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骨缺损论文-林山,芮钢,胡义,黄晓梅,尹庆水

腔隙性骨缺损论文-林山,芮钢,胡义,黄晓梅,尹庆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腔隙性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兔腔隙性骨缺损模型,数字化人工骨,珊瑚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

腔隙性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林山,芮钢,胡义,黄晓梅,尹庆水[1](2018)在《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胫骨腔隙性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人工骨在兔体内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别于双侧胫骨上端制备直径5 mm、深15 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植入数字化CHA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旷置,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进行双侧胫骨Lane-sandhu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第4周纤维组织包裹数字化CHA人工骨试件,试件变得较松软并降解;术后第8周试件继续降解,表面有新骨形成;术后第12周试件周边有新骨包绕,与周缘骨质连接紧密,被新生骨质替代。实验组术后4、8、12周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逐渐增高,而且实验组术后4、8、12周放射学及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CHA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效应和合适的体内降解性能,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可个性化定制的人工骨材料的良好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武海英,李莉,赵宇辉,王倩,王阳[2](2017)在《“TIME”原则联合VSD在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TIME"原则联合VSD技术治疗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23例,引入TIME"管+理原则进行创口的评估和管理,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彻底清创,联合VSD技术控制感染和炎症,缩小感染腔隙,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最后行植皮手术及外置VSD敷料,同时覆盖植皮区和残腔,修复皮肤组织缺损及封闭创面。结果 23例患者经过此方法后,平均7~10 d创腔封闭,皮片移植后5~7 d全部成活,人均手术次数2次,患者总住院时间平均23.5 d。出院后23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感染无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应用TIME管理原则进行创面评估和管理,包括与创口相关的全身状态评估和分析,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清创方法和手术时机提供了科学性、连续动态性的指导,也为评价创口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提供了可测量的比较性指标。对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流程化和规范性的指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刘千朔,高连波,李静,杨艳[3](2014)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临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穿支动脉闭塞常常引起带有经典临床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尽管很多患者预后良好,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但是仍有27%~62%[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可见于脑穿支动脉病(PAD),其中常见病变在豆纹动脉(LSA)、脑桥穿支动脉APA)和大脑后动脉穿支。我们将早期运动功能损害定义在起病第1周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分数增加>1分[1,2]。(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19期)

赖沛群[4](2014)在《富血小板血浆在兔下肢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随着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深入,利用生长因子来促进、增强骨的爬行替代和新骨形成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有大量文献报导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有明显的骨诱导能力,能促进骨组织的修复[1];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富血小板血浆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中无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或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标准不统一,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2,3]。本实验利用新法获取的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骨移植材料,来修复兔下肢腔隙性骨缺损,通过各项检测指标来评价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初步探讨本实验中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机制,为后续富血小板血浆的标准化制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1、先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将PRP与人工骨按2:1比例混合成PRP凝胶。2、后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在动物一侧胫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术中在骨缺损处填塞PRP凝胶;对照组:术中在骨缺损处仅填塞人工骨。3、分别于术后第3、5、7、9周处死动物,通过大体、X线平片、病理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兔骨缺损修复情况,并参照Lane氏的放射学评分标准对每组动物的骨修复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其骨缺损区的阻射密度值;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计算其免疫组化切片的染色阳性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后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所有动物切口愈合良好;2、术后3、5、7周X线平片的放射学评分与阻射密度值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大体观察与HE染色观察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4、免疫组化观察显示术后3、5周实验组免疫染色阳性所占的面积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1、富血小板血浆(PRP)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与愈合。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早期刺激骨组织再生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4-06-30)

陆吕平,张国庆,顾伯林,周湘明[5](2014)在《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缺损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检测在词语即刻回忆、符号数字转换与简易智力量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许宋锋,徐明,于秀淳,孙玉玺,杨阳[6](2014)在《多孔磷酸叁钙修复腔隙性骨缺损38例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告多孔磷酸叁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治疗38例腔隙性骨缺损患者至少随访2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对38例腔隙性骨缺损患者采用多孔磷酸叁钙填充修复,男22例,女16例。年龄3~58岁,平均23岁。缺损范围最小0.72cm~3,最大151.88cm~3,平均35.62cm~3。随访25~65个月,平均41个月。采用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片并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植骨区灰度变化,计算材料降解率,动态观察多孔磷酸叁钙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见任何过敏或毒性反应。随时间延长,人工骨材料逐渐降解,新骨逐渐形成,以术后1年内降解速度最快。患者年龄越小(<16岁)、肿瘤体积越小(<10cm~3),新骨成骨、材料降解速度越快。结论多孔磷酸叁钙人工骨可以用作良性或侵袭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平均随访41个月,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黄家亮,杨臣杰,钱玉芬[7](2014)在《不同粒径植骨材料在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的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的多孔β-磷酸叁钙(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对犬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只24周龄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即整块植骨组(3只)以及大粒径组(3只)、小粒径组(3只)和空白对照(1只)。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大粒径组采用粒径3~4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小粒径组采用粒径1.5~2.0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整块植骨的人工骨材料为圆柱状多孔β-TCP材料,大小与骨缺损大小相似。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集骨样本,对骨样本进行影像学和显微(micro-CT)检查,组织学检测,观察骨愈合修复及植骨材料的降解情况。利用显微(micro-CT)检查新骨生长情况;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处的抗压强度。结果第12周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小粒径组骨修复率为(75.5±18.6)%,与整块植骨组骨修复率为(84.9±19.7)%和大粒径组骨修复率为(83.5±18.2)%比较,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粒径组材料降解率在第12周与大粒径及整块植骨组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新生骨密度大粒径组各监测时间点较小粒径组及空白对照高,在第4周较整块植骨组骨低,第8周无差异,第12周较整块植骨组骨高,具有显着性差异。生物力学监测发现第4、8周整块植骨组抗压强度优去其他各组,第12周大粒径组抗压强度与整块植骨组持平,均优于小粒径组。结论较大粒径的β-TCP材料(3~4 mm)较较小粒径的β-TCP颗粒材料(1.5~2.0 mm)在对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修复率较高,降解较少,比较稳定,修复后可获得较好的骨新生和抗压强度,对腔隙性骨缺损犬的骨修复作用较优。(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罗惊鸿[8](2013)在《低分子肝素钙在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和ADL评分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液血小板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3年11期)

刘冬[9](2013)在《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重骨折、慢性骨髓炎、骨肿瘤都会引起骨缺损,小块骨缺损可以通过自体骨移植来治愈,大段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异体骨移植存在骨不连、再骨折、传播疾病等缺陷,因此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成为骨缺损修复的希望所在。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同时兼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的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生物活性玻璃与人体组织液接触后,可发生一系列细胞内和细胞外反应,在材料表面形成富硅层和羟基磷灰石层,为成骨细胞的附着提供有利条件,最终诱导新骨生成。目的通过建立羊腰椎腔隙性骨缺损模型,以传统生物活性玻璃为对照,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可降解性。方法对12只羊的腰椎L3-L5节段,共36个椎体均建立15mm×8mm的圆柱状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为Macro Porous Putty(MPS)和Injectable Putty(INJ),阳性对照组为Nova Bone Putty(NBP)。按照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配每只羊的叁个椎体缺损分别填充NBP、MPS、INJ材料。每种材料均填充12个椎体。术后6w、12w取材,通过术后一般状况监测、标本大体观察、X线平片、Micro-CT扫描叁维重建以及硬组织切片VG染色结果等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降解性能。结果①术后各组动物进食及粪便均正常,术后X线示所有缺损区材料均填充足量,骨盖完好。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②大体观察示缺损处均无异常纤维包裹,无材料漏出;③术后6w和12w,MPS组和INJ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大于NBP组(p<0.05)。MPS组和INJ组评分相当;④Micro-CT叁维重建图像显示MPS组和INJ组材料与宿主骨紧密结合,无明显边界。NBP组材料周围有一定空隙,材料与宿主骨边界清楚;⑤组织学切片VG染色结果显示,术后6w和12w,MPS组和INJ组新生骨量多于NBP组(p<0.05)。MPS组和INJ组成骨性能相当(p>0.05)。术后12w和术后6w比较,NBP、MPS、INJ叁种材料新生骨量均明显增多(p<0.01)。随着时间推移,叁种材料降解均明显增加。结论①羊腰椎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在生物力学、骨密度等方面与人类相似,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②叁种生物活性玻璃NBP、INJ、MP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PS和INJ的骨诱导性、骨传导能力以及可降解性比NBP更佳。③孔径为500~1000μm的INJ可能比孔径2000~3000μm的MPS拥有更优越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冬,王臻,吴畅,黄海,朱伟军[10](2013)在《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12只成年绵羊L3-L5,共36个椎体均建立8 mm×15mm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为Macro Porous Putty(MPS)和Injectable Putty(INJ),对照组为Nova Bone Putty(NBP)。按照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配每只羊的叁个椎体缺损分别填充NBP、MPS、INJ材料。每种材料均填充12个椎体。术后6周、12周取材,通过术后一般状况、标本大体观察、X线平片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的成骨作用。结果:①术后各组动物进食及粪便均正常,对外界刺激反应性良好。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②大体观察未发现缺损处有异常纤维组织包块及材料漏出。③术后6周和12周,MPS组和INJ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大于NBP组(P<0.05)。④组织学切片VG染色结果显示,术后6周和12周,MPS组和INJ组新生骨量多于NBP组(P<0.05)。MPS组和INJ组成骨性能相当(P>0.05)。术后12周和术后6周比较,NBP、MPS、INJ叁种材料新生骨量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材料MPS和INJ具有可靠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比传统的NBP材料成骨能力更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3年12期)

腔隙性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TIME"原则联合VSD技术治疗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23例,引入TIME"管+理原则进行创口的评估和管理,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彻底清创,联合VSD技术控制感染和炎症,缩小感染腔隙,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最后行植皮手术及外置VSD敷料,同时覆盖植皮区和残腔,修复皮肤组织缺损及封闭创面。结果 23例患者经过此方法后,平均7~10 d创腔封闭,皮片移植后5~7 d全部成活,人均手术次数2次,患者总住院时间平均23.5 d。出院后23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感染无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应用TIME管理原则进行创面评估和管理,包括与创口相关的全身状态评估和分析,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清创方法和手术时机提供了科学性、连续动态性的指导,也为评价创口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提供了可测量的比较性指标。对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流程化和规范性的指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腔隙性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林山,芮钢,胡义,黄晓梅,尹庆水.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胫骨腔隙性骨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2].武海英,李莉,赵宇辉,王倩,王阳.“TIME”原则联合VSD在皮肤缺损合并腔隙性感染患者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

[3].刘千朔,高连波,李静,杨艳.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

[4].赖沛群.富血小板血浆在兔下肢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

[5].陆吕平,张国庆,顾伯林,周湘明.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缺损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6].许宋锋,徐明,于秀淳,孙玉玺,杨阳.多孔磷酸叁钙修复腔隙性骨缺损38例随访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

[7].黄家亮,杨臣杰,钱玉芬.不同粒径植骨材料在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的作用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

[8].罗惊鸿.低分子肝素钙在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3

[9].刘冬.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

[10].刘冬,王臻,吴畅,黄海,朱伟军.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标签:;  ;  ;  ;  

腔隙性骨缺损论文-林山,芮钢,胡义,黄晓梅,尹庆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