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30多年来随着学科的纵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功能泛化危机。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逻辑厘析,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生机理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逻辑追问为基点对其泛化进行逻辑思辨。以此为逻辑导向,从学科本质多重化、学科基本理论紊乱化、研究主体臃冗化问题表征来揭示泛化现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逻辑厘析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成的内在机理
“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发挥其有利作用或功效。从哲学层面分析,“功能”是一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有用属性,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有共通之处。凡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任何一种属性都属于功能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对受教育者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功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受教育者需要的有用属性。厘清思想政治功能的定义,我们便不得不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成的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哪里来,何以生成?
结构-功能范畴是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事物的功能只有在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一动态过程中才会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只有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整个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会产生,理应受到结构决定功能、要素相互联系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一内生机理客观规律的制约。功能的生成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动态过程,既不会因为传播了某种新理论而生成某种新功能,也不会因为使用了某种新方法而生成某种新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泛化”的逻辑追问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事物的功能取决于要素和事物的结构。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泛化现象,主要是指功能的多样化、广泛化。诚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素”的研究便为探析其功能泛化提供重要依托和逻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它是由其特有的本质、研究领域、对象、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中介等诸多要素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科学。
笔者在这里探讨的不是将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要素,是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而功能是这个整体(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统摄、整合最后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是其价值外显的重要表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问题表征
经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成逻辑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逻辑追问,实则已经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什么是”及“何以是”的问题,并对我们剖析问题的缘由提供了逻辑导向和追思线索。面对功能泛化问题,我们便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和思考。
1.多重化:学科本质问题表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泛化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部联系和外在表征。毛泽东强调:“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这样或那样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必须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泛化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来说,探究这个问题则应从它的本质入手。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各执己见,较为权威的已有十种之多,并没有达成共识,存在多重化问题表征。本质问题作为“元问题”和后续问题的引擎,本质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其他要素的本质属性和趋势状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方面和发展的始终。由此可见,本质问题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那么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主体等一系列要素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泛化,作为其价值外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和作用的泛化就此生根。
2.紊乱化: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表征
学科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作为诸要素综合的基本理论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限模糊”“神通广大、无所不在”“海纳百川”等这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随着学科的深入研究愈发加剧。“人们需要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干什么”已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潜隐着严重的功能泛化危机,而这与学科的基本理论的紊乱化、缺乏整体性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
首先,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问题,缺乏对这一学科概念的科学理解和理性阐释是这一学科基本理论系统化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研判一个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识。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多样化无疑影响基本理论中其它要素的理论定位和研究领域的圈定,也无疑为宽泛化、无边界化研究留下了隐患与可乘之机。
其次,学科边界模糊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泛化的直接原因。在客观上我们必须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时间较短,还很不成熟,必须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成熟学科汲取充分的养料来壮大自身,但是从这些学科中简单的嫁接、套用、移植现象大量存在,学科边界随着研究的深入变得更加模糊。学科研究对象探讨的是“这门学科是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向哪里发展”等问题。每一学科都能独立存在和发展,必然在社会中能够发挥它独有的作用和功能,一定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目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缺乏宏观、科学的把握,对一学科究竟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它的价值性和专业性何在,学科发展的独立品性和特殊的功能何在认识不足,从而使得研究中出现越界和泛化现象。
3.臃冗化:研究主体问题表征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创立、实施、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一定的主体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研究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命运。“专业槽太浅露而又太宽泛,谁都可以伸进来吃上一嘴”是对当前研究主体所存在问题的形象表述。而这无疑为我们揭露问题提供两个分析维度。就“太浅露”问题而言,实则揭示的是学科“进入”门槛低。“太宽泛”指的是研究领域的扩张化和多样化,由于不同研究主体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学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有中共党史学科背景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习惯运用党史研究方法,理学知识背景的学者偏好心理学研究方法,治学知识背景出身的学者习惯运用政治学研究范式”。科学审视当今学科研究队伍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学科的从业人员日趋走向“多”“冗”“杂”,缺乏“精”“细”“专”发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臃冗化、庞杂化表征,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这一学科难以形成自觉的学术规范及学科共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问题的解决都要落实到主体身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也是主体意志的客观呈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泛化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的内在根源。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基本理论体系以及研究主体的层层探讨、深究,从本质出发,以基本理论为助力点,最终落实到主体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循环的理论体系,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泛化就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简介:廖小丹(1996-),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