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媒介论文-李多

后现代媒介论文-李多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媒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媒艺术,传媒,大众文化语境,媒介融合

后现代媒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多[1](2019)在《媒介融合与后现代主义语境影响下的影视与新媒体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艺术在过去就是指的电影和电视艺术,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媒体发展欣欣向荣,且势头迅猛,以互联网媒体为传播平台,又催生一类新型的影视艺术门类——网络剧及网络综艺。由于互联网思维从始至终都贯穿于它们的艺术创作、传播以及接受层面,所以这类新型的文化形式多被定义为新媒体艺术。通过分析多元化传播媒介的融合中的新媒体艺术以及如何打造全媒体艺术生态,将电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联系起来,形成庞大的传媒艺术生态圈,并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有线电视》期刊2019年11期)

虞吉,尹葰嫣[2](2019)在《后现代媒介的“卡通化”美学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化整体进入后现代语境阶段,人类媒介选择发生重大改变。卡通影像被再度关注进而衍化为统摄创作与审美的卡通化原则。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体现这一变化的大片类型,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映现了衍化的纹理。其类型生成、流变的历程与超能力奇观的银幕呈显,展现了"卡通化"作为商业美学原则独特的审美机制和美学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王臣,刘永宁[3](2019)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你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1)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种种经典对白,无一不彰显出鲍德里亚独特的符号哲学认知和对拟像社会的强大塑造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黑客帝国》现实与虚幻的轮回进行详尽的解读,目的是探讨鲍德里亚"超现实"的媒介理论在影片中的塑造作用。(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5期)

赵云泽,赵国宁[4](2019)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的媒介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的媒介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气息,即对现代性的叁大基石"理性""主体性"和"真理(知识)"的质疑和否定,突出表现为:摆脱"理性"的"媒介交往",媒介中主体性的"矮化"和"消解",解构"深度""宏大"的叙事风格,媒介革命背景下"国家—个人"对立关系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从现代性的内部吸收养料和创造力量,以达到超越现代性和重建人类文化的目的。对当下中国的语境而言,后现代性的张扬,一方面是在探寻高于"现代性"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也是在逆向要求"现代性"基础的夯实。后现代主义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的视角,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展现了另一种视野。(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何涛[5](2019)在《新媒介环境下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以"内爆"式的巨大能量"重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新媒介在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改造中,已悄然将后现代主义植入"数字人"脑中。"消解中心""精神平面化""无深度""多元化""符号崇拜""价值虚无"等后现代精神已然成为新媒介时代"拟像"化生存的时代表征。新媒介正在构建新的文化生态,现代理性建构起的价值体系只有在新系统中实现自我改造,调整文化构成以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变迁,才可能在前所未有的地方找到新的希望和尊严。(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3期)

范德兰[6](2019)在《耳机内外的感官漫游:论后现代空间的听觉媒介与个人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当中的符号泛滥将视觉从众多感官中提升出来,以至于很多学者将现代性社会称为视觉时代。但实际上,现代性的到来也同样改变了古典社会的自然声音环境,将现代人们置于喧嚣的环境当中。伴随着后现代的空间转向,主体性逐渐苏醒的人们也开始积极的使用声音技术以获得听觉掌控权,耳机的使用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听觉私人化方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下耳机的具体使用情况,发现耳机的确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听觉工具。随后通过文本分析、半结构访谈深入探究耳机使用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个体实践行为:使用场景、原因、扮演角色等,基于后现代空间当中微观主体的听觉经验探讨了耳机使用背后的内在需求,以及听觉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连接。文章延用了霍尔“文化的循环”理论,从耳机使用中的主体实践经验出发,基于表征与认同、生产与消费、规则等五方面要素,分析了听觉主体在耳机的不同使用行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自我、感知、身份等几方面的关系,试图去发现“耳机使用”表征了什么,联结了什么样的社会认同,并如何参与社会文化交往。借由耳机使用现象的“怎么用”到“为什么用”再到“反应了什么”,在听觉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对个人产生的一些影响:群体陷入信任风险,进而产生了焦虑与不安感;消费通过“诱惑、上瘾”的方式带来了“虚幻的主体性”;公共与个人的空间边界变得岌岌可危,融入和流动成了常态。与此同时,在后现代空间的胁迫下,人的听觉行为相较于往常来说,也越发呈现出个人化、松散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30)

皇甫佳妤[7](2019)在《对社交媒介后现代主义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家庭微信群命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是一个充满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所强调的去中心化,多元化以及碎片化的特征的社交媒介,当我们认为社交媒介充满着后现代主义所,家庭微信群名当中的姓氏文化,对于家庭关系的美好愿望以及以集体记忆所产生的家庭认同感又将微信拉离出一个纯粹的后现代主义之中。(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斯琦[8](2019)在《媒介嬗变中中国文学文本样式的延伸、转折与嬗变——以“电脑文本”与后现AI写作作比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嬗变使得文学文本从"纸质时代"到"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走入了"电脑时代",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传播载体革命。电脑的智能化程度也将对文学文本产生巨大的影响。电脑进行文学文本创作的最大优势就是高效率化,其便捷程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文学文本的认知。无论是《辞海》抑或是《战争与和平》,人们都可以在短短几秒便存入电脑。随着宽带和光纤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出现了很多网络(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胡万鹏[9](2018)在《后现代视域下对智能媒介的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VR/A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智能媒介创造的全新信息生产模式和对传媒生态的重构已被反复论证。但对智能媒介传播的研究较多还停留在"经验直观"层面——智能技术对传播现代化本身的影响,主要是对个体对象的考察。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2期)

刘育杰[10](2018)在《后现代“拟像”与“仿真”——当代媒介的超级真实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Pokemon Go手游风靡全球,新颖的游戏方式加上经典IP,使全球为之疯狂,也因此出现许多乱像。奇观化的动员模式反映当代大众消费文化与科技融合之下的扩增实境与虚拟现实正全面渗透于日常之中;行尸走肉的身体取代传统以灵魂作为意识形态占据个体的新的权力基础。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虚拟正一步步吞噬和取代真实。综观人类文明,总因科技发明推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于四十年前即对媒体时代提出预言:"我们变成我们所见""我们塑造我们的工具,而后我们的工具又塑造了我们"。随着科技的演进,"真实"和"虚拟"之间在相互作用之中不断坍塌,我们或许需重新理解何谓真实?媒体所构建出来的虚假图景是否正一步步取代真实,影响着我们看待自身存在、生命与事物本质的方式?本文将试图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去阐释。(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29期)

后现代媒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化整体进入后现代语境阶段,人类媒介选择发生重大改变。卡通影像被再度关注进而衍化为统摄创作与审美的卡通化原则。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体现这一变化的大片类型,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映现了衍化的纹理。其类型生成、流变的历程与超能力奇观的银幕呈显,展现了"卡通化"作为商业美学原则独特的审美机制和美学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多.媒介融合与后现代主义语境影响下的影视与新媒体艺术[J].中国有线电视.2019

[2].虞吉,尹葰嫣.后现代媒介的“卡通化”美学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王臣,刘永宁.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J].戏剧之家.2019

[4].赵云泽,赵国宁.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的媒介变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5].何涛.新媒介环境下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表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9

[6].范德兰.耳机内外的感官漫游:论后现代空间的听觉媒介与个人实践[D].南京大学.2019

[7].皇甫佳妤.对社交媒介后现代主义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家庭微信群命名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8].张斯琦.媒介嬗变中中国文学文本样式的延伸、转折与嬗变——以“电脑文本”与后现AI写作作比较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9

[9].胡万鹏.后现代视域下对智能媒介的批判与反思[J].青年.2018

[10].刘育杰.后现代“拟像”与“仿真”——当代媒介的超级真实主义[J].传播力研究.2018

标签:;  ;  ;  ;  

后现代媒介论文-李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