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转发论文-朱鸿彬,劳泽涛,黄德生

中继转发论文-朱鸿彬,劳泽涛,黄德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继转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70度红外光通信,PWM,中继转发

中继转发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彬,劳泽涛,黄德生[1](2019)在《基于PWM编码的中继转发实现270度跨方向红外光通信系统编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牙传输高功耗,不适合短距离通信,本设计是基于STM32的红外光通信装置。该系统对语音信号进行PWM编码与解码,设计算法实现中短距离的红外光无线通信。通过语音发送模块,中继转发模块和接收模块实现270°跨方向通信。对装置进行了30次不同方向、不同地点测试,红外接收装置输出噪声电压小于0.05V,中继转发可实现传输方向270度任意角度,语音信号清晰,传输距离10 m以内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9年10期)

詹小君[2](2019)在《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中继转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无线体域网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健康监测手段。无线体域网能量受限、信道多变,对数据传输方案有较高的要求。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数据传输方案可较好的满足无线体域网的传输需求。喷泉码无固定码率,可灵活适应多变的信道。分布式传输方案在中继节点处采用合适的转发策略,可减少译码成功时信源节点所需发送的码字数量,从而降低其功耗。现有分布式喷泉码传输方案多是基于两个信源的研究,而在无线体域网中,多信源情况更为普遍。同时,无线体域网信道多变,需要能够灵活自适应的传输方案。因此,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重点研究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中继转发策略,主要贡献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多信源中继转发方案及参数优化算法。该方案简化了多信源的中继转发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多个信源的选择概率进行优化,使达到预期误码率的前提下,信源节点发送的编码符号最少。仿真表明,该方案能高效地优化多信源中继转发参数,与随机选取的选择概率相比,中继节点采用优化的选择概率时,信源节点所需发送的码字数量明显减少。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变步长自适应传输方案。该方案可针对无线体域网信道多变的特点,在目的节点译码成功的前提下,以接收到的码字数量为基准,反馈给中继节点调节转发参数。调节初期使用较大步长,之后逐步减小。仿真表明,当信道恶化,即目的节点译码成功时接收的码字数量明显增多时,采用变步长自适应传输方案,能够使系统以更高的能效应对信道变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邵章磊[3](2018)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中继转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LTE产业链的不断壮大,移动业务需求量激增,TD-LTE网络建设迎来高潮。3GPP LTE-A中引入中继技术来扩展LTE网络覆盖,将信号提供给那些阴影衰落严重或者信号难以到达的地方。分布式数字中继系统不但能够有效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提高系统容量,增强系统鲁棒性,而且还具有低成本,易于扩展,部署灵活等优势,能够以更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网络布局建设,因而逐渐成为LTE网络覆盖方案设计中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TD-LTE中继下行转发时中继节点的干扰抑制技术和自动增益控制技术,以及分布式数字中继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首先,本文介绍了分布式数字中继系统模型,根据3GPP规范,对TD-LTE信号结构以及中继信道大尺度特性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分析了中继节点存在的相邻小区同频干扰问题和下行自动增益控制问题。然后,本文研究了多天线中继的下行干扰抑制技术。建立了相邻小区同频干扰下多天线中继放大转发的数学模型,基于中继节点接收发送两阶段处理推导了系统的端到端信干噪比。然后考察了MRC/MRT、ZF/MRT和MMSE/MRT叁种干扰抑制方案下系统的端到端信干噪比,并给出最大化端到端信干噪比的干扰抑制接收向量结构。随后仿真分析了中继节点天线数目和干扰源组成对中继干扰抑制性能的影响。最后着重研究了中继干扰抑制中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参数的估计算法,包括基于接收信号的估计算法,基于参考信号的估计算法,基于干扰重建的估计算法以及自适应对角加载估计算法,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估计算法的性能。随后,本文还研究了TD-LTE中继系统下行自动增益控制方案设计。对LTE系统的AGC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传统AGC的工作流程并分析了传统AGC在TD-LTE中继系统中应用上的不足。接着仿真分析了TD-LTE下行链路不同用户数据量下接收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峰均比变化以及用户数据量突变对AGC设计的影响。然后结合中继信道特性和接收信号特点提出了采用AGC慢环和AGC快环共同作用的TD-LTE中继AGC设计方案。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PSS同步相关峰值和基于CRS功率的两种AGC慢环设计方案以及基于用户数据量估计的AGC快环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所提AGC设计方案的性能。最后,本文介绍了分布式数字中继平台的具体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概述了分布式数字中继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给出了硬件平台中关键芯片的选型以及具体性能参数。然后着重研究了中继平台的驱动模块、数字接口模块和自动增益控制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17)

何丹[4](2017)在《协作中继转发策略优化及编码协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无线协作通信由于传输可靠、有效和覆盖范围广而成为研究热点,但仍存在复杂度高和性能未能接近理论值等缺陷。为协助解决上述问题,本学位论文主要开展了中继转发策略优化及编码协作的改进研究。首先,简介了协作通信背景、发展和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现有无线协作通信模型、合并技术和中继协议,并引入了链路自适应再生(LAR)转发协议。最后,重点探讨了优化LAR转发协议、量化转发(QF)及Raptor编码协作等创新改进。全文内容和贡献主要如下:1.针对译码转发(DF)中继系统不能获得分集增益的问题,引入了LAR理论分析研究。首先,研究了LAR协议的实现过程及低复杂度单中继选择方案。然后,针对单中继系统,推导了高信噪比(SNR)下误码率(BER)和中断概率的近似表达式。仿真表明:LAR较放大转发(AF)、DF和选择译码转发(SDF)在BER方面有更大优势。当BER=10-3时,分别有约3.5dB、7dB和7dB的SNR增益,且LAR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随中继个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2.针对现有QF复杂度较高的缺陷,提出了低复杂度QF方案。其采用了低阶量化和调制,使复杂度有较大降低。在目的节点,其将量化信息和直传信息最大比合并(MRC),可降低系统BER。同时,利用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技术进一步优化该方案。最后,仿真分析了1-bit、2-bit和3-bit QF的BER性能。结果表明:当BER=10-2,3-bit QF方案较1-bit、2-bit QF分别有约4.5~7.5dB和1~2.5dB的SNR增益;当中继距离目的节点较近时,所提QF协议具有较好BER性能。在等功率分配方案下,对于2-bit QF,在BER为10-3处,当源-中继链路归一化距离为0.9时,较0.7、0.5、0.3和0.1情况分别有约5dB、7.5dB、9dB和15dB的SNR增益。另外,相对于等功率分配方案,优化功率分配系统平均有约2.5dB功率增益;3.针对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CSI)难以准确估算问题,利用喷泉码的无码率特性,提出了Raptor编码协作(CC)方案。在该方案中,源和中继节点使用不同Raptor编码,目的节点接收不同来源独立消息后,根据码字间关系联合译码,可在高SNR下获得较大编码增益和满分集效果。为了降低复杂度,Raptor预编码采用了整数序列构造的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QC-LDPC)码,获得了较低的线性预编码复杂度。仿真表明:在BER为10-4时,所提Raptor编码协作方案较传统DF协议Raptor方案、Raptor与分布式空时分组码(DSTBC)结合方案,分别有约2dB和1dB的SNR增益。而且,当中断概率为10-2时,其SNR增益较CC、DF提高了约2dB和7dB。本文通过对协作中继转发策略和编码协作的优化改进,可较好地改善协作通信系统性能。所提改进点也均以低复杂度模式实现,便于工程实践,具备较高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李广平,孙宜军,焦良全[5](2016)在《非等效信道增益下混合中继转发机制系统功率分配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一种功率分配方案使得系统在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的混合中继机制下能够获得最大的系统能效。在非等效信道增益系统模型下,对放大转发机制和译码转发机制进行自适应选择,同时利用最优功率分配算法对各子载波分配功率,从而能够克服两种单一转发机制下系统存在的弊端,提高中继转发系统的能效和资源利用率。由数据分析仿真可知,当混合中继系统信道增益值不断增长,混合中继转发机制下的系统模型与传统的AF中继机制和DF中继机制模型相比,系统能效分别提高了40%和10%以上,充分说明了该系统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牟剑[6](2016)在《基于多跳中继转发的簇头拓扑维护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鉴簇头节点与汇聚节点之间多跳中继转发数据的构想,重点针对拓扑维护的簇头重新选举,提出了一种以能量和节点距离综合考虑的数据中继转发的簇头维护算法。仿真证明该算法有效节约了节点工作耗能,达到了节点能量均衡的效果,使数据通信消耗的能量最低,从而减少了节点能耗,优化了网络拓扑结构,延长了网络生命期。(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3期)

李广平,孙宜军,马哲锐[7](2016)在《等效信道增益下混合中继转发机制系统功率分配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功率分配方案使得系统能够在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的混合中继机制下能够获得最大的系统能效。在等效信道增益系统模型下,对放大转发机制和译码转发机制进行自适应选择,同时利用根据最优功率分配算法对各子载波分配功率,从而能够克服两种单一转发机制下系统存在的弊端,提高中继转发系统的能效和资源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信息化建设》期刊2016年03期)

国强,秦月[8](2016)在《改进的基于网络编码中继转发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向中继网络中传统中继转发协议放大信号的同时放大了噪声、可能转发错误的解码信号、中继判决结果不可靠等问题,提出两种基于互信息转发(MIF)的网络编码中继转发方案。首先,中继节点转发来自两个源端信息的硬判决结果;同时还转发其可靠度;然后,接收端将来自中继节点转发的信号及其可靠度和源端信号合并,并对合并结果进行检测和判决。详细推导了所提出两种方案接收端信噪比(SNR)的表达式,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两种仿真条件下进行数值仿真;同时分别在AWGN信道和瑞利信道中对各种方案误码率进行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表明在两种信道条件下所提出方案在误码率(BER)性能上较估计转发(EF)方案相比分别有约1 d B和1~2 d B的增益。仿真实验结果说明基于MIF的网络编码方案在双向中继网络中继转发中对系统的误码性能有显着提升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6年01期)

范一乐[9](2015)在《基于VPN专线帧中继转发目标数据强跟踪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VPN专线帧中继转发的目标数据强跟踪算法。求取远程VPN网关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与混淆矩阵,表述篡改待检客户专线数据传输序列和哈希序列,求得基于VPN专线帧中继转发路由的丢包率的数学期望,利用信息分配系数合理地在各主、子接收端,得目标数据强跟踪约束条件,实现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信道估计精度,对局部平稳性影响较小,目标数据跟踪精度较高,降低VPN远程通信误码率,提高了强干扰和单接收节点VPN远程通信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亚添[10](2015)在《唯一可译码的构造及其在中继转发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多址接入场景中,如何能突破大于1的和速率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唯一可译码(Uniquely Decodable Code,UDC)可以从编码的角度使得多用户可以同时同频地接入信道,并且具有大于1的和速率。本文主要讨论了唯一可译码的构造方法,以及唯一可译码在中继转发系统中采用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和译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时这两种系统的相关体系和性能。假设各个用户之间可以做到完美的同步,唯一可译码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同频地发送信息,并且在接收端将各个用户发送的信息区分开来。因此,本文着眼于如何构造高速率的唯一可译码,并且进一步探究唯一可译码对中继转发系统中误码率以及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并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误码率和吞吐量等性能相对比。首先,简单介绍了唯一可译码的数学基础,并给出唯一可译码的定义及性质,通过定义及充要条件可以构造简单的唯一可译码,并且作为迭代构码的收敛条件。通过推导唯一可译码的和速率边界,给出了唯一可译码和速率的衡量指标。然后,在唯一可译码构造部分,回顾了传统的两用户陪集构码方法,针对其码速率不够高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和集合的遍历构码方法,并分别短码和长码为例,对比了基于和集合的遍历构码码速率与传统陪集构码的码速率。在讨论多用户唯一可译码的构造过程中,介绍了多用户差分构码方法及其对应的迭代译码方法,并且分析了差分构码的和速率与用户数的关系。并在用户间存在简单反馈的情况下,设计了能达到唯一可译码和速率边界的构码方法。最后,讨论唯一可译码在中继转发系统中的应用。分别讨论了两用户与多用户时的情况。在两用户部分,介绍了唯一可译码在中继转发系统中的放大转发模式和译码转发部分的系统结构,并且通过理论推导与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每种模式在瑞利信道和高斯信道下的误符号率与吞吐量。在多用户部分,以唯一可译码在中继转发系统中的放大转发方式为例,分析了其误码率以及吞吐量,并且讨论了唯一可译码与高阶调制结合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中继转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日益关注,无线体域网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健康监测手段。无线体域网能量受限、信道多变,对数据传输方案有较高的要求。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数据传输方案可较好的满足无线体域网的传输需求。喷泉码无固定码率,可灵活适应多变的信道。分布式传输方案在中继节点处采用合适的转发策略,可减少译码成功时信源节点所需发送的码字数量,从而降低其功耗。现有分布式喷泉码传输方案多是基于两个信源的研究,而在无线体域网中,多信源情况更为普遍。同时,无线体域网信道多变,需要能够灵活自适应的传输方案。因此,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重点研究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中继转发策略,主要贡献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多信源中继转发方案及参数优化算法。该方案简化了多信源的中继转发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多个信源的选择概率进行优化,使达到预期误码率的前提下,信源节点发送的编码符号最少。仿真表明,该方案能高效地优化多信源中继转发参数,与随机选取的选择概率相比,中继节点采用优化的选择概率时,信源节点所需发送的码字数量明显减少。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变步长自适应传输方案。该方案可针对无线体域网信道多变的特点,在目的节点译码成功的前提下,以接收到的码字数量为基准,反馈给中继节点调节转发参数。调节初期使用较大步长,之后逐步减小。仿真表明,当信道恶化,即目的节点译码成功时接收的码字数量明显增多时,采用变步长自适应传输方案,能够使系统以更高的能效应对信道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继转发论文参考文献

[1].朱鸿彬,劳泽涛,黄德生.基于PWM编码的中继转发实现270度跨方向红外光通信系统编码设计[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

[2].詹小君.无线体域网中基于分布式喷泉码的中继转发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邵章磊.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中继转发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何丹.协作中继转发策略优化及编码协作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李广平,孙宜军,焦良全.非等效信道增益下混合中继转发机制系统功率分配方案[J].通信电源技术.2016

[6].牟剑.基于多跳中继转发的簇头拓扑维护算法研究[J].信息通信.2016

[7].李广平,孙宜军,马哲锐.等效信道增益下混合中继转发机制系统功率分配方案[J].信息化建设.2016

[8].国强,秦月.改进的基于网络编码中继转发方案[J].计算机应用.2016

[9].范一乐.基于VPN专线帧中继转发目标数据强跟踪算法[J].科技通报.2015

[10].李亚添.唯一可译码的构造及其在中继转发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中继转发论文-朱鸿彬,劳泽涛,黄德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