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受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受端电压支撑强度因子,LCC-HVDC,VSC-HVDC,系统强度
受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夏成军,王真,周保荣,聂金峰,洪潮[1](2019)在《VSC-HVDC对LCC-HVDC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e-end-system voltage strength factor,RVSF)是受端系统的电压支撑强度的评价指标,可以计及受端系统中不同电力系统元件特性和运行方式。首先提出了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不同控制方式下受端系统RVSF的解析计算方法;然后在混合多馈入系统中对比分析了RVSF、有效短路比、多馈入有效短路比等评价指标,表明RVSF具有相关性强且临界值明确的优点;最后应用解析计算方法计算RVSF值,并分析归纳VSC-HVDC对LCC-HVDC受端系统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可用于混合多馈入系统的规划和运行。(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臧二彬,顾雪平,李鹏飞,杨超,李少岩[2](2019)在《考虑并联线路的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系统恢复中路径选择方法对直流恢复限制严重的问题,提出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恢复方法。对直流输电在系统恢复中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系统恢复效率和恢复过程中的系统安全性,以恢复期间总发、输电量与网架充电无功的比值作为优化目标,建立考虑并联线路的系统恢复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直流启动及系统运行等约束,结合混合粒子群算法进行系统恢复方案的求解。以IEEE 39节点算例和中国西南某地区实际电网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9年08期)
臧二彬[3](2018)在《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网架重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规模日益增大,新型技术的广泛应用,系统的运行控制更加复杂,在提高运行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同时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难题。对于局部故障的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恶性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对大停电后的系统恢复研究至关重要。高压直流输电在我国得到大规模应用,对于含直流落点系统,在系统恢复期间将直流输电系统有效利用,能够加快系统恢复进程,提升系统恢复中的安全性。首先对高压直流输电原理及其在系统恢复中的运行特点进行介绍,进一步确定系统恢复中直流启动方式、直流启动时对受端系统的要求、直流启动后控制方式的选择。然后分析了单馈入直流及多馈入直流及交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方法。针对传统系统恢复中路径选择方法对直流恢复限制严重的问题,提出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恢复方法。综合考虑系统恢复效率和恢复过程中的系统安全性,以恢复期间总发、输电量与网架充电无功的比值作为优化目标,建立考虑并联线路的系统恢复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直流启动及系统运行等约束,结合混合粒子群算法进行系统恢复方案的求解。以IEEE 39节点算例和我国西南某地区实际电网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提出多直流馈入系统的网架重构方案优化方法。首先,建立系统恢复两步优化模型:第一步,以直流总功率与充电无功比值最大化为目标对目标网架进行优化;第二步,在此基础上以系统恢复过程中总发、输电量最大化为目标,优化电源点启动顺序;其中,多馈入直流功率以每时步的总功率最大为目标进行优化。然后,综合考虑直流启动及系统运行等约束,结合混合粒子群算法、Dijkstra算法和线性规划方法对所提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IEEE 39节点系统算例和我国西南某地区实际电网算例对本文所提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汤奕,朱亮亮,陈斌,张玉红,郭小江[4](2018)在《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受端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系统相互耦合,其无功电压特性更为复杂。如何评价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亟待研究。首先提出了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的电压稳定因子指标,并基于交直流混联系统的等值模型及特性方程,推导了分层接入电压稳定因子的计算方法。最后,针对不同直流控制方式和不同网架结构时的电压稳定因子大小,分析了多种运行方式下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性。结果表明,直流系统采用整流侧定电流或功率,逆变侧均定电压控制方式最有利于受端系统换流母线的电压稳定。(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孙大雁,周海强,熊浩清,杨阳,鞠平[5](2018)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直流受端系统紧急切负荷控制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直流受端系统紧急切负荷控制优化方法。首先,分析直流闭锁后受端系统的暂态稳定裕度以及切负荷量对暂态稳定裕度的灵敏度;接着,以紧急负荷控制的经济代价为目标,以最大摇摆角、最低频率、最低暂态电压稳定裕度及最大可控负荷等为约束条件,建立紧急切负荷控制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解决人工智能算法计算量大,难以实施的困难,应用灵敏度方法,将非线性动态优化问题近似为线性规划问题,迭代求解直至收敛到最优解。为克服可能收敛到局部最优解的不足,采用了多初值寻优的方法。最后,以河南省电力系统为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算法可有效减小计算量,提高优化速度,在确保系统暂态稳定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控制代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边晓燕,杜中浩,魏本刚,李东东[6](2018)在《远海风电场经VSC-HVDC联接弱受端系统的临界运行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压源变流器型的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是远海风电场的常用并网方式,同时可用于联接弱受端系统,但接入后的运行特性还有待研究。该文建立了远海风电场经VSC-HVDC联接弱受端系统模型,基于安全稳定运行约束条件,以短路比(SCR)作为受端系统强弱的判定指标,充分考虑了双馈风机(DFIG)无功控制方式和受端系统阻抗角的影响,得出不同风电场出力对应的临界短路比(CSCR)。在DIgSILENT/PowerFactory软件中进行风速波动小干扰和暂态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以双馈风机作为发电机模型联接的弱受端系统短路比大于1.6为宜,并给出降低临界短路比的补偿措施,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力》期刊2018年05期)
夏成军,王真,华夏,杜兆斌[7](2018)在《基于电压灵敏度的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受端系统结构复杂、运行方式灵活多变的现状,对直流系统功率稳定进行分析,提出了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因子(receiving-end-system voltage support strength factor,RVSF),并给出了使用RVSF对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进行划分的标准。定义临界功率稳定时的RVSF为临界受端电压支撑强度因子,该因子值可以在不同受端系统中保持恒定,能够满足受端系统运行方式多样的现状。分析了RVSF与电压稳定因子的关系,得到了使用RVSF对换流母线静态电压稳定进行判别的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对使用RVSF评价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武倩羽[8](2018)在《直流多馈入受端系统电压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迅猛发展。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骨干网架,是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被大量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平台。随着直流输电容量的大幅增加,多条直流线路馈入同一交流受端的现象不可避免,我国已经出现多回直流密集馈入长江叁角洲和珠江叁角洲地区的情况,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直流落点近,交直流系统间和直流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强,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比纯交流系统和直流单馈入系统更加突出和复杂。在电压稳定判定方面,可行的静态电压稳定判别指标能够快速识别系统是否存在电压失稳的风险,对直流工程的前期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直流多馈入系统还未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在工程界采用最多的判定指标是多馈入短路比。然而多馈入短路比是基于多馈入系统戴维南等值模型提出的,模型中各换流母线之间的互阻抗的存在,使得多馈入短路比与受端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对应关系相对欠清晰,物理意义不是很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多馈入戴维南等值模型进行等值解耦,并提出一种物理意义更为清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静态电压稳定评价指标。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全球各大洲电网互联的现状,重点介绍了我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发展概况。论述了直流多馈入输电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现有的多馈入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评价指标存在的缺陷。针对现有多馈入短路比指标的物理意义不清晰的问题,在传统多馈入受端系统戴维南等值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受端系统换流母线节点导纳矩阵进行对角化,得到了各个特征值,提出了多馈入受端系统等值解耦模型,并在解耦模型中证明了单馈入系统是多馈入系统的特例。在多馈入受端系统解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特征值和电压稳定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评价多馈入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新指标,分析了新指标的物理意义,并依据最大功率曲线法的思想,结合直流系统的典型参数推导计算了新指标的临界值。用BPA软件搭建了简单叁馈入系统,通过实例仿真计算解耦模型新指标的值,并设置了故障来仿真验证新指标的判定结果,最后基于上海典型多馈入系统数据进行仿真验证,说明了解耦模型新指标对大电网的规划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罗钢,刘崇茹,李欣蔚,娄源媛,伍双喜[9](2018)在《送受端系统短路比关系对直流输电系统最大输送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输电送端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否对输送功率有影响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了交直流系统整流侧联于不同强度交流系统的运行特性,结合逆变侧联于不同强度交流系统的运行情况,指出送端系统短路比与受端系统短路比的大小关系会影响直流输电系统可输送的最大功率。首先研究了整流站和逆变站的功率曲线,分别得到送受端系统短路比与其相应的最大输送功率的定量关系。然后分析了在相同的输送功率极限下整流侧和逆变侧短路比的关系,将两端系统可输送的最大功率相等时的短路比定义为转折短路比,并得到输送功率转折点。最后指出送受端系统的强度都会影响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当两端系统短路比与转折短路比存在某种关系时,由其中的一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输送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并通过PSCAD仿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力》期刊2018年04期)
洪峰,梁文武,吴小忠[10](2017)在《特高压直流受端系统500kV变电站死区及失灵保护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压直流接入后,其受端电网的运行受到较大影响。交流系统故障会引起直流换相失败,如交流系统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切除故障,则可能引起直流连续换向失败甚至引起直流闭锁。目前变电站死区及断路器失灵故障的切除速度难以满足特高压直流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叁个方案用以解决该问题,并对叁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湖南电力》期刊2017年06期)
受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系统恢复中路径选择方法对直流恢复限制严重的问题,提出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恢复方法。对直流输电在系统恢复中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系统恢复效率和恢复过程中的系统安全性,以恢复期间总发、输电量与网架充电无功的比值作为优化目标,建立考虑并联线路的系统恢复模型;然后综合考虑直流启动及系统运行等约束,结合混合粒子群算法进行系统恢复方案的求解。以IEEE 39节点算例和中国西南某地区实际电网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夏成军,王真,周保荣,聂金峰,洪潮.VSC-HVDC对LCC-HVDC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的影响[J].电网技术.2019
[2].臧二彬,顾雪平,李鹏飞,杨超,李少岩.考虑并联线路的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恢复[J].中国电力.2019
[3].臧二彬.含直流落点受端系统网架重构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4].汤奕,朱亮亮,陈斌,张玉红,郭小江.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受端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8
[5].孙大雁,周海强,熊浩清,杨阳,鞠平.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直流受端系统紧急切负荷控制优化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6].边晓燕,杜中浩,魏本刚,李东东.远海风电场经VSC-HVDC联接弱受端系统的临界运行特性[J].现代电力.2018
[7].夏成军,王真,华夏,杜兆斌.基于电压灵敏度的受端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评价指标[J].电网技术.2018
[8].武倩羽.直流多馈入受端系统电压稳定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9].罗钢,刘崇茹,李欣蔚,娄源媛,伍双喜.送受端系统短路比关系对直流输电系统最大输送功率的影响[J].现代电力.2018
[10].洪峰,梁文武,吴小忠.特高压直流受端系统500kV变电站死区及失灵保护配置研究[J].湖南电力.2017
标签:受端电压支撑强度因子; LCC-HVDC; VSC-HVDC; 系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