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变位论文-黎高辉,吴从师,邓泷波

围岩变位论文-黎高辉,吴从师,邓泷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岩变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变位规律,隧道式锚碇,损伤度

围岩变位论文文献综述

黎高辉,吴从师,邓泷波[1](2010)在《基于变位规律的悬索桥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矮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爆破施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变位特征分析模型群,得到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缆拉力的作用下,模型以竖向和沿桥轴向的位移为主,作用表现为使锚碇沿大缆拉力方向滑移和竖直向上抬升。在损伤度D=0.1,0.4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存在2个拐点;当损伤度D=0.2时,曲线为单峰值曲线,两锚碇附近围岩位移场分布均匀,锚碇隧道围岩对大缆拉力的分担、传递效率较高;而当损伤度D≥0.3时,以左右锚碇为中心,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上出现两个峰值点,两锚碇的位移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位移等值线逐步分离;D≥0.6时,锚碇位移大幅增加,两锚碇的位移场完全分离。鉴于以上结论,可以考虑将损伤度D=0.2作为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Dcr,D=0.6作为锚碇失稳破坏的临界值Dur。(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黎高辉[2](2009)在《基于变位规律的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重力锚,隧道式锚碇能显着的降低工程造价,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获得足够重视并被逐步推广。然而,与隧道式锚碇相关的专项研究开展得不多、可参考的经验较少,制约了该种形式锚碇的使用,本文的初衷就是在此方面作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结合矮寨悬索桥锚碇隧道的爆破施工,通过围岩的声波测试得到了围岩损伤度和松动圈范围在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发育规律,探讨了围岩累积损伤程度和振动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引起岩体损伤度累计效应的阈值,较为完整地描述了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围岩损伤度和松动圈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爆破振动速度的控制指标。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锚碇隧道的爆破施工不但要控制单次爆破对围岩的扰动,更重要的是,应考虑围岩在频繁的近距离爆破作用下产生的累计振动效应并加以控制。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3cm/s-6cm/s范围内,最大围岩松动圈厚度约为2.3m,围岩平均损伤度0.22。当测点处围岩的振动速度小于2cm/s时,围岩的损伤度积累不明显,可视为爆破振动累积损伤阈值。此外,建立了不同围岩损伤度的隧道式锚碇变位特性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隧道式锚碇位移特性和损伤度的对应关系曲线ψ,研究表明: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呈倒“S”型,存在D=0.1、D=0.4两个拐点,当损伤度D≧ 0 .3时,以左右锚碇为中心,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上分别出现两个峰值点,两锚碇的位移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位移等值线逐步分离。当D≧ 0 .6时,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斜率大幅增大,两锚碇位移场等值线完全分离,锚碇可能类似于土体刺入式破坏而发生整体失稳或被拨出,D=0.6可以视为锚碇失稳破坏的临界点。本文锚碇隧道损伤度安全阈值取Dcr=0.2.最后,为阐述隧道式锚碇和下部公路隧道相互影响程度,建立了损伤度D=0.2的工况分析模型群,研究表明:由于下部公路隧道的存在,施加1P、3P、5P、10P以后,左右锚碇会产生0.758mm、0.84mm、0.889mm、1.037mm的竖向位移差,使得竖向位移-位置曲线绕原点附近的某一点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沿竖向发生平移,导致两锚塞体偏离设计位移;公路隧道对锚碇垂直桥轴向、桥轴向位移场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赵文源,窦永强[3](1999)在《利用变位观测资料分析隧洞围岩的力学参数及地应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测变位回归分析及掌子面约束计算,判定围岩未扰动时初始状态的力学特征值及地应力;利用纯流变变位以分析上述数位随时间的变化;文末附有较详细的实例及实测验证对比。方法适用于有喷锚临时支护及偏压荷载等较普遍的情况,属粘弹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1999年04期)

围岩变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对于重力锚,隧道式锚碇能显着的降低工程造价,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获得足够重视并被逐步推广。然而,与隧道式锚碇相关的专项研究开展得不多、可参考的经验较少,制约了该种形式锚碇的使用,本文的初衷就是在此方面作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结合矮寨悬索桥锚碇隧道的爆破施工,通过围岩的声波测试得到了围岩损伤度和松动圈范围在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发育规律,探讨了围岩累积损伤程度和振动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引起岩体损伤度累计效应的阈值,较为完整地描述了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围岩损伤度和松动圈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爆破振动速度的控制指标。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锚碇隧道的爆破施工不但要控制单次爆破对围岩的扰动,更重要的是,应考虑围岩在频繁的近距离爆破作用下产生的累计振动效应并加以控制。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3cm/s-6cm/s范围内,最大围岩松动圈厚度约为2.3m,围岩平均损伤度0.22。当测点处围岩的振动速度小于2cm/s时,围岩的损伤度积累不明显,可视为爆破振动累积损伤阈值。此外,建立了不同围岩损伤度的隧道式锚碇变位特性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隧道式锚碇位移特性和损伤度的对应关系曲线ψ,研究表明: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呈倒“S”型,存在D=0.1、D=0.4两个拐点,当损伤度D≧ 0 .3时,以左右锚碇为中心,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上分别出现两个峰值点,两锚碇的位移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位移等值线逐步分离。当D≧ 0 .6时,位移-损伤度关系曲线ψ斜率大幅增大,两锚碇位移场等值线完全分离,锚碇可能类似于土体刺入式破坏而发生整体失稳或被拨出,D=0.6可以视为锚碇失稳破坏的临界点。本文锚碇隧道损伤度安全阈值取Dcr=0.2.最后,为阐述隧道式锚碇和下部公路隧道相互影响程度,建立了损伤度D=0.2的工况分析模型群,研究表明:由于下部公路隧道的存在,施加1P、3P、5P、10P以后,左右锚碇会产生0.758mm、0.84mm、0.889mm、1.037mm的竖向位移差,使得竖向位移-位置曲线绕原点附近的某一点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沿竖向发生平移,导致两锚塞体偏离设计位移;公路隧道对锚碇垂直桥轴向、桥轴向位移场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岩变位论文参考文献

[1].黎高辉,吴从师,邓泷波.基于变位规律的悬索桥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2].黎高辉.基于变位规律的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3].赵文源,窦永强.利用变位观测资料分析隧洞围岩的力学参数及地应力[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9

标签:;  ;  ;  ;  

围岩变位论文-黎高辉,吴从师,邓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