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身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末民初,修身科,教授案,文本分析
修身科论文文献综述
杨来恩,黄山[1](2018)在《清末民初修身科教授案的文本分析——基于20份教授案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位于各学科之首的修身科,其内容逐渐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方法上强调"知行合一"。而通过对20份修身科教授案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当时教授案的教学目标未能落实学科总目标,教学内容新旧杂糅,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学评价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这反映出当时修身科的课堂教学:教师将修身课与国文课等量齐观;以道德认知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区分了儿童与成人的道德世界。鉴古知今,清末民初修身科教授案撰写的得失,启示着现今学校德育教学要一致性地思考、设计德育教学的课时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道德教育需联通家庭、学校与社会,使学生的道德养成回归现实生活。(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孙蓉[2](2016)在《清末民初“修身科”课程的流变——基于对学制的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侵扰下终于梦醒,满清政府的顽固派们也意识到非变法不可了。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了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文本,在教育方面作了某些变革,在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影响下,设置了修身科,并将其置于各学科首位。民国成立后,亦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以推翻和区分旧制,但未废除修身一科,直至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修身科被公民科取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安明焘[3](2014)在《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对比——以民国中小学“修身科”和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品德”科目为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受教育者树立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最终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公德与私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教育向来是社会教育过程中的主线和重要内容。清末以降,西方办学理念传入我国;到民国时期,我国基本接受以教学班制为特征的近代教育制度。根据外国教学经验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教育在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内继续坐拥显要位置,这不仅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上,更体现(本文来源于《好家长》期刊2014年42期)
尚红娟[4](2011)在《国民塑造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以修身科的历史嬗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中,传统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动,并因此出现了断裂,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修身科应运而生。从臣民的教化到国民的培养,从个人私德的修炼到国民品性的完善,从传统的教化灌输到学生本位的课程教育,在修身科的这一历史嬗变中,传统德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却未彻底实现,因此在国民塑造上也仅是缺位的启蒙。(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孙凤华[5](2011)在《清末民初中国修身科教科书中的忠孝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1902-1911年),中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道德观教育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教育依然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体。(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1年04期)
孙凤华[6](2010)在《清末民初中国修身科教科书中的忠孝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1902-1911年),中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道德观教育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教育依然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体。(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孙凤华[7](2010)在《清末民初我国中小学修身科课程宗旨演变大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1902-1911年),我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教育课程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教育依然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体。(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孙凤华[8](2008)在《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期德育与公民教育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从传统与现代视野、从伦理的文化的生态的等等角度作新的探索,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修身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侵扰下终于梦醒,满清政府的顽固派们也意识到非变法不可了。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了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文本,在教育方面作了某些变革,在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影响下,设置了修身科,并将其置于各学科首位。民国成立后,亦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以推翻和区分旧制,但未废除修身一科,直至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修身科被公民科取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身科论文参考文献
[1].杨来恩,黄山.清末民初修身科教授案的文本分析——基于20份教授案案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
[2].孙蓉.清末民初“修身科”课程的流变——基于对学制的文本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安明焘.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对比——以民国中小学“修身科”和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品德”科目为代表[J].好家长.2014
[4].尚红娟.国民塑造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以修身科的历史嬗变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1
[5].孙凤华.清末民初中国修身科教科书中的忠孝道德观[J].教育学术月刊.2011
[6].孙凤华.清末民初中国修身科教科书中的忠孝道德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7].孙凤华.清末民初我国中小学修身科课程宗旨演变大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8].孙凤华.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