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师生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师生关系,制度性,情感性,伦理性
师生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吉康,车丽娜[1](2019)在《学校师生关系制度性、情感性与伦理性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关系生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但也最具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由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文章通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考察,发现师生关系具有制度性、情感性和伦理性叁种应然属性。以这叁种属性为透视框架,现实中师生关系存在着制度性"失灵"、情感性"失衡"和伦理性"失序"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对策:教师要进行观念反思,避免外在制度的主体替代;教师要进行情感管理,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劳动;加强专业伦理建设,进行伦理规约。(本文来源于《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04期)
吕露[2](2019)在《教师权力视域下师生伦理关系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伦理关系是校园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而教师权力的规范使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教师把权力理解为一种权威、功利以及权势都是对其权力的错误认识,所以要秉承平等性原则、去中心化原则以及崇德性原则对学生权利进行维护,对教师功利进行解构,对师生关系进行纯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崔振成[3](2019)在《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伦理安全审视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之间伦理承认、信任、敬重、关怀、共享等并转化为伦理行动是其安全的伦理生态,反之,师生之间拒绝承认、信任缺失、彼此失敬、道德冷漠、利益独占等则是其危险的伦理表征。伦理安全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和谐与教育质量担保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师生关系是以伦理为纽带与文化底色组成的人伦关系,与"人际关系"相比的师生"人伦关系"除了具有道德品性、价值意蕴、精神相系的人文温度外,(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9年06期)
郭友兵[4](2019)在《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生师生关系极端恶化案例屡见报端,在现实和舆论上产生了极大危害。近期两起研究生自杀事件呈现出研究生被导师"奴役"致死的文明悖论,研究生师生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基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理论视角,结合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特征,分析表明研究生师生关系绝非主奴关系,但于特殊境况中存在异化为主奴关系的可能。缘于不对称的共生关系之抽象本质与混合师徒制、老板—员工制的导师责任制之具体本质,研究生师生关系在伦理、经济、话语等方面表现出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超越异化困境是合理化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其在伦理维度上需要师生双方注重叁个方面的努力:超越"自然性"以形成独立人格并彰显各自德性;超越"个体性"以觉醒共体精神并促进教学相长;既重"情"又重"理"而实现合情合理。(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陈磊,肖岭璐[5](2019)在《判断·回应·反思·快乐——论内尔·诺丁斯关怀伦理对建立高校关怀师生关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系是内尔·诺丁斯关怀伦理的核心内容。在当代的高校教育中,充分借鉴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有利于正确判断大学生的需要,提升高校师生双方对关怀的回应水平与反思能力,在关怀关系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高校关怀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高校师生双方的全面自由发展,有利于提升关怀关系双方的关怀能力与关怀品质。(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福如,黄林桢[6](2018)在《构建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新特点的伦理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如下新特点:形式化,感情淡漠化,功利化,仍有传统师尊生卑的遗留等。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当代高校教师应遵循"热爱学生","严而有格要求学生","成为学生合格的引路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等伦理规范;当代高校学生应遵循"尊敬教师","感恩教师的付出","与教师交往要自尊自爱自信","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等伦理规范。发挥这些伦理规范的作用,社会要形成客观公正的舆论导向;政府要健全规章制度;高校要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学生要强化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训练。(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付有能[7](2018)在《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关系作为学校存续的根本关系,其发展必然是基于师生伦理共同体而形成的师生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必须强调各自的角色责任及遵循一定的伦理价值规范,因此师生关系的具体关系形态背后的共同关系本质为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观察视角可以让师生关系区别于“血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也使师生关系超越于一般认为的“人际关系”、“事际关系”和“法律关系”,而直接彰显其本质。由此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现象上表现为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发生过程为师生交往,内核为伦理关系。悖离伦理关系及伦理关系所要求的伦理价值和规范,师生关系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伦理性既是一种交往秩序的主张,也是一种道德价值的“应然”追求;这既是对当前功能性师生关系的超越,也是对传统的“师生二元论”观点的突破。伦理在本研究中指的就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客观法则,是以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就体现为师生在平等交往和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幸福、自由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师生共同体而形成的对“善”的伦理秩序的追求。在这种伦理秩序主张和价值追求中,必然有贯穿其中的伦理原则,这些伦理原则就是支撑师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这样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伦理关系形成的依据,也是伦理的师生关系实践的支撑。也就是说,伦理关系以及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价值体系总是贯穿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成为评价和引导师生关系发展的依据。伦理关系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对偏离师生交往价值方向的师生关系予以“纠正”,这种纠正是师生伦理关系发挥教育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师生伦理关系会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中得到调整,这种调整也是师生伦理关系不断生成和丰富的过程。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表明,师生伦理关系会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和师生交往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师生交往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凭借和载体,师生伦理关系又为师生交往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使师生关系的伦理原则由抽象的价值规范变为现实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则使师生交往不落于低质量的互动而丧失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这个过程的逻辑演绎为:师生关系必须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伦理关系的内涵在师生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伦理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师生伦理秩序得以形成。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统一性仅仅从实践“实然性”来回答还无法在理论上彻底厘清这一问题,还必须从理论的“必然性”角度来分析师生关系为何要以伦理为基础。分析的逻辑起点得从师生伦理关系所涉及的主体——人的存在角度开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性就决定了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也意味着人是某“类”人,但又一定是“某个人”,在人的类属性和个体属性的对立统一中,伦理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就有了现实的依据和逻辑必然性,否则人的社会性就会取代个体性,或者个体性总是试图超越社会性。师生关系的发展亦是同样的道理,师生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具有“类”的特征和表现,但师生关系背后必然是具有独特性的“师”或者“生”。是以,人存在的双重性是师生伦理关系生长的逻辑起点,这使师生之间不应该是“占有式”的依附关系,而应该是“共生式”的生命交往关系。人在关系中的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活动,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动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人通过对象性活动体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也体现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以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具有价值目的性的活动,这意味着人必然会在一定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指引下实现主观愿望与客体属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越高级,所需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就越高级,人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成为师生伦理关系发展的动力。而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总是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不同角色就需要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这是角色责任和角色行为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师生之间是以共同的教育任务或教学内容为对象的交往活动,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于把教育任务在学生身上实现,学生则需要通过教师把教育内容“据为己有”,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象性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教师——教育任务——学生”。师生与教学任务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形成一种对象性活动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象性交往活动如果没有伦理原则作保障,那就很难使师生之间“还原”为“人——人”的“存在”关系,而容易偏离为“人——物”的“占有”关系。师生关系的错位也就是角色的错位,角色错位就将带来角色责任和角色担当的偏离。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发展目标在于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师生伦理秩序作保障。有着一定伦理规范指引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伦理秩序是一种“自主——自觉”建构的内生性秩序,而法律关系构建出来的是一种“权利——义务”秩序,这是一种强制性规定的外在的秩序;伦理秩序也区别于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秩序,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是一种符合管理规律的“求真”的秩序,而伦理秩序是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求善”的秩序。当然师生伦理关系与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和完全对立的互动模式,它们从不同角度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伦理关系维度观察和审视师生交往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交往的价值保证,也是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但在当前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这些现象首先表现为师生交往处于一种不公正的状态,这种不公正主要表现为师生面对具体情境时涉及到的教育权利的分配、教育机会的适用、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不均衡;其次表现为“褪色”的尊重,即师生双方在交往中对彼此人格的歧视和否定,而这种歧视和否定往往还是以“爱”的面目出现;再其次表现为师生快乐的匮乏。快乐作为人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涉及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幸福体验的产生,而匮乏的快乐总让师生处于一种痛苦的自我否定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常影响人的生命质量的不良情绪;最后还表现为自由的丧失。师生关系没有自由为保证、不保证自由的存在,就会带来个性的丧失和创造力的缺乏,使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很好地得到发挥和彰显。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反思师生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如何才能建构更加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在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往往只抓住一个侧面进行分析,陷入一种“枝节”的审视和解决中,无法从根源上把握师生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本研究用伦理关系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师生关系时,就可以发现造成我国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既有社会背景,也有师生自身的原因。从社会来看,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和混乱势必冲击到师生交往过程中,而现行教育体制设计上的一些弊端无疑又削弱了师生伦理关系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走向多元化,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显性交往变为显性和隐性并存,而师生之间隐性交往的存在无疑对传统的师生伦理有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教师自我修养的淡化也加剧了师生伦理规范的“失效”,尤其是教师专业情意的淡漠,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师生交往的伦理根基。教师如果失去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教师的教育感召力就没有了,师生伦理关系自然也就“淹没”在教师冷漠的躯壳里,师生交往成为一种非道德交往,师生关系的教育性也随之被“边缘化”了。本研究在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文献的整理,并立足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反思,通过伦理学理论的引入,使师生关系的研究在“伦理关系”视野下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以伦理共同体为理解师生交往的切入点,综合分析了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实现的可能性,并在调和主义伦理方法论的“观照”下,把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总结为一个总原则和叁个分原则。即在善恶总原则统领下师生关系要遵循公正、幸福、自由叁大伦理原则,其中公正是师生交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幸福是师生交往的目标性原则;人的幸福是师生交往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师生交往的条件原则或者是保证性原则。而这叁大具体的原则又共同指向伦理学上的“善”,这些原则共同成为师生交往必须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而要巩固和遵循师生交往中的这些伦理价值体系,从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看,就需要建立师生伦理共同体,这是师生交往的“人际”条件;同时需要教师提高情感修养、构建教师“德福一致”评价体系,这是巩固师生伦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最后还需要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师生对话改变学校组织中的“病态”存在,这为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了环境支持。通过这些“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变,研究的实践指向是推动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9-10)
谭允[8](2018)在《中学师生关系的伦理价值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组成对象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对象所组成的师生关系事关教育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正是这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使得我们必须对这一关系进行深度的思考。中学阶段是学生过渡成人最重要的时期,所以中学时期的师生关系更是值得我们去剖析,而要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就要从最基本的伦理价值开始。(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72期)
廖巧珍[9](2018)在《关怀伦理视域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有利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学师生关系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一种变化的核心是:在涉及对关怀的期待、付出和感受等方面,师生双方都有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每一个小学生都需要关爱,而现实是有教师未能给予学生需要的爱与宽容,不能满足小学生在关怀方面的需求。因这种差异而产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沿用传统的社会公平、公正的伦理原则来解决当下的小学师生关系的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运用何种伦理原则才能很好地处理这类关系的问题?这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借鉴关怀伦理理论,采用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选取小学师生这对不对等的关系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S小学部分师生的访谈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下小学师生关怀关系的具体特征,并尝试提出建立关怀型小学师生关系的途径。研究发现,在各种人际关系当中,有一类不对等的关系,其不对等并非由社会或者人为的原因造成,而是天然存在的。比如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等等。这类关系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在处理这类关系问题的时候,完全运用通常的社会公平、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有可能会导致真正的不平等。关怀伦理思想对当代小学师生关怀关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爱与宽容,强调我们对他人拥有的更多是责任与关怀,欲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鲜明的关系性、具体性和情感性等时代特征。因此,此理论适用于解决小学师生关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5)
徐瑞[10](2018)在《基于权力意志的后现代师生伦理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尼采权力意志的后现代师生伦理观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权力意志的独立的个体,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各自的权力意志为基础,以双方权力意志的提升为最终目的。教师在真诚地对待自己、积极寻求自身权力感增加的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己的老师,努力增强自己的权力意志。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师这个创造者的伙伴。学生不应一味依附教师、崇拜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学会自己造就自己,学会完成自己。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两个既相互关爱又神圣敌对的同道之间的关系,是两个强大而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判断师生关系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师生双方权力意志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师生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师生伦理关系是校园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而教师权力的规范使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教师把权力理解为一种权威、功利以及权势都是对其权力的错误认识,所以要秉承平等性原则、去中心化原则以及崇德性原则对学生权利进行维护,对教师功利进行解构,对师生关系进行纯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师生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康,车丽娜.学校师生关系制度性、情感性与伦理性刍议[J].教育参考.2019
[2].吕露.教师权力视域下师生伦理关系的审视[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3].崔振成.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伦理安全审视与建构[J].中国德育.2019
[4].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
[5].陈磊,肖岭璐.判断·回应·反思·快乐——论内尔·诺丁斯关怀伦理对建立高校关怀师生关系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9
[6].张福如,黄林桢.构建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新特点的伦理规范[J].嘉应学院学报.2018
[7].付有能.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谭允.中学师生关系的伦理价值思考[J].考试周刊.2018
[9].廖巧珍.关怀伦理视域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徐瑞.基于权力意志的后现代师生伦理观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