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区差异论文-黄波宏

省区差异论文-黄波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省区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省区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黄波宏[1](2019)在《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常态下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过大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本文利用2000—2016年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影响最大的是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金融规模和政府作用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开放度不利于民族八省区的城镇化。因此,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加大对民族八省区的金融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企业》期刊2019年07期)

张伟,徐华[2](2019)在《欠发达省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以贵州省9市、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转向质量型增长。贵州省作为我国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在经济数量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着手强化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科学把握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波动、经济增长福利和经济增长代价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2006—2015年间贵州省9市、州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贵州省9市、州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样本年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邻居效应,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推移亦越发明显,城市融合发展趋势渐强。为进一步优化欠发达省区城市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水平关系,建议应尽快建立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长效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城市差异化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昕悦[3](2019)在《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推进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最重要的部分,这篇文章是基于往期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服务事项调研内容,对各省区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差异化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吕斯涵,张小平[4](2019)在《基于DSSM的西北五省(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化与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北五省(区)林业的产值数据,通过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SSM)计算了该区域2006—2014年林业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分析了其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林业产业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其产值由2006年的34.6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15.6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70%;就产业结构而言,该区域林业叁次产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91.87∶4.54∶3.60调整为2014年的83.15∶9.69∶7.16,林业结构以传统的林业种植业为主,林业第二、第叁产业比重过低;从省(区)间林业产业发展差异上分析,陕西、新疆两个省(区)林业发展水平较高;从区域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上分析,该区域有较多的林业子产业发展迅速,从动态的角度看该区域林业产业的发展,较快的发展速度弥补了林业基础结构上的缺陷,产业结构总体上正在向逐步优化的方向演化。在此基础上,对西北五省(区)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喻建春[5](2018)在《浅谈省区财务差异化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团的不断壮大发展,医院规模从上市初期的19家快速扩张到如今的200多家,经营上的高速发展,给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实现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服务于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某省区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差异化的财务管理思路,旨在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经营。(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8年21期)

朱文珏,罗必良[6](2018)在《农地价格幻觉:由价值评价差异引发的农地流转市场配置“失灵”——基于全国9省(区)农户的微观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流转价格的快速上涨并未显着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什么生产效率较低的农户不选择将农地流转给生产效率较高的农业经营主体从而获得租金?对此,本文构建"依赖特征—价格幻觉—价格机制失效"分析框架予以解释,并利用全国6193个农户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价格机制失效的根源在于流转双方对农地资源价值评价维度的不一致。其中,农户(作为农地潜在转出方)对农地的多重依赖以及对农地的多维价值评价引发的农地价格幻觉,大大降低了其参与农地流转的可能性。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离地进城就业的忧虑、对农民外出就业扶持政策的不满意以及对承租户种植作物品种的控制意识,会显着增加农户存在农地价格幻觉的可能性;对于存在农地价格幻觉的农户,改善农民对进城政策的满意程度是降低其农地价格幻觉程度的关键因素。上述结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农地流转市场性质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8年05期)

邓丽,陈喜强[7](2018)在《政府主导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初探——基于省区内部和跨省区两个层次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省区内部和跨省区经济一体化在相同因素影响下呈现差异化,其原因值得探讨。本文采用1996~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省区内部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大于对跨省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差距对省区内部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小于对跨省区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技术水平差距阻碍了省区内部经济一体化但却促进了跨省区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干预对省区内部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大于对跨省区一体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选择提供新的认知视角。(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星月[8](2018)在《新常态下西北五省(区)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出现了一定衰减,新生动力不足与传统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一方面,转变经济増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新任务亟待落实;另一方面,加快缩小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旧问题仍然迫切。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传统东部、中部及西部叁大区域的划分,选择在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环境及资源禀赋等方面较为相近的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既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我国梯度发展战略的最低层,也因一带一路、扩大向西开放等战略的不断推进为西北五省(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有鉴于此,本文立足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其经济增长动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层层展开。首先,对国内外经济增长动力的相关研究及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述评,以此奠定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西北五省(区)的实际经济数据,对西北五省(区)整体及各个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及差异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西北五省(区)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理论层面,文章从供需两侧出发,首先对其基本概念及丰富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然后,从供给侧角度,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观点进行概要的梳理;从需求侧方面,则延续传统叁驾马车思想加以归纳评述。另外,为较好地贴近本文的研究重点,文章进一步对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动力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在实证层面,首先,对研究背景即新常态区间进行了科学界定,并明确了样本的数据区间。基于从索罗模型的稳态特征及西北五省(区)现行经济增速表现两个角度的考虑,本文认为在2000年至2007年西北五省(区)大体可以看作是处于稳态期间,而2008年至2016年则看作是由原稳态向新稳态的过渡时期,我们将这个过渡的期间界定为新常态区间,即本文样本研究区间为2008年到2016年。然后,结合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日益丰富的新供给主义理论为基础,根据广义供给的内涵,从经济活动主体、传统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五大维度选取供给侧变量指标;同时,并未忽略传统“叁驾马车”的效力,从西北五省(区)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了最终消费支出、净出口等指标,从供需两侧加以平衡研究。最后,通过R软件编程模拟,本文对LASSO回归方法的优越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方法在模型拟合的同时进行变量筛选的特性,尽可能全面的选出既符合理论要求又贴近西北五省区域经济发展特殊性的要素变量,以考察其对西北五省(区)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考虑到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本文进一步构建面板SUR模型,实证分析相关因素对于各个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各省(区)需因地制宜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从西北五省(区)整体的情况来看,2008-2016年间,其经济增长动力的共性有:企业家精神、劳动力、物质资本、技术进步、能源消费、城镇化结构及最终消费支出7个变量。其中,城镇化结构的回归系数为负,尚不合理的城镇化结构不利于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企业家精神、劳动力等其他6个变量则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从各省(区)的情况来看,5个区域的增长动力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各省(区)须对症下药,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培育并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明[9](2018)在《网络时代下中国31个省区市信息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及其广泛应用,推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客观反映新特征,信息化评价指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本文基于网络时代下信息化的发展特征,重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空间分析视角,创新运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我国地区信息化发展差异,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首先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接入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叁个角度,甄选18个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建立地区信息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2015年中国31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截面数据进行统计测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其次,依据地区信息化发展评价结果数据,运用地统计学中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别采用全局指标,如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高/低值聚类(Getis-Ord General G)和局部指标,如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热点分析(Getis-Ord Gi*),分析发现我国信息化发展整体呈现两极分化严重,局部区域呈现信息化发展热点或冷点聚类和个别地区差距异常突出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通过构建信息化空间关联关系的引力模型,运用QAP相关、QAP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信息化空间关联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的经济与教育水平、城镇化发展与地理位置分布、以及信息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对地区信息化发展产生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发明专利技术等与地区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QAP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作用暂时还不显着。文章最后提出缩小区域间信息化发展鸿沟及促进地区信息化协调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1)

冯雪玲,张永庆[10](2017)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省区差异与经济绩效实证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下属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占高技术产业总量的比重高达55.95%,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采取系统聚类方法将30个省(西藏数据缺失将其剔除)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按人均指标分成发达省区、中等发达省区、欠发达省区,以此引入反映区域差异的虚拟变量,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省区差异与经济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缩小省区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省区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转向质量型增长。贵州省作为我国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在经济数量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着手强化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科学把握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波动、经济增长福利和经济增长代价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2006—2015年间贵州省9市、州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贵州省9市、州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样本年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邻居效应,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推移亦越发明显,城市融合发展趋势渐强。为进一步优化欠发达省区城市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水平关系,建议应尽快建立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长效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城市差异化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省区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黄波宏.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北企业.2019

[2].张伟,徐华.欠发达省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以贵州省9市、州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杨昕悦.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差异[J].现代国企研究.2019

[4].吕斯涵,张小平.基于DSSM的西北五省(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化与差异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喻建春.浅谈省区财务差异化管理[J].大众投资指南.2018

[6].朱文珏,罗必良.农地价格幻觉:由价值评价差异引发的农地流转市场配置“失灵”——基于全国9省(区)农户的微观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8

[7].邓丽,陈喜强.政府主导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初探——基于省区内部和跨省区两个层次的考察[J].区域金融研究.2018

[8].张星月.新常态下西北五省(区)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9].吴明.网络时代下中国31个省区市信息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冯雪玲,张永庆.我国高技术产业省区差异与经济绩效实证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物流科技.2017

标签:;  ;  ;  ;  

省区差异论文-黄波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