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嗅觉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嗅觉,创造力,发散性思维,EEG
嗅觉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何雨函[1](2019)在《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嗅觉是最古老与神秘的感觉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探讨了嗅觉刺激对某些心理活动(如注意、记忆、情绪反应等)的影响,但少有研究关注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作用。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影响的差异,并采用脑电(EEG)技术手段,借助事件相关同步化/去同步化(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Desynchronization,ERS/ERD)生物指标,探查不同嗅觉刺激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脑活动基础,从神经成像学角度进一步解释嗅觉刺激如何影响发散性思维。实验一从行为角度探究了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即,嗅觉刺激能否影响发散性思维,不同嗅觉刺激产生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及这种效应背后可能的机制。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设置薄荷、薰衣草和空气叁种实验条件。对被试依次进行情绪、发散性思维(现实情境问题)、执行功能和联想能力的测量。结果显示,薄荷气味可以促进发散性思维表现,提高了个体的情绪愉悦度、唤醒度而降低了认知转换能力。但情绪愉悦度、唤醒度和认知转换能力并不充当薄荷影响发散性思维的中介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影响发散性思维且不同嗅觉刺激的效应不同,其中薄荷可以提高发散性思维任务表现且薄荷可能不是通过情绪愉悦度、唤醒度和认知转换对发散性思维产生影响。实验二从神经活动角度探究了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即,不同嗅觉刺激下发散性思维所伴随的神经活动的差异以及神经活动与行为表现间的关联。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在薄荷、薰衣草和空气叁种嗅觉刺激条件下,记录被试完成发散性思维任务(非常规用途任务)时的行为表现和脑电活动。行为结果显示,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表现的主效应不显着。脑电结果显示,完成发散性思维任务时,在前额(prefrontal)和顶叶(parietal)区域的lower alpha频段(8-10 Hz)的ERS值上嗅觉刺激主效应显着,个体在薄荷和薰衣草条件下的ERS值均显着高于空气条件下的ERS值。此外,薄荷和空气条件下前额叶的ERS值和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有显着正相关。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lower alpha波在额叶的ERS表征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顶叶的ERS表征了远距离语义信息的联结和整合,这表明薄荷和薰衣草气味可能提升了个体的自上而下的控制以及远距离语义激活扩散从而对发散性思维产生影响。本研究首次从行为角度证实了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作用,并运用EEG技术手段揭示了不同嗅觉刺激条件下与发散性思维相伴随的脑电活动同步化的差异。上述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作用的脑机制做了一些铺垫,也为支持嗅觉对高级认知活动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吴广庆,李为争,杨淑芳[2](2018)在《胚胎发育期经历的寄主刺激物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嗅觉偏好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棉铃虫胚胎发育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对孵化后个体嗅觉趋向行为的影响,进而为棉铃虫的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使棉铃虫雌蛾在涂布不同寄主植物(棉花、烟草、辣椒、番茄)刺激物的纱布上产卵,收集孵化后的幼虫,测试其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卵发育期间经历4种寄主植物化学刺激的个体,寄主选择行为和无经历对照组的个体有显着的差异。卵期在烟草上的发育经历会造成初孵幼虫对烟草的嗅觉偏好性增强,辣椒和番茄也有类似的诱导性经历效应,祖先寄主棉花的诱导作用最差。另外,室内长期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会逐渐发育出对番茄挥发物的回避行为,嗅觉敏感化可能是主要机制。总之,卵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会显着影响孵化后幼虫的嗅觉偏好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文燕,韦琴[3](2018)在《嗅觉刺激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胎儿在子宫内就能感受来自羊水的气味刺激,新生儿出生后可对外界嗅觉刺激产生反应,而嗅觉刺激反应是早产儿行为评估中的一项。本文主要介绍嗅觉刺激在早产儿呼吸暂停、疼痛、心率、血氧饱和度(SPO_2)及喂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关于嗅觉刺激对早产儿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优化早产儿临床照护模式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巫素青,张伟,侯明月[4](2018)在《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患者早期进食联合食物视嗅觉刺激。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视嗅觉联合早期进食可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术后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8年01期)
刘伟,王慧,王二磊,陈光强,杨晓冬[5](2017)在《一种用于fMRI的嗅觉刺激装置优化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搭建可用于磁共振环境下的自动控制嗅觉刺激器,本文根据刺激装置搭建的通用要求和实验室已有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改进需求和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刺激装置分为控制系统与气体输送系统两部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基于LabVIEW平台编程,采用了虚拟仪器方案,提供可输入刺激序列的人机界面,并根据不同的刺激需求来控制电磁阀动作,以切换不同气路.气体输送系统由4条可变支路和1条恒流支路组成,其中的3条可变气路由洁净空气分别通过装有不同气味液体的洗气瓶来产生3种刺激气味.系统搭建完成后,使用霍尼韦尔AWM43600空气流量传感器测量了系统气体流量波动率为0.3%,同时测得不同刺激气路切换时的切换响应时间为1.07 s.最后使用该刺激装置对8名被试进行嗅觉刺激的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实验采用了乙醇、吡啶和乙酸异戊酯3种刺激气味,fMRI图像结果显示被试的嗅觉受到刺激后,丘脑、杏仁核、梨状皮质、眶额皮层等嗅觉相关脑区激活.以上实验表明,本文搭建的指标可量化的刺激器更能满足嗅觉fMRI实验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周小燕[6](2017)在《嗅觉刺激帕金森病患者诱发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在嗅觉刺激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索嗅觉相关脑网络,评价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在PD早期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19例为PD组,并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0名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MoCA)量表评价认知功能及视觉模拟量表(VAS)检测嗅觉功能,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的第叁部分(UPDRS-Ⅲ)、Hohen-Yahr(H-Y)分级评价PD组运动症状,并对受试者行嗅觉刺激(薰衣草溶液、玫瑰溶液挥发气体交替呈现),同步fMRI扫描。应用SPSS13.0软件包,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所有fMRI图像均由脑功能数据处理软件matlab2008a和SPM8分析,再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PD组和对照组进行组内分析,观察各自在嗅觉刺激下的脑区激活情况,记录激活脑区的激活强度,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激活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1.VAS评分比较PD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13±0.72)分和(4.17±0.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t=-9.604,P<0.01)。2.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1)对照组接受嗅觉刺激时激活脑区包括(t=1.761,P<0.01):左侧顶下叶、左侧角回、双侧眶额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扣带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梨状皮层、双侧岛叶、双侧中央颞区、左侧壳核、双侧颞中回、双侧小脑。(2)PD组接受嗅觉刺激时激活脑区包括(t=1.692,P<0.01):左侧顶下叶、左侧角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双侧中央前回、双侧眶额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扣带回、双侧颞下回、左侧丘脑、双侧海马旁回、双侧梨状皮层、双侧岛叶、双侧中央颞区、双侧小脑。(3)PD组与对照组相比,PD组激活程度弱于对照组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下回、双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PD组激活程度强于对照组的脑区包括:右侧眶额回、双侧扣带回、双侧小脑、左侧岛叶(t=1.526,P<0.01)。结论:1.验证了有多个脑区参与嗅觉处理,存在嗅觉相关脑网络。2.联合嗅觉事件相关设计和任务态fMRI扫描可以初步定位嗅觉高级中枢的脑功能活化区。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可作为嗅觉功能检测的客观方法之一。3.PD组嗅觉相关脑网络发生了改变,可能系PD嗅觉系统发生脑功能重新构建,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7-05-01)
杨薇,杨军欣[7](2016)在《结合视嗅觉刺激的优质护理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康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结合视嗅觉刺激的优质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496例普外科胆结石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8例。观察组围术期采用视嗅觉刺激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正常进食时间。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回病房6 h(ADL6)、24 h(ADL24)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t=-34.579、-71.834、-30.451,P<0.01)。结论应用视嗅觉刺激的优质护理可以提高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减少治疗成本及康复时间,且临床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29期)
张慧,孙海珍,赵延通,倪红艳,沈文[8](2016)在《不同嗅觉刺激模式对嗅觉fMRI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嗅觉中枢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的嗅觉刺激模式是否会影响嗅觉f MRI结果。方法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嗅觉刺激模式对同一受试者进行嗅觉f MRI检查,选择双侧初级嗅觉皮层区为ROI,观察其在两种模式下的激活情况以及BOLD信号强度的变化,比较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差别。结果 16名正常志愿者两种嗅觉刺激模式下的ROI区激活体素数无统计学差异(定时模式为69.00±80.23,触发模式为102.81±151.44,P值=0.42),且平均BOLD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0.167)。结论无论是定时模式还是触发模式,在刺激持续时间内均存在至少一次的有效的吸气相,嗅觉中枢的激活反应也是没有差异的,因此不同嗅觉刺激模式对嗅觉f MRI结果是没有影响的。(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许志娟[9](2015)在《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自2001年由Kehlet倡导以来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术前不常规留置胃管尿管、术后早期进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步骤。但这项措施的安全性仍有争论。本文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及饮食指导,观察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常规留置胃管尿管及早期进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旨在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舒适度,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深入推广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方法:以2014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指征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11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将111例患者分为叁组即对照组36例,实验B组37例,实验A组38例。对照组:按常规模式术前放置胃管尿管,于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后进食低脂流食,并渐过渡至低脂半流质、普通饮食;实验B组:术前不常规放置胃管尿管于麻醉清醒后即给予温水50ml口服,如患者无不适主诉,2小时后给温水100ml,早期进食6小时后患者无腹胀等不适可给予患者普通流食,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进食半流食,再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实验A组:在实验B组基础上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加用视嗅觉刺激,在患者完全清醒后,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给其提供食物,让患者观看食物的颜色、形状,同时让患者闻食物的味道。国际通用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确定患者手术后疼痛级别,通过听诊询问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手术后各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舒适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叁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方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即用ADL量表评价,分别观察患者回病房时(ADL0)、6小时(ADL6)、24小时(ADL24)的分值,A组B组患者在叁个时间段都没有显着差异,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手术后各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以首次排气时间作为观察指标。实验A组和B组患者在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均提前,实验A组较实验B组比较,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也提前,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舒适度等其他指标比较实验A组和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患者舒适度观察实验A组优于实验B组和对照组,实验B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疼痛分级实验A组和B组较对照组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A组与实验B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采取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促进了腹腔镜胆囊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2利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3根据不同患者的饮食习惯,选择不同食物刺激方式,为患者实施优质化个性护理,促进了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同时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王骁冠,王慧,常严,徐雅洁,张广才[10](2014)在《一种用于fMRI的嗅觉刺激装置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任务态f MRI的嗅觉刺激装置的设计和功能验证.满足嗅觉f MRI实验的自动化刺激要求.首先,针对嗅觉刺激和人体嗅觉感受的特点,结合使用环境的要求,总结嗅觉f MRI的实验设计方法,归纳出用于f MRI的嗅觉刺激装置的具体需求.将刺激装置分为气路系统和控制系统、气路系统采用洁净空气通过气味溶液产生相应的气味气体,通过多支路切换达到输出不同气味的目的;控制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方案,其软件基于Lab VIEW平台编程,提供可输入刺激序列的人机界面,并根据要求控制电磁阀切换不同气路.然后,使用该刺激装置对单个被试进行嗅觉刺激并成像,刺激气体采用乙酸异戊酯和吡啶,实验为组块设计,使用Siemens 3.0 T MRI仪器EPI序列进行扫描,数据处理采用基于Matlab软件的SPM8和Mars Ba R工具包.选取眶额叶和岛叶中的脑激活团簇作为感兴趣区域(ROI)进行分析,激活信号在时间上的强度变化与刺激序列变化基本一致,吡啶组块的激活信号强度大于乙酸异戊酯组块激活强度,且其强度变化比乙酸异戊酯组块更符合刺激序列.ROI分析证明刺激装置基本满足嗅觉f MRI实验需要,具有较强的可用性.此外,在相同的刺激时间和间隔时间下,人脑同一区域对不同刺激气味的激活反应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嗅觉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棉铃虫胚胎发育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对孵化后个体嗅觉趋向行为的影响,进而为棉铃虫的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使棉铃虫雌蛾在涂布不同寄主植物(棉花、烟草、辣椒、番茄)刺激物的纱布上产卵,收集孵化后的幼虫,测试其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卵发育期间经历4种寄主植物化学刺激的个体,寄主选择行为和无经历对照组的个体有显着的差异。卵期在烟草上的发育经历会造成初孵幼虫对烟草的嗅觉偏好性增强,辣椒和番茄也有类似的诱导性经历效应,祖先寄主棉花的诱导作用最差。另外,室内长期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会逐渐发育出对番茄挥发物的回避行为,嗅觉敏感化可能是主要机制。总之,卵期经历的寄主植物化学刺激会显着影响孵化后幼虫的嗅觉偏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嗅觉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何雨函.嗅觉刺激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吴广庆,李为争,杨淑芳.胚胎发育期经历的寄主刺激物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嗅觉偏好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8
[3].文燕,韦琴.嗅觉刺激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8
[4].巫素青,张伟,侯明月.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
[5].刘伟,王慧,王二磊,陈光强,杨晓冬.一种用于fMRI的嗅觉刺激装置优化与验证[J].波谱学杂志.2017
[6].周小燕.嗅觉刺激帕金森病患者诱发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7
[7].杨薇,杨军欣.结合视嗅觉刺激的优质护理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
[8].张慧,孙海珍,赵延通,倪红艳,沈文.不同嗅觉刺激模式对嗅觉fMRI的影响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
[9].许志娟.视嗅觉刺激联合早期进食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10].王骁冠,王慧,常严,徐雅洁,张广才.一种用于fMRI的嗅觉刺激装置设计与验证[J].波谱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