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敏[1](2020)在《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了解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现状;探讨和分析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的影响因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减少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维持血糖的稳定波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六所三甲医院脆性糖尿病患者239人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药物素养评估量表、内在力量量表、胰岛素治疗依从性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总分(10.28±3.81),处于略好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户籍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家庭支付医疗费用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脆性糖尿病患者内在力量总分(91.33±27.42),处于中等水平,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居住情况、工作性质、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脆性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总分(51.1±12.84),处于中等水平,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户籍类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慢病的种类、用药种类、胰岛素使用方式、胰岛素注射次数、是否接触过糖尿病教育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与内在力量成显着正相关(r=0.644,P<0.01):药物素养与治疗依从性成显着正相关(r=0.591,P<0.01);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成显着正相关(r=0.682,P<0.01)。(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在力量、药物素养、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状况、饮食运动控制情况、患慢病种类、文化程度、胰岛素使用方式、用药种类、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上变量共解释治疗依从性得分变异量的81%。结论:(1)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处于略好水平,内在力量处于中等水平,治疗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2)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成两两正相关。内在力量高,药物素养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反之亦然。(3)内在力量、药物素养、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状况、饮食运动控制情况、患慢病种类、文化程度、胰岛素使方式、用药种类、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是影响治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冯苗[2](2020)在《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和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infusion,CVII)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和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DKA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追溯其参考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01月。中文检索词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持续皮下注射、持续静脉注射、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diabetic ketoacidosis、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sulin infusion、RCT,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中英文文献896篇,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7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试验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组)与对照组(常规小剂量持续静脉注射组)相比,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1.50h;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77,-1.23;p<0.00001,I2=5%),尿酮转阴时间(WMD:-5.75h;95%CI:-6.46,-5.04;p<0.00001,I2=0%)血酮达标时间(WMD:-13.50h;95%CI:-15.95,-11.04;p<0.00001,I2=86%),使用胰岛素总量(WMD:-18.41U;95%CI:-22.37,-14.46;p<0.00001,I2=81%),PH值恢复正常时间(WMD:-6.25h;95%CI:-6.95,-5.56;p<0.00001,I2=0%)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19;95%CI:0.09,0.42;P<0.0001,I2=0%]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能在更短时间内纠正DKA且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高。结论:充分补液基础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比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更显着且低血糖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好。
李春楠[3](2020)在《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气阴两虚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spexin(SPX)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新诊断T2DM的作用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生活指导(饮食+运动)的常规治疗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八味芪丹胶囊(4粒/次,3次/天,口服),观察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血糖血脂指标、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血清spexin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FPG、2h PG、GA较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GA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显着(P<0.05),两组间FPG、2h P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HDL-C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TG、TC、LDL-C的降低及HDL-C的升高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3.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HOMA-β均较前升高(P<0.01),两组HOMA-IR均较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HOMA-β的升高及HOMA-IR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4.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比较:在2周的治疗时间内,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spexin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pexin水平均较前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更显着(P<0.01)。6.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更好的调节糖脂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因子spexin的水平,影响受胰岛素受体介导的spexin基因的表达,从细胞因子途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参与糖脂代谢过程,调节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新诊断T2DM的目的。通过研究证实八味芪丹胶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陈泽冰[4](2019)在《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并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糖尿病中医发病机制及舒正颗粒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中西医作用契合切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方法:根据随机单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抽样选取66例符合标准的脾虚痰湿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健康宣教及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试验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正颗粒(1包日2次),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AUCBG0-120、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 比值及中医症状积分,使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组内前后及组间对比分析,评估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HbA1c、FBG、G30、G,20、CP0、CP30、CP120、AUCBG0-120、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 比值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治疗后:在血糖控制方面,两组AUCBG0-120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在胰岛功能改善方面,两组AUCCP0—120、Homa-islet、Homa-IR、EISI、PI/I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组间对比,试验组Homa-IR、EISI、PI/I比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虽然Homa-islet、AUCCP0-120无显着性差异性(P>0.05),但从C肽释放曲线图像看,试验组C肽分泌曲线升高较对照组更明显;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症状积分改善更显着(P<0.01),总有效率为96.7%,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舒正颗粒,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更显着,胰岛功能恢复较显着,因而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显着,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赵军强[5](2018)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至2015年我院收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三度烧伤患者80例,均于烧伤后3至5天行烧伤焦痂切痂+自体刃厚皮移植术。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CSⅡ)(n=40);对照组患者采用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DSI)(n=40)。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总住院日数、低血糖率、日胰岛素总量以及植皮总有效率等观察指标的差别。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上的血糖(毛细血管血糖)水平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血糖(毛细血管血糖)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显着下降。与同期MDSI组患者相比,CSⅡ组患者在治疗后血糖较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Ⅱ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总住院日数、低血糖率、日胰岛素总量均显着低于MDSI患者(P<0.05)。植皮总有效率明显高于MDI组(P<0.05)。结论:糖尿病烧伤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胰岛素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植皮有效率,减少胰岛素的日使用量,减少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
田勍,洪天配,匡洪宇[6](2017)在《门冬胰岛素与常规人胰岛素治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IAsp)与常规人胰岛素(RHI)用于基础-餐时胰岛素(BB)或胰岛素泵(CSII)治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via OVI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5年11月,比较IAsp与RHI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分别对新诊断和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人群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0项研究,累计新诊断患者1087例,已治疗患者2395例。两类人群中,IAsp组早、午、晚餐后2 hPG(新诊断人群MD=-1.22、-1.70、-1.44,95%CI:-1.79-0.64、-2.77-0.63、-2.12-0.75;已治疗人群MD=-1.19、-1.14、-1.03,95%CI:-1.39-0.98、-1.27-1.02、-1.25-0.81)和FPG(新诊断人群MD=-0.55,95%CI:-0.97-0.12;已治疗人群MD=-0.24,95%CI:-0.44-0.03)均低于RHI组;IAsp组达血糖控制目标时间更短(新诊断人群MD=-1.58,95%CI:-1.74-1.42;已治疗人群MD=-1.73,95%CI:-2.10-1.36),低血糖风险(新诊断人群RR=0.33,95%CI:0.190.56;已治疗人群RR=0.44,95%CI:0.320.61)更低(P<0.05)。CSII治疗时,IAsp组胰岛素日剂量更少。结论对于中国糖尿病患者,IAsp在控制2 hPG、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风险方面均较RHI更有优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梅莎莎,宋恩峰[8](2012)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并筛选关于胰岛素泵在DKA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与常规胰岛素静脉滴注相比,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15个RCT结果显示,CSII治疗DKA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7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平均胰岛素用量减少;15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尿酮转阴时间缩短;12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4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血酮恢复时间缩短。结论胰岛素泵能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更快、更有效地纠正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灵活、有效的治疗DKA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龙碧[9](2011)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皮下注射组和胰岛素泵组,每组42例,皮下注射组患者给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初始用量0.1U/(kg.h),至血糖降至13.9mmol/L后改为5%葡萄糖水与胰岛素混合液静脉滴注,待酸中毒纠正,尿酮转阴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泵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人胰岛素0.1U/kg.h),待酸中毒纠正,尿酮转阴后改为基础量加餐前负荷量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尿酮体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糖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尿酮转阴时间较皮下注射组短;低血糖发生率较皮下注射组低,且平均胰岛素用量较皮下注射组低(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酮症酸中毒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低。
郭佳[10](2011)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修改儿童时期慢性疾病适应模型,提出新的疾病适应模型(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2)将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管理”测量工具——英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翻译成中文,并评价中文版量表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情况;(3)描述湖南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自我管理情况、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纵向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情况的危险因素;(4)以实际数据验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模型中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即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过程变量(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情况)与适应结局变量(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表达的相关因素。方法:(1)通过回顾儿童时期慢性疾病适应模型,分析近年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和科研经验,对该适应模型进行更新和改进,主要改动包括术语或概念、新增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内容;(2)按照改良的Brislin量表翻译模型,遵循前翻译、回翻译和翻译一致性评价的步骤,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将英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翻译成中文。2009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多点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在湖南省136名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中对中文版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指标(翻译效度指数、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的测试与考评。在计算聚合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时所用到的数据分别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得分;1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量表得分。所有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信度分析、方差分析;(3)采用多点纵向跟踪调查研究设计,于2009年7月-2010年10月对分布于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136名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线数据的采集,6-12个月后随访了其中的86名患者,进行同样的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抑郁症状、自我管理情况、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以及与代谢控制结局相关的临床指标:HbA1c和清晨空腹血糖值。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青春期发育评定量表、身高体重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高液相色谱分析仪和NycoCard糖化血红蛋白仪、强生OneTouch UltraEasy’快速血糖仪及试纸(稳豪型)。所有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或非参数H检验法(方差不齐时)、单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基线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对纵向跟踪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并探讨变量间的纵向相关关系及影响这些相关关系的因素。结果:(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从个人和家庭特征、心理社会反应、个人和家庭反应和适应四个方面描述了1型糖尿病患者适应其疾病过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2)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的5个分量表(父母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协作、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与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解决、与糖尿病相关的沟通、糖尿病管理目标)翻译效度指数均达到标准。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是0.80、0.67、0.82、0.81、0.84。15名研究对象间隔2周的重测信度在0.71-0.83之间(p<0.001)。在聚合效度方面,4个分量表(父母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协作、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与糖尿病相关的沟通、糖尿病管理目标)得分与儿少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HbA1c值相关(r=-0.19~0.36,p<0.05)。5个分量表对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分组、糖尿病病程长短和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区分能力(F=4.28-18.54,p<0.05)。5个分量表与1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量表(DAS)得分均呈正相关(r=0.27-0.52,p<0.01),效标关联效度较好。研究对象对量表的接受度可,完成时间在8-12分钟不等;(3)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17.6%,辍学、家庭不完整和与父母关系不融洽是抑郁症状阳性发生的前三位危险因子(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状得分呈上升趋势(经Ⅲ类检验,F=6.68,p<0.05)。本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中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分量表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经Ⅲ类检验,F=8.506,p=0.004),未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家庭不完整和男性患者的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较差(p<0.05);(4)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采用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者不足50%。超过2/3的患者代谢控制情况(以HbA1c值为标准)未达到ADA的推荐目标,处于代谢控制差水平者占49%。6-12个月后,患者的HbA1c值的变化不明显(经Ⅲ类检验,F=0.067,p>0.05),但是处于代谢控制差水平的比例上升到了51.9%。青少年(13-19岁)患者的代谢控制情况不及学龄期(8-12岁)儿童(x2=10.071,p<0.01)。与常模相比,本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健康同龄人群(t=-4.402,p<0.001)。6-12个月后,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没有明显变化(经Ⅲ类检验,F=-0.696,p>0.05);(5)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与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未检测出本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阳性率与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得分、HbA1c值相关(t=1.889、-0.16,p>0.05);但抑郁症状影响生活质量(t=2.82,p=0.005),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目前受教育情况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进入所拟合的混合模型(p<0.05);由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所带来的效应对HbA1c值和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2.37,p<0.05),研究对象的病程分组、样本来源、是否采用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p<0.05);年龄分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p<0.05)分别进入上述拟合的2个混合模型。结论:(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反映了1型糖尿病患者在现行治疗方案下的实际情况,是一个更加全面、容易理解的新模型,可以指导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站在整体的角度,在实践中兼顾患者对其疾病适应过程的细节;(2)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的翻译过程严谨科学、可行性好,在我国8-19岁1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应用满意。翻译一致性评价指标、信度和效度检验均表明:该量表与原量表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可靠、可信的工具;(3)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情况不容乐观。以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来衡量的适应结局均较差;而从适应过程来看,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抑郁症状甚至向恶化的趋势发展。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过程变量(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的变化先于适应结局变量(生活质量和代谢控制)的变化,提示医务人员适当地监测和干预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将有利于改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4)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描述的主要内容(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本学位论文的实证数据基本相符。说明这个新的适应模型在我国适用情况良好,能用于指导该领域的护理科研和临床实践。
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处理 |
2.7 统计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脆性糖尿病患者人口学特征 |
3.2 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现状 |
3.3 脆性糖尿病患者内在力量现状 |
3.4 脆性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现状 |
3.5 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关系分析 |
3.6 脆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药物素养、内在力量对治疗依从性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脆性糖尿病患者群体特征分析 |
4.2 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分析 |
4.3 脆性糖尿病患者内在力量分析 |
4.4 脆性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 |
4.5 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 |
4.6 脆性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相关论文(已发表) |
附录C:调查问卷 |
(2)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流行病学 |
1.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
1.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的诱因 |
1.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1.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
1.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分级 |
1.6.1 DKA的诊断 |
1.6.2 DKA的分级 |
1.7 特殊类型的酮症酸中毒 |
1.7.1 正常血糖DKA |
1.7.2 碱血症性DKA |
1.7.3 非酮血症性DKA |
1.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
第二章 内容与方法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检索策略 |
2.1.2 文献选择 |
2.1.2.1 纳入标准 |
2.1.2.2 排除标准 |
2.1.2.3 干预措施 |
2.1.2.4 结局指标 |
2.2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2.2.1 资料提取 |
2.2.2 质量评价 |
2.2.3 发表偏倚评估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3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评估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尿酮转阴时间 |
3.4.2 血糖达标时间 |
3.4.3 血酮达标时间 |
3.4.4 胰岛素用量 |
3.4.5 PH值恢复正常时间 |
3.4.6 低血糖发生率 |
3.4.7 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新诊断T2DM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2.1 基础治疗 |
3.2.2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
3.2.3 对照组 |
3.2.4 治疗组 |
3.2.5 疗程 |
4.观察内容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5.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5.3 主要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
6.统计学处理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 |
2.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3.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
4.治疗前后HOMA-β、HOMA-IR比较 |
5.治疗后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
6.治疗2周内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 |
7.治疗前后血清spexin水平的比较 |
8.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9.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10.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新诊断T2DM的认识 |
1.1 T2DM主要发病机制 |
1.2 新诊断T2DM的临床特点 |
1.3 T2DM的治疗方法 |
1.3.1 生活指导 |
1.3.2 口服药物降糖药治疗 |
1.3.3 注射降糖药物治疗 |
2.胰岛素强化治疗 |
2.1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应证 |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优势 |
2.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陷 |
3.Spexin的相关研究 |
3.1 Spexin与 T2DM的关系 |
3.2 Spexin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4.中医对T2DM的认识 |
4.1 中医关于T2DM的历史源流 |
4.2 中医学对T2DM病因的认识 |
4.2.1 禀赋不足 |
4.2.2 情志失调 |
4.2.3 饮食不节 |
4.2.4 劳欲过度 |
4.3 中医学对T2DM病机的认识 |
4.4 中医学对T2DM的治疗 |
5.导师对T2DM的病因病机认识 |
6.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6.1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6.2 临床常见中医证型 |
6.2.1 气阴两虚型 |
6.2.2 脾虚痰湿型 |
6.2.3 阴虚血瘀型 |
6.2.4 湿热中阻型 |
7.八味芪丹胶囊的前期研究 |
7.1 八味芪丹胶囊的方药分析 |
7.2 八味芪丹胶囊临床研究 |
7.2.1 八味芪丹胶囊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7.2.2 八味芪丹胶囊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 |
7.2.3 八味芪丹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
7.2.4 八味芪丹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白内障防治的机制研究 |
7.2.5 八味芪丹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研究 |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
8.1 安全性评价 |
8.2 对血糖的影响 |
8.3 对血脂的影响 |
8.4 对HOMA-β、HOMA-IR的影响 |
8.5 对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的影响 |
8.6 对血清spexin水平的影响 |
8.7 对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中药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
1.1 胰岛素强化的优势 |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点 |
1.3 中药在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2.中医辨证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2.1 气阴两虚型 |
2.2 脾虚痰湿型 |
2.3 阴虚血瘀型 |
2.4 湿热中阻型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
一、消渴病名溯源 |
二、消渴病因病机论述 |
三、从脾虚痰湿论治消渴病 |
四、导师对消渴病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 |
一、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病的基础 |
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胰岛功能的改善 |
三、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选择标准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项目 |
六、实验检测方法和主要试剂盒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 |
二、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
第三节 安全性指标 |
第四节 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舒正颗粒组方分析 |
一、立法依据 |
二、组方原则 |
三、单药分析 |
四、前期研究 |
第二节 选择简易OGTT-C肽释放实验的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舒正颗粒对AUCBG_(0-120)的影响 |
二、舒正颗粒对AUCCP_(0-120)的影响 |
三、舒正颗粒对Homa-IR的影响 |
四、舒正颗粒对Homa-islet的影响 |
五、舒正颗粒对EISI的影响 |
六、舒正颗粒对PI/I比值的影响 |
七、舒正颗粒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第四节 舒正颗粒治疗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作用机制 |
第五节 本课题昀创新点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方法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纳入对象类型 |
1.2.3 干预措施 |
1.3 疗效指标 |
1.4 资料的提取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2.2 疗效评价 |
2.2.1 血糖达标时间 |
2.2.2 平均胰岛素用量 |
2.2.3 尿酮转阴时间 |
2.2.4 低血糖发生率 |
2.2.5 血酮恢复时间 |
3 讨论 |
(9)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
前言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
方法 2.1 |
模型修改的理论基础 2.2 |
模型修改的过程 2.3 |
模型修改的要点 第三章 |
结果 3.1 |
个人和家庭特征 3.2 |
心理社会反应 3.3 |
个人和家庭的反应 3.4 |
适应 第四章 |
讨论 4.1 |
适应模型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导 4.2 |
适应模型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第五章 |
结论 第二部分 |
适应模型中"自我管理"的测量工具研究 第一章 |
前言 1.1 |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概况及其内涵 1.2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的测量工具 1.3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
方法 2.1 |
量表的选择 2.2 |
SMOD-A量表的翻译过程和翻译一致性评价 2.3 |
中文版SMOD-A量表测量学指标的测量 2.4 |
资料收集 2.5 |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 |
伦理学考虑 第三章 |
结果 3.1 |
翻译质量 3.2 |
问卷回收情况 3.3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4 |
中文版SMOD-A量表的信度检验 3.5 |
中文版SMOD-A量表的效度检验 第四章 |
讨论 4.1 |
中文版SMOD-A量表的翻译质量评价 4.2 |
中文版SMOD-A量表测量学指标评价 4.3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
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护理实践工作的建议 4.5 |
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
结论 第三部分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 |
前言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3 |
研究意义 1.4 |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
方法 2.1 |
研究设计 2.2 |
样本量的计算 2.3 |
研究对象 2.4 |
主要研究内容 2.5 |
研究工具 2.6 |
主要调查现场与仪器设备说明 2.7 |
数据收集过程 2.8 |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第三章 |
结果 3.1 |
数据收集情况 3.2 |
主要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实测 3.3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4 |
研究对象的疾病适应过程 3.5 |
研究对象的疾病适应结局 3.6 |
研究对象疾病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
讨论 4.1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问题 4.2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 4.3 |
实证结果与适应模型理论的一致性 4.4 |
本研究对将来研究和护理实践的启示 4.5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
结论 本学位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脆性糖尿病患者药物素养、内在力量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D]. 江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2]CSⅡ和CVⅡ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冯苗. 兰州大学, 2020(01)
- [3]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李春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舒正颗粒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泽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D]. 赵军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6]门冬胰岛素与常规人胰岛素治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Meta分析[J]. 田勍,洪天配,匡洪宇.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05)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荟萃分析[J]. 梅莎莎,宋恩峰. 医药导报, 2012(02)
- [9]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 龙碧.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11)
- [10]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郭佳.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泵论文; 胰岛素释放试验论文; 酮症酸中毒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