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斥论文-王梦怡,彭华民

城市排斥论文-王梦怡,彭华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利排斥,地域,户籍身份,城市困境儿童

城市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怡,彭华民[1](2019)在《地域与户籍身份: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排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和福利权实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问题依然严峻,福利排斥仍然存在,导致制度实施的目标难以达成。以江苏省4个试点城市为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从福利排斥角度分析目前儿童福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城市困境儿童福利实践问题主要是集中于地域和户籍身份两个向度上的福利排斥问题,而导致其福利排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福利提供领域存在的"差序格局"。因此,实行统一的"社会身份"标准进行福利提供、缩小平衡地方间儿童福利提供差距,是摆脱福利排斥、减少儿童福利问题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邵任薇,陈绮珊[2](2019)在《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体系,对原住区居民因城市更新而遭遇到的来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维度的各类社会排斥风险进行了重要性排序,揭示了因城市更新引发的各类社会排斥风险对原住区居民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因城市更新引发的空间变化对原住区居民产生的社会排斥风险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市场排斥和政治排斥;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政治参与质量低及主观政治参与意识弱等问题,是因城市更新引发的社会排斥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基于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防范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07期)

逯浩奋,梅畅,向安强[3](2019)在《城乡流动、社会排斥与城市包容:珠叁角代耕农的社会情绪及化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珠叁角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其主要分布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为珠叁角城乡经济发展有历史贡献,却因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沦为具有"双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区域性问题。城市问题俨然已逐步上升为事关城市区域联动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城乡流动、城乡排斥、城乡融合、城市包容等诸多议题愈来愈被纳入城市管理研究之中。代耕农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与城市化有着密切关联,代耕农贬抑的社会情绪反过来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又有着巨大不良影响,代耕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从代耕农与城市互动视角,探讨代耕农社会情绪的产生逻辑,分析代耕农社会情绪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代耕农社会情绪的化解策略。(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陈亮[4](2019)在《城市群区域治理的“边界排斥”困境及跨界联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区域公共事务具有边界模糊化、问题棘手化、主体多元化、关系网络化的特征。从城市群区域治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空间边界排斥、治理组织边界排斥、部门边界排斥等多重困境是我们在推动城市群区域治理跨界合作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跨界治理网络是一种跨区域、组织、部门的无缝隙治理模式,通过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体等共同参与,探索跨区域治理机制、跨组织治理机制、跨部门治理机制等"叁位一体"的跨界联动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当前城市群区域治理的"边界排斥"困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9年01期)

白云,刘广民[5](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的金融排斥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过程中,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逐渐在城市立足并创新立业,在金融资源稀缺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保证农民工这一特殊城市主体依法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创业机会,并公平地参与金融机构创业信贷资金的分配,不仅涉及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邦辉,马菁[6](2019)在《城市扩张、社会排斥与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力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市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为满足更多人口的居住要求,城市扩张不断加剧,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在经济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也相伴而生,其结果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难度日益增加。文章通过对低收入群体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职住分离型"与"职住一体型"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困难存在不同的解释机制,公共交通供给不平衡与收入水平过低是限制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活配套设施稀缺与封闭社区的隔离也对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政府应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出行现状,增加基于公民体验的城市规划,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Chun-Yi,Sum,李涛[7](2018)在《将排斥作为城市政策:荷兰《城市问题非常措施法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荷兰政府在2006年出台了《城市问题非常措施法案》以推动地方更新工作。该法案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阻止特定的贫困家庭群体搬入指定的街区。更具体而言,该法案允许地方政府拒绝向在大都市区居住不到六年的人以及未通过工作、养老金或学生贷款获得收入的人发放居住许可证。这项政策基于的思路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流入能暂时缓解公共服务需求,并使得街区在人口上"平衡"或"具有社会混合性",从而改善宜居程度。本研究审视了该方案2006至2013年间对鹿特丹造成的社会空间影响。虽然该法案带来了社会—人口的变化,但指定区域的生活环境状况似乎在恶化而非改善。我们的研究表明,这项政策限制了被排斥群体的权利,同时又没有证据表明改善了街区的安全性或宜居程度。本文最后反思了该法案对更大范围的欧洲国家治理和城市政策变革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城乡规划》期刊2018年04期)

刘伟,余艳琳[8](2018)在《“同化融合”还是“多元一体”:浅论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对城市族群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这一对深刻影响城市族群关系的变量,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劳动力中并没有影响力的先后之分。这一方面表明城市各族群间的融合并非单向度的过程,而是多元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则回答了"同化融合"与"多元一体"这一对具有论争意义的研究范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本文的样本中,"多元一体"范式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同化融合"所假设的同化"顺次",并未明显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期刊2018年03期)

李海宝[9](2017)在《城市发展不应排斥报刊亭》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邮政报刊亭曾经作为精神文明的标志,作为老百姓购买报刊和书籍的重要场所而遍布城市的角落,但近年来,报刊亭在我国城市的规划、发展中不断被拆除,数量大大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报》期刊2017-10-14)

江波[10](2017)在《社会排斥对城市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流动儿童的个体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儿童,在生活和学业各方面将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认为,社会排斥会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体信念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在两者间起中介调节的作用。本文运用问卷法,对流动儿童群体进行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相比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明显较高;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表现在匿名的和利他的两项上。不同性别的流动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有显着差异,且女性在所有项目中均高于男性;流动儿童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显着低于非流动儿童,表现在社会公正和同辈公正两项上。在性别维度上,男性在除了自然公正外的所有维度中得分均高于女性;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和公正世界信念分别有密切关系。公正世界信念是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中的中介变量,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影响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公正世界信念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必须减少其知觉到的社会排斥,并帮助其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9-01)

城市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体系,对原住区居民因城市更新而遭遇到的来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维度的各类社会排斥风险进行了重要性排序,揭示了因城市更新引发的各类社会排斥风险对原住区居民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因城市更新引发的空间变化对原住区居民产生的社会排斥风险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市场排斥和政治排斥;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政治参与质量低及主观政治参与意识弱等问题,是因城市更新引发的社会排斥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基于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防范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怡,彭华民.地域与户籍身份: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排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邵任薇,陈绮珊.城市更新社会排斥风险评估[J].城市问题.2019

[3].逯浩奋,梅畅,向安强.城乡流动、社会排斥与城市包容:珠叁角代耕农的社会情绪及化解策略[J].古今农业.2019

[4].陈亮.城市群区域治理的“边界排斥”困境及跨界联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

[5].白云,刘广民.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的金融排斥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6].张邦辉,马菁.城市扩张、社会排斥与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差异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Chun-Yi,Sum,李涛.将排斥作为城市政策:荷兰《城市问题非常措施法案》[J].城乡规划.2018

[8].刘伟,余艳琳.“同化融合”还是“多元一体”:浅论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对城市族群关系的影响[J].中国西部.2018

[9].李海宝.城市发展不应排斥报刊亭[N].中国邮政报.2017

[10].江波.社会排斥对城市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城市排斥论文-王梦怡,彭华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