《山歌》)这是一首明代江南的民歌,冯梦龙用原汁原味的吴语方言,将这首作品做了完整的记录。这首明代江南民歌,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四句头山歌;二是一、二、叁句押韵;叁是艳歌;四是用"隔××××××"起兴。这种起兴在现在的江南民歌中依然丰富。如苏州民歌"隔河看见美娇娘,头浪青丝亮澄澄,面熟陌生口难开,唱支山(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族》期刊2016年01期)
王芳[10](2015)在《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共生研究——小调《孟姜女》在锡剧中的借鉴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民歌和锡剧是江苏的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整体上兼具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水乡特色。在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曲调等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但两者在声腔结合、发声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可以通过两者间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来探求两者的共生发展。文章将以"孟姜女调"母体江南民歌版《孟姜女》为例,着重探究其在锡剧中的借鉴与运用及其传承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5年05期)
江南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南民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一块瑰宝,而锡剧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不可忽略的一抹光辉,锡剧与江南民歌本是一根共生,在江南民歌演唱的学习中我们应积极发现并运用锡剧与江南民歌之间的共同点,通过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本文以江南民歌《叁杯美酒敬亲人》为例,从咬字韵味、腔调韵味,表情韵味叁个方面探讨锡剧对江南民歌韵味演唱的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南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1].吕淼.从锡剧曲调看江南民歌的传承与嬗变特征[J].四川戏剧.2019
[2].夏婉莹,王芳.锡剧启发江南民歌的韵味演唱——以《叁杯美酒敬亲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3].王芳,曾倩岚.探究江南民歌在锡剧中的运用——以无锡小调《绣荷包》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4].黄晓敏.江南民歌在苏南高等院校中的传承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吕淼,王芳.论地域文化对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8
[6].管恒川.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J].北方音乐.2018
[7].王芳.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共生文化[J].社会科学家.2016
[8].王芳.以江南民歌价值体现浅析民族声乐与民歌艺术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6
[9].杨生顺.江南民歌与西北“花儿”“隔”类起兴程式比较[J].中国土族.2016
[10].王芳.江南民歌与锡剧的共生研究——小调《孟姜女》在锡剧中的借鉴与运用[J].艺术百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