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首位,针对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机制的肱骨髁上骨折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治疗的文献进行总结概括,从肱骨髁上骨折的定义、常见并发症、分型以及不同的治疗手段等方面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准确的阐述,为临床治疗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案。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分型;并发症;进展。
1前言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骨折,占肘部骨折首位,其中伸直型骨折最多[1]。主要表现为肘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肘关节上方压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等[2]。针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损伤,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主要对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及并发症进行阐述。
2正文
2.1肱骨髁上骨折的定义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cm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的骨折。由此可见局部解剖在儿童髁上骨折的产生中是一个主要因素。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
2.2肱骨髁上骨折常见并发症
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神经损伤发生率占骨折的3%—22%。其中正中神经损伤较多见,主要与正中神经的走形及解剖位置有关。
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发生率一般为0.5%或更少见。Wolkmann缺血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当机体受伤,如果患肢包扎时绷带过紧,会导致动脉血流受阻,当患肢缺血达到6小时便会出现肌肉组织的坏死,紧接着造成患肢肌肉挛缩并引起肢体功能的严重病变。
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30%—60%。肘内翻畸形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及肘部各肌力不平衡发育而对儿童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骨化性肌炎:目前对于骨化性肌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反复的复位及手术创伤所致,但对骨化性肌炎的处理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3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理不同进行分类:
伸直型:伸直型骨折占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绝大部分。发生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人数约占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总数的98%。
屈曲型:骨折远端也可同时发生尺偏、桡偏及旋转移位。本型骨折较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4]。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类:
GartlandI型:骨折端无移位;GartlandII型:骨折端移位,但骨皮质仍相连;GartlandIII型:骨折断端移位且完全分离[5]。Leitch把多方向极度不稳定的肱骨髁上骨折定义为GartlandⅣ骨折。
2.4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
2.4.1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手法整复外固定术主要用于骨折端肿胀不严重的GartlandI型骨折和部分GartlandII型骨折,但当出现GartlandIII骨折或严重II型塌陷型骨折时,手法复位效果较差,容易发生再次移位。
尺骨鹰嘴牵引治疗:尺骨鹰嘴牵引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准确的把握牵引的进针点(进针点的确定:以尺骨鹰嘴顶点远侧2-3cm,尺骨嵴两侧旁开1-1.5cm处为进针点,尺侧进针点偏前,桡侧进针点偏后,牵引针与冠状面呈10-15度。)在肿胀消除后,尽可能保证复位一次成功,然后采用肱骨髁上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并根据不同患儿的身体情况和骨折病情来调整不同的牵引角度和重量。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闭合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都是需要在全麻下,先对患儿的伤肢进行手法复位,在C臂确认复位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再进行克氏针的固定。
2.4.2手术治疗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指征:当多次尝试手法复位失败,并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或骨折为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入路主要分: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后侧正中入路等。其中前外侧入路又可分为传统外侧入路和改良外侧入路。总之,临床上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入路选择,还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而不是盲目的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增多以及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发病率,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在GartlandII型特别是GartlandIII型出现手法或闭合复位难以处理时,应尽早选择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样对于减少儿童损伤后的并发症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目前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不同的治疗手段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临床上应该根据每个不同患儿伤肢的骨折移位程度、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程度、有无神经血管损伤、是否伴开放性损伤以及不同的骨折分型等因素多方面考虑,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该患儿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周高龙,肖延华.手法治疗严重移位的伸直型舷骨骼上骨折[J].中国骨伤,2007,20(7):497.
[2]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24.
[3]陈锐,谢辉,冯芳,段智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临床研究,2011,3(13):113-114.
[4]黎万友,王煜,何本祥.运动骨创伤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5]GartlandJJ.Managementofsupracondylarfracturesofthehumerusinchildren[J].SurgGyneo1Obstet,1959,109(2):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