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渴望无“枪”的年代(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音[1](2021)在《淄博鱼盘“鱼”的形象符号溯源和动画应用》文中指出
罗海艳[2](2021)在《《忧虑:焦虑和抑郁的起源》(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荣[3](2020)在《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帝国的男性气概——以《所罗门王的宝藏》为例》文中指出在政治、经济、性别变化的压力下,十九世纪晚期人们所期待的男性气概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男性气概被与帝国的存亡联系起来。这种变迁在英国作家赖德·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中有着明显体现。男人们在帝国的边疆摒弃了理性克制的绅士观,挣脱文明的枷锁,尽情杀戮,在同性社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男性气概,沟通过去与现在、自我与超我、自我与他者之间关于男性气概的本质认同。这种野蛮的男性气概既迎合了帝国扩张的欲望,又跨越了种族与文化的界限,暴露出男性气概与殖民主义之间既支持又对抗的复杂关系。
龙潜[4](2020)在《20世纪后期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考察》文中指出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中的反常主题是情感匮乏时代的兴奋剂,它满足了潜意识中不可名状的渴求,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后现代主义把曾经秘而不宣的东西变成大众财产和公开为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潮流以解放、冲动、自由以及诸如此类的名义猛烈冲击社会价值观,当心理焦灼取代了负罪感时,一个享乐盛行的时代就找到了与自己相应的心理疗法。20世纪后期的文化中具有一种新的历史蕴含: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期中国都市涌动的怀旧情调是一种时尚的不无优雅的市井之声。这种怀旧的表象成为一种魅人的商品包装和消费文化,是一种与世界的接轨和应用。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不是个人的和无意识的,它是在人类集体的需求中由集体共同创造出来的,暴露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匮乏。
向天一[5](2020)在《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言小说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既呈现在小说的外在形态上,一方面莫言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进行音乐形式的创作与小说音乐性的书写,另一方面莫言用音乐的戏曲腔调进行小说音乐性书写的借鉴与摹仿;同时,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在结构中,莫言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折射到小说结构的曲式呈现。就此,本论文以莫言部分具备音乐性特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莫言的个人音乐观为研究依据,以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主要理论背景,试图透过跨艺术的视角从“小传统”——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戏曲音乐语言到“大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对莫言小说与音乐之间发生的微妙关系进行新的解读,对音乐与情感进行深层剖析。莫言是一位“用耳朵阅读”的小说家,音乐自然成为莫言生活与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亦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中音乐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自然声响”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一种音乐形式。笔者先对莫言熟知的故乡高密自然声响进行外围梳理,认识到故乡的部分自然声响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对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而后进入到具体的小说文本研究之中,揭示出四种主要自然声响——“洪水声”、“马声”、“植物(高粱)声”与“蛙声”在文本中具备的外在音乐“表情”性特质,诠释出莫言如何用文学的叙述腔调(语言)对自然声响进行二次创作与音乐书写。为了凸显莫言音乐书写的独特性与独创性,笔者通过反复的文本细读,对这四种自然声响进行音乐性特质的深入发掘,初探到自然声响在文本中呈现出“标题音乐”与“自然乐声”(语言诗化)的特殊表现力,极大地增添了、丰富了音乐性呈现的文本效果。“插曲”是莫言用文学腔书写的第二种音乐形式。“插曲”介入莫言小说的方式类似于配置在电影或话剧艺术中的音乐歌曲,它是作为叙述内容与手段共同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对文本外在音乐性特质的基本呈现。莫言对于传统歌曲有一套独特的音乐书写方式,他在小说叙事中——论文以《黑沙滩》、《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以及《檀香刑》四部小说为主,惯用两种“插曲”排列组合方式——“单曲循环”、“多曲杂烩”,和一种“戏曲化”的传统唱段演事手段进行对歌曲契合文学创作的二次音乐书写。“插曲”不仅仅是莫言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为一种隐喻手段影响小说叙事过程的表达。“戏曲腔”是莫言运用的一类特殊传统音乐手段及其小说中音乐性特质呈现的特殊内容。笔者通过莫言的两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与《红高粱家族》为代表进行戏曲“拖腔”的具体研究。“拖腔”属戏曲腔的一类表现范畴,“拖腔”介入文本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单一型与组合型,目的有二:既是为歌者情感的需要作出延伸,以放大歌者情感特征之表现,揭示歌者难以言表的情感内蕴;同时,也是指向“拖腔”为唱段本身营造出对包蕴其间重要主题事件的重申与展示。“唱腔”属戏曲腔的另一类表现范畴,笔者主要是从小说语言层面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之“戏曲化音乐性”特质进行细读考察。戏曲唱腔形式繁多,在莫言小说中主要以念白中的贯口、哭头与叫头三种音乐形式共同制造出人物的“言”外之音。在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中,念白作为一种“无腔调”的贯口表现,戏曲的腔调隐匿在言语表达之间,言语的韵律隐匿在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叙述之间;在小说《檀香刑》中,念白作为一种“有腔调”的贯口表现,言语的韵律隐匿在戏曲的腔调之间,人物话语状态及其情感节奏充斥着浓浓的戏曲腔味,呈现出一股众声喧哗的“有声”语言氛围;在小说《檀香刑》中,“哭头”除了对人物情绪起到渲染的目的,更是为小说叙事作出准备,它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因素进行推动,对人物情感制造的行为方式进行演绎,对人物情感衍生的主题进行暗喻。“叫头”和“哭头”一样在叙事过程中不止充当着戏曲开场白的作用,它们还具备着“唱、念、做、打”的舞台效果,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形成一定的戏曲化风格。“曲式”是笔者介入莫言小说内在结构进行的一类文本音乐性特质探讨,主要透过莫言作为一位小说家持有的音乐观去理解其小说文体结构中存在着的对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曲式的借鉴与摹仿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并不是以“曲”谈“文”,而是以“文”论“曲”,在反复潜心“文本细读”的前提下,结合莫言个人的音乐(创作)观进行互文性曲式诠释与分析。其中,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便契合莫言对“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创作观,明显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痕迹;小说《民间音乐》和《春夜雨霏霏》便契合莫言“牛羊歌手”与“触摸人的灵魂”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叠奏曲式的痕迹,另这两部小说内在结构的叙事方式也契合了叠奏曲式的基本特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与《天堂蒜薹之歌》便契合莫言“勾勾弯弯不断头”的音乐创作观,有中国传统音乐循环曲式的痕迹,另在循环曲式中,笔者加入了音乐“复调”内容与“复二部曲式”内容作为延伸进循环曲式在文本中主题递进的情感把握与结构扩充。此外,笔者还结合大型传统音乐套曲曲式进行综合性论述,从小说《丰乳肥臀》的重要主题表现中流露出中国传统音乐套曲曲式渗入叙事过程的深刻内蕴,以及对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溯型”进行曲式微观层面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作出如下结论: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创作进行有机交融最为深刻且“大踏步撤退”得最远的一位小说家。难怪莫言的挚友大江健三郎会由衷感慨到莫言作品中释放出的强烈音乐“能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中,莫言虽不是第一人,但无疑是最佳人。
苗翠翠[6](2020)在《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文中指出“治理术”是福柯生命政治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对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贯穿于生命政治学研究过程的始终。这意味着,对生命政治学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福柯对资本主义主义治理术研究这一理论视域。但学术界却鲜有专门从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角度研究生命政治学,以此视角剖析和关切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的着述也相对较少。资本主义治理术这一原初起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以“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为核心论题,并对此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而不现的微观权力机制对生命主体的规训与管控、形塑与生产,进一步厘清资本主义治理策略与生命主体之间的真实关系。福柯从历史谱系学的研究视域对西方资本主义权力机制进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机制的治理模式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君主权力的统治权模式相比,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就权力与身体之间的关系看,与君主权力对肉体的专断致死不同,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呈现为对身体的提高。这种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7世纪的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规范对个体性的身体即肉体进行规训与管控,这即为规训权力;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8世纪的西方国家,权力治理技术从规训权力升级转型为生命权力,生命权力通过安全机制对人口进行自由放任的调节,让所有人都开心地追逐财富。它激起每个人的自由,并每时每刻生产这种自由。从规训肉体到调节人口,资本主义提高生命的策略既表明资本主义自由治理术的诞生,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对生命主体的隐性干涉和全方位管控的形成。福柯不仅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历史独特性,而且集中阐明了当代主体的生命政治学和对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批判。福柯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的总的主题不是权力,而是主体。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我们变成现在之所是的样子?”。要有效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某些具体实践出发,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深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有必要跳出生命政治学的原初框架,自觉回溯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揭示资本主义自由治理策略隐匿的逻辑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特征。由此才能批判性地分析和最有力的诠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形塑,从而切中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为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特征进行新的判定成为本文论证的关键环节。马克思赋予我们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他以“资本”概念洞穿资本主义历史的深处。这昭示着我们要想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最为根本、最为彻底的方式是建立在对“资本”术语理解的基础上。其一,作为经济权力的延伸,资本权力首先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货币购买力。其二,资本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意味着“货币占有者”对“劳动力占有者”的人身支配与管控的形成。同时,资本以财产权作为中介渗透到法律中,与法律相媾和现实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规训力。其三,资本不仅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以“拜物教”“物化”“合理化”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灵魂深处。资本具有的这种“同一性”意识形态的功能不仅遮蔽了人们的异质性、多元化,而且深层地塑造了人们的无意识。由此,论证了如下论断:在现代资本社会中,真正支配着我们的主导权力形式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作为政治权力的超验权威和暴力,而是作为社会力量对每个人都形成隐性的社会强制和抽象统治的资本权力。把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权力形式判定为资本权力,资本权力及相应的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形塑就构成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内涵逻辑。它集中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具体实践的维度。生产之维,不仅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不断规训和束缚工人的种生命和类生命,而且资本积累机制不断生产出剩余(产业后备军)、现代性废物。分配之维,工资机制调动人们“自愿”、“主动地”自我投资或自我提升,使人们为获得高工资而不断迎合高标准、高效率;社会保障机制在补偿社会最不利者的同时也标识了最不利者的身份。交换之维,人才市场机制刺激人们成为“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理性经济人”,并对自我进行投资,实现自我的不断增殖。消费之维,日益精巧的营销机制、广告机制、信贷机制不断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制造和生产大众的消费幻象,并使人们在消费中获得自我确证。在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视域中,四个向度的主体形塑一致性地呈现出以资本增殖为轴心的主体去主体化的生命政治后果。资本主义的自由治理并未真实地激发人们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潜能。即使主体的能力有所提高,也迥异于资本权力的筹划、塑造与管控。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去主体化形塑,只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独特的治理方式。福柯直言我们并不拒斥治理和规范本身,而是要秉持不被这样治理、不以这样的代价被治理的批判态度。这意味着治理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探索并建构另一种类型的治理方式,它能真实地关切人们的生存境遇,并促成主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探讨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第一,制度性建构,即“资本的私人控制”转向“资本的社会控制”。施韦卡特十分推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中国是“资本由社会控制”的成功典范。中国不仅避免了拥有过量资本的资本家的出现,而且能够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并竭力基建构建完善的公共性服务体系。第二,伦理性建构,即贯彻“团结”原则,构建基于“共同性”的共产主义。奈格里、哈特把“共同性”建基于意大利居于主导地位的“非物质生产”,这种模式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凸显诸如情感、符码等产品的非物质维度或关系维度,它们很难被圈定为私有或公有,并以“共有”的形式置于新的实践形式之中。第三,主体性建构,变革资本主义劳动、以人的发展逻辑为轴心建构自身。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将劳动力视为商品,其中施韦卡特考察了西班牙蒙德拉贡联合公司,并认为该公司所采取的工人自我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劳动的西班牙模式。与资本主义企业创造剩余、创造失业不同,他们并未把劳动力当作与土地、资本等量齐观的另一种“资源”,而是以工人的发展为轴心,创造就业,并有效地应对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失业问题。这样看来,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并非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独特的内在经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切实以人的发展为轴心,推进新的治理方式的诞生和主体自我建构的生成。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既熔铸对当下资本主义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与反思,又表征对未来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与追求。资本主义权力机制的理性分析和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为切中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为趋向生命潜能与自由个性的价值旨趣,指明了未来的走向。
葛飞[7](2020)在《总体史、理念人与农民:聂维洛夫作品在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聂维洛夫(А.Неверов,1886—1923)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坛重点译介的苏联作家之一。曹靖华在1928年说,在聂维洛夫、赛甫琳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落后,农村受战争的痛苦,农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政党之不能辨别,受了布尔雪维克主人的影响之后农村所起的变化"(1)。在具有启蒙和革命的双重观念的"理念人"看来,农民往往是愚昧落后的,必须加以改造、斗争。然而聂氏也写了不少描写大饥荒中农民的惨痛和求生本能的作品。
苗翠翠[8](2019)在《“装置”概念:论“空间”的生命政治》文中指出在生命政治的研究论域中,"装置"是一个与权力相关联的核心范畴,它与具体空间相糅合,并通过诉诸于具体空间揭示权力装置的基本构型。福柯从治理术视域,以监狱为典型的"全景敞视"空间结构,透视出微观规训权力对人的监督与规范;阿甘本基于结构性视角,以集中营为典型的"无法的空间",指认了至高权力对赤裸生命的处决与征用。他们对社会权力的批判性分析是极其深刻的,但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片面性。在社会权力展布的向度上,"监狱"代表了"边缘化空间"的权力场,"集中营"标识了"极端化空间"的权力场,皆缺失了"常态化空间"的权力场;在生命主体的向度上,福柯关注身体,阿甘本关切赤裸生命,都缺少了对社会历史中生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劳动者"的考察。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中隐含着生命政治两个向度所缺失的内涵。马克思以"工厂"为典型的生产空间深刻揭示出资本权力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统治。至此,马克思、福柯、阿甘本分别聚焦于"工厂""监狱""集中营"三个具体空间,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由资本权力、规训权力、至高权力共同筑成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网;而且深刻地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假借自由和民主之名对人实施的全方位管控。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整全分析与审慎批判首先是从这三个维度的空间结构展开的。
欧阳鹤立[9](2019)在《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影像史和哲学史的双重视阈,探讨影像与影像媒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首先,基于最普遍的逻辑:影像是关于“存在”的影像,对影像史和哲学史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在“存在”的基础上,影像作为“时间中的存在”显现,从而发现影像与存在的关系背后隐藏着的时间性和虚无。从未有无媒介之影像,当影像的形而上语境逐渐清晰,媒介的探讨就显得不可或缺,迄今为止,影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媒介,即:化学媒介和数字媒介。作为化学媒介时代影像的诞生地——暗房与炼金术的关系背后隐藏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哲学史中“物”的形而上语境。进入数字媒介时代后,数学和理性主义科学成为影像媒介的核心要素,数字屏幕的全面登场使得影像的本质最终被归结为“虚拟物”。虚拟物的存在,使得“影像是关于存在的影像”这一逻辑受到了挑战,“存在”与“虚无”的辩证运动,成为推动影像研究的关键力量所在。
刘宁[10](2019)在《论电影中手风琴音乐的悲剧美 ——安哲罗普洛斯悲情映画》文中认为手风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虽诞生于西方,但其源起却是中国的古老乐器“笙”。它反应灵敏,声音动听,富于特色。变音器的应用使其音色变化多样,风箱的控制可演奏出各种力度及情绪的旋律,加之手风琴在管弦乐声部上的相容性,使得手风琴成为其它乐器无法替代的特色乐器。从古典巴洛克到火辣爵士,从伤感斑驳到轻松活泼,从粗犷深沉到青春朝气,都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手风琴的动人之处。在众多的艺术载体中,电影音乐这种在影视制作中被赋予巨大美学功能的特殊元素,使得手风琴音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大放异彩,成为众多电影音乐创作者所热衷的配器之选,而手风琴音乐在演绎电影的悲剧之美时也再一次展现出这件乐器独特的表现力。悲剧审美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及其与命运的博弈,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同情之情和灵魂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希腊着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以下简称安哲),他的影片弥散着让人窒息的悲剧之美,画面之外,他格外重视电影音乐对影片内涵的诠释,其与希腊着名作曲家爱莲妮·卡兰德若的紧密合作,使他的电影内涵从另一角度得到升华,而手风琴配乐的大量使用,也使这件乐器成为安哲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本文以安哲的《鹳鸟踟蹰》《一日永恒》《哭泣的草原》《流浪艺人》《尤里西斯的凝视》等五部不同系列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为研究对象,以悲剧的审美意义为基础去探寻电影中手风琴音乐所蕴含的悲情与壮阔,通过这种音符和画面所共同呈现的经典魅力去体悟电影中浓厚的希腊历史、政治,以及深沉的人文关怀。
二、渴望无“枪”的年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渴望无“枪”的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3)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帝国的男性气概——以《所罗门王的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十九世纪末理想男性气概的变迁 |
《所罗门王的宝藏》中原始的男性气概 |
高贵的野蛮人:男性气概的标本 |
结 语 |
(4)20世纪后期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5)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莫言小说与音乐”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难点、对象、方法与内容 |
上篇 莫言小说“腔调”叙述的外在音乐性特质 |
第一章 莫言的音乐观 |
第一节 莫言谈“音乐感受” |
第二节 莫言谈“音乐与小说” |
第三节 莫言谈“音乐创作” |
小结 |
第二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自然声响 |
第一节 故乡地理版图的“自然声响” |
第二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
第三节 故乡文学版图中“自然声响”与人物间的渗透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文学腔”音乐书写:插曲 |
第一节 小说《黑沙滩》之“单曲循环” |
第二节 小说《十三步》之“多曲杂烩”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与《檀香刑》之“戏曲化”唱段演事 |
小结 |
第四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拖腔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单一型”拖腔 |
第二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组合型”拖腔 |
小结 |
附:茂腔《西京》唱段(片段) |
第五章 “戏曲腔”文本表现:唱腔 |
第一节 小说《蛙》与《红高粱家族》之“无腔调”贯口 |
第二节 小说《檀香刑》之“有腔调”贯口 |
第三节 小说《檀香刑》之“叫头”与“哭头” |
小结 |
下篇 莫言小说内在结构的音乐性“曲式”特质 |
第一章 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红高粱家族》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蛙》之“无再现单三部曲式”特质 |
第二章 叠奏曲式 |
第一节 小说《民间音乐》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春夜雨霏霏》之“叠奏曲式”特质 |
第三章 循环、复调与复二部曲式 |
第一节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之“循环曲式”特质 |
第二节 小说《生死疲劳》之“复调”特质 |
第三节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复二部曲式”特质 |
第四章 小说《丰乳肥臀》之“套曲曲式”特质 |
第一节 生存单曲 |
第二节 灾祸单曲 |
第三节 生机单曲 |
第四节 孕育单曲 |
第五章 莫言小说“曲式”发展手法:“溯型” |
“曲式”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科研及奖励情况 |
致谢 |
(6)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主题:主体形塑 |
一、“治理术”的概念阐释与原初语境 |
二、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三、资本主义治理术的逻辑架构与独特价值 |
第一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诞生 |
1.1 统治权模式: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专断致死权力 |
1.1.1 君主权力的独特性:刀刃的权力与司法-法律机制 |
1.1.2 君主权力的目标:强力塑造臣民 |
1.1.3 治理的实质:对领土的治理 |
1.2 治理术模式的转型:从君主权力转向规训权力 |
1.2.1 规训权力的治理工具:管治与规训机制 |
1.2.2 治理的目标:塑造驯顺的肉体 |
1.2.3 治理的实质:对身体的微观管控 |
1.3 治理技术的升级转型:从规训权力转向生命权力 |
1.3.1 生命权力的治理策略:放任与安全机制 |
1.3.2 治理的目标:人口的利益 |
1.3.3 治理的实质:对人口的自由调节 |
第二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前提:资本权力发生机制的衍生 |
2.1 当代权力形式溢出传统政治权力的理解框架 |
2.1.1 规训社会:监狱装置与规训权力 |
2.1.2 主权国家:集中营结构与至高权力 |
2.1.3 私人政府:工厂体系与资本权力 |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
2.2.1 政治经济学脉络中“看不见的手” |
2.2.2 “看不见的手”的真正秘密 |
2.2.3 现代社会的“资本”范畴 |
2.3 当代权力的典型形式:资本权力 |
2.3.1 作为经济权力延伸的资本权力:货币购买力 |
2.3.2 与政治权力媾合的资本权力:资本支配力与规训力 |
2.3.3 具有文化权力功能的资本权力:“拜物教”与“同一性”意识形态 |
第三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内容:形塑主体 |
3.1 生产之维:“机器附属物”和“人才储备军” |
3.1.1 前资本主义社会手工业生产方式的裂变:“片面器官”的形成 |
3.1.2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工人成为“机器附属物” |
3.1.3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机制:产业后备军的历史生成及当代的人才储备军形态 |
3.2 分配之维:“最不利者” |
3.2.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等级与特权 |
3.2.2 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机制:“雇佣劳动者”被塑造成“人才资源” |
3.2.3 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机制:“被保障者”被标识为“最不利者” |
3.3 交换之维:理性经济人 |
3.3.1 前资本主义狭小市场的独特面向: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依赖关系 |
3.3.2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
3.3.3 劳动力市场的当代形态:“理性经济人”之生命体的自我投资和自我增殖 |
3.4 消费之维:“消费符号” |
3.4.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形式:节制消费、节俭消费 |
3.4.2 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意识形态机制:膨胀消费欲望 |
3.4.3 消费社会系列营销机制:消费幻象与符号消费 |
第四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批判与超越 |
4.1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界限 |
4.1.1 治理理由的界限:政治民主与经济专制并置 |
4.1.2 治理方式的界限:自由的伎俩 |
4.1.3 治理旨趣的界限:权力生产性与主体去主体化 |
4.2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根本症结 |
4.2.1 制度结构:财产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 |
4.2.2 内在逻辑:资本增殖逻辑和资本抽象统治 |
4.2.3 实践形式:资本主义劳动 |
4.3 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 |
4.3.1 驯服资本: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资本的社会控制和构建公共性服务 |
4.3.2 主体生产性:主体建构与人的发展逻辑 |
4.3.3 生命政治生产:构建基于“共同性”的共产主义 |
结语 资本主义治理术批判的价值旨趣:生命潜能与自由个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总体史、理念人与农民:聂维洛夫作品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8)“装置”概念:论“空间”的生命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监狱与规训权力 |
二、集中营与至高权力 |
三、工厂与资本权力 |
结 语 |
(9)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存在——影像的原型 |
(一)形而上学中的存在论与影像观 |
1、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洞穴比喻 |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存在论 |
(二)形而上思想与摄影史的交集 |
1、作为理性主义—启蒙哲学产物的摄影技术 |
2、作为理性主义观看的透视法与光学暗箱 |
二、时间——影像的显现 |
(一)存在者与其自我显现 |
1、康德的物自体—显象理论 |
2、自然的铅笔——物自体的显现 |
(二)时间性与存在的显现 |
1、寓于影像中的此在的时间性 |
2、影像显现——存在的遮蔽与无蔽 |
三、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 |
(一)“虚无”作为“存在”的反面 |
1、两种意义上的虚无 |
2、影像背后的两重虚无 |
(二)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 |
1、作为技术的影像 |
2、作为艺术的影像 |
四、暗房——影像的浪漫主义时代 |
(一)影像的化学媒介 |
(二)暗房——炼金术的遗迹 |
(三)照片——影像的“物之追问“ |
(四)暗房工艺——物的旅程 |
五、数字——影像的理性主义时代 |
(一)影像的数字媒介 |
(二)数学——形而上的科学 |
(三)数字屏幕——世界图象的时代 |
(四)数字影像——介入存在的虚拟现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论电影中手风琴音乐的悲剧美 ——安哲罗普洛斯悲情映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 |
一、酒神的艺术之颂——安哲电影手风琴音乐悲剧美背景探源 |
(一)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 |
(二)悲剧性审美的起源及内涵 |
(三)电影诗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四)悲情缪斯:爱莲妮·卡兰德若 |
二、唱给诸神的歌——电影中手风琴音乐对悲剧美的呈现方式 |
(一)暗示影片背景 |
(二)塑造悲剧人物 |
(三)传递影片感情 |
(四)渲染悲情气氛 |
三、黑白键下的忧戚诗篇——电影中手风琴音乐对悲剧美的演绎方式 |
(一)悲悯感伤情绪下的触键方法 |
(二)悲情苦闷氛围下的风箱运用 |
(三)悲伤忧郁氛围中的音响诠释 |
(四)悲凉忧郁情绪中的变音器运用 |
四、苍凉忧郁的地中海乡愁——手风琴音乐在安哲电影中悲剧表象与内在意蕴 |
(一)寻找永恒的家园——《鹳鸟踟蹰》中手风琴音乐悲剧美 |
(二)跨越生死的边界——《一日永恒》中手风琴音乐悲剧美 |
(三)神话悲剧的再现——《哭泣的草原》中手风琴音乐悲剧美 |
(四)苦难的编年体——《流浪艺人》中手风琴音乐悲剧美 |
(五)诗意的凝睇——《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手风琴音乐悲剧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四、渴望无“枪”的年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淄博鱼盘“鱼”的形象符号溯源和动画应用[D]. 李佳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忧虑:焦虑和抑郁的起源》(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 罗海艳.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帝国的男性气概——以《所罗门王的宝藏》为例[J]. 王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06)
- [4]20世纪后期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考察[J]. 龙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莫言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 向天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D]. 苗翠翠. 吉林大学, 2020(08)
- [7]总体史、理念人与农民:聂维洛夫作品在中国[J]. 葛飞. 文艺争鸣, 2020(03)
- [8]“装置”概念:论“空间”的生命政治[J]. 苗翠翠. 浙江学刊, 2019(06)
- [9]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D]. 欧阳鹤立.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1)
- [10]论电影中手风琴音乐的悲剧美 ——安哲罗普洛斯悲情映画[D]. 刘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