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中的应用研究

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中的应用研究

一、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代[1](2021)在《V型系列柴油发动机缸体整铸工艺及共线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柴油发动机作为大型运输设备的动力零部件之一,因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在交通运输行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柴油发动机缸体作为柴油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发动机的使用。目前,对于柴油发动机的生产和研究,主要在于尾气控制、结构优化、加工处理和模拟技术等方面,对于缸体铸造工艺的系统化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对于单个柴油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研究较多,对于系列化缸体的共性研究较少。对多个系列的共性研究和基于共性研究的铸造工艺设计,以及实际生产中的共线技术的研究,则少之更少。本文以V型GE3系、GE4系和M3系三个系列V型柴油发动机缸体中三个典型缸体(即GE320缸体、GE420缸体和M3020缸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结构、材质特性、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缸体结构和材质等属性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对三种典型缸体进行“基于共性特征设计的个性化优化”的铸造工艺设计,并对设计的铸造工艺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对三种典型缸体实际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研究,并对缸体整铸中常见缺陷进行成因研究,同时提出了质量控制方法进一步总结了三个系列V型柴油发动机缸体整铸工艺的共线生产关键技术。本文最终获得了以下结果:(1)对三个系列的三种典型柴油发动机缸体在其结构特征、材质特性、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在结构特征方面,三种典型缸体在主体结构和单元结构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性特征;在材质特性方面,均具备铸铁材质的“自补缩能力”。而在性能要求和微观组织要求方面,则表现出充分的个性特征,同时结合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个性特征,进而得出:三种典型缸体铸件在结构、材质等方面主体的共性决定三种典型缸体在铸造工艺设计思路的一致性;而在局部或参数上的个性化差异则决定铸造工艺的个性化差异。(2)基于三种典型柴油发动机缸体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提出“基于共性特征设计的个性优化”的设计思路,并完成了三种典型缸体的铸造工艺设计。共性体现于铸造工艺设计的工艺原理、设计思路、主体结构等方面,而个性体现在不同的参数设计和针对性优化设计。最终通过对三种典型缸体的两次充型过程数值模拟和三次凝固过程数值模拟,证明本文设计的铸造工艺在充型过程中满足逐层平稳饱满充型,凝固过程中满足顺序凝固、均衡凝固的设计目标,为三种典型缸体的共线生产提供了的设计理论支撑。(3)基于三种典型缸体的“基于共性特征设计的个性优化”的铸造工艺设计方案,对三种典型缸体进行了实际生产,并对实际生产结果进行了质量检测。并进一步证实:共性特征产生原因为结构共性和材质共性,个性差别在于在结构细节和力学性能、微观组织要求不同产生的具体尺寸、参数差异。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质量检测中,实际产品的外观质量、尺寸、成分、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等方面,均能达到客户要求。因此,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证实三个系列缸体共线生产的可行,并为1t3t的V型系列柴油发动机缸体的共线生产提供了实际生产经验支撑。(4)基于三种典型缸体的实际生产,对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缺陷进行了形成原因研究,并提出质量控制方法。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实验检测方法,研究了缺陷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实际生产控制方法。进一步,总结了实际生产中的三个系列V型柴油发动机缸体的共线生产关键技术,即工艺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和设备管理的实际生产共线技术。最终,实现了三个系列V型柴油发动机的规模化共线生产。

汪忠杞[2](2019)在《汽缸体的激光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缸体作为发动机的主体与框架,在发动机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汽车的轻量化,汽缸体的壁厚需要进一步降低,对于本身就有铸造困难的汽缸体来说无疑又增加了铸造难度,使得铸造出来的汽缸体出现渗漏现象,直接导致汽缸体的报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与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对汽缸体进行处理以减少成本。传统的修复方法与处理方式受制于汽缸体材料的焊接性,灰铸铁材料在成分上具有高碳、高硫与高磷特点;在力学性能上具有强度低,基本无塑性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结合焊接方法和焊接过程中的冷却速度快及焊件受热不均导致的焊接应力,使得修复的汽缸体存在大量的修复面积,脆硬组织与裂纹,影响了汽缸体的使用。激光修复方法具有能量密度高,热影响区小,光束直径小,对基体的影响小的优点,采用激光修复的方法就决定了其产生较小的热影响区和实现修复区与基体的冶金结合,在确保强度的情况下减少对基体组织的影响,是一种优于常规修复的新方法。加入孕育剂的处理方式使得激光修复方法与孕育剂相结合,减少基体粉末与熔覆粉末差异,并通过孕育剂在激光产生的熔池中发挥孕育效果,达到了改变组织成分,细化晶粒,减少碳化物含量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三种修复方法对不同尺寸孔洞进行修复以及孕育剂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通过对修复方法的不断选择,确定了对于不同尺寸孔洞采用激光熔凝、激光增材与激光填芯三种修复方法。对每种修复方法,通过研究孔洞的熔合过程与修复工艺参数对修复质量的影响,确定了在该修复方法下各个尺寸修复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且分析了修复区的显微组织以及验证了修复件的密封性。其次,在激光增材修复中,通过加入不同含量孕育剂的处理方式,探究其对修复性能的影响。孕育剂通过晶粒细化与碳化物的形态与含量的变化进而改变试样修复区硬度与拉伸性能。在孕育剂含量为0.9 wt.%时,晶粒度为58844/mm2,晶粒最小;碳化物含量降低了12.1%,碳化物细小、均匀、圆整度高。在此孕育剂含量下,硬度降低了9.2%,与基体的硬度差异小,拉伸性能最好,延伸率最高。

金通,曹琴,王林[3](2018)在《汽车缸体缸盖高强度灰铸铁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国内外高强度灰铸铁缸体缸盖生产技术,为得到高强度和薄壁化的发动机缸体、缸盖,需要在较高碳当量条件下,增加初生奥氏体枝晶数量、细化石墨和强化基体组织。在高碳当量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合理Si/C比,添加适量的常规合金元素和微合金元素,实施复合孕育并保证高温优质铁液,可以有效地提高缸体、缸盖强度并保证其他综合性能。

李兆军[4](2018)在《大型柴油机缸体类铸件表面硬度均匀性研究》文中认为使用中频感应电炉生产高强度大型柴油机灰铸铁缸体时,发现存在铸件表面硬度差大的问题,以往解决这一问题都是采用低合金化的方法,而本文是在只加锰合金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新型孕育剂、改变孕育方式、合理化配料比例、添加非合金元素等工艺方法,改善铸件的微观组织,从而找到一种最佳方法解决大型柴油机缸体类铸件表面硬度差大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得出,在碳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一定量的增碳剂和碳化硅,不仅可以改变石墨的形态,还能够改善珠光体在基体中的含量,完全能够提升缸体类铸件的机械性能,同时大大缩小了珠光体片间距,进而减少了铸件表面硬度差。本实验着重通过两者的加入比例的调整,选择最佳比例。本文通过调整Mn元素的含量,来改变基体组织中的石墨形态,珠光体的含量,最终确定Mn含量的最佳值,缸体性能达到最好,其表面的硬度均匀性达到最佳。由于大型柴油机缸体的铸件吨位大,壁厚较厚,需要铁水量较大,采用传统的FeSi-75孕育,容易造成衰退,铸件的石墨形貌较差,综合性能低。因此,加强孕育效果,才能改变石墨形态、珠光体片间距、共晶团数量、铸件表面硬度差。本文通过加入不同种类的孕育剂,实验比较得出最佳孕育剂。在孕育方法上也有了重大改进,采用随流孕育加倒包孕育法的复合孕育法。传统的孕育方法都是采用冲入法,这种孕育方法有着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孕育剂在铁水中的烧损非常严重,并且十分的不稳定。而采用倒包孕育方法,对处理温度有着严格控制,烧损少,使用的孕育剂少,孕育效果稳定。同时,针对大型缸体类铸件壁厚大,冷却慢的特点,采用了随流孕育加倒包孕育方法的复合孕育方法。通过对比这三种孕育方法对石墨形态、珠光体片间距、以及共晶团数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孕育方式。

李诺[5](2017)在《新型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其对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钛及钛合金因密度小、比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车辆舰船、生物医学等领域。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钛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铸态钛合金因原始组织粗大、力学性能较差,严重限制其应用。目前,利用孕育剂来细化铸态合金晶粒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晶粒细化技术,在铝合金、镁合金及钢铁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但关于钛合金用孕育剂的相关研究却极少,其细化机制仍不完善。因此,开发新型钛合金用孕育剂,探索相关的孕育细化工艺,在铸造过程中直接细化钛合金晶粒组织,对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真空电弧熔炼与真空快速凝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原位自生增强相的钛合金用新型复合孕育剂(原位Ti5Si3/Ti复合孕育剂、原位(TiB+TiC)/Ti复合孕育剂及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研究了各孕育剂中间合金及薄带型复合孕育剂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形貌,并分析了其对纯钛及Ti6Al4V合金的晶粒细化及材料强化效果的影响。经真空快淬处理后,孕育剂中间合金组织及原位自生增强相尺寸均得到明显细化。原位Ti5Si3/Ti复合孕育剂的微观组织为典型的等轴胞状结构,胞状结构平均直径约70-90 nm,增强相Ti5Si3的平均晶粒尺寸被细化至12.3 nm。原位(TiB+TiC)/Ti复合孕育剂和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中的TiC、TiN颗粒及TiB晶须的尺寸也被细化至纳米级别。新型复合孕育剂加入钛合金熔体后,这些大量的纳米尺寸原位自生陶瓷颗粒、晶须可同时作为基体合金的异质形核核心和增强相,在凝固过程中提高基体钛合金的异质形核率、抑制晶核生长,在细化晶粒的同时对基体钛合金起到细晶强化和颗粒强化作用。新型复合孕育剂中的增强相颗粒与基体良好的界面结合保证了纳米陶瓷颗粒与基体钛合金熔体的润湿性并显着促进了异质形核作用。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及Ti6Al4V合金的细化强化效果显着。当Ti6Al4V合金中添加0.6 wt.%原位Ti5Si3/Ti复合孕育剂时,晶粒尺寸由原始的790±52μm细化至109±26μm,细化效果达到最佳值。随着孕育剂的加入,材料的显微硬度、强度、耐磨性能显着提高,而韧性相对下降。当Ti6Al4V合金中添加0.4 wt.%原位Ti5Si3/Ti复合孕育剂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硬度由原始的91.1±1.4HRB提高到112.9±1.0 HRB,抗拉强度提高了12.6%,达到1105 MPa,但断后伸长率却下降了13.1%,冲击韧性下降了50.1%,材料脆性倾向增大。添加原位Ti5Si3/Ti复合孕育剂的Ti6Al4V合金中,Ti5Si3增强相颗粒尺寸小于20 nm,添加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的Ti6Al4V合金中,TiN增强相颗粒尺寸约为20-30 nm,TiB晶须直径约5 nm,纳米尺寸的增强相弥散分布于晶粒内部,产生显着的晶内增强效果。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的强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原位自生增强相。

王金炜[6](2017)在《合金元素与蠕化剂含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蠕墨铸铁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缸盖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发动机功率的增加,蠕墨铸铁的各项性能指标也必须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组织,而组织转变取决于凝固过程,因此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以求更好地改善其性能。关于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定性地描述,鲜有定量的描述。本文以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缸盖用蠕墨铸铁为基础,采用液淬的方法获得蠕墨铸铁凝固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晶体组织状态,结合热分析法分析蠕墨铸铁的组织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合金元素和蠕化剂加入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过程的影响,总结了蠕墨铸铁的组织转变规律,探索了蠕墨铸铁的蠕化机理。并且利用高分辨率X射线三维扫描成像技术分析了蠕虫状石墨三维形态的转变过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蠕虫状石墨的形核机制,利用DT2000专业金相分析软件总结了蠕虫状石墨的形核和长大规律,研究了蠕虫状石墨形核和结晶的动力学。结果表明:(1)合金元素Cu、Mo、Sn对蠕墨铸铁的凝固曲线特征值、共晶组织转变过程及石墨的长度和含量均没有明显影响。(2)蠕化剂加入量对蠕墨铸铁的共晶组织转变过程影响很大。蠕化剂加入量为0.2%时,共晶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比畸变石墨慢,因此畸变石墨长成片状,且大范围连通,共晶反应结束时片状石墨的连通率为88.87%。蠕化剂加入量为0.4%时,共晶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比畸变石墨快,使畸变石墨不能大范围连通,最终长成蠕虫状。蠕化剂加入量为0.6%时,共晶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更快,导致一些未畸变的球状石墨被完全包裹住而不能畸变,因此蠕化率下降。(3)蠕墨铸铁中的石墨结晶时,其最初形貌是球状。共晶反应开始后由于共晶奥氏体的析出,铁液中的氧、硫含量富集到一定程度,导致和铁液直接接触的球状石墨发生畸变,然后畸变石墨生长连通在一起。由于共晶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比畸变石墨的生长速度快,共晶奥氏体逐渐将畸变石墨包裹住,使畸变石墨只能在小范围内相互连通,最终长成蠕虫状,蠕虫状石墨室温下的连通率为32.5%。(4)蠕虫状石墨的异质核心物质有CeS、MgS、CaS、La2S3、FeS、A1203、TiC,石墨异质核心是由其中的几种物质共同组成的,核心尺寸为12.5μm。过共晶蠕墨铸铁中的石墨主要在初生石墨阶段形核,共晶反应初期也有石墨形核,石墨形核速率不断下降,形核数量 N 与时间 t 的关系为 N =-1.1 + 1.1sin[(t+5911.8)π/11929.4]。(5)共晶反应阶段是石墨生长的主要阶段,石墨结晶速率先增长后降低,在共晶反应开始70s时,石墨结晶速率最快,此时石墨长度增长速率为1.33μm/s,石墨含量增长速率为0.18%/s。石墨长度L与时间t的关系为L = 100.54-93.87(1+e(t-99.98)/16.98,石墨含量 C与时间 t 的关系为C = 9.02-8.64/(1 + e(t-101.74)/9.54)。

赵小军,谢正茂,兰乔,苏颖,刘尚春,徐光辉[7](2016)在《孕育剂导致缸体表面异常锈斑的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公司在发动机缸体生产后放置过程中铸件表面出现异常锈斑的问题,对锈斑出现的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排查,发现导致锈斑出现的夹渣很可能来源于未熔的孕育剂。为此,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颗粒尺寸测量、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缸体铸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孕育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孕育剂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孕育剂粒度过大、孕育剂中元素分配不均匀是造成孕育浇注过程中孕育剂残留并形成Ba、Ca、Al元素富集区从而导致锈斑出现的根本原因。

王宇飞,任凤章,黄胜操[8](2015)在《发动机缸体用高强度灰铸铁切削加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别选用Ba Si/Sr Si孕育剂,经相同合金化制备了两种强度相当的发动机缸体用高强度灰铸铁试样。对比研究了两种试样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从所受切削力的大小以及对刀具的磨损程度评价了两种试样的切削加工性能。结果表明:具有同等强度的两种试样,其硬度基本相同;Sr Si孕育的试样其断面敏感性优于Ba Si孕育的试样;在相同切削条件下,切削Ba Si孕育的试样时,其刀具磨损较严重,刀尖部位网状裂纹较多;Sr Si孕育的试样其切削合力比Ba Si孕育的试样降低了7%。

杭新[9](2014)在《HT350高强度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灰铸铁具有铸造性能良好、制造成本低、铸件质量容易控制等特点,使灰铸铁在高强度汽车结构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铸铁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亟需通过不断研究改进来制取高性能的铸铁。通过孕育变质处理及在铸铁中添加合金元素就是制取高性能铸铁的手段之一。本论文分别通过改变孕育剂种类、变质剂加入量及加入合金元素Mo来影响高强度灰铸铁的石墨、珠光体及初生奥氏体组织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灰铸铁的性能。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孕育剂对实验灰铸铁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切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孕育剂孕育处理的灰铸铁的石墨组织、珠光体组织和初生奥氏体组织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硅锆锰孕育剂孕育处理能够获得细小、弯曲的石墨组织,层片间距细小的基体珠光体,复杂网络框架结构的初生奥氏体,这使得灰铸铁的抗拉强度、基体显微硬度提高,力学性能提高。从提高力学性能上,四种孕育剂的效果从低到高为:硅锆铝孕育剂→75硅铁→硅锆孕育剂→硅锆锰孕育剂;根据切削抗力、刀具磨损面积、切削后工件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在切削加工性能方面,四种孕育剂的效果由差到好依次为:硅锆孕育剂→硅锆锰孕育剂→硅锆铝孕育剂→75硅铁。变质处理改变了初生奥氏体的生长过程,不仅使初生奥氏体的数量增加,还使初生奥氏体呈空间网络发展,空间网络状的初生奥氏体又会限制灰铸铁共晶转变的空间,使共晶团尺寸减小,为获得细小弯曲的石墨提供了前提。变质剂加入量越多,实验灰铸铁的片状石墨越细小、弯曲,基体珠光体的层片间距越小,初生奥氏体的网络框架结构越复杂,因此灰铸铁的力学性能越高。本论文研究得出,加入1.0wt.%JF-1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并加入0.25wt.%合金元素Mo时,实验灰铸铁的石墨组织变得更加弯曲细小,分布更均匀,珠光体片间距最小,力学性能最好。变质处理后使得灰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得到改善,且变质剂加入量越多,抗热疲劳性能越好。

张军涛[10](2014)在《Nb对缸体用灰铸铁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灰铸铁是一种传统的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减震性、导热性、铸造成型性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缸体生产中。灰铸铁最大的缺点是力学性能较差,例如强度低、脆性大等。因此,过去人们对灰铸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力学性能的提高上,常用的方法是孕育处理和添加合金元素。然而近年来,随着缸体用灰铸铁材料力学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发现其加工性能逐渐恶化,在自动车床和流水线上高速切削环境下,频繁的换刀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这一实际生产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Nb常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加入到钢中,以提高其强度和耐磨性。Nb添加到灰铸铁中会对其组织和性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选用相同量的RECaBa孕育剂孕育处理下,研究了不同Nb含量对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过程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布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分别对灰铸铁试样的抗拉强度、硬度、断面敏感性、组织均匀性等力学性能进行测量;采用动态信号应变仪配合八角环测量切削力的方法来测试灰铸铁的加工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灰铸铁试样的初生奥氏体枝晶、石墨、共晶团、珠光体、硬质相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组织和性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b含量的增加,灰铸铁中的初生奥氏体枝晶数量增加,枝晶臂间距减小,单位面积上的共晶团数量增加,石墨形貌由粗大的A型向细小均匀的A型再向弥散分布的D型转变,珠光体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其片间距减小。灰铸铁试样的抗拉强度随着Nb含量的增加逐渐提高,与未添加Nb的试样相比,添加0.15%和0.25%的Nb,试样抗拉强度分别提高28%和41%。随着Nb含量的增加,灰铸铁硬度逐渐增加,断面敏感性得到改善,表征组织均匀性的显微硬度标准差先减小后增大,添加0.15%Nb灰铸铁表现出最好的组织均匀性。随着Nb含量的增加,灰铸铁试样的切削力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同的Nb含量添加范围加工性能变化规律不同,Nb含量在0%-0.15%范围时,随着Nb含量的增加,切削力增加较慢,表征其切削稳定性的标准差减小,标准差的减小与其组织均匀性的改善密切相关;Nb含量在0.15%-0.25%范围时,随着Nb含量的增加,切削力增加较快,标准差也明显增加,标准差的增加与Nb硬质相的析出有关。RECaBa孕育剂孕育处理下,添加0.15%Nb的灰铸铁材料其石墨为细小均匀的A型石墨,石墨数量较多,抗拉强度达到315MPa,具有良好的断面敏感性和组织均匀性,Nb以固溶的方式存在于灰铸铁基体中,没有出现含Nb硬质相,基体组织均匀,切削稳定性好,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

二、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V型系列柴油发动机缸体整铸工艺及共线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发动机的发展与前景
    1.3 柴油发动机的国内外现状与问题
        1.3.1 国内外柴油发动机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2 国内外V型柴油发动机缸体的整铸生产技术现状与问题
        1.3.3 铸造生产的系列化和生产线现状
    1.4 计算机数值模拟在现代铸造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三个V型系列发动机的典型缸体共性和个性特征探究
    2.1 三种典型缸体与其主要参数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
        2.1.1 三个V型系列发动机典型缸体
        2.1.2 三种典型缸体主要尺寸参数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
    2.2 三种V型系列典型发动机缸体的结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
        2.2.1 缸体宏观特征共性与个性特征研究
        2.2.2 缸体功能模块共性与个性特征研究
    2.3 三种典型缸体的材质特征研究
    2.4 三种V型系列典型发动机缸体的性能要求、微观组织特征研究
        2.4.1 三种典型缸体的性能要求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
        2.4.2 三种典型缸体的微观组织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三种典型缸体共性特征的铸造工艺设计
    3.1 三种V型系列发动机缸体铸造工艺及共线生产技术难点
        3.1.1 铸造技术难点
        3.1.2 共线生产技术难点
        3.1.3 设计思路
    3.2 分型面设置和砂芯划分
        3.2.1 分型面的确定
        3.2.2 型芯划分方法
    3.3 V型发动机缸体的浇注系统设计
        3.3.1 浇注系统类型的确定
        3.3.2 浇注时间与浇注速度
        3.3.3 浇注系统各组元参数设计
        3.3.4 浇注系统三维建模
    3.4 V型发动机缸体的补缩系统设计
        3.4.1 冒口设置及尺寸设计
        3.4.2 冷铁设置及尺寸设计
        3.4.3 排气系统设计
    3.5 三种典型缸体的铸造工艺模拟与研究
        3.5.1 三种典型缸体的模拟参数设置
        3.5.2 充型过程研究
        3.5.3 凝固过程研究
        3.5.4 缩孔缩松缺陷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三种V型典型发动机缸体实际生产与质量检测
    4.1 三种典型缸体的造型制芯过程生产控制
        4.1.1 型砂选用与制备
        4.1.2 造型制芯过程
        4.1.3 组芯合箱过程
    4.2 三种典型缸体的熔炼过程生产控制
        4.2.1 原材料使用
        4.2.2 温度控制
        4.2.3 成分控制
        4.2.4 孕育处理
        4.2.5 球化处理
        4.2.6 熔炼过程控制总结
    4.3 热处理方法
    4.4 铸件质量检测
        4.4.1 铸件表面检测
        4.4.2 成分检测
        4.4.3 铸件性能检测
        4.4.4 铸件附铸试样金相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V型系列缸体的质量控制与共线生产
    5.1 常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5.1.1 缩松缩孔缺陷分析
        5.1.2 气孔缺陷分析
        5.1.3 裂纹缺陷分析
    5.2 V型系列柴油发动机缸体规模化共线生产
        5.2.1 造型制芯、组芯合箱的共线生产
        5.2.2 熔炼浇注过程和落砂处理的共线生产
        5.2.3 三个系列V型柴油发动机缸体的规模化共线生产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2)汽缸体的激光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汽缸体的失效及修复
        1.2.1 汽缸体的失效形式与原因
        1.2.2 汽缸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3 孕育处理及应用
        1.3.1 孕育理论
        1.3.2 孕育剂的种类与孕育剂的衰退
    1.4 激光技术与孕育剂的结合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与填芯材料
        2.1.2 熔覆材料
    2.2 实验方案设计
    2.3 试样与涂层的制备
    2.4 组织分析与性能测试
        2.4.1 微观组织的分析
        2.4.2 物相分析
        2.4.3 晶粒度的测量
        2.4.4 显微硬度的测量
        2.4.5 拉伸实验
        2.4.6 密封性实验
第3章 激光修复方法对不同尺寸孔洞的修复性研究
    3.1 引言
    3.2 激光熔凝修复孔洞
        3.2.1 激光熔凝修复孔洞的过程分析
        3.2.2 正交实验的设计
        3.2.3 各个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
        3.2.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2.5 组织分析与密封性检测
        3.2.6 激光熔凝修复参数与孔洞尺寸的拟合性研究
    3.3 激光填芯修复孔洞
        3.3.1 激光填芯修复方法的选择
        3.3.2 实验设计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3.4 组织分析与密封性检测
    3.4 激光增材修复孔洞
        3.4.1 激光增材修复方法的选择
        3.4.2 实验设计
        3.4.3 激光增材修复孔洞的过程分析与密封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孕育剂在激光增材修复方法上的应用
    4.1 引言
    4.2 试样形貌与显微组织
        4.2.1 试样形貌分析
        4.2.2 试样物相分析
        4.2.3 试样组织分析
    4.3 孕育剂对修复区的特征影响
        4.3.1 孕育剂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4.3.2 孕育剂对碳化物的影响
    4.4 孕育剂对硬度的影响
    4.5 试样拉伸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阶段发表文章
致谢

(3)汽车缸体缸盖高强度灰铸铁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高强度灰铸铁的组织
3. 调整化学成分
4. 孕育处理
5. 熔炼工艺
6. 展望

(4)大型柴油机缸体类铸件表面硬度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选题方向
    1.2 灰铸铁柴油机缸体材料
    1.3 灰铸铁基体组织以及合金元素对缸体各部位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1.3.1 国内外对缸体缸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6种片状石墨在灰铸铁中分布形态
        1.3.3 片状石墨的石墨长度分级
        1.3.4 灰铸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1.3.5 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1.3.6 合金元素在灰铸铁中的作用
        1.3.7 S含量的影响作用
    1.4 辅助添加剂的影响
        1.4.1 碳化硅作用机理
        1.4.2 增碳剂对于铸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1.5 孕育处理
        1.5.1 孕育的作用
        1.5.2 孕育剂的种类对铸件的影响
        1.5.3 孕育方法对铸件的影响
    1.6 Z6170缸体简介
    1.7 Z6170缸体材质要求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及工艺条件
    2.1 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
    2.2 熔炼原辅材料
    2.3 实验方案
        2.3.1 熔炼工艺
        2.3.2 中频感应电炉熔炼
        2.3.3 试样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碳剂及碳化硅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3.1 实验条件及使用材料参数
        3.1.1 增碳剂的选择
        3.1.2 过热温度与增碳剂吸收率的关系
        3.1.3 碳化硅的选择
    3.2 铸铁熔炼时碳与硅含量的配比
        3.2.1 电炉铁液的不良特性
        3.2.2 碳量的调节
        3.2.3 硅量的调节
    3.3 增碳剂、碳化硅的不同加入量对铸件显微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实验方案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金相分析
        3.5.2 力学性能及硬度差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n含量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金相分析
        4.2.2 缸体的力学性能及缸体表面硬度均匀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孕育工艺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5.1 实验条件及使用材料参数
        5.1.1 不同种类孕育剂
        5.1.2 不同孕育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金相分析
        5.2.2 力学性能分析
        5.2.3 硬度均匀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型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其对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钛及钛合金概述
        1.1.1 钛的基本性质
        1.1.2 钛合金的分类及特点
        1.1.3 钛合金的应用现状
    1.2 钛合金的强化方法
        1.2.1 固溶强化
        1.2.2 细晶强化
        1.2.3 形变强化
        1.2.4 第二相强化
    1.3 钛合金孕育剂的研究
        1.3.1 孕育细化技术发展
        1.3.2 钛合金用孕育剂研究现状
    1.4 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1.4.1 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1.4.2 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5 钛合金的熔炼技术
        1.5.1 真空电弧熔炼技术
        1.5.2 冷床熔炼技术
        1.5.3 真空感应熔炼技术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原材料
        2.1.2 孕育剂原材料
        2.1.3 腐蚀剂
    2.2 实验设备
        2.2.1 材料制备、加工所用仪器设备
        2.2.2 材料组织观察、物相分析等所用仪器设备
        2.2.3 材料机械性能测试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的工艺流程
        2.3.2 孕育剂的制备
        2.3.3 钛合金的熔炼及变质细化处理
        2.3.4 组织观察与物相分析
        2.3.5 力学性能检测
第三章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微观组织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设计
        3.2.2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
    3.3 Ti-Si中间合金的研究
        3.3.1 Ti-8.5wt.%Si共晶合金的物相与微观组织分析
        3.3.2 Ti-8wt.%Si亚共晶合金的物相与微观组织分析
        3.3.3 Ti-9wt.%Si过共晶合金的物相与微观组织分析
    3.4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研究
        3.4.1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宏观形貌
        3.4.2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物相分析
        3.4.3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的微观组织分析
        3.4.4 原位Ti_5Si_3/Ti复合孕育剂中胞状组织的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TiB+TiC)/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微观组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原位(TiB+TiC)/Ti复合孕育剂的设计
        4.2.2 原位(TiB+TiC)/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
    4.3 Ti-B-C中间合金的研究
        4.3.1 Ti-B-C中间合金的物相分析
        4.3.2 Ti-B-C中间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形成机理分析
    4.4 原位(TiB+TiC)/Ti薄带复合孕育剂的研究
        4.4.1 原位(TiB+TiC) /Ti薄带复合孕育剂的宏观形貌
        4.4.2 原位(TiB+TiC) /Ti薄带复合孕育剂的物相分析
        4.4.3 原位(TiB+TiC) /Ti薄带复合孕育剂的微观组织及形成机理分析
    4.5 原位(TiB+TiC)/Ti粉末复合孕育剂的研究
        4.5.1 原位(TiB+TiC) /Ti粉末复合孕育剂的物相分析
        4.5.2 原位(TiB+TiC) /Ti粉末复合孕育剂的微观组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微观组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的设计
        5.2.2 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的制备
    5.3 Ti-B-N中间合金的研究
        5.3.1 Ti-B-N中间合金的物相分析
        5.3.2 Ti-B-N中间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形成机理分析
    5.4 原位(TiB+TiN)/Ti复合孕育剂的研究
        5.4.1 原位(TiB+TiN) /Ti复合孕育剂的物相分析
        5.4.2 原位(TiB+TiN) /Ti复合孕育剂的微观组织及形成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的细化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3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的细化效果研究
        6.3.1 不同成分的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的细化效果
        6.3.2 不同含量的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的细化效果
    6.4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Ti6Al4V合金的细化效果研究
        6.4.1 不同成分的新型复合孕育剂对Ti6Al4V合金的细化效果
        6.4.2 不同含量的新型复合孕育剂对Ti6Al4V合金的细化效果
    6.5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的细化机理分析
        6.5.1 尺寸因素
        6.5.2 界面因素
        6.5.3 匀质形核
        6.5.4 异质形核
        6.5.5 成分过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的强化效果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
    7.3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硬度的影响
        7.3.1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硬度的影响
        7.3.2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Ti6Al4V合金硬度的影响
    7.4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7.4.1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纯钛拉伸性能的影响
        7.4.2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Ti6Al4V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7.4.3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的强化机理分析
        7.4.4 新型复合孕育剂强化钛合金与原位增强钛合金拉伸性能对比
    7.5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7.6 新型复合孕育剂对钛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6)合金元素与蠕化剂含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蠕墨铸铁的性能
    1.3 蠕墨铸铁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蠕墨铸铁的化学成分
        1.4.2 蠕化剂与蠕化处理
        1.4.3 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
    1.5 课题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试验过程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合金元素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
        2.1.2 研究蠕化剂含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
    2.2 试验方法
        2.2.1 熔炼与浇注
        2.2.2 试样制取
        2.2.3 测量凝固温度曲线
        2.2.4 目标温度液淬试样
    2.3 分析方法
        2.3.1 金相组织分析
        2.3.2 石墨特征参数分析
        2.3.3 SEM分析
        2.3.4 TEM分析
        2.3.5 石墨三维形貌分析
        2.3.6 电子探针分析
3 合金元素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
    3.1 合金元素对蠕墨铸铁热分析曲线的影响
    3.2 合金元素对蠕墨铸铁共晶组织转变的影响
    3.3 合金元素对蠕虫状石墨特征参数的影响
    3.4 合金元素对蠕墨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3.5 蠕虫状石墨的三维形貌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蠕化剂加入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
    4.1 蠕化剂加入量对蠕墨铸铁热分析曲线的影响
    4.2 蠕化剂加入量对蠕墨铸铁共晶组织转变的影响
    4.3 片状石墨的三维形貌特征
    4.4 蠕虫状石墨的蠕化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蠕虫状石墨的形核机制与生长动力学
    5.1 蠕虫状石墨的形核机制
    5.2 蠕虫状石墨的形核动力学
    5.3 蠕虫状石墨的结晶动力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孕育剂导致缸体表面异常锈斑的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孕育剂检测及分析
    1.1 化学成分分析
    1.2 颗粒尺寸测量
    1.3 金相显微观察
    1.4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2 检测结果讨论
3 防止缸体表面异常锈斑的措施探讨
4 结论

(8)发动机缸体用高强度灰铸铁切削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
    1.3 切削加工性能测定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用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2.2 不同孕育处理的灰铸铁切削力对比
    2.3 不同孕育处理的灰铸铁对刀具的磨损
    2.4 分析与讨论
3 结论

(9)HT350高强度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强化高强度灰铸铁组织的途径
        1.3.1 优化碳当量与硅碳比
        1.3.2 调节 Mn 和 S 的含量
        1.3.3 合金化
    1.4 孕育处理
        1.4.1 孕育剂的分类
        1.4.2 孕育剂的选择
        1.4.3 孕育处理对高强度灰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初生奥氏体枝晶研究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2.1.1 实验方案
        2.1.2 技术路线
    2.2 检测仪器及方法
        2.2.1 组织检测及分析
        2.2.2 力学性能检测
        2.2.3 切削加工性能检测
        2.2.4 热疲劳性能检测
第三章 孕育处理对 HT350 高强度灰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3.1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组织的影响
        3.1.1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石墨组织的影响
        3.1.2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3.1.3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初生奥氏体组织的影响
    3.2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3.4 孕育处理对实验灰铸铁车削加工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4.1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组织的影响
        4.1.1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石墨组织的影响
        4.1.2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4.1.3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初生奥氏体组织的影响
    4.2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抗拉强度的影响
        4.2.2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硬度的影响
    4.3 变质剂加入量对高强度灰铸铁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5.1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组织的影响
        5.1.1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石墨组织的影响
        5.1.2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5.1.3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初生奥氏体组织的影响
    5.2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合金元素 MO 对高强度灰铸铁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Nb对缸体用灰铸铁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灰铸铁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1.2.1 化学成分对灰铸铁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2.2 孕育处理对灰铸铁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灰铸铁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因素
        1.3.1 化学成分与组织对灰铸铁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1.3.2 铸造工艺对灰铸铁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1.3.3 内应力对灰铸铁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1.4 Nb对钢和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4.1 Nb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4.2 Nb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5 灰铸铁材料加工性能的常用评价方法
        1.5.1 刀具磨损测量法
        1.5.2 切削热测量法
        1.5.3 切削力测量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用灰铸铁试样的制备
        2.1.1 灰铸铁试样基础化学成分设计
        2.1.2 试验用原材料
        2.1.3 孕育剂的选择和Nb的加入量
        2.1.4 试验用灰铸铁的熔炼
    2.2 试验方法
        2.2.1 力学性能测定
        2.2.2 加工性能测定
    2.3 灰铸铁试样的组织观察
        2.3.1 石墨
        2.3.2 共晶团
        2.3.3 初生奥氏体枝晶
        2.3.4 基体组织和夹杂物
第3章 Nb含量对灰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Nb含量对灰铸铁初生奥氏体枝晶组织的影响
    3.2 Nb含量对灰铸铁共晶团组织的影响
    3.3 Nb含量对灰铸铁石墨组织的影响
    3.4 Nb含量对灰铸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3.5 Nb含量对灰铸铁珠光体片间距的影响
    3.6 Nb含量对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Nb含量对灰铸铁切削加工性能性能的影响
    4.1 Nb含量对灰铸铁切削力的影响
    4.2 Nb含量对灰铸铁切削稳定性的影响
    4.3 灰铸铁中析出NbC化合物的热力学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V型系列柴油发动机缸体整铸工艺及共线生产技术研究[D]. 邱代. 四川大学, 2021(02)
  • [2]汽缸体的激光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D]. 汪忠杞. 吉林大学, 2019(11)
  • [3]汽车缸体缸盖高强度灰铸铁材料研究进展[J]. 金通,曹琴,王林.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8(09)
  • [4]大型柴油机缸体类铸件表面硬度均匀性研究[D]. 李兆军. 山东大学, 2018(01)
  • [5]新型复合孕育剂的制备及其对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李诺.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合金元素与蠕化剂含量对蠕墨铸铁凝固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金炜. 西安工业大学, 2017(02)
  • [7]孕育剂导致缸体表面异常锈斑的机理探讨[J]. 赵小军,谢正茂,兰乔,苏颖,刘尚春,徐光辉. 热加工工艺, 2016(17)
  • [8]发动机缸体用高强度灰铸铁切削加工性能研究[J]. 王宇飞,任凤章,黄胜操. 铸造, 2015(01)
  • [9]HT350高强度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 杭新. 吉林大学, 2014(10)
  • [10]Nb对缸体用灰铸铁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张军涛.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