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红水亭畲族乡柏园学校浙江金华321106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在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情境生活化,让学生想创新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历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如对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大胆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来建构分数1/2的概念。课前我请每一位学生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对称的树叶,使他们对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难道它们里面也有数学秘密?”的悬念,激起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我让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埋下伏笔。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份是多少?学生的思维起了阵阵涟漪,他们忙不迭地在生活中寻找1/2,创造性提出“平分人体”、“平分钟面”、“平分1双鞋子”等精妙见解。就这样,学生在成功与喜悦中积累了分数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原来就这样丰富多彩地存在于生活当中。这样的数学学习又怎能把让人流连忘返呢?
二、积极鼓励,让学生敢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有随意抑制学生的不成熟的想法,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的话,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愿创新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