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发区论文-吴梦曼,孙铭繁,林昆

高低发区论文-吴梦曼,孙铭繁,林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低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潮汕地区,胃癌,生活饮食因素

高低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曼,孙铭繁,林昆[1](2019)在《潮汕地区胃癌高低发区生活饮食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潮汕地区胃癌高、低发区居民的生活饮食情况,为当地胃癌的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在胃癌高发区南澳县和低发区汕尾市的1~2所市/县级高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班级,以该班级的学生家长和亲属(南澳县796名、汕尾市997名)为研究对象,调查两地区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结果:高发区男性居民和乡村干部的吸烟率高于低发区,务农者的吸烟率低于低发区,已婚者和个体户的饮酒率低于低发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44、45~54、25~34岁)(OR=34.90、13.51、12.66),职业为渔民、家务、服务业(OR=80.09、3.64、2.90),现在饮用水库水、池水、河水(OR=3.88),吃鱼露(OR=2.62),喝功夫茶(OR=1.93)可能是患胃癌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潮汕地区胃癌高、低发区居民的差异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守佳,范宗民,岳文彬,陈培楠,李秀敏[2](2019)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8 74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高发区患者23 273例(60.1%),低发区15 468例(39.9%)。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进行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低发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低发区诊断年龄≥50岁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发区、性别、确诊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家族史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低发区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樊冰雨[3](2019)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诊断时间间隔6个月以内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SMPMs),超过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MPMs)。由于基因突变、多态性、细胞周期失调、有害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肿瘤性疾病更具有易感性,再发新的恶性肿瘤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广泛实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MP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中国人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相差悬殊。食管鳞癌并发多原发癌的现象也很常见,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由于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MPMs,ESCC-MPMs),而且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ESCC-MPMs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是否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并不明确,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ESCC-MP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ESCC-MPMs的发生为未来食管鳞癌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多原发癌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p53表达与乳腺癌、膀胱癌相关多原发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p53表达与ESCC-MPMs发生的关系很少见诸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收录的ESCC-MPM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ESCC-MPMs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36,279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时间在1970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其中男性85,881例,年龄21~95(60±9)岁;女性50,398例,年龄20~99(61±9)岁;男女比例1.70:1。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均通过医院采集、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完整包括基本信息、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理诊断等内容,并由实验室研究生到相应的治疗医院对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和病理信息进行核查与补充,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2.3方法(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88614例和低发区的4766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ESCC-MPMs的发病情况、发生部位、间隔时间、发生时序、年龄分布等。(2)选取81例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并分别对高、低发区两组样本按性别、年龄、病理分期选取81例ESCC标本与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进行1:1匹配,利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MPMs和单纯ESCC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3)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高低发区、男女之间ESCC-MPMs患病情况和p53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高低发区之间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同一发病区域不同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3.结果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ESCC共136279例,其中ESCC-MPMs 2050例,发生率1.5%。高发区1466例,发生率1.7%,低发区584例,发生率1.2%,高低发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5,P<0.001)。高发区男性1048例,发生率2.0%,女性418例,发生率1.2%,高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4,P<0.001);低发区男性443例,发生率1.4%,女性141例,发生率0.9%,低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8,P<0.001)。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2056处病变中,高发区1470处,低发区586处。高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胃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231/238处胃癌、189/190处肺癌、107/111处肝癌和12/14处乳腺癌均为晚于ESCC的MMPMs。低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肺癌、胃癌、肝癌和恶性骨肿瘤;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92/95处胃癌和其他部位肿瘤均为晚于ESCC的MMPMs。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高发区几种发生率较高的MMPMs(晚于ESCC)与第一次诊断ESCC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0年、肺癌2.4年、肝癌1.9年,低发区相应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4年、肺癌2.3年、肝癌2.0年。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ESCC-MPMs中,SMPMs 1116处比例最大,其次为晚于ESCC的MMPMs,早于ESCC的MMPMs很少见。高发区SMPMs最常见,低发区则晚于ESCC的MMPMs最常见。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在本研究全部ESCC-MPMs患者中,按ESCC诊断年龄分组,高、低发区均以60~<70岁者比例最大,分别占43.2%和44.5%。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高、低发区两组样本ESCC与ESCC-MPMs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50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6例,弥漫型42例,阳性表达率92.6%,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31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4例,弥漫型25例,阳性表达率57.4,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17.827,P<0.001);低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2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2例,弥漫型21例,阳性表达率88.9%,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1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10例,阳性表达率51.9%,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8.882,P=0.003)。4.结论(1)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2)p53是ESCC-MPMs的重要相关蛋白。需要进一步对ESCC-MPMs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系统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樊冰雨,鲍启德,孙雷,徐瑞华,杨海军[4](2019)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ESCC)相关多原发癌(ESCC-MP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6 279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数据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分析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结果:ESCC-MPMs患病率为1. 5%(2 050/136 279),其中高发区患病率为1. 7%(1 466/88 614),低发区为1. 2%(584/47 665),高发区高于低发区(P <0. 001)。高、低发区男性ESCC-MPMs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 <0. 001)。高发区同时多原发癌比例最大(57. 7%),而低发区晚于ESCC的异时多原发癌比例最大(53. 6%)。高、低发区ESCC-MPMs发生部位分布相似,常见的ESCC-MPMs主要有贲门腺癌、胃癌、肺癌和肝癌。晚于ESCC的胃癌、肺癌和肝癌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P25,P75)高发区分别为2. 0(1. 0,5. 0)、2. 4(1. 1,4. 8)、1. 9(1. 0,6. 0) a,低发区分别为2. 4(0. 8,6. 0)、2. 3(1. 4,4. 4)、2. 0(0. 8,4. 4) a。结论:食管癌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应重视ESCC-MPMs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杜丹凤[5](2018)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显着性的区域分布差异是中国食管癌的一个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这种差异代表的是致癌危险因素量的多少。本研究参照《食管癌》一书,将食管癌发病区域分为高发区和低发区。高、低发区说明环境因素在食管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低发区均有食管癌的发生,代表着高、低发区均有导致食管癌的环境因素,只是高、低发区中导致食管癌的因素量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探讨仍然不够深入,我们希望在这种探讨中先来了解高、低发区患者患有同样的疾病,甚至同样的期别,它们是否存在生存差异。然而对食管癌高、低发区的对比研究至今仍然非常少。这可能是由于低发区病人例数少、样本量小、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限制了对高、低发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有鉴于此,本研究扩大了样本总量,收集了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和生物样本,科学的纳入大量的低发区病例,在各层面上比较了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差别。过去的研究表明,P53和CDH1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人肿瘤抑癌基因,它的分子变化与食管癌发病显着相关。突变的P53基因所产生的部分蛋白产物具有使细胞转化的作用。CDH1基因产物钙粘蛋白(E-cadherin)是参与正常上皮细胞粘附的跨膜蛋白,在细胞的稳定性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基因改变的不同,其表达的分子也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高、低发区食管癌组织进行CDH1和P53免疫组化(IHC staining)检测,来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P53和CDH1表达的差异以及与相应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综上,本研究通过对来自高发区和低发区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的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结合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P53与CDH1的表达情况分析,对不同区域食管癌的防治、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及预后进行指导。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经过、病理信息和随访结果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1970~2017年食管癌临床诊疗信息和生物样本资料库,所涉及的44,022例全部有明确随访结果。其中高发区患者37,003例,低发区患者7,018例。2方法2.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37,003例和低发区的7,019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残端癌的有无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2.2选取其中5,925例高、低发区患者食管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P53和CDH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食管癌P53和CDH1表达分别与相应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进而分析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采用卡方检验;以年为单位计算生存期,用寿命表法计算1、3、5年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的临床病理指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结果1食管癌低发区和高发区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特征分布食管癌患者共计44,022例,其中低发区患者7,019例,15.9%,明显低于高发区患者(37,003例,占84.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别为2.2:1和1.4:1,性别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部位也有差异,但均以食管中段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的四种主要大体类型所占比例也有统计差异(χ~2=24.794,P=0.000),但是低发区和高发区均是溃疡型(低发区45.6%、高发区42.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在浸润程度的分布比例也存在差异(χ~2=33.840,P=0.000),但是均以T3(低发区57.7%、高发区54.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不同的TNM分期的分布也明显不同(χ~2=37.979,P=0.000),其中低发区早期癌Ⅰ期(8.3%)低于高发区早期癌(10.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中有肿瘤家族史的(39.3%)明显多于低发区(26.1%)(χ~2=398.671,P=0.000)。2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生存对比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寿命表法结果显示: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9.4%、57.7%和89.8%、68.6%、54.6%。Log-rank和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食管癌患者(χ~2=7.332,P=0.007)。在性别、诊断年龄和多方面病理指标等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发区男性患者的生存明显优于高发区男性患者(χ~2=10.796,P=0.001);低发区溃疡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5.526,P=0.000);低发区蕈伞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4.331,P=0.037);低发区中分化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8.987,P=0.003);低发区T2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5.248,P=0.022);低发区T4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1.951,P=0.001);低发区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4.867,P=0.000);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明显优于家族史阴性患者(χ~2=4.071,P=0.044)。3 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诊断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高发区、男性、低分化、缩窄型、髓质型、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发区、女性、溃疡型、蕈伞型、T1、T2、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和肿瘤家族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好的指标。4 P53和CDH1分别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1,170/2,184)和64.4%(2,114/3,655),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0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CD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1,683/2,104)和81.5%(2,961/3,59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CDH1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22)。5 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分别与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预后的影响在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CDH1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在低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结论1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患者。2高发区、男性、髓质型、缩窄型、低分化、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肿瘤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可作为检测食管癌的分子指标。4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低发区中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因此高发区患者可以P53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低发区患者可以CDH1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刘玉[6](2014)在《河南食管癌高低发区1973-2012住院患者原发性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常见癌症中排在第八位,致死率排第六位。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可分为食管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 EAC)和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 ESCC)两种。覆盖腺上皮的食管发生食管腺癌于1901年被Ortmann首次报道。包括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食管癌主要以ESCC为主。在西方国家,EAC在食管癌中可占80%以上,并且其发病仍呈增长趋势,而ESCC发病相对稳定或呈下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EAC的危险因素、临床病理学、流行病学、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报道和研究非常广泛。我国太行山南端叁省交界地区是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可见其发病的地理学差异非常明显。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中,食管癌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四位。ESCC占食管癌的95%以上,而EAC所占比例很低。国内对于EAC的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文献较少。并且在这些文献中,可以观察到EA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有关文献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近几十年来中国EA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有什么变化,有待明确。本实验室从1995年至今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核查患者住院病理结果和电话随访等方法建立了食管癌患者资料库,本研究重点对收集的1973至2012年共40年间的有明确确诊时间的2116例EAC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初步探讨中国EA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征。然后,把这些EAC患者与同期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大样本量的资料,探讨四十年来中国食管癌发病病理构成及其变化趋势。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973至2012年共40年间的有明确确诊时间的2116例EAC及128817例ESCC患者资料。这些资料全部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建立的食管癌患者资料库。其中EAC患者男性1519例,女性597例。男女性别比为2.54:1。男性平均年龄为(61.2±9.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60.80±8.8)岁。EA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高低发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肿瘤家族史等。对本实验室积累的部分EAC手术切除标本(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男性26例,平均年龄(58.3±7.8)岁。女性15例,平均年龄(64.33±9.9)岁。2.2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都是经过专门流调培训的医学生进入食管癌高低发区现场进行流调,与患者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然后通过进入患者的治疗医院查找住院病历,核对补充相关资料。所有食管癌患者都经过明确病理学诊断。2.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检测Syn和CgA两种神经内分泌指标在EAC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这两种蛋白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染色部位定位于细胞浆,阳性反应表现为胞浆着棕黄色颗粒。2.4统计分析流调资料与免疫组化实验资料都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数据。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部位EAC与ESCC的比例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EAC和ESCC患者性别比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Syn和CgA两种肿瘤相关蛋白表达阳性与否与EA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验水准取α=0.05。3结果3.12116例EAC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分布3.1.12116例EAC患者一般情况分布EAC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71.8%>28.2%),发病年龄以60-69岁年龄段为最高(38%),农村患者多于城市患者(89.3%>10.7%),高发区患者多于低发区患者(60.2%>39.8%),肿瘤家族史阳性率为29.6%。3.1.22116例EAC患者病理特征分布EAC的发病部位以食管中段最多(47.3%)、下段次之(45.4%),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4.4%),其次为中分化(37.9%)。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9.2%。临床分期以中期为主(88.6%),早期(5.9%)稍多于晚期(5.5%)。3.2四个十年间的EA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变化情况按照EAC患者的确诊时间将患者分成1973-1982、1983-1992、1993-2002、2003-2012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后显示:中国EAC患者60岁以上人群(包括60-69岁年龄段和69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见图1。在EAC的叁个肿瘤部位(上段、中段和下段食管)中,中段食管EAC的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4%,35.9%,49.8%和48.9%,χ2=32.011,P<0.05)。低发区EAC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8.3%,18.4%,22.3%和49.2%,χ2=132.399,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31.7%,53.6%,54.3%和47.9%,χ2=9.145,P<0.05)。3.3四个十年间EAC患者与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变化的对比分析与ESCC的对比分析显示,四个十年中EAC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始终大于ESCC的男女性别比。见图2。食管中、下段EAC与ESCC的比例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见图3。6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中EAC所占比例明显大于60岁以下患者。尤其是大于69岁年龄段的食管癌患者中EAC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任何年龄段患者中EAC所占比例,而50-59岁年龄段患者中ESCC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任何年龄段患者中ESCC所占比例。3.4神经内分泌指标Syn和CgA表达与EA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Syn和CgA在EA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与否与患者年龄、性别、城市农村分布、高低发区分布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均无关(P值均>0.05)。4结论4.140年来,EAC的男女性别比始终高于ESCC的男女性别比。提示雌激素可能对EAC是一种保护因素。4.240年来,EAC发病高峰年龄已经从50-59岁年龄段推迟到60-69岁年龄段。4.340年来,食管癌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提示生活条件也就是环境因素的改变对EAC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作用。4.440年来,食管中段EAC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提示我国EAC发病机制与西方不同。4.5Syn表达阳性与否与EAC淋巴结转移阳性关系不大,与以往文献报道Syn表达阳性与ESCC淋巴结转移阳性有关不同,因此Syn能否作为判断EAC预后的指标仍需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汤萨,黄佳,董金城,袁果,李燕[7](2014)在《性别对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加深对食管癌关键预后影响因素的了解。方法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及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1973—2011年间5 999例女性和9 918例男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女性患者生存期显着高于男性(P=5.8E-25)。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女性患者(P=2.7E-12),且T3、T4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但是女性患者Tis、T1和T2检出率高于男性(P=1.2E-14);男、女性患者肿瘤分化程度相似(P=0.66)。根据TNM分期进行早、中、晚期分类,女性早期癌患者比例高于男性(13.9%vs.10.8%,P=3.8E-9),而中晚期患者的比例低于男性(86.1%vs.89.2%,P=3.8E-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女性为食管癌预后生存期长的保护因素,而淋巴结转移阳性和浸润程度(T)加深为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男性患者且为食管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保护因素);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T3、T4)均低于男性检出率,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侯志超,王伟鹏,黄佳,刘亚丽,刘静[8](2014)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并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入户或电话问卷调查进行生存随访,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食管癌患者(n=5 621)的生存期明显低于转移阴性患者(n=7 945)(P=1.9E-162),N1、N2和N3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4.2E-20)。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上,高发区患者明显高于低发区(P=1.4E-5),但生存期却优于低发区(P=1.7E-39);青年食管癌患者(≤50岁)略高于中老年患者(>50岁)(P=0.003),而生存期显着优于中老年患者(P=2.3E-31);下段食管癌显着高于中段和上段(P=8.6E-24),而生存期则明显优于中段和上段(P=0.03)。多因素分析,高低发区、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N1、N2和N3级患者生存期差的风险值依次升高(HRN1=1.8,HRN2=2.5,HRN3=2.7)。结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显着差于转移阴性的患者;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食管癌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高发区患者整体生存期优于低发区患者。(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魏矿荣,陈志峰,彭侠彪,李东方,宋国慧[9](2014)在《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的特点和异同,为贲门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88-2007年食管癌低发区广东中山市与高发区河北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中的贲门癌发病资料,比较其发病数、粗率、中国与世界标化发病率(简称中标率与世标率)、构成比和发病趋势等指标。结果:1988-2007年广东中山与河北磁县贲门癌世标发病率分别为0.50/105和23.87/105,磁县发病远高于中山,是中山的47.74倍,两地贲门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尤以河北磁县显着。此外,广东中山市贲门癌男女发病数比例高于河北磁县。结论:虽然期间两地贲门癌发病均呈上升趋势,但其贲门癌发病存在显着差异,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磁县贲门癌发病远高于食管癌低发区广东中山,且其发病趋势与食管癌相反,而中山相同。(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董金城[10](2013)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和生存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调查中排名第四位。食管癌早期症状极不明显,绝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到中晚期,而中晚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尚不足10%。食管癌确诊依赖于胃镜和病理检查,大多数人群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痛苦,而导致胃镜在疾病普查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尚缺乏食管癌靶向治疗的方法,化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很差,甚至无效,在我国临床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在食管癌的手术治疗上,淋巴结清扫的方式和数量仍然是困扰临床外科医生的主要问题。在术前或术中如何判断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调查研究的数据。淋巴结转移是目前已知的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转移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差于转移阴性的患者。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和生存期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存随访,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并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将淋巴结转移个数作为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加深对食管癌关键预后影响因素的了解。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14132例有明确病理诊断和淋巴结转移记录食管癌患者(90%以上的病人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样),确诊时间在1973-2011年间,其中高发区患者8995例,低发区5137例,高低发区患者比例为1.8:1。2.2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补充复核本研究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河南省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对象为食管癌患者或其家属。本调查为回顾性调查,调研组根据患者就诊医院,将调查的食管癌患者以医院为单位分组,入院核实补充临床病理信息。2.3标准制定2.3.1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至少检出一个阳性食管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判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2.3.2TNM分期标准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多数患者治疗时沿用第六版分期标准,本研究TNM分期标准沿用第六版食管癌的TNM分期标准。2.3.3食管癌高低发区划分依据中国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整年龄与死亡率,死亡率在50/10万以上的地区为高发区。区域划分参照《食管癌》一书。2.4人群随访采用入户或电话回访的方式,对上述调查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3月。成功随访13605例,成功率为96%。成功随访的患者中非食管癌死亡的病人共39人,其中3人死于肠梗阻,7人死于意外事故,2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9人死于自杀。2.5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和N分级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生存时间按年计算,Kaplan-Meier法和Log-rank分析单因素条件下患者生存状况,Cox风险比例模型筛选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检验水准:a<0.05。3结果高发区8995例(63.6%),低发区5137例,成功随访13,605例(96%)。淋巴结转移阳性(n=5621)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差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n=7945)(p=1.9E-162), N1、N2和N3级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依次明显降低(P=4.2E-20)。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高发区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区(P=1.4E-5),但是,高发区患者生存期却显着优于低发区(P=1.7E-39)。此外,青年食管癌患者(≤50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略高于中老年患者(>50岁)(P=0.003),而生存期显着优于中老年患者(P=2.3E-31)。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P=2.7E-11),生存期则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2.6E-22)。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中段和上段(P=-8.6E-24),而生存期则明显优于中段和上段(P=0.03)。肿瘤长径≤3cm的患者淋巴结阳性转移率(24.1%)明显低于肿瘤长径>3cm的患者(42.1%)(P=2.9E-20),生存期明显优于肿瘤长径>3cm的患者(P=5.4E-30)。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和浸润程度的加深淋巴结阳性转移率明显升高(P分化程度=2.9E-20,P浸润程度=1.4E-186),而生存期则明显下降(P分化程度=6.1E-41,P浸润程度=1.8E-109)。多因素分析提示,高低发区、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N1、N2和N3级患者生存期差的风险值依次升高(HRN1=1.8, HRN2=2.6, HRN3=2.7)。4结论本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而性别、年龄、高、低发区、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的独立因素,进一步加深对食管癌淋巴结阳性转移区域淋巴结部位和清扫总数的分析,对规范清扫食管癌淋巴结部位和数量,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10-01)

高低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8 74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高发区患者23 273例(60.1%),低发区15 468例(39.9%)。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进行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低发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低发区诊断年龄≥50岁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发区、性别、确诊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家族史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低发区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低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吴梦曼,孙铭繁,林昆.潮汕地区胃癌高低发区生活饮食因素调查[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9

[2].胡守佳,范宗民,岳文彬,陈培楠,李秀敏.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9

[3].樊冰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9

[4].樊冰雨,鲍启德,孙雷,徐瑞华,杨海军.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杜丹凤.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D].郑州大学.2018

[6].刘玉.河南食管癌高低发区1973-2012住院患者原发性食管腺癌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4

[7].汤萨,黄佳,董金城,袁果,李燕.性别对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4

[8].侯志超,王伟鹏,黄佳,刘亚丽,刘静.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14

[9].魏矿荣,陈志峰,彭侠彪,李东方,宋国慧.食管癌高低发区贲门癌发病对比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4

[10].董金城.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和生存期关系[D].郑州大学.2013

标签:;  ;  ;  

高低发区论文-吴梦曼,孙铭繁,林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