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动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土地改革,双层经营体制,“叁权分置”
互动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利[1](2019)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地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有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的成功探索理论化、制度化而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结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未来的农地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叁权分置"后的"叁权"的权利界限和权利关系,强化所有权主体,平等保护"叁权",不断加强土地经营权流出(流转)之后的土地用途管制。(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11期)
王义娜,臧德先[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供需改革的政策变迁及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均成为过改革的重点,只不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而有所侧重,二者一直是此消彼长、相互促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供需改革的政策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的供需转折阶段:"高积累、低消费"式的供需导向。1979—1992年的供给短缺阶段:供给扩张为主,需求体系逐渐改善。1993—2012年的供需转换阶段。需求拉动为主,供给体系改革为辅。2013年至今的供需错配阶段:供给改革回归,需求相机抉择。现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确的做法是:让供需两侧保持某种紧密关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既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发动机"效应,又要注重需求侧发挥的"稳定器"功能。(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林明太,连晨曦[3](2019)在《传承与变迁:妈祖文化“护国庇民”特征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得益于官方对海神信仰的支持。宋元以来,全国沿海各地与海外联系日多,保护出海渔民及商人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事项。因此,历代政府通过对海神妈祖不断册封,以彰显其地位。有宋一代,妈祖因其"护国庇民"的功绩,已完成从"女神"到"夫人"再到(本文来源于《形象史学》期刊2019年01期)
丰雷,郑文博,张明辉[4](2019)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中央—地方—个体的互动与共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叁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叁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王妍,李霞[5](2019)在《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媒介变迁与互动新闻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动新闻从21世纪之初就开始被新闻业界与学界频繁提及与讨论,其能指的现实对象也在随着时代、技术、理念发生变化。本文对互动新闻实践及理论进行了历时性与整体性综合梳理,围绕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环境变化的互动新闻理论框架展开研究,回顾互动新闻的"前世",观照其"今生",预测其未来,提出基于人与人互动、人与新闻作品互动、数据控制型、场景控制型、内容控制型等互动新闻相关定义及分类方法,以及未来互动新闻的创新形态。(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邵泽开[6](2019)在《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路径的历史逻辑——基于大学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互动演进的历史变迁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建国后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进程梳理为基石,以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的整体性变迁为范本,结合部分关键性管理学向度的指标加以考量,在历史的反思中分析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规律,从而力图为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的改革提供符合历史逻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58期)
王慧珍[7](2019)在《侨资流向变迁映照下的人际互动——基于漳州台商投资区“提红篮”习俗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红篮"习俗是漳州台商投资区(以下简称"台投区")长期存在的一种礼物流动、资源交换的方式,是乡民之间亲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历史上华侨长期"输血式"的帮扶,"提红篮"习俗则演变成台投人向侨胞讨要红包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台投区不断发展成一个既能"造血"满足自身需要的新都市,又能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排头兵",并开始反哺海外侨胞亲属,"提红篮"习俗得以回归传统再次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的手段。"提红篮"习俗从传统到变质,再从变质到回归的历程,在乡民与侨资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直接、生动的体现。台投区传统"提红篮"习俗的延续发展不是应时而生,而是命运共同体的联结与"人情"观念下道德约束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提红篮"习俗的延续发展不仅是台投人传统礼尚往来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在不断发展中加深了台投人和侨胞的亲情并给双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史连祥[8](2019)在《变迁与涵化:儒佛教育活动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儒、佛教育思想的互动是一重大文化现象。叁教初次发生交涉,并在相互融合、变迁中,彼此借鉴、吸收对方教育活动的长处。儒佛两教之间教育活动的交流互动,使古代的教学制度得以丰富地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7期)
蒋东旭,胡正荣[9](2019)在《互动依赖:多元逻辑中的媒介制度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制度的变迁和技术紧密联系,新的媒介技术造就了依据多元逻辑运行的媒介实践。互动依赖成为理解多元媒介逻辑的关键概念,即多元媒介逻辑统一于不同主体间一致的互动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媒介制度出现了四个变迁趋势:互联网网络节点间的短暂连接成为媒介制度的实践方式,短暂连接的节点编织了媒介制度的实践空间,节点中的实践主体由行业生产者变成了产消者,而媒介产品则成为连接不同节点的物。(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云航,彭定赟[10](2019)在《产业结构变迁和消费升级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消费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析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利用1999-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通过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衡量的消费升级都能显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反过来促进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升级;两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但从作用强度上来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更大,而产业结构升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相对有限。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配置资源,避免资源错配造成结构上的过剩和短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互动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70年,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均成为过改革的重点,只不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而有所侧重,二者一直是此消彼长、相互促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供需改革的政策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的供需转折阶段:"高积累、低消费"式的供需导向。1979—1992年的供给短缺阶段:供给扩张为主,需求体系逐渐改善。1993—2012年的供需转换阶段。需求拉动为主,供给体系改革为辅。2013年至今的供需错配阶段:供给改革回归,需求相机抉择。现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确的做法是:让供需两侧保持某种紧密关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既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发动机"效应,又要注重需求侧发挥的"稳定器"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动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J].经济问题.2019
[2].王义娜,臧德先.新中国成立70年供需改革的政策变迁及互动关系[J].学习论坛.2019
[3].林明太,连晨曦.传承与变迁:妈祖文化“护国庇民”特征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J].形象史学.2019
[4].丰雷,郑文博,张明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中央—地方—个体的互动与共演[J].管理世界.2019
[5].王妍,李霞.互动新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媒介变迁与互动新闻演进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6].邵泽开.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路径的历史逻辑——基于大学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互动演进的历史变迁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
[7].王慧珍.侨资流向变迁映照下的人际互动——基于漳州台商投资区“提红篮”习俗的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史连祥.变迁与涵化:儒佛教育活动的互动[J].中华辞赋.2019
[9].蒋东旭,胡正荣.互动依赖:多元逻辑中的媒介制度变迁[J].新闻大学.2019
[10].王云航,彭定赟.产业结构变迁和消费升级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