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地图;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有“问题”: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疑问等。专家研究发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大约要问4-5个问题。问题不仅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出的问题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把提问归结为简单的事实性提问或课堂练习,以致教学过程往往因无效提问而陷入窘境,同时也会导致学生思维发展的表面化和局限性,进而对学生初步形成的认知思维地图造成混淆。
思维是从提问开始的。如何通过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提出问题的分类
课堂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学术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和生活性问题。学术性问题的结构良好,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在书本范围内。情境性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和运用,提出此类问题绝不是随意盲目能够做到的,需要事先查阅资料。生活性问题则更贴近生活、更真实,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为有效,但生活性问题的教学需要耗费师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这类问题的教学不适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
二、化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1.提问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讲到兴起的地方随时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让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这种随意的提问既反映出教师没有认真贮存和提炼语言,也淡化了一节课的重难点突破策略,只关注了好学生,忽略了对后进生的了解,课堂效率不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问题是否有意义,直接决定了学生一节课是否有收获,也决定了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地图如何构建、能否构建。
2.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但是没有创造出鼓励学生提出自身见解的氛围,没有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缺乏提问方法的指导。有的教师在探究教学的时候,只一味强调“讨论”,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热闹闹,提问也仅仅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低层次水平上,实际上让教学处于松散无度的状态。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分配好难易梯度,兼顾全班学生
教师是“职业提问家”,但是提问要顾全大局。这主要说的是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改变同一问题的提问方式。比如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多提出“定义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种学术性的问题;针对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就可以用“你认为区别是什么”“你认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好的问题如同为学生铺就了合适的台阶,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既有获得成果的喜悦,又能帮助他们绘制适合自己的化学思维地图。
2.把握提问的时机,问题要有针对性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频率。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频率下提出的问题,更会让学生积极思考、铭记在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准时机,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时提问,可以运用提示、追问、催促、评论、重述、沉默、强化等不同的方式,使提问不机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做出的实验现象,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之类的问题,就是锦上添花的好策略,既让学生思考的兴趣高涨,也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实施。在这样恰到好处的问答过程中,学生的心情从迷惑到惊喜再到最后的激动,掌握的知识自然很牢固,教师也在问答过程中帮助他们绘制了属于他们的化学思维地图。
3.及时评价,真诚鼓励
对反应敏捷的学生,重点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语言组织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多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即使他们没有回答上问题而在课堂上造成了“冷场”,也要再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重新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助他们过渡思维,分解难题;对中等生要关注他们的思维习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闪光点,多关注他们极其微小的进步。教师的真诚鼓励,是这些学生绘制脑海中思维地图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自信成功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有效的课堂提问会赋予课堂生命,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提问同时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化学思维地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六中学7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