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子特性论文-王佩,张强,孙渭,欧雅珊,李春莲

基因分子特性论文-王佩,张强,孙渭,欧雅珊,李春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分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Nicotiana,tabacum,L.),黑胫病,抗性基因,分子检测

基因分子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佩,张强,孙渭,欧雅珊,李春莲[1](2019)在《烟草黑胫病抗性基因分子检测及其抗性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烟草黑胫病抗性材料,本研究利用与黑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五个分子标记对中国烟草总公司陕西分公司提供的60份烟草育种亲本材料、65份杂交种材料和35份烟草育种高代材料的黑胫病抗性基因进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同步进行苗期温室抗黑胫病特性鉴定。结果表明:有9份、48份、7份、39份、51份和6份材料分别对烟草黑胫病表现为高抗、中抗、抗病、感病、中感和高感。在64份对黑胫病表现为抗性的材料中,含5个连锁标记的有42份,占比65.6%;供试材料中均含有黑胫病抗性基因连锁标记的有86份,占供试材料的53.8%,其中抗性材料42份,占比48.8%。相关性分析表明:烟草品种病情指数与抗性基因的5个紧密连锁标记的有无均极显着相关,含有抗性基因的材料病情指数极显着低于不含抗性基因材料的病情指数。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过程中,不同类型材料选择的最优标记不同。本研究供试的叁类材料中亲本材料可优先选择连锁标记PT20383、Scf_30K;高代组合材料优先选择连锁标记INDel10617;不育系杂交材料可以选择连锁标记PT20383。本研究为烟草抗黑胫病改良中亲本选配、抗性基因的利用及杂交后代抗性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20期)

彭露,杨一帆,邹明民,王清,尤民生[2](2019)在《小菜蛾保幼激素受体基因PxMet-1和PxMet-2的分子特性、表达模式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保幼激素受体基因Met的分子特性与表达模式,分析其生殖调控作用,为筛选有效控制小菜蛾的新靶标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已有的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采用PCR技术克隆小菜蛾两个Me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q PCR测定其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RNAi解析其在小菜蛾雌成虫生殖发育中的作用。【结果】克隆获得小菜蛾PxMet-1(GenBank登录号:MK697672)与PxMet-2(GenBank登录号:MK697673)的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 575和2 100 bp,预计分别编码524和69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分别为60. 5和70. 7 kD,预测等电点分别为6. 73和5. 50。PxMet-1和Px Met-2都具有4个保守结构域,即1个helix-loop-helix结构域(bHLH)、2个PAS保守结构域及1个PAC保守基序。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和PxMet-2聚为不同的两支,但两者均与鳞翅目昆虫Met聚在一起。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在蛹期(化蛹后1-3 d)与雌成虫期(羽化后0-72 h)均有表达; PxMet-1的表达量在蛹期(化蛹后1-3 d)无明显差异,但均显着高于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在羽化后72 h达到高峰;而PxMet-2在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羽化后12 h出现表达高峰,且成虫期(羽化后0-36 h)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蛹期。PxMet-1与PxMet-2在成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注射PxMet-1+PxMet-2 dsRNA 24 h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的表达量均受到显着抑制;同时干扰PxMet-1和PxMet-2后,小菜蛾成熟卵子数目显着减少,羽化后3 d内单雌产卵量显着下降。【结论】抑制Met基因表达能够显着降低小菜蛾雌虫的卵子形成与产卵量。本研究为探索保幼激素的生殖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筛选小菜蛾种群遗传调控的潜在靶标。(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勤,柴志欣,王会,王吉坤,信金伟[3](2019)在《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克隆、分子特性及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骼肌α肌动蛋白1(actin alpha 1, ACTA1)主要参与骨骼肌纤维的发育,在骨骼肌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主要扩增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的cDNA序列,检测ACTA1基因在类乌齐牦牛不同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CDS区;通过在线软件对其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叁级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应用RT-qPCR技术检测ACTA1基因在类乌齐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编码区全长1134 bp,结构稳定,共编码37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结构较稳定、带负电的亲水性蛋白,二、叁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包含2个明显的跨膜区域,无信号肽,属胞内蛋白。保守结构域中含有明显的NDB区域,蛋白结构高度保守。同源性分析表明,类乌齐牦牛与水牛ACTA1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类乌齐牦牛与水牛亲缘关系最近,黄牛次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TA1基因在臀肌和大脑高表达。【结论】获得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的CDS区全长1134 bp,ACTA1基因在类乌齐牦牛肌肉和大脑组织中显着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分析ACTA1基因在调控牦牛肌肉发育及机制等方面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么帅[4](2019)在《禽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圆环病毒2型(AGV2)是在2011被报道发现的指环病毒属的第二个成员,于2015年首次在我国被检测报道。AGV2不仅仅感染禽类,而且还有若干关于AGV2在健康人类、器官移植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病人血液中的检测报道。而对于该病毒的其他方面我们却知之甚少。AGV2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感染,使其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组在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间,进行了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养禽业中AGV2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来自15个不同的省(市)的总计448份禽类病料(2015年282份,2016年166份)中,共检测到了 55个阳性结果,其中2015年有45个,2016年有10个,总阳性率为12.28%,这些阳性结果分布在11个省(市)中。在阳性结果中,只有10个(18.19%)是单独感染,其余的(81.82%)都为混合感染。对AGV2阳性结果的地理和时间分布的分析显示,85.45%的阳性病料收集自我国的北方,并且在秋天获得了更多的阳性病料。此外,我们检测了我国北方在售的商用禽类疫苗中AGV2基因组的混入情况。结果显示,来自11个不同生产商的23个疫苗为AGV2阳性,阳性比例为27.71%,而在所有23个阳性结果中,有17个疫苗(73.91%)为NDV和IBV相关疫苗。部分序列的测序结果显示,多株AGV2毒株混入在疫苗中。本研究的结果对疫苗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高了 AGV2的威胁性。利用叁段部分重迭的PCR测序结果进行AGV2全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然后参考GenBank中的所有已知核酸序列分析了不同宿主来源AGV2的遗传进化关系,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进化分枝中病毒蛋白的特点,比较了中国毒株和国外毒株病毒蛋白的变化趋势。实验中,从2015年至2016年国内不同地区的病料中一共获得了 17株禽源AGV2全基因组序列,经序列分析比对,所有不同宿主来源的AGV2被分成了 A-D四个组;在VP1的第288-314位氨基酸发现疑似高变区;找到了 VP2与VP3不同分组的氨基酸变化规律;在AGV2的5'-UTR发现了3个重复序列的新基序,并对DR区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根据AGV2的保守序列建立了对于AGV2有高灵敏性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此方法的灵敏度为100个病毒基因组拷贝,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倍;此方法重复性良好,组内和组间检测的变异系数都小于1%。利用其高灵敏性,从临床病料中检测到了更多的阳性结果,其中15/82(17.24%)个鸡源和8/29(27.58%)人源AGV2阳性结果,与常规PCR的结果(12.20%和18.29%)有显着的差异(P<0.01)。应用此定量方法,我们研究了 AGV2在临床感染鸡只中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AGV2在鸡体内有广泛的分布;在肺脏和血液中有很高的病毒载量。通过1日龄SPF鸡的体内实验,对AGV2进行了病毒分离,并通过PCR与负染色电镜对AGV2进行了鉴定。而后,初步探索了 AGV2的致病性。选取垂直传播感染非致病性CAV的1日龄雏鸡,通过肌肉注射感染AGV2HLJ1508毒株。结果显示,混合感染造成了 56.67%的致死率,并伴随严重的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混合感染引起了显着的肝脾肿大,胸腺萎缩,明显的腺胃出血和骨髓黄化。除此之外,血常规检测也证明了混合感染造成的贫血症和免疫抑制。对AGV2的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包括5'-UTR与病毒蛋白两部分。其一,找到了 AGV2的启动子序列,并通过一系列双荧光报告系统证明了其起始转录的功能,此外,证明了 5'-UTR中DR区有着增强子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在蛋白水平和核酸水平证实了不同DR组合的转录能力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是影响AGV2分离株致病性的原因之一。其二,探索了 AGV2 VP2和VP3在癌症细胞中的功能。首先,这两个病毒蛋白有着相似的亚细胞定位,都定位于Hela细胞的细胞核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这两种病毒蛋白可以诱导约50%的Hela细胞发生凋亡,但它们引起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的能力却不同,提示此两种蛋白诱导凋亡的通路可能不同。此外,这两种蛋白都可以上调DNA损伤标志分子γH2AX的表达量,而同时上调表达的Chk2暗示此两种蛋白可能涉及ATM-Chk2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在本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建立了对AGV2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基因功能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揭开AGV2和指环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雅男[5](2019)在《黏虫CYP4G200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色素P450在昆虫体内广泛存在,既能参与内源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又在外源物质的解毒和代谢过程发挥作用,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黏虫作为农业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在我国多个地区广泛为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黏虫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一条新的P450基因,通过RT-PCR进行序列验证后,将基因序列分析,对其分子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和RNAi技术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在黏虫外源物质的解毒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P450基因分子靶标的筛选和黏虫的有效防治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一条黏虫P450基因序列。序列总长2081 bp,包含长为16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3.25 kDa,等电点为8.43,由国际P450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YP4G200,GenBank登录号为MG829854。进化分析表明其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首先聚类,与鳞翅目非夜蛾科昆虫再聚类,与非鳞翅目昆虫最后聚类,符合形态分类特征。(2)黏虫CYP4G200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2~5龄幼虫,随龄期的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6龄幼虫基因表达量最低,预蛹和成虫阶段基因表达量回升,但均显着低于4龄、5龄幼虫基因表达量。黏虫CYP4G200基因在4龄幼虫前肠、中肠、后肠、马氏管、脂肪体和体壁中均有表达。脂肪体中基因表达量最高,为中肠的18.2倍,体壁和马氏管中基因表达量次于脂肪体,分别为中肠表达量的12.7和11.5倍,说明CYP4G200基因可能与外源物质解毒有关。(3)不同剂量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20%氯虫苯甲酰胺处理黏虫4龄第1天幼虫不同时间,CYP4G200基因表达存在差异。LD_(10)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点滴处理下呈先不变,再诱导趋势,LD_(30)处理下呈不变-抑制-诱导趋势,LD_(50)处理下呈先抑制,再诱导趋势。LD_(10)、LD_(30)和LD_(50)均在处理48 h,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对照组的3.3、1.4和2.3倍,结果显示诱导效应的产生与时间和剂量有关,低剂量比高剂量更早的产生诱导效应。LD_(10)和LD_(30)的20%氯虫苯甲酰胺饲喂黏虫不同时间后,CYP4G200基因的表达均呈现抑制-诱导趋势,LD_(50)处理下呈抑制-不变-诱导趋势。3个剂量均在处理24 h,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对照组的5.5、10.8和2.9倍,同样说明诱导效应的产生与时间和剂量有关。(4)不同浓度的香豆素和吲哚-3-甲醇饲喂处理4龄第1天黏虫幼虫不同时间,CYP4G200基因差异表达。2个浓度香豆素处理下均呈现先不变后诱导趋势,0.1 mg/mL处理48 h诱导作用最强,为对照组的4.0倍,0.5 mg/mL处理12 h诱导作用最强,为对照组的3.3倍。2个浓度吲哚-3-甲醇饲喂黏虫不同时间,一直呈诱导效应,并且0.5 mg/mL处理12、24和48 h诱导作用显着高于0.1 mg/mL处理。结果说明黏虫CYP4G200基因可能与香豆素和吲哚-3-甲醇的代谢有关。(5)胡椒基丁醚(PBO)对黏虫CYP4G200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PBO点滴处理黏虫4龄第1天幼虫不同时间,体内CYP4G200基因的表达均被抑制,抑制效果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处理12 h,抑制效果最好,为对照组的0.2倍。(6)RNA干扰黏虫4龄第1天幼虫CYP4G200基因表达后,幼虫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20%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增加。点滴LD_(30)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黏虫24 h,死亡率上升了20%,饲喂LD_(30)的20%氯虫苯甲酰胺处理黏虫24 h,死亡率上升了11.1%。结果说明,黏虫CYP4G200基因参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20%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彭梁[6](2019)在《油茶中两种新病毒的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C.Abel,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是南方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油茶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油茶产量由于受到天气,季节和病害,虫害等原因,导致结果率低,产量差,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对油茶的病害研究多集中细菌病害和真菌病害,对油茶病毒病害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部分油茶样本进行了研究,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结合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生物学方法对样本中的病毒序列进行验证、鉴定与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分别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及2018年6月不同时间段采集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不同品种的油茶树的叶片,品种为赣无2号,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叶片的症状为褪绿、黄化、坏死、枯斑、无症状等。选取2018年6月采集的其中15个不同的油茶叶片样品分成3组编号为COX_1、COX_2、COX_3后,每大组有5个小样本等量混合并研磨成粉末,送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利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9.5.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OX-1、COX-2和COX-3每个分别有147685916、161177150及151010940个Reads,分别产生228,266、75,314及152,609个拼接Contigs(>200 nt)。把这些拼接与NCBI中病毒序列比对后发现COX-1中与植物病毒序列具有部分同源的有COX-1_contig_9201,其全长为3910nt,其中一个ORF(Open Reading Frame)与Tombusviridae科中的Machlomovirus成员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elon n ecrotic spot virus,MNSV)有45.05%的同源性。COX_2中与植物病毒序列具有部分同源性的有COX_2_contig_2097,长度为1290nt,与Partiviridae科中Parti virus成员萝卜潜隐病毒(Raphanus sativus cryptic virus 2,RSCV2)的氨基酸同源性(70%),而COX_2_contig_1002中获得的序列有1487nt,与DeltaPartivirus成员草莓潜隐病毒(Fragaria chiloensis cryptic virus,FCC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39%,COX_2_contig_1193中获得的序列有1328nt,与DeltaPartivirus成员(Raphanus sativus cryptic virus 2,RSCV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36%。而COX_2_contig_7中获得的序列4732nt,与Totiviridae科中Totivirus成员(Maize associated totivirus 3,MaTV-3)的氨基酸同源性为38%;油茶双生病毒含有两个环状的DNA链,一个为A链,另一个为B链,COX_2_contig_31702中获得的1138nt序列与Geminiviridae科中Begomovirus成员Whitefly associated begomovirus2的A链的复制相关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60%。COX_2_contig_7447中获得的284nt与Caulimoviridae科中Badnavirus成员(Citrus yellow mosaic virus,CYMV)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1%,COX_2_contig_39455中获得的455nt序列与Caulimoviridae科中Badnavirus成员Piper DNA virus 1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7%。而COX_3_contig_44215获得的2807nt序列与Geminiviridae科Begomoviru s成员(Tomato leaf curl virus,TLCuV)的A链的核苷酸同源性66.86%,覆盖度为43%。COX_3-contig_17629中有581nt与Geminiviridae科Begomovirus成员(Soy bean chlorotic blotch virus,SbCBV)的B链的氨基酸同源性40.85%,覆盖度为74%。在COX_2,COX_3的病毒序列中均含有Begomovirus病毒。(2)以COX_2_contig_2097,COX_2_contig_1002,及COX_2_contig_1193分别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叁段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后获得的全序列长分别为1712nt(RNA1)、1504nt(RNA2)、1353nt(RNA3)。其中R NA1有一个ORF,预测编码的蛋白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 nt RNA polymerase)RDRP,含47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2.74kDa。RNA2经过预测后含有34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74kDa,而RNA3含有34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59kDa,其基因组结构特征与Deltapartivirus成员类似,且与萝卜潜隐病毒(Raphanus sativus cryptic virus 2,RSCV 2)的RNA1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62.88%,因此该病毒序列可能是Deltapartivirus成员,且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新种标准,即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氨基酸同源性低于70%,核苷酸低于80%,确认该病毒为新种,暂命名为Oil tea associated Deltapartivirus(OTaDV),Genebank序列号为dsRNA1(MH_814756)、d sRNA2(MH_814757)、dsRNA3(MH_814758)。Deltapartivirus是一种双链RNA病毒,主要侵染植物,叶片多无症状,表现为隐性,浓度较低,可以通过种子和花粉进行传播病毒,是一种持续性侵染方式的病毒。对采集的不同季节的73份油茶样品进行田间检测,采用RT-PCR的方法进行,选用一对特异性引物(F-AG AGTCTATGAAGTCCCTCAACTC;R-TTGGTACCTTCTGGGTAGAC),预期目的片段为751nt,一共有5份样品有目的条带,经过测序验证是OTaDV,检出率为6.8%,证明了油茶确实存在这个病毒。对已经成功检测出的病毒样品进行指示植物鉴定,采用烟草和苋色藜作为寄主,进行摩擦接种,OTaDV病毒没有在指示植物中检测到。(3)以COX_3_contig_44215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条长为3232nt的序列,ORF预测后,含有5个ORF,分别为AV1、AC1、AC2、AC3和AC4。AV1的长度为711nt,编码的外壳蛋白(CP),氨基酸个数为236个,分子量为26.93kDa;AC1的长度为1011nt,编码的是复制相关蛋白Rep,氨基酸个数为366个,分子量为41.39kDa;AC2的长度是366nt,编码复制转录激活蛋白TrAP,氨基酸个数为121个,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3.75kDa;AC3的长度为408nt,主要是编码复制增强蛋白REn,氨基酸个数为135个,分子量为16kDa,AC4的长度是387nt,氨基酸个数为128个,分子量为14.38kDa。油茶双生病毒A链核酸同源性与一品红黄化叶卷曲病毒Euphorbia yellow leaf curl vir us最高(52.50%),而B链是COX-3_contig_17629为模板,采用PCR及滚环扩增(RCA)的方法进行扩增,获得了3059nt,B链中BV1的长度为612nt,编码核穿梭蛋白NSP,氨基酸个数为203个,分子量为22.91kDa;BC1的长度为963nt,编码移动蛋白MP,氨基酸个数为320个,分子量为35.13kDa。同源比对后发现B链核苷酸同源性与醉蝶花叶皱缩病毒Cleome leaf crumple virus的同源性最高为37.3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油茶双生病毒B链与双生病毒科未归类属的病毒聚为一类,与A链的系统发育树一致,证明是一种新的双生病毒科,未归类的新病毒。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对Geminividae中新种的规定(aa<70%,nt<90%),暂时命名为Oil tea associated Geminivirus(OTaGV)。双生病毒是一种单链环状DNA病毒,主要侵染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表现出黄化,坏死,褪绿等症状,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但是双生病毒可以用来构建表达载体,表达外源的蛋白质,减轻病毒症状。对采集的30份油茶样品进行田间检测,采用PCR的方法,一共有28份样品为阳性克隆,经过测序验证,测序的结果与原序列同源性达100%,计算油茶双生病毒检出率为93.33%,证明了油茶确实存在该病毒,同时也在山茶中进行了筛查,10个样本中有8个样本含有油茶双生病毒,证明了油茶双生病毒的广泛存在,油茶双生病毒检出率为80%。采用带毒的油茶种子进行播种,取4叶带毒的油茶小苗进行总核酸提取,PCR验证,有阳性克隆片段,经过分子克隆后,测序验证后,测得序列与原序列同源性为100%,证明该病毒是以种子进行传播。(4)本论文首次对国内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部分油茶样本进行了病毒病检测,鉴定了两种油茶新病毒,分析了油茶新病毒的分子特征,本研究的结果为我国油茶病毒病害的流行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为防治油茶病毒病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也丰富了木本病毒资源库,为开发木本病毒表达载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7](2019)在《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在水稻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PTI)抗病分子信号调控中的功能,对AvrPii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AvrPii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幵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AvrPii蛋白由7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500,等电点为6.0,总平均亲水性值为–0.159;AvrPii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1个跨膜结构域和2个基序为LxAR和CxxCxxxxxxxxxxxH的保守结构域;利用农杆菌侵染转化法,获得AvrPii基因全长序列和不含信号肽AvrPiinsp的转基因株系13个,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结果表明,AvrPii和AvrPiinsp基因已成功转入受体品种日本晴幵得到稳定表达。(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哈力旦·依克热木,黄天荣,周安定,高永红,方辉[8](2019)在《遮阴条件下冬小麦材料生长发育特性相关基因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耐阴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遗传特性,对南疆主栽品种、部分新育成品种、国内引进品种,自育品系等材料以1Bl/1RS,春化基因,光周期基因,产量相关基因开展分子标记鉴定。了解现有材料的遗传背景,为选育适合新疆南疆"果麦间作"模式小麦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Bl/1RS、Vrn-A1、Ppd-D1、Ta Sus2、Ta Cwi-A1a b(CW121) Ta Cwi-A1b(CW122)分子标记,对遮阴条件下的冬小麦材料主要生长发育特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在鉴定70份冬麦材料中、1Bl/1RS(ω-sec-p1-p2)(ω-sec-p3-p4)类型为57. 1%、100%; Vrn-A1(Vrn-A1c)(vrn-A1)类型为97. 1%、74. 2%; Ppd-D1类型为100%; Ta Sus2(Hap-H)(Hap-L)类型为41. 4%、30%; CW121、CW122类型为50%、75. 7%;在4份主栽及部分育成品种、66份其他国内引进冬麦材料中,1Bl/1RS(sec-p1-p2)(sec-p3-p4)类型分别为25%、59%、100%、100%;Vrn-A1(Vrn-A1c)(vrn-A1)类型分别为75%、98. 4%、100%、72. 7%; Ppd-D1类型同为100%;主栽品种和新育成品种中未检测出Ta Sus2(Hap-H)类型,Ta Sus2(Hap-L)类型的比例为75%;其他国内引进品种TaSus2(Hap-H)(Hap-L)的比例为分别为43. 9%、27. 2%,南疆主栽和部分育成品种中CW121、CW122类型的分布频率75%、75%,其他国内引进品种中CW121、CW122类型分别为48. 4%、75. 7%(图1)。【结论】70份材料中的全部含有1BL/1RS (sec-p3-p4)易位系及对光周期非敏感性类型。4份主栽品和新育成主栽品种中含隐性春化基因,68份材料同时携带光周期非敏感性及显性春化基因。高千粒重相关基因类型的分布率均相当高(≥75%)。(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姚雪,李琳红,魏纪珍,席玉强,杜孟芳[9](2019)在《棉铃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在昆虫表皮骨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获得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TH基因序列,并研究其分子特性、表达模式和功能,为更深入探析该基因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棉铃虫TH基因序列,利用qRT-PCR分析该基因在棉铃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利用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了蜕皮激素20E(400 ng/头)处理不同时间和RNAi成功干扰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前提下再用20E(400 ng/头)处理后,棉铃虫5龄幼虫TH表达量变化;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鞣化激素(30μg/mg组织)和环腺苷酸(cAMP, 200 ng/mg组织)处理后棉铃虫幼虫脂肪体中TH活性。【结果】获得了棉铃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GenBank登录号:MF440319) cDNA片段,长2 270 bp,开放阅读框1 686 bp,编码561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在棉铃虫整个发育期均表达,其中在卵期第3天、2龄幼虫第1天、3-5龄蜕皮期、预蛹期和成虫羽化第1天表达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400 ng/头20E注射能够促进TH的转录;在成功干扰并调低幼虫EcR转录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对照仅注射dsGFP)再注射20E,对TH表达量无明显影响;而鞣化激素(30μg/mg组织)和cAMP(200 ng/mg组织)均显着提高了TH的酶活性。【结论】20E在转录水平参与了TH的表达;鞣化激素和cAMP均能够提高TH活性,在蛋白水平上对TH进行调控。(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韩泠姝,丁君,王姮,左然涛,全紫娇[10](2018)在《中间球海胆SiFad1基因的分子特性与表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酸去饱和酶(Fads)是高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了SiFad1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分析了SiFad1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Fad1全长1086 bp,开放阅读框为885bp,编码294个氨基酸残基。组织分布显示,SiFad1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口器中表达量最低。中间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相对表达量显示,SiFad1在原肠期表达量较高,在稚胆期表达量较低。干扰SiFad124小时后发现,在体腔细胞、肠道和性腺中Elovl5表达显着降低,SiFad1的产物C20:4n-6含量下降,说明SiFad1和Elovl5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将使我们更加理解SiFad1在脂肪酸合成代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间球海胆脂肪酸合成途径,改善海胆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和培养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营养价值的中间球海胆。(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基因分子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保幼激素受体基因Met的分子特性与表达模式,分析其生殖调控作用,为筛选有效控制小菜蛾的新靶标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已有的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采用PCR技术克隆小菜蛾两个Me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q PCR测定其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RNAi解析其在小菜蛾雌成虫生殖发育中的作用。【结果】克隆获得小菜蛾PxMet-1(GenBank登录号:MK697672)与PxMet-2(GenBank登录号:MK697673)的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 575和2 100 bp,预计分别编码524和69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分别为60. 5和70. 7 kD,预测等电点分别为6. 73和5. 50。PxMet-1和Px Met-2都具有4个保守结构域,即1个helix-loop-helix结构域(bHLH)、2个PAS保守结构域及1个PAC保守基序。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和PxMet-2聚为不同的两支,但两者均与鳞翅目昆虫Met聚在一起。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在蛹期(化蛹后1-3 d)与雌成虫期(羽化后0-72 h)均有表达; PxMet-1的表达量在蛹期(化蛹后1-3 d)无明显差异,但均显着高于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在羽化后72 h达到高峰;而PxMet-2在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羽化后12 h出现表达高峰,且成虫期(羽化后0-36 h)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蛹期。PxMet-1与PxMet-2在成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注射PxMet-1+PxMet-2 dsRNA 24 h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的表达量均受到显着抑制;同时干扰PxMet-1和PxMet-2后,小菜蛾成熟卵子数目显着减少,羽化后3 d内单雌产卵量显着下降。【结论】抑制Met基因表达能够显着降低小菜蛾雌虫的卵子形成与产卵量。本研究为探索保幼激素的生殖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筛选小菜蛾种群遗传调控的潜在靶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分子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佩,张强,孙渭,欧雅珊,李春莲.烟草黑胫病抗性基因分子检测及其抗性特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2].彭露,杨一帆,邹明民,王清,尤民生.小菜蛾保幼激素受体基因PxMet-1和PxMet-2的分子特性、表达模式与功能分析[J].昆虫学报.2019

[3].杨勤,柴志欣,王会,王吉坤,信金伟.类乌齐牦牛ACTA1基因克隆、分子特性及差异表达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么帅.禽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功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张雅男.黏虫CYP4G200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和功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彭梁.油茶中两种新病毒的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9

[7].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哈力旦·依克热木,黄天荣,周安定,高永红,方辉.遮阴条件下冬小麦材料生长发育特性相关基因分子鉴定[J].新疆农业科学.2019

[9].姚雪,李琳红,魏纪珍,席玉强,杜孟芳.棉铃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分析[J].昆虫学报.2019

[10].韩泠姝,丁君,王姮,左然涛,全紫娇.中间球海胆SiFad1基因的分子特性与表达规律[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  ;  

基因分子特性论文-王佩,张强,孙渭,欧雅珊,李春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