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断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5mg,ti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超声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参数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尼可地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
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广泛且狭窄程度重。由于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纤维化,更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然而常规抗心衰治疗效果差。近年来研究证实,尼可地尔可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本研究观察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5~70岁,平均(57.2±11.3)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30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4~72岁,平均(57.0±13.1)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29例,Ⅳ级11例。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及心功能NYH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根据1995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心脏扩大且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35%;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或者经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后1个月内;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h血糖≥11.1mmol/L。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以及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
1.2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断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5mg,tid)口服,连续6个月。
1.3观察指标
心功能:(1)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2级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2)超声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治疗前后变化。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有效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对象前后超声参数比较(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尼可地尔是带有硝酸基团的钾通道激动剂,既可以通过代谢释放NO产生硝酸酯类药物作用,又可以使心肌细胞线粒体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因此具有双重作用。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尼可地尔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这与周温等研究[1]结果一致。尼可地尔改善心功能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1)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左室舒张末压,增加左室射血分数。(2)扩张动、静脉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3)激活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环鸟苷酸细胞水平,松弛血管平滑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激活心肌平滑肌上ATP调节钾离子通道,使钾离子外流增加,Ca2+内流减少,使线粒体膜去极化,促进ATP的生成,缓解缺血对心肌的损伤,防止心肌细胞凋亡[2]。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尼可地尔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温.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4):18-20.
[2]YIzumiya,SKojima,SKojimaetal.Long-termuseoforalnicorandilstabilizescoronaryplaqueinpatientswithstableanginapectoris.Atherosclerosis,2011,214(2):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