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信论文-冯翔

吴忠信论文-冯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吴忠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西藏,吴忠信,坐床,外国媒体

吴忠信论文文献综述

冯翔[1](2017)在《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吴忠信作为中央政府大员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仪式,成功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宣示了中国在藏的主权,其中波折与博弈,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学界对此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内视角的吴忠信主持典礼的意义上,而对于外部世界的报道和影响,则着墨不多。利用立场各异的多家外国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辅以中英两国档案,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其中,诸多外国媒体对吴忠信主持达赖坐床的报道,不仅成为反驳贝尔、古德等侵藏官员之流的客观证据,更是向全世界传递和宣示中国在藏主权的有力武器,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成慧慧[2](2017)在《从黄慕松、吴忠信入藏看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政府先后派遣贡觉仲尼、刘曼卿入藏,改善加强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十叁世达赖喇嘛圆寂,国民政府派黄慕松为致祭专使入藏;随后,国民政府派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两人入藏,恢复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官员在藏的活动,客观地探讨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5期)

叶小琴[3](2015)在《论吴忠信对刘曼卿使藏的评价及其缘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前往西藏的"女特使",刘曼卿对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恢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以戴传贤为代表的民国名人曾给予很高评价,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却作出了不算太高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表层缘由在于其"传统思想浓厚",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其欲借由此事,表达对戴传贤的一些不满,同时隐约传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夏军[4](2013)在《吴忠信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一文中研究指出1933年12月17日,十叁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萨圆寂。1938年9月,西藏驻京办事处向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呈报了叁个转世灵童的寻找情况,并请中央政府允许在青海塔尔寺以东湟中县寻获的灵童入藏。1938年12月12日,西藏地方政府以叁灵儿将举行掣签典礼之事,电请中央政府派员参加。十叁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和十四世达赖的坐床典礼,事关国家主权,(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期刊2013年07期)

丁剑[5](2011)在《说开南京城门,奠基民国》一文中研究指出"要叛叛到底,肝胆迎新朝"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党羽在扬州抓到一个革命党人杨卓霖。    杨卓霖是负责革命党人联络的,当时,清军第十八协叁十六标一营驻扎在扬州,杨卓霖来扬州要找谁?    审讯时杨卓霖振振有词,视死如归,后被绞死于南京东市场。在(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1-10-10)

刘肃勇[6](2011)在《吴忠信为蒋介石看家抚养义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忠信,号礼卿,合肥市北乡吴店人,1884年3月生于富贵的书香人家,幼年父母早亡,在兄嫂抚育下长大成人。十岁入私塾读书。1900年,十七岁的吴忠信离家去南京,考入江南将备学堂。五年后以优秀成绩毕业,得破格任命为清末新军的营长,步入军旅。(本文来源于《名人传记(上半月)》期刊2011年05期)

鲍丽达[7](2009)在《吴忠信与近代藏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中央便不断的致力于恢复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旧有关系,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1936年—1944年这一阶段,吴忠信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来处理当时比较棘手的蒙藏事务,边疆事务一直以来都不被人看好,一是边疆问题复杂难见成效,取得政绩,且没有什么经济收益,可以说是个清水衙门,很多人都不愿去做,也没有能力去做。而当时边疆问题亟待解决,国民政府对此慎重考虑人选,让做过两省委主席的吴忠信来担此重任,一方面表现出国民政府对蒙藏问题比以往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吴忠信的个人才能的肯定。而吴忠信上任后,对蒙、藏事务的极其重视,且针对症结进行调整,积极开展工作,亲力亲为,尤其是在处理西藏问题上,每当藏事处将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电文送来后,他都仔细阅读,斟酌处理。遂使该委员会绩效日着,冷门变热门。在他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促成了几件关系中央主权的大事,第一、改善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在其任职期间,主持设置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召集西藏代表出席历届全国性会议,加强了同西藏地方的政治联系,始终坚持了中央对西藏的主权;第二、吴忠信亲自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仪式,坚持了中央在达赖转世事宜上的基本权利;第叁、通过对藏族佛教信仰的尊重和对佛教上层的优礼、扶持,争取了僧侣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藏内部离心势力的发展壮大;第四、制定或修正了一系列中央政府关于西藏事务的法令法规,改善了当时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本文以吴忠信为核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当时,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吴忠信作为国民政府治边机构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不仅是中央政府涉藏事务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对藏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吴忠信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至于如何产生影响,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这是需要本文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吴忠信在处理了一系列的涉藏事务之后,对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改善有何成果,也是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吴忠信日记和他对西藏风土民情的记录《西藏纪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反映出吴本人对西藏的态度和解决西藏事务的思路,另一方面从他的纪程和日记中能够反映出西藏当事各方面的状况以及西藏各层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态度,这些记录和想法对中央政府制定治边政策提供借鉴。因此,可以说吴忠信是当时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关键性核心人物,对吴忠信本人以及其与近代藏事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9-05-01)

黄凌燕[8](2008)在《吴忠信主政新疆时期的经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忠信主政新疆十八个月,正是叁区革命如火如荼的阶段。面对连天烽火、动荡的局势及由此而连带的经济混乱,吴氏采取了诸如抑制通货、稳定物价、培育税源、开源节流等经济措施。本文试分析吴忠信主政新疆时期的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及其结果。(本文来源于《新疆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任欢[9](2008)在《吴忠信禾家世界努力填补该市家装材料市场空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任 欢)11月15日,吴忠市信禾家世界建材装饰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生日”,同时,信禾灯具生活馆也隆重开业了。回首一年来,信禾百盛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继民和他的34名员工,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开拓,在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本文来源于《华兴时报》期刊2008-11-17)

于晓斯[10](2008)在《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忠信是国民党政权的高层人物,本文对其一生作了简述,值得一读。(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08年02期)

吴忠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国民政府先后派遣贡觉仲尼、刘曼卿入藏,改善加强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十叁世达赖喇嘛圆寂,国民政府派黄慕松为致祭专使入藏;随后,国民政府派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两人入藏,恢复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官员在藏的活动,客观地探讨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忠信论文参考文献

[1].冯翔.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J].西藏研究.2017

[2].成慧慧.从黄慕松、吴忠信入藏看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变化[J].山西青年.2017

[3].叶小琴.论吴忠信对刘曼卿使藏的评价及其缘由[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夏军.吴忠信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J].中国档案.2013

[5].丁剑.说开南京城门,奠基民国[N].人民政协报.2011

[6].刘肃勇.吴忠信为蒋介石看家抚养义子[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

[7].鲍丽达.吴忠信与近代藏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9

[8].黄凌燕.吴忠信主政新疆时期的经济政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

[9].,任欢.吴忠信禾家世界努力填补该市家装材料市场空白[N].华兴时报.2008

[10].于晓斯.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J].文史天地.2008

标签:;  ;  ;  ;  

吴忠信论文-冯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