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介质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表层水,沉积物,鱼
多介质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婕[1](2019)在《白洋淀多介质中PFASs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富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第一大内陆湖,有“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处于雄安新区,是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水源,对新区承担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白洋淀作为“华北之肾”,在新区的发展建设中可以作为生态湿地改善新区生态环境,同时提供优质水产品;可以作为新区水库,蓄水供水;还可以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中,为新区面貌添彩;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随着白洋淀流域内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白洋淀,使白洋淀水域遭到严重污染。已在白洋淀水域内检出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和多溴联苯醚,还有其他污染物,如抗生素和重金属,这些污染物可能危害水生生物乃至白洋淀流域内居民的健康。目前,有关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白洋淀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的研究较少。PFASs是一类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材料,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风险。本文主要研究白洋淀叁种环境介质(表层水、表层沉积物、鱼)中的全氟烷基羧酸(PFCAs)、全氟烷基磺酸(PFSAs)、全氟烷基膦酸(PFPAs)、全氟烷基次膦酸(PFPiAs)以及多氟烷基膦酸二酯(diPAPs)五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同时探究PFASs在水-沉积物中的分配规律,以及PFASs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效果。通过对白洋淀环境介质中的PFASs进行检测研究分析,发现大多数样品(表层水、表层沉积物、鱼)中均未检测出PFPAs、PFPiAs和diPAPs,只在两个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到6:2diPAP,且检测浓度小于定量限,因此对PFCAs和PFSAs进行了详细分析。表层水中,枯水期检测到的主要物质的平均浓度顺序为:全氟己基磺酸(PFHxS,1214 ng·L~(-1))>全氟辛基羧酸(PFOA,417 ng·L~(-1))>全氟辛基磺酸(PFOS,33.9 ng·L~(-1))>全氟戊基羧酸(PFPeA,25.4 ng·L~(-1))>全氟丁基磺酸(PFBS,20.5 ng·L~(-1)),∑PFASs浓度范围为1193~3462 ng·L~(-1),为丰水期的1.1~3.1倍。经过分析发现主要的PFASs污染物已由PFOA变为PFHxS,可能是因为近年来PFHxS作为PFOS的替代品大量使用,同时发现白洋淀南部的PFASs污染情况明显加重,这可能是因为出现新的污染源。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表层水中PFASs的浓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沉积物中∑PFASs浓度范围为1.97~13.3 ng·g~(-1)(平均浓度6.53 ng·g~(-1)),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检出物质为PFHxS(平均浓度3.59 ng·g~(-1))和PFOS(平均浓度1.19 ng·g~(-1))。沉积物中的PFASs浓度与TOC含量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不同粒径范围的沉积物组分中的PFASs浓度,发现中等粒径的沉积物(74~180μm)中吸附了较高浓度的∑PFASs。分析PFASs在水-沉积物中的分配情况,发现碳链长度和官能团的不同均影响PFASs的分配。鱼类中,不同种类鱼的PFASs浓度不同,黑鱼(肉食性)中∑PFASs的浓度较高。在同一种鱼的不同组织中,肝脏中∑PFASs的浓度最高(最高352 ng·g~(-1)),其次是胃、鱼鳃和肌肉,各组织中主要检出物质是PFOS和PFHxS。所检出物质中,肝脏对大多数PFASs具有较高的富集能力,而PFPeA在鳃或肌肉中的富集浓度更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稳定氮同位素比值(δ~(15)N值)与肌肉、胃和肝脏中的PFOS浓度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6(p<0.01,p<0.05),与胃组织中的∑PFASs浓度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1.000,p<0.01)。通过计算生物富集因子(BAF),发现长链的全氟癸基羧酸(PFDA)、全氟十一烷基羧酸(PFUnDA)和全氟十二烷基羧酸(PFDoDA)可能具有显着的生物富集效应,PFOS具有潜在性生物富集效应,而PFPeA、PFOA、全氟壬基羧酸(PFNA)和PFHxS的生物富集效应很小。经过平均每日摄入量(ADI)值的计算,白洋淀鱼类中PFOA(0.33 ng·kg~(-1)·d~(-1))和PFOS(7.08 ng·kg~(-1)·d~(-1))的ADI值均低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食品链污染物小组(CONTAM专家组)推荐的TDI值(PFOS:150 ng·kg~(-1)·d~(-1),PFOA:1500 ng·kg~(-1)·d~(-1)),表明白洋淀鱼类肌肉中PFOS和PFOA的含量还未对人类健康造成风险。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白洋淀叁种不同环境介质中PFASs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白洋淀环境介质中存在中等甚至较高水平的PFASs污染,本文为白洋淀的污染治理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但对于影响PFASs在环境介质中污染水平的因素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曹双双[2](2019)在《上海淀山湖水环境中典型PPCPs的多介质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上海淀山湖水环境中13种典型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赋存特征、含量水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典型PPCPs与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及多介质分布特征,同时使用LevelⅢ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对淀山湖地区典型PPCPs的多介质环境归趋与迁移进行模拟,最后使用风险评价模型对淀山湖水环境中典型PPCPs进行了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淀山湖表层水体中共检出11种PPCPs,总浓度范围为0.4-85.3 ng/L;沉积物中共检出10种PPCPs,总浓度范围为5.4-149.8μg/kg;上覆水体中共检出7种PPCPs,总浓度范围24.3-130.0 ng/L。其中磺胺类药物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中;而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表层水体中典型PPCPs季节变化显着,部分PPCPs空间分布具有进水口浓度较高而湖中心浓度较低的趋势以及显着的点源污染特征。沉积物中典型PPCPs季节变化并不明显,时空分布仍具有显着的点源污染特征。(2)沉积物中典型PPCPs与TOC含量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多种重金属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和叁氯卡班(TCC)与弱酸提取态重金属Cd、Cu、Ni、Zn、Cr及Pb具有显着正相关性;TCC、SMZ及双氯芬酸(DFC)与总提取态Cu、Zn和C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3)逸度模型LevelⅢ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PPCPs在淀山湖地区的多介质环境归趋与迁移。模拟结果表明9种PPCPs均主要分布在水体和沉积物2相介质中,且主要在水体和沉积物2相介质间进行交换,以及在水体、沉积物介质中进行平流和反应。(4)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淀山湖水环境中5种PPCPs,包括TCC、SMZ、磺胺地索辛(SDM)、氯贝酸(CA)及DFC具有低单一生态风险;叁氯生(TCS)具有高单一生态风险。10种PPCPs,包括SMZ、磺胺甲恶唑(SMX)、SDM、TCC、TCS、CA、DFC、布洛芬(IBF)、酮洛芬(KPF)以及萘普生(NPX),对表层水体具有高度混合生态风险;对上覆水体具有低度混合生态风险;对沉积物具有中度混合生态风险。单一PPCPs通过洗浴和饮用两种暴露途径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均不高。(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少静[3](2017)在《污水厂多介质环境PAHs时空分布特征和残留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化合物种类较多,各个化合物之间的性质差异较大,已经发现有40多种PAHs及其衍生物具有致癌作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哈尔滨市某污水厂2009年至2016年进水、出水、污泥以及大气样品中PAHs的年际变化。并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夏季采集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共73个污泥样品,用GC-MS对各个样品EPA16种PAHs进行了分析测定,系统的就我国污水厂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残留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我国哈尔滨市某污水厂进水、出水和污泥中PAHs的浓度水平随年份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哈尔滨年鉴中原煤等能源的消耗呈现出相似的规律。进出水以及污泥和大气的季节变化均呈现出冬夏高于春秋的特点。夏季降雨以及冬季室内灰尘是导致冬夏污水厂进出水以及污泥中总PAHs的浓度明显高于春秋的原因。每天有大约3 600-4 900 g的PAHs随进水进入到污水处理厂,其中有300-1000 g的PAHs随出水排入松花江,另外有140-1 200 g的PAHs通过沉降吸附到污泥中。本研究中哈尔滨某污水厂总PAHs的去除率约为85%,出水中4环的荧和芘去除率较低。我国污泥中PAHs冬夏对比可以发现,哈尔滨、云南不论冬夏其污泥中PAHs的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广东、福建、安徽南部以及河北南部PAHs含量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长春、甘肃则冬夏差异较大。我国污泥的空间分布随着经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冬季集中供暖大大增加了污泥中PAHs的浓度水平,除此之外,重工业发达的地区污泥中PAHs的浓度较高,但是工业生产结构的差异对不同环数PAHs占比的影响不是很大。毒性分布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当其浓度水较高时其PAHs的TEQ水平较高。另外我国污泥中的PAHs均为超过中国污泥农用限值。整体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西北五个行政区域的PAHs均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次为煤炭燃烧。而中南地区则以煤炭燃烧为主,其次为汽车尾气的排放。模拟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厂进出水中PAHs的浓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污水厂外的影响因素主要影响进入污水厂的PAHs的含量,如供暖、重工业发达、汽车保有量大、以及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污水厂中PAHs的浓度水平相对较高。而污水厂内如进水工业占比较高、处理水量大、服务人口多等其污水厂中PAHs的浓度水平较高。整体上,污水厂中PAHs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其时空分布特征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姚瑶[4](2017)在《极地环境多介质中得克隆的分布特征与生物富集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作为一种替代灭蚁灵的新型氯代阻燃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缆涂层、塑料制品以及电视、电脑电子元件中。其容易从工业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和最终处理过程中释放出来,以空气和水为传播媒介,造成环境污染,现已成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之一。其生物蓄积的特性使得其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着营养级呈现生物放大的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危害。同时,受“全球蒸馏效应”,DP随大气长距离迁移到高纬度甚至是极地区域。而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响应较为显着,是追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地球化学过程的理想区域。为揭示DP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迁移转化过程及在极地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富集放大效应,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雪龙船航迹大气和海水样品,分析了其中DP异构体的含量。结果显示,DP在所测样品中普遍存在,大气和表层海水中总D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0~15.99 pg/m~3、nd~0.22 pg/L,且亚洲沿岸(北纬40°左右的)DP浓度较高,北冰洋DP浓度相对较低。大气样品中f_(anti)值(anti-DP比率:anti-DP/∑DP)为0.01~0.49,且随着北半球纬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在大气长距离传输过程中syn-DP比anti-DP更稳定,anti-DP发生了立体选择性的光降解反应;表层海水与大气样品f_(anti)不具有相关性(p>0.05),组成差异较大,其成因主要为受大洋环流的远距离传输和海洋环境中DP生物降解、沉积物吸附等海洋环境行为综合影响结果。通过分析北太平洋和北冰洋DP组成特点和分布特征,发现大气和海水远距离传输为北冰洋地区DP的主要来源。(2)为研究亚南极多环境介质中DP的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测定了亚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的土壤及植被中DP的含量,土壤和植被中∑DP的含量分别为57.86~336.24 pg/g dw和175.00~3048.91 pg/g dw;土壤和植被中DP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受人为活动频繁的沿岸区域土壤中∑DP的含量高于内陆及阿德雷岛,企鹅聚集的阿德雷岛植被中∑DP的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区域,说明人为活动及动物活动会影响DP在南极土壤和植被中的分布特征。土壤及植被中f_(anti)均小于工业商品,与大气中f_(anti)接近,说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及植被中DP的主要来源为大气的远距离传输。土壤与植被f_(anti)值的特征不同,土壤中f_(anti)与DP残留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植被中未表现出此趋势,表明DP残留含量是影响土壤中f_(anti)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植被为气生植物,更易受大气影响。(3)为揭示DP在南极食物链中生物富集放大效应,测定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9种生物体内(红藻、磷虾、帽贝、钩虾、海星、鳕鱼、企鹅、贼鸥及海豹)的DP含量,结果表明,∑DP浓度为0.25~6.81ng/g lw,syn-DP和anti-DP均与营养级(TL)呈显着正相关(p<0.05、r_s=0.85;r_s=0.81),这表明syn-DP和anti-DP均随着营养级呈现生物放大效应,且anti-DP的放大能力强于syn-DP;生物体内f_(anti)(f_(anti)=0.23~0.53)低于商业产品(f_(anti)=0.68),显示DP在大气长距离传输或食物链富集过程中的发生立体选择。此外,对比了DP和多氯联苯(PCBs)在同一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系数(FWMF),DP潜在生物富集放大能力与高氯代多氯联苯(PCBs)更接近,同时DP与高氯代PCBs具有更相近的log K_(OW),说明log K_(OW)以及氯原子个数是影响化合物在生物体放大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27)
王敏[5](2017)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多介质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碳含量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深刻的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以及碳储存状况。认识其分布规律对于深入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市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带土壤、道路灰尘和湖泊沉积物叁种环境介质为对象,构建南昌市环境多介质有机碳数据库;并且基于南昌市近30年来6期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以及相关模型,分析南昌市城市化的时空变化格局,探讨南昌市近30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多介质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1983-2014年南昌市土地利用整体结构变化趋势较为显着,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资源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着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空间上,1983-2014年,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扩张主要沿着南昌市老城区及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大致呈现出显着的边缘扩张模式;时间上,城市扩张表现为两个低速增长阶段(1983-2000年、2005-2014年)和一个高速增长阶段(2000-2005年)。(2)南昌市城市土壤、灰尘、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灰尘>土壤>湖泊沉积物,其值分别为25.21 g·kg-1、28.7 g·kg-1及14.90 g·kg-1,环境多介质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在一定程度说明城市灰尘更容易吸附有机碳。其中土壤及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存在更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介质有机碳含量均值均远高于江西省土壤有机碳背景值,南昌市各环境介质(土壤、灰尘及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是背景值的10倍、11倍、6倍多,表明南昌市环境中有机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与上海、杭州、开封以及乌鲁木齐等城市相比,南昌市土壤有机碳处于中等水平。(3)快速城市化过程对环境多介质(灰尘、土壤和湖泊沉积物)存在显着的影响。城市扩张对南昌市有机碳的分布影响显着,环境多介质有机碳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积累和空间异质性,且分布总体呈现出从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的态势。各介质有机碳的积累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现象耦合,表明环境有机碳可以作为环境变化有效指示物,反映城市化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邱增羽,高良敏[6](2017)在《多介质环境中PAHs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PAHs在我国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对PAHs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到中国部分地区大气、水、土壤PAHs的含量情况,发现环渤海西部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水系中长江、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北方土壤污染高于南方,北京、天津土壤处于严重污染水平.PAH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受煤矸石、有机质、温度、p H、离子强度以及颗粒物粒径六种理化性质的交互作用,煤矸石的堆放与周边环境PAHs含量分布呈正相关;有机质通过吸附对低环PAHs有着较高的富集性;温度影响PAHs的累积、迁移和降解过程,温度越低,PAHs含量越高;增加或减少p H值可以促进PAHs纵向迁移,在碱性条件下土壤PAHs的纵向迁移行为更加明显;离子强度的影响作用存在争议;颗粒物的粒度越细,对PAHs的吸附量越大,浓度影响颗粒物吸附能力,浓度增加,吸附能力降低,总吸附量增加.因此,了解中国多介质环境中PAHs的分布情况,可以为深入了解PAHs在我国的污染状况以及迁移转化行为做基础.(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王华[7](2016)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分布及环境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持久性有机污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半挥发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分布及环境行为,根据其来源、分布、转化行为、归宿规律可制定更好的POPs污染控制策略及有效治理途径,对POPs污染的控制、治理及去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POPs在水体、沉积物、土壤、大气中及生物体内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机理、富集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对POPs污染防治、治理及消除提出意见和对策。(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6-10-14)
李琴[8](2016)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城市多介质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是一类可以在环境中持久性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迁移和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合物。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煤炭的大量使用和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环境中的PAHs污染加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圈中大气介质及城市农田土壤中均检出PAHs残留。现有的对鄱阳湖PAHs的研究都主要是针对单一介质,对区域尺度下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等环境多介质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环境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次研究通过对鄱阳湖不同介质土壤、沉积物、水体和大气样品的采集,分析了不同介质中PAHs的污染水平、组成特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中∑PAHs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2.64ng/g,394.74ng/g,0.25μg/L和26.07ng/m3,均低于国内各介质中PAHs的平均水平,土壤和沉积物表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PAHs的最终的汇。土壤、沉积物和大气PM2.5中PAHs主要以4环以上的大分子PAHs存在,而水体中主要以3环以下的小分子PAHs为主,利用比值法确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PAHs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少量来自石油直接排放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气PM2.5中PAHs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PAHs整体浓度水平表现为南昌大于九江。季节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冬天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了PAHs的输入量,空间分布差异与南昌、九江两地的能源消耗量不同和能源消耗结构不同有关。分析南昌大气PM2.5中PAHs年度变化可知,南昌市大气PM2.5中PAHs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南昌市化石燃料的消耗能增多,同时也跟南昌市的气候变化有关,且研究发现PAHs的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呈负相关。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的区间低值(ERL)和效应区间中值(ERM)的方法和加拿大魁北克省淡水沉积物中PAHs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鄱阳湖沉积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知鄱阳湖沉积物PAHs浓度小于ERL,沉积物中PAHs产生负面效应几率很小,小于生物毒性的临界效应浓度值,鄱阳湖沉积物处于生态风险较低水平。同时利用加拿大魁北克省淡水沉积物中PAHs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荷兰政府建立的一套标准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接近罕见效应浓度值,符合低风险标准。利用Ba P的毒性当量法(TE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体和大气进行风险评价,即把其它多环芳烃都换算为Ba P的浓度,再采用终身致癌风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经计算,水体终身致癌风险为2.70×10-4,为可接受水平;大气中成人和儿童的PAHs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R分别为1.35×10-6和5.80×10-7,小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10-5,为可接受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7)
王璐[9](2016)在《长江全流域多介质中PCBs分布现状调研及初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由于其具有毒性、能够长距离迁移沉积、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损害,其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研究对长江全流域多介质进行了大尺度采样,较为全面的采集了长江流域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表层岸边土壤样品共98个,采用液液萃取、索氏萃取与GC/MS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其中多氯联苯含量、组成和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了不同介质中污染物分布的相关性以及迁移转化规律,并对PCBs的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探究,做出了相关的污染状况评估。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流域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表层岸边土壤中PCBs浓度范围分别在0.69-678.36ng/L、干重7.46-39.61ng/g、干重8.81-199.40ng/g之间,水体和沉积物中PCBs含量在我国处于较低水平,土壤中PCBs浓度偏高,且表层水体与表层岸边土壤中PCBs的污染分布存在相关性。(2)城市对于PCBs污染具有较大的长期影响,且支流汇入可能也是影响某些流域干流水体中PCBs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3)我国现在PCBs污染的主要来源可能是我国自己生产使用的PCBs。使用主成分法分析岸边土壤中PCBs构成发现,长江流域表层土壤中PCBs的主要来源可能是新出现的高氯代PCBs污染源或跨境大气传输。长江干流可能是全流域土壤中PCBs的主要污染源所在的区域,通过大气长距离转运向支流区域迁移传输。(4)长江流域二恶英类PCBs在水体、沉积物、土壤样品中的浓度均值分别为0.09ng/L、0.79ng/g、1.49ng/g,与我国已报道的其他流域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婷婷[10](2016)在《黄海胶州湾多介质重金属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州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封闭海湾与深水良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依托胶州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航运条件,近年来青岛市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海湾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胶州湾的污染不断加剧,导致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重金属又以其污染的扩散性、难降解性、毒性随食物链逐级放大以及难治理性等特征,其污染特点及生态风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自08年青岛市开始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加大了胶州湾污染的治理力度,胶州湾的环境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海湾环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仍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胶州湾水体、沉积物以及叁类生物体(鱼类、甲壳类、贝类)研究对象,并选取胶州湾8月丰水期为研究时段,此时大量径流入海、微生物体活跃,湾体环境受人类影响最为显着。在胶州湾湾内不同区域采集不同深度(0-30 m)的代表性海水样本与表层沉积物(0-10 cm)样品以及叁类海洋动物(鱼类、甲壳类、贝类)样品,利用ICP-MS和原子荧光分析仪对样品中的As、Cd、Cr、Hg、Zn、Pb、Cu、Ni含量进行了测定,基于水质质量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评价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测算了不同类海洋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性,并利用居民每周膳食重金属摄入量(AWI)与每周最大摄入量(PTWI)进行对比,评价其食用安全性。以期为胶州湾海洋资源的开发、水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除个别点位未受到Cd和Ni污染之外,胶州湾海水受到了其他重金属的污染,其中Cu和Pb污染最重的重金属。其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水质标准标准428.05和88.76倍。Cu的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泊河、李村河沿岸,靠近青岛市工业区。Pb的超标区域主要分布于李村河、龙泉河入海口附近。Hg高值区(0.27-2.52μg/L)沿胶州湾大桥分布。除Hg、Pb、Cd之外,其他重金属呈现出表层(0-10m)和底层(11-20m)含量大于中层(21-30m)的特点。水质质量指数法测算结果表明,海水中重金属的相对污染指数(Ai)从高到低依次是:Cu>Pb>Hg>Ni>Cd>Cr>Zn>As,再次证明Cu、Pb、Hg和Ni污染较明显;且综合污染指数P测算结果为72.09,远远大于强污染限定值5,说明胶州湾海水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2)除Cr之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国家一级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倍以上,其中As高达4倍。除Cd、Hg外,Cr等元素的高值区集中于湾东河流入海口,大部分元素呈现出沿污染源分布的特点。沉积物Hg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i=595),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污染(Pi<40)。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RI从大到小依次为:Hg>As>Ni>Cd>Pb>Cr>Cu>Zn,其中Hg对RI的远高于其他重金属(p<0.05),应当引起高度重视。(3)胶州湾叁类生物(鱼类、甲壳类、贝类)所含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但都呈现出Cu、Zn含量大于其他重金属的特征。鱼类重金属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Zn>As>Cu>Ni>Hg>Cd>Pb>Cr,甲壳类:Zn>Cu>As>Ni>Hg>Cd>Cr>Pb,贝类:Zn>As>Cu>Cd>Ni>Pb>Hg>Cr。大部分海洋重金属在叁类生物体内的含量规律性明显:在甲壳类与贝类中的含量含量远大于鱼类。(4)按照每种海洋重金属在不同种类生物体内的含量进行排序,呈现出Cr、Ni、Zn、Cd、Cu、As在甲壳类与贝类中的含量含量远大于鱼类,Pb、Hg最高值分别集中在贝类与甲壳类,其次是鱼类。(5)胶州湾不同种类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浓缩系数测算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系数差异性大,以Cu、Zn两类重金属的浓缩系数最高。而Cr、Pb与Hg在海洋生物体内的浓缩系数极少。从生物种类角度看,叁类生物均对Cu、Zn有较高的浓缩系数,底栖生物尤其是贝类对的浓缩量最大,鱼类浓缩系数最小,但方氏云鳚的富集系数高。Cr在海水中含量较高,在方氏云鳚体内浓缩系数较低的原因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探讨。对不同生物的MPI值测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生物的MPI值测算结果由大到小为:贝类>甲壳类>鱼类。(6)单因子指数法评价胶州湾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除Cr之外,大部分重金属都处于重度污染范围。Zn、As、Cd叁种元素远超过重度污染水平,贝类中Zn污染最为严重。Pb、Hg在贝类与甲壳类中污染水平也较高。Ni在在贝类中处于重污染水平。Cu在在甲壳类中污染严重。胶州湾每种生物体食用安全性PTWI经测算得出,表明目前人体一周摄入胶州湾叁类海产品的大部分重金属含量趋于安全值范围之内。但甲壳类、贝类中的As、Cd、Hg值接近或超过PTWI的限定值,其中贝类超出最多,应当引起足够注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0)
多介质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上海淀山湖水环境中13种典型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赋存特征、含量水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典型PPCPs与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及多介质分布特征,同时使用LevelⅢ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对淀山湖地区典型PPCPs的多介质环境归趋与迁移进行模拟,最后使用风险评价模型对淀山湖水环境中典型PPCPs进行了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淀山湖表层水体中共检出11种PPCPs,总浓度范围为0.4-85.3 ng/L;沉积物中共检出10种PPCPs,总浓度范围为5.4-149.8μg/kg;上覆水体中共检出7种PPCPs,总浓度范围24.3-130.0 ng/L。其中磺胺类药物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中;而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表层水体中典型PPCPs季节变化显着,部分PPCPs空间分布具有进水口浓度较高而湖中心浓度较低的趋势以及显着的点源污染特征。沉积物中典型PPCPs季节变化并不明显,时空分布仍具有显着的点源污染特征。(2)沉积物中典型PPCPs与TOC含量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多种重金属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和叁氯卡班(TCC)与弱酸提取态重金属Cd、Cu、Ni、Zn、Cr及Pb具有显着正相关性;TCC、SMZ及双氯芬酸(DFC)与总提取态Cu、Zn和Cr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3)逸度模型LevelⅢ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PPCPs在淀山湖地区的多介质环境归趋与迁移。模拟结果表明9种PPCPs均主要分布在水体和沉积物2相介质中,且主要在水体和沉积物2相介质间进行交换,以及在水体、沉积物介质中进行平流和反应。(4)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淀山湖水环境中5种PPCPs,包括TCC、SMZ、磺胺地索辛(SDM)、氯贝酸(CA)及DFC具有低单一生态风险;叁氯生(TCS)具有高单一生态风险。10种PPCPs,包括SMZ、磺胺甲恶唑(SMX)、SDM、TCC、TCS、CA、DFC、布洛芬(IBF)、酮洛芬(KPF)以及萘普生(NPX),对表层水体具有高度混合生态风险;对上覆水体具有低度混合生态风险;对沉积物具有中度混合生态风险。单一PPCPs通过洗浴和饮用两种暴露途径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均不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介质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婕.白洋淀多介质中PFASs的分布特征和生物富集效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曹双双.上海淀山湖水环境中典型PPCPs的多介质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孙少静.污水厂多介质环境PAHs时空分布特征和残留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姚瑶.极地环境多介质中得克隆的分布特征与生物富集放大[D].上海海洋大学.2017
[5].王敏.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多介质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6].邱增羽,高良敏.多介质环境中PAHs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影响[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
[7].王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分布及环境行为[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6
[8].李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城市多介质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D].南昌大学.2016
[9].王璐.长江全流域多介质中PCBs分布现状调研及初步源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李婷婷.黄海胶州湾多介质重金属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D].西南大学.2016
标签: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表层水; 沉积物;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