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8)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在MG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情况及在MG发病中的作用,分析它们与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MG各亚型的相关性,及免疫干预治疗对PD-1及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究PD-1/PD-L1分子信号途径在MG中相关免疫学意义。方法:1.收集2017.1~2017.12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确诊为MG的患者30例。入组前所有MG患者未接受任何免疫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且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选取与MG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体检中心人员30名。纳入对象均无近期感染及自身免疫病史。采用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FA)MG定量评分(the quantitative myasthenia gravis score,QMGs)评估MG患者的病情。应用Osserman分型对MG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根据MG患者胸腺病理或胸腺CT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胸腺瘤组和非胸腺瘤组。2.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G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PD-1在CD4+T细胞表面的表达及PD-L1在CD14+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MG患者30例,年龄范围22~83岁,平均年龄56.9岁,男性11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1.72。MG组患者根据不同分组方法,分组如下:根据年龄早发型(年龄<50岁)、晚发型(年龄>50岁),分为早发型9例、晚发型21例;根据Osserman分型,分为I型3例、IIa型7例、IIb型13例、III型7例;根据胸腺病理或胸腺CT结果,分为胸腺瘤组10例、非胸腺瘤组20例;根据MG患者危象与否,分为危象组7例、非危象组23例。共15例MG患者经1mg/kg.d强的松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2.治疗前MG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上PD-1的阳性表达百分率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MG患者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上PD-L1的阳性表达百分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5)。3.激素治疗前后相比较,MG患者外周血中,PD-1在CD4+T淋巴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激素治疗后MG患者外周血中PD-L1在CD14+单核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PD-l、PD-Ll的表达与年龄、性别、MG不同分型、肌无力危象、合并胸腺瘤及QMGs无关。结论:MG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及CD14+单核细胞上PD-L1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提示在MG的发病过程中PD-1/PD-L1信号通路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短期激素治疗对PD-1/PD-L1信号通路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林威[2](2017)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在手足口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情况以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分子-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iated antigen-4,CTLA-4)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探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在HFMD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HFM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地区临床诊断为HFMD病例64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症组36例、重症组14例,轻症组14例,同时收集健康儿童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64例HFMD标本病原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Ig M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79例标本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Tim-3、LAG-3、CTLA-4在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最后统计和分析各组间的在病原学、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以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危重症组EV71-RNA阳性率明显高于重症组和轻症组(P﹤0.05),危重症组、重症组EV71-RNA阴性率占54%(27/50),3例死亡病人中1例为EV71-RNA阳性。64例HFMD病例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危重症组比例最低(P<0.05)。64例HFMD病例中EV71-RNA阳性和EV71-RNA阴性两组间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危重症组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轻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64例HFMD病例中EV71-RNA阳性与EV71-RNA阴性两组病例中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PD-1百分比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数值上EV71-RNA阳性组更高。64例HFMD病例中CD4~+T细胞、CD3~-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与PD-1表达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危重症组、重症组、轻症组、正常对照组4组间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Tim-3、LAG-3、CTLA-4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EV71是引起危重症HFMD最主要的病原体,但仍要重视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危重症HFMD。HFMD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危重症HFMD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NK细胞功能耗竭/功能障碍。HFMD患儿外周血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高表达的PD-1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NK免疫功能,参与危重症HFMD发病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秀秀[3](2016)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以血小板破坏增加致数目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以自身血小板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为特征。近年的研究表明,ITP作为一种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仅包括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还包括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调,其中T淋巴细胞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激活除需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抗原肽复合物刺激(即第一信号)外,还需要共刺激信号(又称第二信号)。若缺乏后者,则导致T细胞无能,甚至发生程序性凋亡。程序性死亡因子1 (PD-1, programmed death-1)及其配体PD-L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是近年研究发现的重要的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介导负性协同刺激信号,被认为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慢病毒感染、肿瘤免疫逃逸等疾病密切相关。PD-1是一个免疫抑制性受体,其结构和功能类似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ILA-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可为T细胞活化提供抑制性信号。PD-1可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初始T细胞向T效应细胞(Teff, effector T cells)转化: 诱导Teff向调节性T细胞(Treg, regulatory T cells)转化:以及通过激活Treg或树突状细胞(DCs, dendritic cells)抑制Teff等机制抑制T细胞免疫,在建立与/或维持外周自身免疫耐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PD-L1(又称B7-H1)和PD-L2(又称B7-DC)是PD-1的两种配体。PD-1与其配体PD-L1/PD-L2的结合,可明显抑制T细胞受体(TCR,T cell receptor)介导的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PD-1/PD-L信号通路是在CTLA-4/B7被发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负向调节T细胞活化的刺激通路,其功能主要是削弱、限制T细胞、B细胞和骨髓细胞的活化以及外周炎症反应。研究已经证明,PD-1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可导致外周免疫耐受的打破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ITP作为一种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是否与PD-1/PD-L通路相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s)上PD-1与PD-L1及PD-L2的表达及血浆中可溶性PD-1(sPD-1)的水平,PBMCs中sPD-1转录因子表达量,探讨PD-1/PD-L通路在ITP发病中的意义及可能的机制。[研究对象与方法]外周血46份标本均来自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患者的新发或复发的活动性ITP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ITP的诊断标准,采样前至少一周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前30份标本,其中女22例,男8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为39.1岁,血小板计数(0-27)×109/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8.7×109/L。这30份标本用于流式细胞术(FCM, Flow Cytometry)的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实验。另外16份标本,其中女10例,男6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为39.5岁,血小板计数(2-19)×109/L,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0×109/L。这16份标本用于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的检测。正常对照来自于36名健康志愿者,女20例,男16例,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38岁,血小板计数(129-241)×109/L,中位184×109/L。采用FCM检测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和DCs上PD-1与PD-L1及PD-L2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中可溶性PD-1(sPD-1)的水平,采用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sPD-1转录因子的表达量。[研究结果]1、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DCs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PDL1在ITP患者树突状细胞上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PDL2在ITP患者树突状细胞上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3.血浆sPD-1浓度ITP组中血浆sPD-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sPD-1转录因子表达量ITP组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sPD-1转录因子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研究结论]结果显示,异常表达的PD-1、PD-L1、PD-L2可能在ITP的发病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树突状细胞表面低表达的PD-L1、PD-L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sPD-1转录因子表达量升高,血浆中高表达的sPD-1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导致T淋巴细胞的自身活化而引起ITP的发病。(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0)
汲晓沛,薛群,古彦铮,张学光[4](2015)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细胞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的体内效应机制。方法 :利用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将n=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C3H10组(移植C3H10细胞)、C3H10-NC组(移植sh RNA对照质粒转染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一)》期刊2015-11-14)
汲晓沛,薛群,董万利,古彦铮,张学光[5](2015)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讨B7-H4在C3H10细胞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中体内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将n=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0)、EAE组(n=10)、C3H10组(移植C3H10细胞)(n=10)、C3H10-NC组(移植shRNA对照质粒转染的C3H10细胞)(n=10)、(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汲晓沛[6](2015)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靶向干扰B7-H4分子前后C3H10T1/2(以下简称C3H10)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并观察C3H10细胞的生存、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探讨B7-H4在C3H10细胞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中体内效应的机制。方法:1、用慢病毒将B7-H4靶向sh RNA转染至C3H10细胞构建小鼠B7-H4靶向sh RNA稳定转染的C3H10细胞(C3H10-B7-H4细胞),应用Ki-67检测靶向干扰B7-H4分子前后C3H10细胞增殖情况;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的变化,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7-H4对C3H10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的影响,用划痕实验观察C3H10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将转染前后的细胞分别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用ELISA检测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2、利用MOG35-55和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将n=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0)、EAE组(n=10)、C3H10组(移植C3H10细胞)(n=10)、C3H10-NC组(移植sh RNA对照质粒转染的C3H10细胞)(n=10)、C3H10-B7-H4组(移植C3H10-B7-H4细胞)(n=10),之后每日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免疫后第6天,按1×106/只细胞数量移植入分小鼠体内;在小鼠发病的急性期及慢性加重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上B7-H4的表达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可溶性B7-H4(s B7-H4)、IL-2、IL-17、IFN-γ、IL-4的表达变化;收集小鼠脾脏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脾脏细胞上B7-H4的表达变化;结合神经功能评分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EAE损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确B7-H4分子在C3H10移植治疗EAE体内效应的机制。结果:1、B7-H4靶向sh RNA转染C3H10可抑制其B7-H4的表达;下调表达B7-H4后C3H10细胞内的Ki-67表达减少,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延长,增殖能力减弱;下调表达B7-H4后C3H10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减少,划痕愈合减慢,迁移能力减弱;下调表达B7-H4的C3H10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分泌B7-H4、IL-2、IL-17、IL-4、IFN-γ的抑制作用减弱。2、正常对照组小鼠未见发病,EAE组小鼠发病时间较其他组早,并且神经功能评分高;C3H10-B7-H4组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均介于C3H10组及EAE组之间;EAE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CD19+B7-H4+B细胞数量均较正常组增加,C3H10-B7-H4组介于C3H10组及EAE组之间;EAE组小鼠血浆中可溶性B7-H4表达较正常组低,IL-4在这五组小鼠体内表达的差异不大;IL-2、IL-17、IFN-γ的表达在EAE组小鼠较正常组小鼠明显升高,其中C3H10细胞治疗后可以抑制IL-2、IL-17的表达,下调表达B7-H4的C3H10细胞治疗后对这些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1、B7-H4分子参与了C3H10细胞对T细胞增殖、活化的抑制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对可溶性分子B7-H4、IL-2、IL-17、IFN-γ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起作用。2、B7-H4分子在C3H10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的病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影响C3H10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发挥作用。3、B7-H4介导了C3H10移植治疗EAE的免疫调节,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对IL-2、IL-17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即调节Th1、Th17等炎性效应性T细胞间接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3-01)
薛群,蒋觉安,蒋建华,刘翠萍,张学光[7](2014)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3是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多发性硬化(MS)是主要由T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本研究旨在探讨B7-H3在MS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32例近1年内未进行激素或免疫调节治疗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的外周血和脑脊液,20例其他非炎症性疾病患者和2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对照,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上膜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4-09-19)
薛群,张莹,古彦铮,李楠,张学光[8](2014)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治疗EAE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B7-H4分子在C3H10细胞移植治疗小鼠EAE模型的体内效应。方法 1、构建B7-H4靶向shRNA转染的C3H10细胞(C3H10-shRNA),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B7-H4表达下调后,C3H10细胞的增殖能力、凋亡情况;2、建立小鼠EAE(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分组如下:(1)尾静脉注射PBS的假手术组;(2)输注PBS的造模(本文来源于《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16)
王辉,薛群,陈永井,蒋觉安,方琪[9](2013)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配体(PD-L1)的表达,探讨其与MG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67例MG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1和PD-L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可溶性PD-L1(sPD-L1)的水平。结果 MG组外周血中CD4+PD-1+T细胞数多于对照组;MG组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PD-L1表达高于对照组;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在MG组并发胸腺瘤的高于未并发胸腺瘤的患者;CD14+单核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MG组并发胸腺瘤的也高于无胸腺瘤的患者。MG组患者血清中sPD-L1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sPD-L1的浓度与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等无相关性。结论 PD-1/PD-L1信号途径参与了MG的病理过程。(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3年22期)
王辉[10](2012)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症肌无力(myasthemia gravis, MG)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体液免疫为主、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的以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自身免疫反应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近几年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活化在MG的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D4~+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是MG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业已证明,T细胞的有效活化需要双重信号的协同作用,分别是抗原提呈信号和协同刺激信号,若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则导致T细胞反应无能,甚至发生程序性死亡。协同刺激信号有正性和负性信号,负性信号活化则T细胞活化、增殖受抑制,或进入凋亡。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1)及其受体PD-1(programmed death1)介导的负性信号途径被认为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免疫逃逸等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关于PD-1/PD-L1信号在MG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临床研究更为少见。本研究将分两部分讨论不同形式的PD-L1分子在重症肌无力免疫病理中的意义。第一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膜型PD-1和PD-L1的表达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PD-1和PD-L1的表达的特性,探讨CD4~+PD-1+T细胞和CD14+PD-L1+单核细胞与MG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67例MG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MG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PD-1和PD-L1的表达特性;结果:MG患者外周血中CD4~+PD-1+T细胞数量增加;MG患者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PD-L1表达明显升高;外周血中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在并发胸腺瘤的MG患者中增加;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并发胸腺瘤的MG患者中增加。结论:膜型PD-L1和PD-1在MG患者中异常升高,提示PD-1/PD-L1信号途径与MG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第二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可溶性PD-L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目的:检测MG患者血清中可溶性PD-L1(s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负性信号途径在MG病理过程中异常的病理学机制,为MG的诊治提供新的生物学标记。方法:收集MG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血清,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中可溶性PD-L1的水平。结果:MG患者血清中sPD-L1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PD-L1的浓度与年龄、性别、患病类型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可溶性PD-L1在患者血清中异常降低,可能会干扰了正常的细胞膜上PD-1/PD-L1的结合,可能降低了PD-1/PD-L1负性信号的强度,从而促使疾病进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情况以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淋巴细胞活化基因分子-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iated antigen-4,CTLA-4)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探讨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在HFMD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HFMD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地区临床诊断为HFMD病例64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危重症组36例、重症组14例,轻症组14例,同时收集健康儿童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64例HFMD标本病原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Ig M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79例标本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Tim-3、LAG-3、CTLA-4在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最后统计和分析各组间的在病原学、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以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危重症组EV71-RNA阳性率明显高于重症组和轻症组(P﹤0.05),危重症组、重症组EV71-RNA阴性率占54%(27/50),3例死亡病人中1例为EV71-RNA阳性。64例HFMD病例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危重症组比例最低(P<0.05)。64例HFMD病例中EV71-RNA阳性和EV71-RNA阴性两组间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危重症组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轻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64例HFMD病例中EV71-RNA阳性与EV71-RNA阴性两组病例中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PD-1百分比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数值上EV71-RNA阳性组更高。64例HFMD病例中CD4~+T细胞、CD3~-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与PD-1表达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危重症组、重症组、轻症组、正常对照组4组间CD4~+T细胞、CD8~+T淋巴细胞、CD3~-CD16~+CD56~+细胞表面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Tim-3、LAG-3、CTLA-4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EV71是引起危重症HFMD最主要的病原体,但仍要重视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危重症HFMD。HFMD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危重症HFMD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NK细胞功能耗竭/功能障碍。HFMD患儿外周血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高表达的PD-1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NK免疫功能,参与危重症HFMD发病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8
[2].林威.负性协同刺激分子在手足口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上表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
[3].李秀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中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的表达[D].山东大学.2016
[4].汲晓沛,薛群,古彦铮,张学光.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一).2015
[5].汲晓沛,薛群,董万利,古彦铮,张学光.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6].汲晓沛.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C3H10T1/2移植治疗EAE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7].薛群,蒋觉安,蒋建华,刘翠萍,张学光.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表达[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4
[8].薛群,张莹,古彦铮,李楠,张学光.负性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治疗EAE中的作用[C].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9].王辉,薛群,陈永井,蒋觉安,方琪.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J].江苏医药.2013
[10].王辉.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D].苏州大学.2012
标签:重症肌无力;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