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间截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间约束,平差模型,子空间截断牛顿法,病态问题
区间截断论文文献综述
夏玉国,宋迎春,谢雪梅[1](2019)在《参数带区间约束的子空间截断牛顿平差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积极集思想,利用子空间截断牛顿法提出参数带区间约束的平差问题算法。由于新算法可以迅速改变积极约束集的构成,其效率比不等式约束平差算法更高,并且可以对参数估计的精度进行评定。通过测边网算例说明,新算法能有效地降低模型的不适定性,保持参数的统计、几何或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白永昕,田茂再[2](2017)在《左截断右删失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医学领域、可靠性分析和人寿保险市场中,剩余寿命是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因此,剩余寿命分位数区间的精确估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左截断和右删失同时存在的临床数据下,样本量通常很小,传统的置信区间构造方法多数不理想,而且涉及到的估计量方差的计算非常繁琐.为了避免上述困难,文章利用Jackknife-d方法构造了左截断右删失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同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和实例分析对Jackknife-d方法和传统的4种方法进行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小样本下,Jackknife-d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长度最短且覆盖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接近于名义水平,是剩余寿命分位数置信区间构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7年12期)
白永昕[3](2017)在《左截断右删失数据下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医学的临床研究中,数据往往同时存在删失和截断。近年来删失和截断数据在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研究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针对左截断右删失数据讨论了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构造问题。在截断和删失数据下或样本量很小时,传统的置信区间构造方法通常是不理想的,而且涉及到参数估计的渐近方差计算相当繁琐。本文从重抽样的角度出发,构造剩余寿命函数分位数的置信区间。Jackknife-d方法是实际中最常用的一种重抽样方法,与传统的置信区间构造方法相比,可以充分地利用感兴趣变量之外的辅助信息。同时,在非平滑函数下得到的方差估计也具有无偏性等优点。另一方面,Bootstrap-t方法可以直接从数据中获得的信息来构造置信区间,不包括任何理论假设,并且在小样本情况下也表现出较好的覆盖误差。因此,本文分别利用Jackknife-d方法和Bootstrap-t方法构造了左截断右删失数据下剩余寿命函数分位数的置信区间并分别给出了估计量相应的渐近性质。同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和实例分析对两种重抽样方法和传统的四种方法进行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小样本情况下,本文提出的两种重抽样方法在区间长度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其中,Jackknife-d方法构造的区间区间长度最短,是小样本下一种理想的区间构造方法。(本文来源于《兰州财经大学》期刊2017-05-30)
王宇峰,陈晓文,汤明玥[4](2016)在《湍流对截断光束瑞利区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出截断光束在自由空间和湍流中的瑞利区间表达式,并研究了光束参数和湍流强度对瑞利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湍流中瑞利区间随湍流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另一方面,不论在自由空间还是湍流中,瑞利区间都随相干参数β和δ截断参数的增大而增大。β和δ取较小值时,湍流对瑞利区间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随β和δ的增大,湍流对瑞利区间的影响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丁帮俊[5](2012)在《变量为区间截断数据时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假设自变量X的分布为离散未知分布且样本为区间截断数据而因变量Y是可观察的情况下,利用EM方法得到了回归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在一定的条件下估计量的分布为渐近正态的.(本文来源于《应用概率统计》期刊2012年02期)
何其祥,郑明[6](2011)在《污染数据区间截断下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线性模型响应变量被污染且被区间截断下的参数估计问题, 借助于区间数据的无偏转换, 得到了回归系数和污染系数的估计,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了这些估计的强相合性. 通过若干模拟例子说明, 尽管数据经过污染和区间截断的双重信息损失, 但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估计, 仍能取得良好的估计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概率统计》期刊2011年01期)
胡宏[7](2009)在《关于区间截断数据的残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间截断数据作残差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中点法、GEL法、Proposal残差法等,它们主要运用了Tumbul提出的自相合估计的思想,但这几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特别在计算上较复杂。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Class方法,先按最小方差原则,找到了截断变量的最优估计;再利用Class方法对区间截断数据作残差分析。模拟结果显示,Class方法优于其它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江兴方,王戈,沈为民[8](2008)在《多尺度Retinex截断区间对图像质量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多尺度Retinex算法对曝光量不足的彩色图像增强处理的结果。改进型多尺度Retinex算法是使用多尺度Retinex增强后在亮度平均值附近以k倍标准差进行截取、拉伸。采用亮度与对比度乘积、图像信息熵等2个判据,实验结果表明在亮度平均值附近k=1倍标准差进行截取后再拉伸得到的图像其2个判据的值都较大,图像最佳。(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08年S1期)
丁邦俊[9](2008)在《区间截断情况下,分布函数估计及其收敛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将文[11]的结论推广到任意k点均匀分布(k≥3),然后用k点均匀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去逼近连续总体的分布函数,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了用区间数据估计出的分布函数收敛速度为O(n)-2/9.(本文来源于《应用概率统计》期刊2008年05期)
曹文贵,张永杰[10](2007)在《基于区间截断法的地下结构模糊能度可靠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下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特点,首先,引进叁角模糊数理论,建立地下结构物理力学参数的可能性分布函数,然后,在地下结构稳定性评价之模糊可靠性功能函数确定方法研究基础上,引进区间截断法和区间数运算规则,建立了功能函数值域区间的确定方法,并避免了功能函数值域的扩展问题,最后,通过研究地下结构模糊能度可靠性度量方法,建立了地下结构模糊可靠性指标的可能性分布曲线及其失效可能度的确定方法,从而建立了地下结构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模型与方法。工程实例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区间截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医学领域、可靠性分析和人寿保险市场中,剩余寿命是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因此,剩余寿命分位数区间的精确估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左截断和右删失同时存在的临床数据下,样本量通常很小,传统的置信区间构造方法多数不理想,而且涉及到的估计量方差的计算非常繁琐.为了避免上述困难,文章利用Jackknife-d方法构造了左截断右删失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同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和实例分析对Jackknife-d方法和传统的4种方法进行评价.模拟结果表明:小样本下,Jackknife-d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长度最短且覆盖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接近于名义水平,是剩余寿命分位数置信区间构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间截断论文参考文献
[1].夏玉国,宋迎春,谢雪梅.参数带区间约束的子空间截断牛顿平差算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白永昕,田茂再.左截断右删失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构造[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7
[3].白永昕.左截断右删失数据下剩余寿命分位数的置信区间构造[D].兰州财经大学.2017
[4].王宇峰,陈晓文,汤明玥.湍流对截断光束瑞利区间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丁帮俊.变量为区间截断数据时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英文)[J].应用概率统计.2012
[6].何其祥,郑明.污染数据区间截断下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英文)[J].应用概率统计.2011
[7].胡宏.关于区间截断数据的残差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江兴方,王戈,沈为民.多尺度Retinex截断区间对图像质量影响的分析[J].光学技术.2008
[9].丁邦俊.区间截断情况下,分布函数估计及其收敛速度[J].应用概率统计.2008
[10].曹文贵,张永杰.基于区间截断法的地下结构模糊能度可靠性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