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动与波,结合面,分形理论,MB接触模型
微观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苏蕾,荆建平[1](2019)在《结合面微观接触面积分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系统中结合面的接触状态会显着影响装配体动力学特性,结合面接触面积是描述接触状态的关键参数。分形接触模型是结合面分析中的常用方法,经典MB接触模型将结合面简化为刚性平面与粗糙面接触,以W-M分形函数描述粗糙面轮廓曲线,利用岛屿面积分布规律描述接触点面积分布,但以往研究并未分析该分布是否符合分形函数描述的粗糙面。因此提出求解W-M函数所描述轮廓的接触面积分布规律的数值仿真方法。根据粗糙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有限性,将粗糙轮廓描述为连续可导的曲线,利用曲线与直线相交模拟粗糙面与平面的接触。利用梯度上升算法求出所有极值并计算各微凸体截线长度,进而获得面积的离散分布,分别以Majumdar与Komvopoulos提出的面积分布函数形式拟合离散点。结果表明前述分布规律符合数值仿真法求得的接触点面积分布,但存在更准确的分布函数形式。同时,该方法有望用于求解两粗糙面接触模型的面积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两粗糙面间的接触状态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东,徐琳[2](2019)在《环境湿度对球/面微观接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接触副的黏着力F_a和接触压力P_c,研究了范德华力F_(vdW)和拉普拉斯力F_(Lap)对F_a和P_c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借助SiO_2/Si(100)这一球/面微观接触副,验证了不同湿度环境下F_a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低湿度环境下(样品表面未形成一层水膜),球/面微观接触的黏着力主要由范德华力构成;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水膜增厚至满足连续性介质条件前),拉普拉斯力逐渐形成并使黏着力逐渐增加;当相对湿度进一步增加时,拉普拉斯力和黏着力逐渐下降;基于Hertz,DMT,JKR等接触理论,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微观接触副的最大接触压力变化趋势与黏着力的变化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程继发[3](2019)在《钢轨砂带打磨磨粒微观接触与材料去除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轨打磨能够有效修复钢轨表面各种疲劳接触损伤和缺陷,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降低铁路运营成本。与传统钢轨砂轮刚性打磨方式相比,钢轨砂带打磨作为一种新型的打磨技术,依靠接触轮、砂带和钢轨叁者之间复杂的接触作用实现钢轨表面材料去除。砂带打磨具有“弹性接触”特性,打磨过程中不易对钢轨表面产生伤损。然而,当前研究主要是将砂带和接触轮等效为一体来研究接触轮和钢轨之间的接触作用机理,忽略了砂带表面磨粒的形貌特征,严重制约了该打磨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因此,本文将对钢轨砂带打磨磨粒微观接触和材料去除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为:通过基于白光共聚焦原理的叁维表面轮廓仪测得砂带表面磨粒分布叁维点云数据,根据砂带“静电植砂”工艺特点和国际表面纹理标准对磨粒参数特征进行提取,通过Matlab软件对提取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ibl),再编写与Pro/Engineer的接口程序,在Pro/Engineer中完成真实参数特征的砂带形貌实体建模。根据弹塑性接触理论,建立砂带磨粒与钢轨之间静态接触力平衡方程,确定每个磨粒与钢轨之间的接触作用力和接触状态,获得每个磨粒的打磨压力、磨粒刃端曲率半径、负前角、压入深度等工艺参数与接触区域形状、接触应力分布之间的数学关系。同时,建立ABAQUS有限元软件仿真模型,通过理论与仿真对比分析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基于砂带表面磨粒与钢轨表面之间静态作用机制,考虑钢轨砂带打磨实际工况,根据切削理论建立砂带表面磨粒磨削物理力学模型,确定磨粒磨削力,研究随着打磨过程中时间的推移,砂带表面磨粒与钢轨接触区域内应力及磨削深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打磨压力、磨粒负前角等工艺参数对磨粒与钢轨接触区域内应力及磨削深度的影响规律,从而建立打磨过程中砂带磨粒磨削钢轨的动态接触模型。通过ANSYS/LS-DYNA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与分析。根据砂带表面磨粒磨削钢轨的动态接触模型,结合磨粒参数特征尺寸,采取从单颗磨粒到多颗磨粒、双向积分的方法,建立砂带磨削钢轨的材料去除率理论模型,利用理论模型分析各工艺参数对材料去除率的影规律。同时通过钢轨打磨试验台进行实验以验证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1)
孙银磊,汤连生[4](2019)在《基于微观层析成像技术的花岗岩残积土颗粒接触方式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的接触方式以及颗粒的规则化处理对于研究岩土力学性质非常关键。本次研究中采集到了广州及福建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其分别筛分成五种不同的粒组(d<0.075 mm,0.075 mm≤d<0.1 mm,0.1 mm≤d<0.2 mm,0.2 mm≤d<0.5 mm and 0.5 mm≤d<1.0 mm),基于微观层析成像技术研究颗粒之间的接触方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组成颗粒的体素进行识别和搜索,确定颗粒的中心、方向及尺寸;基于笛卡尔空间坐标系,根据相邻颗粒关键位置的空间坐标,对其接触方式进行判定。结果显示,当花岗岩残积土颗粒粒径小于0.2 mm时,颗粒接触方式主要包含面-面、面-角、面-棱、棱-棱、棱-角、角-角接触;当颗粒粒径大于0.2 mm时,颗粒接触方式主要包含面-面、面-角、面-棱、棱-棱、棱-角、角-角、球-球、球-面、球-棱、球-角接触。土样的原始孔隙率、重建后的孔隙率及规则化后的孔隙率叁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主要与花岗岩残积土遇水膨胀及崩解特性有关。(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4期)
杨文英,刘兰香,翟国富[5](2018)在《基于微观形貌的直流电器接触建模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比较了微观形貌的各表征方法、测量仪器和试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总结了粗糙表面的分形描述是目前非线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利用叁维参数取代二维表征方法的必然性,展示了粗糙表面理论在接触分形建模方向应用的新进展。最后,结合直流电器工作环境和性能需求,指出接触建模在微观形貌多场耦合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姜英杰,黄伟强,孙志勇,孙清超[6](2018)在《零件真实粗糙表面构建及微观接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微观粗糙表面模型的构建主要采用统计数学方法和分形方法,建模的前提基于大量假设和简化,不能真实反映表面形貌特征。因此提出了采用叁维数字化测量与逆向工程相结合建立零件真实粗糙表面的方法,并分析微观接触性能。利用叁维形貌测量仪测量得到真实粗糙表面形貌数据,并经过数据精简、去噪处理,采用逆向建模方法得到真实粗糙表面的叁维实体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分析粗糙表面接触性能,包括结合面接触应力随载荷变化规律、不同加工方式零件界面真实接触面积变化规律,以及结合面受力-变形关系等。该方法有利于揭示零件微观界面接触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宏微观接触性能提供了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8期)
任思,蒲伟,王家序,肖科,田兴[7](2018)在《微观加工形貌对叁维线接触Stribeck曲线与疲劳寿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的传递效率和寿命与齿面成形方式紧密相关,针对圆柱齿轮常见的剃削、磨削、珩磨、抛光四种加工方式,采用叁维线接触混合润滑分析模型,结合Zaretsky接触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高速到极低速工况下,界面摩擦系数对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以及不同微观加工形貌作用下叁维线接触Stribeck曲线与疲劳寿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全膜润滑状态下,界面摩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较小,各类组合表面的摩擦系数基本一致,但各组合表面疲劳寿命差异较大,抛光组合表面的疲劳寿命最优;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各类组合表面的摩擦系数变化差异明显,而相对疲劳寿命差异明显减小,其中,磨削组合表面摩擦系数较大,抛光组合表面摩擦系数最小;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界面摩擦系数和疲劳寿命不是表面粗糙度的简单函数,不随界面粗糙度值的大小变化而单调变化.(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翟彦飞[8](2018)在《机械结合面微观弹塑性接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个机械部件之间真实接触状态的模拟对于理解摩擦学现象,诸如:摩擦、磨损、粘附力、电学、热传导和润滑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机械结合面间的微观接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基于快速傅里叶算法和共轭梯度法建立了数值接触模型,研究机械结合面间微观弹塑性接触特性。为了简化计算,在对机械表面间的接触特性进行研究时,把粗糙表面上的微凸峰假定为最能反映真实接触情况的椭圆体粗糙峰。其次,应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刚性椭球体与弹塑性半平面间接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接触计算,分析了切向力和椭球率对接触过程中接触压力、米塞斯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和残余应力的影响。另外,在实际滑动接触过程中,由于摩擦的存在,会有摩擦热的产生,因此应用数值法对滑动过程中热力耦合接触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滑动过程中温度对各项接触特性参数的影响。最后采用有限元法对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两种方法所得的接触特性参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接触特性参数的最大值误差小于10%。在面-面接触特性的研究中,采用逆向建模法建立了不同粗糙度值的车削粗糙表面,应用有限元法对逆向建模所得的粗糙表面与刚性光滑表面间的接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面-面接触中,首先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粗糙度值对接触特性参数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同一粗糙度值,不同法向载荷下的各项接触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其次进行了热力耦合分析,以粗糙度值Ra=3.2的车削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间的接触为研究对象,在叁维实体上表面施加均布载荷并设定以20m/s的速度沿x轴方向滑动,通过提取滑动时间20μs内各项接触特性参数的最大值,探究了热力耦合接触过程中各项接触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接触过程中热流量与接触压力、滑动速度和接触界面间摩擦系数有关,本文同时研究了这些参数在接触过程中,对接触界面最大温度值的影响。最后应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面一面接触特性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各特性参数的云图,将数值计算云图与有限元仿真云图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方法所得各参数云图分布基本一致,并对各项特性参数的最大值进行了误差计算与分析,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误差小于10%,证明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李傲雪[9](2018)在《多种灭弧介质低压直流接触器电弧等离子体微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直流供电系统在通信、电动汽车、船舶供电中的广泛应用,直流接触器使用量日增,因而提高其开断性能成为关注的焦点。鉴于电弧等离子体形成过程中抑弧调控是提升开断能力的有效途径,微观粒子空间分布、电子能分布、电场分布对稳态电弧能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提高接触器开断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桥式触头结构的直流接触器样机为研究对象,搭建低压直流电弧特性试验平台,采集He、N_2、H_2的触头间电压波形,研究不同灭弧介质的电弧特性,并对比分析不同气压、不同回路电流对接触器样机的触头间电压与燃弧时间的影响;基于Boltzmann漂移扩散方程、Maxwell-Stefan重物质输运方程、泊松方程,并考虑粒子间碰撞反应,建立了电弧等离子体二维微观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得到直流电弧形成过程中触头间粒子密度、电子温度、平均电子能量、绝对电子通量、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从微观粒子运动的角度研究低压直流电弧从放电初始到放电形成的微观机理,并分别讨论了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对电弧等离子体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给出了直流接触器样机的触头间电压与燃弧时间在不同灭弧介质、气压、回路电流下的变化规律;H_2/N_2混合气体电弧等离子体形成的动态过程和不同灭弧介质微观参数变化规律;触头开距、灭弧室气压、触头间电压、混合气体比例对电弧等离子体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初始电子密度、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电子迁移率与电弧鞘层场强及弧柱区微观参数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直流接触器开断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国庆[10](2018)在《天然橡胶微观接触行为与摩擦性能的M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是一种常用的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航海以及军事等领域。但橡胶材料的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橡胶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而橡胶材料的摩擦性能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橡胶材料的摩擦性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实验展开,实验方法由于尺度效应的限制只能得出在宏观状态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果,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应用场合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橡胶材料已经被应用于微小器件的生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材料性能已成为一种趋势。使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从原子分子级别实现对天然橡胶微观接触行为及摩擦性能的定性研究。(1)使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 Studio(MS)建立天然橡胶模型,并对模型结构进行优化处理,使用LAMMPS软件将建立好的模型做二次处理,并通过模拟得到天然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21K,与实验值对比非常接近,说明模拟方法可行,选取的势函数参数比较准确。通过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模拟熟悉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与过程。(2)通过给探头施加初速度冲击橡胶基底对探头按压橡胶基底的微观接触过程进行模拟,采集模拟数据讨论天然橡胶运动状态的变化分析天然橡胶力学性能。主要研究了橡胶分子链聚合度以及所处环境温度对天然橡胶按压接触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橡胶分子链聚合度对橡胶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分子链聚合度较大时,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较好,探头冲击过程中,速度减小较快,探头在橡胶基底内部位移较小,探头压入过程时间较短。环境温度对按压过程的影响呈现不同趋势,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下,随温度升高,天然橡胶抵抗外力能力增强,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随温度升高,天然橡胶硬度降低,抵抗外力能力减小。分析按压过程基底原子构型图发现随温度升高,天然橡胶弹性性能增强。(3)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探头与天然橡胶摩擦过程进行模拟,主要探讨了环境温度与探头滑动速度对天然橡胶摩擦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速度一定时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下,滑动过程中摩擦力随温度的升高增大,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时随温度的增大,滑动摩擦力减小。温度对滑动摩擦系数的影响与对摩擦力的影响基本相同,在玻璃态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摩擦系数较大,而当温度增大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时,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环境温度对接触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表现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较低时,接触区域温度变化率较大,环境温度较高时,接触区域温度变化率较小。当滑动速度变化时,摩擦力、摩擦系数以及接触区域温度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微观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得到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接触副的黏着力F_a和接触压力P_c,研究了范德华力F_(vdW)和拉普拉斯力F_(Lap)对F_a和P_c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借助SiO_2/Si(100)这一球/面微观接触副,验证了不同湿度环境下F_a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低湿度环境下(样品表面未形成一层水膜),球/面微观接触的黏着力主要由范德华力构成;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水膜增厚至满足连续性介质条件前),拉普拉斯力逐渐形成并使黏着力逐渐增加;当相对湿度进一步增加时,拉普拉斯力和黏着力逐渐下降;基于Hertz,DMT,JKR等接触理论,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微观接触副的最大接触压力变化趋势与黏着力的变化趋势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苏蕾,荆建平.结合面微观接触面积分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2].王晓东,徐琳.环境湿度对球/面微观接触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程继发.钢轨砂带打磨磨粒微观接触与材料去除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孙银磊,汤连生.基于微观层析成像技术的花岗岩残积土颗粒接触方式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5].杨文英,刘兰香,翟国富.基于微观形貌的直流电器接触建模研究综述[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8
[6].姜英杰,黄伟强,孙志勇,孙清超.零件真实粗糙表面构建及微观接触性能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7].任思,蒲伟,王家序,肖科,田兴.微观加工形貌对叁维线接触Stribeck曲线与疲劳寿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8
[8].翟彦飞.机械结合面微观弹塑性接触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9].李傲雪.多种灭弧介质低压直流接触器电弧等离子体微观机理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
[10].刘国庆.天然橡胶微观接触行为与摩擦性能的MD模拟[D].青岛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