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丛连军[1](2019)在《《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魏征、虞世南等人整理上始五帝、下尽晋代的重要治国理政史料,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的一部治世宝典。《群书治要》一经问世,便得到唐太宗的高度评价,并对唐代政治发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此书一段时间在日本流传,被历代天皇和臣子们奉为圭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群书治要》再兴于世后,受到国内上至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下至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群书治要》的校勘整理、学习推介较多,而从伦理学角度尤其是在政治伦理视阈研究上明显不够,缺乏深度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与传统政治伦理资源的探究与挖掘。本文试图对《群书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门别类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包括天道、德治、仁义、民本、教化、用人等思想内容,进而理性客观地对《群书治要》作出价值评估与考量,一方面充分肯定其具有的巨大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也深刻指出其不容忽视的历史限度。目的是通过系统梳理《群书治要》内蕴的丰富政治伦理资源,充分彰显其影响深巨的资政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其重要的文献与学术价值。这是本文的选题初衷要旨所在,也是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资源的真正启迪与实践智慧。
黄睿[2](2018)在《山东滕州“墨子故里”之文化传播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百家争鸣,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他们的思想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人的文化基因。九十年代以来掀起“国学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学热度持续升温,但它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传播的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国学侧重学习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对人的道德伦理教化。在现代,名人故里作为文化空间概念,对思想家思想的传承应该尽可能降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回归思想家的历史叙事资源,正确认识墨子思想,理解墨子思想构建的社会蓝图,沟通其思想与现代社会建设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名人故里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是文化的象征,肩负着传承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开发名人故里也是在打造各地城市名片。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名人失去了独特个性,我国的名人故里开发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滕州墨子故里也是如此。近年来,滕州市修建了多处墨子纪念地,不仅主要纪念场馆的建造模式和各地多数名人故里雷同,而且当地不同的景区采用相同的设计思路,墨子故里失去了个性,墨子思想也未进行完整、有效的表达。这与墨子思想被曲解有关。墨家后世“墨离为三”,之后便没有正统的墨学传承人,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习惯于把墨子思想理解为符合意识形态的解释,在不断地择取中,弱化了墨子思想之于国家社会发展层面的意义。同时,墨子思想与其他学派长期掺杂,忽略了墨子关于社会普适性思想的构拟。墨子故里是除了高校或专门的研究机构外,传播墨子思想最有自觉性的区域,所以研究墨子故里的文化传播策略,是在思考学院派的研究之外,关注社会基层对墨子思想的主流诠释和呈现面貌。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滕州墨子故里传播墨子思想的方式以及效果。从收集到的墨子文本资源入手,尝试恢复墨子在思想层面的整体形象,梳理墨学不断被取舍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以此观照墨子故里的文化传播,研究墨子思想被呈现和被弱化的现状,总结反思影响墨子故里文化传播的因素,为墨子故里打造提供些许启发。本课题以期通过分析墨子故里的文化传播策略,探讨当地在传播墨子思想时有选择地截取或弱化其思想内容的原因,总结墨子故里文化传播的目的追求,为墨子故里的建造提供理论上的启发,同时为国内开发名人故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尤其是对思想家故里的打造,展示思想家独特的文化气质是故里文化传播中最为核心的原则。
陈锐兵[3](2017)在《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新探》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互为一体。即政治是具有伦理色彩的政治,伦理是以政治原则为中心的伦理。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在阐发政治思想时,往往与伦理思想结合在一起。他们以伦理思想为价值规范,以政治思想为理想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即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以政治理想变革社会,最后归结到治国平天下。政治是指人们以一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围绕特定的利益,依靠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特定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伦理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道德标准。伦理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伦理在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善恶反映。政治伦理是人们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价值规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政治伦理是指调整人与人、人与国家和人与社会之间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伦理思想。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尧舜禹古文化为思想来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封建制小农经济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混乱,诸侯争霸是其产生的政治基础。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由以“兼爱”为核心的价值规范和以“尚贤”、“尚同”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理念构成。价值规范主要包括:“兼爱”思想、“非攻”思想和“兴利”思想;“兼爱”是平等的爱,是爱无差等,是一种人间大爱。“兼爱”是对“仁爱”的超越,具有超前性。“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兴利”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求统治者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实践理念主要包括:“尚贤”思想、“尚同”思想、“节用”思想、“节葬”思想、“非乐”思想和“法仪”思想。“尚贤”主张任人唯贤,打破等级观念,国家要由贤者当政,这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尚同”要求建立坚强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节用”和“节葬”要求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减轻人民的负担。“非乐”要求杜绝统治者的音乐享乐,过度的音乐享乐会加重百姓负担,影响农业生产。“法仪”要求天下要有统一的准则,治理国家还要依靠法的力量。其内容有丰富的积极意义,“兼爱”思想有利于实现人类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尚贤”思想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给国家提供人才保证;“尚同”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社会稳定;“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有利于减少浪费,预防腐败;“法仪”思想有利于社会法制建设等。但是也有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例如:“兼爱”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节葬”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等。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的平等主义,以“兼爱”为主要表现,主张人们互利互爱,反映了人民渴望平等的愿望;明显的现实主义,“兼爱”、“尚贤”和“尚同”等思想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浓厚的宗教色彩,“兼爱”和佛家的“普度众生”有相似之处,“天志”和“鬼神”也带有宗教特征;突出的实用主义,“兼爱”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节用”是为了减少浪费,减轻人民负担等,这些思想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深入学习和研究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兼爱”思想有助于全面优化改革,协调各个行业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局势突变,利益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就更应该倡导“兼爱”思想。“尚同”思想有助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树立核心意识,加强全党的团结具有重要影响。“尚贤”思想有助于建成创新型国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和选拔创新人才有积极的参考。
叶岱西[4](2017)在《毛泽东反腐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领导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反腐败工作极为重视。不但从实践方面主抓党内、军队内部反腐败工作,而且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关于反腐败的理论着述。这些理论着述,既是毛泽东反腐思想的成果,也是今天研究毛泽东反腐思想重要的资源载体。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反腐思想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狭义的,被中国反腐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反腐工作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隶属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毛泽东反腐思想;二是指广义的毛泽东个人的关于反腐工作的观点、看法和现实做法。本文的毛泽东反腐思想,更多的取其广义而言。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着作及民国时期的反腐思想均是毛泽东反腐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实践中的反腐实际为毛泽东反腐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毛泽东反腐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反腐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对腐败成因的分析及其反腐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毛泽东反腐思想具有现实性、坚决性、系统性的显明特征;毛泽东反腐思想也具有认识偏差,制度建设不足和政治运动化倾向的严重不足。毛泽东反腐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反腐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启迪作用。
何怡锋[5](2017)在《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以来发表的系列讲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及国外优秀德育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和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德育思想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与论述,形成了系统、鲜明的道德教育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广泛地搜集并查阅了习近平关于道德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讲话,论着,在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和把握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习近平德育思想是习近平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探索和回答党的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形成的科学指导性思想。本文以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脉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整体性为研究重点,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了其对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价值。论文的内容结构:首先论述了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历代领导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在此基础上,探研总结了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教育,以“三严三实”为标尺的反腐倡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以良好家风为支撑的家庭美德教育,以“中国梦”为目标的幸福观教育。接着,尝试着分析了习近平论道德教育的方法和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最后,积极探讨了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理论层面上,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极大丰富,拓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时代创新,现实层面上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化了中国梦的德性色彩,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师娅[6](2017)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明确提出全党全国人民身体力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重要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本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全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这一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从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条件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然农耕经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的社会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包容性,伦理型政治型范式的文化特点。它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国家倡导、学校教育、家庭教化,以及传统经典文化的世俗化,得到广大民众普遍认同、接受,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及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人文价值。它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人文化成,教人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众情怀,主张经世致用;其精神渗透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灵魂深处,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引领社会风尚、拯救价值迷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性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困境主要有现实断层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路径狭窄,民族文化面临可能被同质化的危险。只有加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与社会制度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具有人民性、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最后,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第五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都将民众作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有鲜明的民本精神;他们都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而极易接近,便于融合。两者间充分契合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植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阶级立场上都有鲜明的差异。第六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本章深入挖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范畴各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如“富强”观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善为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国强,兵强城固”,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范畴的基本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七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特别是新兴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教化引导广大群众;要注重培养先进典型,突出示范效应,发挥感召作用。本文最后以党员干部、高校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晓娜[7](2017)在《陈云廉政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廉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是党的两代核心集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体系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总结陈云廉政思想,对于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陈云廉政思想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性探索了廉政、廉政思想、陈云廉政思想的基本概念释义,分析了陈云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以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廉政思想。第三章客观性分析了陈云廉政思想的主观条件、客观环境、实践基础三个方面的形成背景以及陈云廉政思想的萌发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的发展历程。第四章系统性阐述了陈云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主体、群众工作的动力和出发点是群众利益、群众的工作方法是调查研究三方面来做好群众工作,通过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重要性、践行党的纪律要求、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来加强党的纪律;通过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严惩腐败行为、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来端正党风;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视群众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来加强民主监督;通过恢复和建立纪检机构、领导制定党规党法、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来加强制度建设。第五章创新性探索了陈云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意义,阐述了陈云廉政思想的全局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造性、务实性与前瞻性、科学性与辩证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以及丰富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指导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第六章现实性论述了陈云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素质教育来实现信仰强党;通过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来密切党群关系;通过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干部考评机制、健全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来从严管理干部;通过加强国家廉政法规建设、强化党内廉政法规建设、完善行政法规建设来推进制度建党;通过监督主体全面化、权力约束机制化、监督手段刚性化来完善监督体系,保障权利的正确运行。
罗政[8](2016)在《孔子官德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官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分析其原因有三: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各级领导干部与公务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领导干部”、“干部”或“公务员”在社会上也被称作官员。二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官员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也要讲职业道德,就是要讲官德。我国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增强,对官员的监督意识有所强化,要求官员为官修德,廉洁从政的呼声日渐高涨。三是近些年官员道德的严重滑坡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也引起了执政党自身的警醒和重视,官员的道德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实,官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并且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点关注。官德文化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早在西周就建立了三公、六卿、五官等一套完整官僚机构,其统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重德思想,后来孔子又发展了这一思想,将重德思想扩展为德治理论,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倡导“为政以德”。本文深入讨论了孔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价值。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孔子官德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孔子官德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这一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又具体介绍了孔子官德思想的理论实践来源,孔子在对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游历各国的经历总结的基础上产生了其独特的官德思想。这一部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官德思想。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孔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二个部分:官德规范和官德修养。官德规范即孔子认为为官者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官德修养即孔子提出的各种加强自我官德修养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官员从自身加强官德建设。这二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孔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孔子官德思想的价值评价。本文从孔子官德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入手,辩证的分析了孔子官德思想。这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孔子官德思想,从而去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促进我国官德建设。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我们要借鉴孔子官德思想加强当代官德建设。首先分析了现代官德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其次要严格道德自律不松懈,再次要完善官员道德教育体系,最后要建立健全官员道德监督激励机制。
郑文宝[9](2016)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传统政治伦理演变历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政治伦理的内容和建构方法、路径,最后对传统政治伦理特点做了分析和总结。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是以儒家政治伦理为核心和主线的:春秋之前的历史阶段是传统政治伦理奠基期;春秋战国是传统政治伦理检验期;汉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确立期、定型期;魏晋隋唐是儒家政治伦理检验期、传统政治伦理巩固期;宋明是传统政治伦理成熟期;明中叶至近代是传统政治伦理解构期。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对传统政治伦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就纵向视角而言,传统政治伦理可分为君道、臣道、民道三个方面。君道包括君主治国、治吏、治民三个层面;臣道包括身为人臣者的修己之道和忠君之道;民道是指作为百姓所拥有的顺民意识和义务观念。就横向视角而言,传统政治伦理可分为核心伦理、支持伦理、辅助伦理三个递进结构。核心伦理是指三纲而言;支持伦理包括忠、谏、廉等德目在内;辅助伦理包括五常、孝亲、气节等德目。传统政治伦理的建构既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又有现实路径的有效推进。在方法上,传统政治伦理采用政学结合、官民结合的方式。在政学结合上,主要是政治与儒学结合;在官民结合上,主要是官员向下为民取向与为民者向上顺从意识的结合。在具体路径上,传统政治伦理从官员和民众两个层面进行建设。对于官员,主要在选拔和任用过程中来进行政治伦理规范;对于民众,训诫、读法等方式是政治伦理的养成路径,民风、民俗等方式是规范路径。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与西方对比而言,在内容上具有专政与民主、伦理与法治、整体与个体等诸多差异,在建构方面具有稳固与多变、性善与性恶等差别。就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自身而言,在内容上具有儒家主体性和政治伦理的多元参与等特点,在建构方面具有王权对政治的主导和政治与伦理的契合等特点。
任松峰[10](2015)在《儒家廉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既表示一种伦理道德操守,也表示一种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一个具体的道德德目,“廉”是一种“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高尚品格,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德要求。对为官从政者来说,“廉”是他们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必须要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同时,“廉”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礼”、“义”、“耻”共同被视为是“国之四维”。《晋书·阮种传》中就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可以说,廉乃为政之本,能廉则政兴。“廉”是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问题上有系统阐释。具体来说:从理论层面看,“廉”有“清廉”、“俭朴”之意,既是立人之大节,也是治国理政之基础。儒家廉德思想理论大厦的构建,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石,以民本思想为政治基石,以仁者爱人思想为人伦基石,以公私义利理欲之辨为价值基石。同时,儒家廉德思想的丰富内涵又主要是通过“俭”、“耻”、“孝”等具体道德德目进一步体现出来的。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俭可以助廉;知耻是廉洁的前提,知耻可以养廉;百善孝为先,孝是实现清正廉洁的重要条件,行孝可以促廉。从实践层面看,儒家在“廉德”的政治践行和养成路径方面也有具体论述。道德属于一种实践理性,伦理中的廉德需要官员在为官从政中得到践行。虽然“廉德”在政治践行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周礼》中所提“六廉”之概括颇为全面。“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既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基本标准,也是官员践行“廉德”的重要依据。那么,官员“廉”之品德何以养成呢?在儒家看来,其基本途径:一是要坚持自我以德修身,实现以德养廉;二是要对其进行道德教化,实现以教育廉;三是要加强制度规范与约束,实现以制保廉;四是要重视法律惩治贪腐,实现以法促廉。从历史实际看,“廉”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廉能兴邦,贪则丧国。在中国古代,许多为官从政者积极践行儒家“廉德”之思想,成为受人敬仰的明君廉臣或清官循吏,他们为封建盛世和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出现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那些毫无“廉德”可言的贪官,非但没有对社会发展贡献“正能量”,反而遭到人民的唾弃,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近代以来,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最终走向的覆亡;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最后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力。虽然导致它们失败或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官员“廉德”之尽失,贪污腐败严重。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儒家“廉德”思想之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廉政理论,实现了政治上的清正廉明,进而赢得了对全国的掌控。从当前情况看,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廉政建设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要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在全面推进社会改革的同时,坚持强力反腐,采取“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方针,逐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三不腐”的反腐新思路。鉴于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儒家廉德思想智慧,来推进腐败治理“三不腐”的基本理路呢?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借鉴儒家“德主刑辅”思想,重视法律惩戒,以法促廉,推进“不敢腐”的廉政治理工作;要借鉴儒家“为国以礼”思想,重视制度建设,以制保廉,推进“不能腐”的廉政治理工作;要借鉴儒家“以德修身”思想,重视廉德养成,以德养廉,推进“不想腐”的廉政治理工作。总之,坚持道德自律与法律制度约束的他律相结合,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防治腐败体系,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墨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理论框架和致思理路 |
四、论文的独创性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群书治要》之天道思想 |
第一节 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 |
一、天道释义 |
二、天道思想内涵 |
第二节 天道与治道 |
一、法天而行 |
二、推天道以明人事 |
三、天人合德 |
第三节 天道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多重综和的思维特质 |
二、层级联动的治政理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群书治要》之德治思想 |
第一节 修身为本 |
一、修身为本的基本涵义 |
二、修身为本的价值追求 |
第二节 为政以德 |
一、为政以德的基本内涵 |
二、为政以德的价值意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群书治要》之仁义思想 |
第一节 仁者爱人 |
一、仁的意蕴 |
二、仁的价值 |
三、仁的践履 |
第二节 义者循理 |
一、义的内涵 |
二、义的价值 |
三、义的推行 |
第三节 仁义治国 |
一、治国之道,贵在仁义 |
二、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
三、仁昭义立,仁义天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群书治要》之民本思想 |
第一节 以民为本 |
一、重民 |
二、爱民 |
三、顺民 |
四、利民 |
第二节 注重民生 |
一、富民 |
二、教民 |
三、保民 |
第三节 民本思想的价值审视 |
一、民本思想的积极作用 |
二、民本思想的固有缺陷 |
三、民本思想的现实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群书治要》之教化思想 |
第一节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一、以教化为大务 |
二、务本莫贵于孝 |
三、德教洽而民气乐 |
第二节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一、礼之来由,取法于天 |
二、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
三、礼之治身,徙善远罪 |
四、礼治兴邦,礼乱败国 |
第三节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一、以乐治心 |
二、以乐蕴德 |
三、以乐易俗 |
四、以乐知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群书治要》之用人思想 |
第一节 观人识人 |
一、识人正己 |
二、“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
三、“三参”“八征”“九虑” |
四、贤能举贤 |
第二节 选人用人 |
一、“九德”选贤 |
二、选人“六守” |
三、任贤使能 |
四、用人“用奇” |
五、用人大忌 |
第三节 得人求人 |
一、得人之法 |
二、求贤若渴 |
三、何世无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群书治要》之政治伦理意义及其历史限度 |
第一节 《群书治要》之政治伦理意义 |
一、《群书治要》之实践指导 |
二、《群书治要》之思想内蕴 |
三、《群书治要》之现代启示 |
第二节 《群书治要》之历史限度 |
一、为君服务的目标旨归 |
二、明君贤相的政治期待 |
三、德治主义的治政流弊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山东滕州“墨子故里”之文化传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墨子生平与思想概貌 |
第一节 墨子前沿研究成果综述 |
一、关于墨子研究的学术成果 |
二、“墨子故里”及相关研究 |
三、《墨子》校注研究及相关着述 |
第二节 姓名里籍考概要 |
一、墨子姓名考 |
二、墨子里籍考 |
第三节 《墨子》思想概要及当代价值概述 |
一、爱无等差的社会观念 |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治理观念 |
三、“两节一非”的社会消费观 |
四、“天志”“明鬼”的宗教观 |
五、基于逻辑的科学思想 |
六、“非攻”止战的军事思想 |
七、“材”“能”相合的教育观念 |
第二章 墨学历史传播与“墨子故里”文化传播现状比照 |
第一节 墨子思想的早期传播方式 |
一、墨家初创时期的组织传播方式 |
二、墨家后学传承 |
第二节 墨学的后世传播 |
一、对墨家典籍的不同时期评判 |
二、社会底层的无意识沿袭 |
第三节 “墨子故里”的文化传播现状 |
一、墨子故里文化历史遗迹 |
(一)目夷亭 |
(二)目夷墓 |
(三)目夷桥和墨子井 |
二、“墨子故里”的现代打造 |
(一)墨子视觉形象设计 |
(二)纪念性公共设施 |
(三)主题性文化景观 |
(四)学术会议与文化节 |
(五)当地学校墨子特色教育 |
(六)文艺传播 |
(七)当地网络文化传播方式 |
第三章 “墨子故里”文化传播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一节 对“墨子故里”传播状况的总结 |
一、注重乌托邦社会构想的当代共鸣 |
二、完善“墨子故里”文化空间的整体性 |
三、注意因“国学”理解偏狭的误导 |
四、地方政府为主导之利弊 |
第二节 对“名人故里”打造策略的思考 |
一、商业化思维带来的同质化现象 |
二、对思想家之思想个性追求不够清晰 |
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呼应关系不够生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3、研究思路 |
(三) 主要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理论联系实际法 |
(四) 创新之处 |
1、视角较新颖 |
2、内容较新颖 |
一、政治伦理概述 |
(一) 政治伦理的内涵 |
1、政治的含义 |
2、伦理的含义 |
3、政治和伦理的关系 |
4、政治伦理的含义 |
(二) 政治伦理的构成要素 |
1、政治结构——政治伦理的架构 |
2、政治制度——政治伦理实施的保证 |
3、政治关系——政治伦理作用的形式 |
4、政治行为——政治伦理作用的载体 |
5、政治思想——政治伦理的核心理念 |
(三) 政治伦理的特征 |
1、典型的阶级性 |
2、鲜明的实践性 |
3、突出的时代性 |
二、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
(一)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
1、诸侯混战引起政治秩序的崩溃 |
2、政治结构的变化和士阶层的兴起 |
3、新兴的阶层要求制约贵族 |
(二)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
1、封建制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
2、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
(三)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
1、尧舜禹古文化的影响 |
2、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
三、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规范 |
1、“兼爱”——对社会和谐安定的追求 |
2、“兴利”——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
3、“非攻”——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
(二)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理念 |
1、“尚贤”——善政的保证 |
2、“尚同”——国家统一的前提 |
3、“节用”、“节葬”和“非乐”——预防官史腐败的途径 |
4、“法仪”——防止社会混乱的保证 |
四、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
(一) 典型的平等主义 |
(二) 明显的现实主义 |
(三) 浓厚的宗教色彩 |
(四) 突出的实用主义 |
五、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
(一)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 |
1、“兼爱”思想有利于实现人类平等 |
2、“尚贤”思想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
3、“尚同”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
4、“节用”思想有利于减少浪费,预防腐败 |
(二)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 |
1、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 |
2、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
六、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兼爱”思想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世界共同繁荣 |
1、“兼爱”思想与改革要惠及广大人民有相通之处 |
2、“兼爱”思想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实施 |
(二) “尚同”思想有助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
1、“尚同”思想有助于依法治国的实施 |
2、“尚同”思想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 |
(三) “尚贤”思想有助于建成创新型国家 |
1、“尚贤”思想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
2、“尚贤”思想有助于选拔创新人才 |
六、结束语 |
七、注释 |
八、参考文献 |
致谢 |
(4)毛泽东反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意义、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腐思想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廉政思想 |
二、古代官德思想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经典理论 |
一、剥削制度与私有制度是腐败的根源 |
二、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人的定位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反腐思想 |
一、以公为仆、主权在民 |
二、天下为公 |
第三章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形成 |
一、毛泽东反腐思想的萌芽 |
二、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形成 |
第二节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发展 |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四章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深度探究党员贪腐的原因 |
一、官本位思想延续 |
二、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及和平演变的威胁 |
三、党内阶级成份的复杂性 |
四、党员自身修养不足 |
第二节 毛泽东反腐的措施 |
一、反腐教育 |
二、清廉表率 |
三、群众运动与民主监督 |
四、建立反腐法制保障体系 |
第五章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局限性 |
第一节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现实性 |
二、坚决性 |
三、系统性 |
第二节 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局限性 |
一、认识偏差 |
二、制度建设不足 |
三、政治运动化错误 |
第六章 毛泽东反腐思想对当代中国反腐的启示 |
第一节 反腐必须从源头做起 |
一、新时期仍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二、坚持廉政思想教育不放松 |
三、树立反腐廉政社会风尚 |
第二节 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并进 |
一、规范党纪党规,加强党内监督 |
二、注重民主党派党外监督 |
三、信息网络与全民反腐体系 |
第三节 反腐法律保障体系构建 |
一、法制完善,规范明确 |
二、从严执法,贪腐必究 |
第四节 国际形势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
2.1.1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国际背景 |
2.1.2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国内背景 |
2.2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 |
2.2.3 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借鉴 |
2.2.4 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德育思想 |
3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教育 |
3.2 以“三严三实”为标尺的反腐倡廉教育 |
3.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 |
3.4 以良好家风为支撑的家庭美德教育 |
3.5 以“中国梦”为目标的幸福观教育 |
4 习近平论道德教育的方法及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
4.1 习近平论道德教育的方法 |
4.1.1 把读书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 |
4.1.2 以道德模范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载体 |
4.1.3 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文化基因 |
4.1.4 把实践锻炼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
4.2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
4.2.1 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
4.2.2 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结合 |
4.2.3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4.2.4 大众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
5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
5.1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
5.1.2 拓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 |
5.1.3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时代创新 |
5.2 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
5.2.1 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
5.2.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
5.2.3 深化了中国梦的德性色彩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选题的学术价值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条件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条件 |
2.1.1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2.1.2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2.1.3 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 |
2.2.1 国家倡导 |
2.2.2 学校教育 |
2.2.3 家庭教化 |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及传承发展 |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 |
3.1.1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
3.1.2 人文化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性价值 |
3.2.1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大众情怀,极具民本精神 |
3.2.2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
3.2.3 中国传统文化以“经世致用”为基本精神,关切普通民众生活 |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3.3.1 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 |
3.3.2 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 |
3.3.3 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拯救价值迷失 |
3.3.4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 |
3.3.5 中国传统文化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供理性支持 |
3.4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 |
3.4.1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 |
3.4.2 中国传统文传承发展的对策探析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 |
4.1.1 价值 |
4.1.2 价值观 |
4.1.3 核心价值观 |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及本质 |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
4.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依据 |
4.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背景 |
4.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依据 |
4.3.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契合 |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需要充分契合 |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本质充分契合 |
5.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形式充分契合 |
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契合的基本特点 |
5.2.1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5.2.2 先进性与大众性相统一 |
5.2.3 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差异 |
5.3.1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基础不同 |
5.3.2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不同 |
5.3.3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阶级立场不同 |
第6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
6.1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6.1.1 富强 |
6.1.2 民主 |
6.1.3 文明 |
6.1.4 和谐 |
6.2 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
6.2.1 自由 |
6.2.2 平等 |
6.2.3 公正 |
6.2.4 法治 |
6.3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
6.3.1 爱国 |
6.3.2 敬业 |
6.3.3 诚信 |
6.3.4 友善 |
第7章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7.1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7.1.1 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7.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7.1.3 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
7.2 加强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普及和思想引领 |
7.2.1 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
7.2.2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重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 |
7.2.3 培育先进典型,突出示范效应 |
7.3 重视官员道德建设,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量 |
7.3.1 “治乱之要,其本在吏”: 当前官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7.3.2 “子帅以正”: 官员道德建设的传统资源 |
7.3.3 “为政以德”: 基于传统文化的官德建设 |
7.4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7.4.1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2 基于传统文化,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陈云廉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陈云廉政思想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陈云廉政思想的相关概念 |
2.1.1 廉政 |
2.1.2 廉政思想 |
2.1.3 陈云廉政思想 |
2.2 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 |
2.2.1 民本思想 |
2.2.2 官德思想 |
2.2.3 任贤思想 |
2.2.4 法治思想 |
2.2.5 节俭思想 |
2.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 |
2.3.1 廉政的根本是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
2.3.2 廉政的途径是政治民主和政治公开 |
2.3.3 廉政的本质特征是公职人员成为社会公仆 |
2.3.4 廉政的保障是民主监督和制度建设 |
2.3.5 廉政的目标是建立廉价政府 |
2.4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廉政思想 |
2.4.1 廉政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4.2 廉政的措施是整党整风运动 |
2.4.3 廉政的组织准则是"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2.4.4 廉政的途径是民主与监督 |
2.4.5 廉政的保障是教育和制度建设 |
第3章 陈云廉政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
3.1 陈云廉政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3.1.1 个人意志品格 |
3.1.2 求学成长经历 |
3.2 陈云廉政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 |
3.2.1 世界革命的需求 |
3.2.2 中国革命的需求 |
3.3 陈云廉政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
3.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
3.4 陈云廉政思想的发展阶段 |
3.4.1 陈云廉政思想的萌发时期 |
3.4.2 陈云廉政思想的形成时期 |
3.4.3 陈云廉政思想的发展时期 |
3.4.4 陈云廉政思想的完善时期 |
第4章 陈云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廉政的基础 |
4.1.1 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主体 |
4.1.2 群众工作的动力和出发点是群众利益 |
4.1.3 群众的工作方法是调查研究 |
4.2 党的纪律是廉政的前提 |
4.2.1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 |
4.2.2 践行党的纪律的要求 |
4.2.3 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 |
4.3 党风建设是廉政的关键 |
4.3.1 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 |
4.3.2 严惩党内腐败行为 |
4.3.3 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
4.4 民主监督是廉政的有效途径 |
4.4.1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4.4.2 重视群众监督 |
4.4.3 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 |
4.5 制度建设是廉政的可靠保障 |
4.5.1 恢复和建立纪检机构 |
4.5.2 领导制定党规党法 |
4.5.3 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
第5章 陈云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意义 |
5.1 陈云廉政思想的基本特征 |
5.1.1 全局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5.1.2 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
5.1.3 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
5.1.4 科学性与辩证性相结合 |
5.2 陈云廉政思想的历史意义 |
5.2.1 丰富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
5.2.2 指导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
5.2.3 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
5.2.4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 |
第6章 陈云廉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筑牢思想防线,实现信仰强党 |
6.1.1 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6.1.2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教育 |
6.1.3 提高共产党员素质教育 |
6.2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 |
6.2.1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
6.2.2 践行群众路线 |
6.2.3 加强作风建设 |
6.3 夯实组织基础,从严管理干部 |
6.3.1 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6.3.2 深化干部考评机制 |
6.3.3 健全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
6.4 健全法规建设,推进制度建党 |
6.4.1 加强国家廉政法规建设 |
6.4.2 强化党内廉政法规建设 |
6.4.3 完善行政法规建设 |
6.5 完善监督体系,保障权力运行 |
6.5.1 监督主体全面化 |
6.5.2 权力约束机制化 |
6.5.3 监督手段刚性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孔子官德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1.关于官德内涵的研究 |
2.关于官德内容的研究 |
3.关于官德建设的研究 |
4.关于孔子官德思想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孔子官德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社会历史条件 |
1.私有制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 |
2.上层建筑的变动 |
3.思想文化的繁荣 |
(二)理论实践来源 |
1.环境熏陶 |
2.自学自立,崇拜周公 |
3.政坛历练 |
4.游历各国 |
二、孔子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官德规范 |
1.忠孝 |
2.公正 |
3.清廉 |
4.敬德 |
5.举贤 |
(二)官德修养 |
1.立志尚义 |
2.省察克治 |
3.博学多思 |
三、孔子官德思想的价值评价 |
(一)孔子官德思想的积极性 |
1.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
2.民贵君轻的民本观念 |
3.以德为先的人才思想 |
(二)孔子官德思想的局限性 |
1.重人治而轻法治 |
2.重自律而轻他律 |
(三)对孔子官德思想的批判继承 |
1.孔子官德思想的理论价值 |
2.孔子官德思想的实践价值 |
四、孔子官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现代官德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
(二)严格道德自律不松懈 |
1.坚持学以立德 |
2.坚定理想信念 |
3.努力躬行实践 |
(三)完善官员道德教育体系 |
1.把握官员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
2.改进官员道德教育的方法 |
3.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官德教育内容体系 |
(四)建立健全官员道德监督激励机制 |
1.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度 |
2.建立健全官员道德激励机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目的、概念和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框架 |
四、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流变分析 |
第一节 神教政治伦理到诸子政治伦理 |
一、神教、宗法政治伦理流变 |
二、诸子政治伦理的蓬勃兴起 |
第二节 法家政治伦理到儒家政治伦理 |
一、法家政治伦理的凸显 |
二、儒家政治伦理的胜出 |
第三节 儒家政治伦理到近代政治伦理 |
一、儒家政治伦理的衰落 |
二、现代政治伦理的萌芽 |
第二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政治伦理内容的纵向结构 |
一、君道 |
二、臣道 |
三、民道 |
第二节 传统政治伦理内容的横向结构 |
一、核心伦理 |
二、支持伦理 |
三、辅助伦理 |
第三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建设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政治伦理建设方法 |
一、政与学的结合 |
二、官与民的协调 |
第二节 传统政治伦理建设路径 |
一、选拔任用中的官员伦理塑造 |
二、教化为核心的民众伦理塑造 |
第四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中西对比中的民族特色 |
一、价值取向的对比 |
二、实践表现的对比 |
第二节 自我审视下的自身特点 |
一、内容方面的特点 |
二、建设方面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儒家廉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廉”范畴的基本涵义及其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廉”范畴的基本涵义 |
一、“廉”义的词源学解析 |
二、廉德:“廉”的道德维度 |
三、廉政:“廉”的政治维度 |
第二节“廉”德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
第三节 比较的视阈:先秦诸子论“廉” |
第四节 历史的视野:汉代以后儒家论“廉” |
一、董仲舒论“廉” |
二、刘向论“廉” |
三、周敦颐论“廉” |
四、薛瑄论“廉” |
五、顾炎武论“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理论基石 |
第一节 哲学基石:“天人合一”思想 |
一、儒家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论述 |
二、“天人合一”观念对儒家廉德思想的重要启示 |
第二节 政治基石:“以民为本”思想 |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 |
二、民本思想与儒家廉德思想发展 |
第三节 伦理基石:“仁者爱人”思想 |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发展 |
二、儒家仁学理论对廉德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价值原则:公私、义利、理欲之辨 |
一、公私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二、义利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三、理欲之辨与儒家廉德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伦理内蕴——基于“俭”“耻”“孝”三德目的展开 |
第一节 俭:廉的生活基础 |
一、“俭”范畴的多重含义 |
二、“俭”德的重要价值 |
三、节俭与养廉 |
第二节 耻:廉的道德前提 |
一、“耻”的基本内涵 |
二、“耻”伦理的主要价值 |
三、知耻与养廉 |
第三节 孝:廉的家庭伦理基础 |
一、“孝”的基本内涵 |
二、“孝”伦理的重要价值及其影响 |
三、行孝促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政治表征——以“六廉”为中心的个案解析 |
第一节 道德的向度:廉善、廉敬与廉正 |
一、廉善:官吏道德的总括 |
二、廉敬:道德自律的基础 |
三、廉正:公生明,廉生威 |
第二节 法律的向度:廉法 |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 |
二、“知法”:为官从政的前提 |
三、“守法”:为官的基本职责 |
第三节 能力的向度:廉能和廉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儒家廉德养成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人性之辨:儒家廉德养成的学理依据 |
第二节 廉德养成的教化机制 |
一、修身养廉 |
二、教育守廉 |
第三节 廉德养成的制度规范 |
一、选官用廉 |
二、回避护廉 |
三、监察督廉 |
第四节 廉德养成的法律约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古代践行——“明君”、“清官”举要与反思 |
第一节 廉耀古今:“明君”与封建盛世 |
一、唐太宗倡廉反奢与贞观之治 |
二、明太祖倡俭惩贪与洪武之治 |
三、康熙帝奖廉惩贪与康熙盛世 |
第二节 百世流芳:“清官”与社会风化 |
一、清官的基本特征 |
二、清官出现的原因 |
三、清官循吏的典范 |
四、关于清官的评价 |
第三节 一种博弈:倡廉与贪腐哲学 |
一、封建时代官吏贪腐的主要表征 |
二、中国古代贪腐不绝与清官稀少之原因辨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近现代镜鉴 |
第一节 失廉亡国:来自晚清政府覆灭的深刻教训 |
一、晚清儒家廉德思想的孱弱传承 |
二、晚清政府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 |
三、吏治腐败与清王朝的覆亡 |
第二节 贪腐失权: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的历史审视 |
一、国民党官员腐败现象面面观 |
二、国民党防治腐败的积极努力 |
第三节 秉廉兴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腐败与廉政治理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存在的腐败及原因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儒家廉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基本形势 |
一.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的主要表征 |
二、当前我国官员腐败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儒家廉德思想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契合 |
一、理论会通:儒家廉德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 |
二、现实机缘:反腐风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三节 儒家廉德思想对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基本启示 |
一、坚持以德养廉,努力夯实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 |
二、坚持以制保廉,不断完善廉洁从政的制度约束 |
三、坚持以法促廉,切实筑牢廉洁从政的法律基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曲阜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简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与论文发表情况 |
四、墨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丛连军.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2]山东滕州“墨子故里”之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 黄睿. 山东艺术学院, 2018(01)
- [3]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新探[D]. 陈锐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4]毛泽东反腐思想研究[D]. 叶岱西. 云南财经大学, 2017(10)
- [5]习近平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何怡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03)
- [6]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 师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陈云廉政思想研究[D]. 王晓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9)
- [8]孔子官德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罗政.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D]. 郑文宝. 黑龙江大学, 2016(12)
- [10]儒家廉德思想研究[D]. 任松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