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展厅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艺术语言,书家,二王,书风,碑版,金石味,草书,殉道者,展示形式,章草
展厅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洪权[1](2018)在《书法展厅效应勿须回避》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艺术展示方式从书斋中走向展厅,特别是各类具有影响力的书家在竞技展览推动下,开始研究、摸索展厅效应下书法作品的呈现状态,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获得评委的青睐,进而不断取得曝光率和市场的认可。当然,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者来说,这种追求本身(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2-04)
王建国[2](2017)在《当传统的印迹成了制作的手段——展厅效应下的日常书写观照与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展厅效应的制作手段在以往却是作品经典化进程的重要见证,从而构成一种传统,而当我们斤斤于制作时,虽在建立传统,却也在对传统造成伤害。但无论我们多么精于制作,日常书写仍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常态,所以在评判一幅作品时,日常书写的眼光仍是必不可少的。即便从展厅效应来看,制作也应有个分寸,起码不应对作品的内涵造成过大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3期)
刘灿,但斌,张旭梅,徐广业[3](2018)在《存在展厅效应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下渠道服务对线上渠道需求的促进作用可能导致线下提供服务积极性降低以及渠道竞争加剧,针对这一问题,考虑零售商线下渠道服务对制造商线上渠道需求具有促进作用的展厅效应的情形下,研究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构建了集中式决策与分散式决策下的理论模型,分析、比较了展厅效应对最优定价、服务水平和价格竞争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线下需求引导的协调策略。研究表明:展厅效应的增强不仅不会诱导制造商降低线上价格和抑制零售商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还能缩小渠道间价差,进而减少由价格竞争导致的需求转移;所提出的协调策略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完美协调。并且,展厅效应强度可以通过影响协调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利润分配产生影响。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协调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8年04期)
刘振卫[4](2017)在《欧美电影节的“文化展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电影节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它的成立尽管在创建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好莱坞的影响,然而其构筑量感、美学特征却仍然在发展中得以彰显,并作为一股与好莱坞电影对话的有力力量而存在。欧洲电影节不仅为世界电影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也为欧洲电影的本土化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出浓郁的文化关怀。它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产业需求下的文化展厅。它对于人们的精神滋养、心灵抚慰,对推动欧洲电影产业的向前推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王伟林[5](2016)在《“展厅效应”下当代书法创作之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从由来已久的传统书斋式创作模式转向现代展厅式创作模式,随着书法热愈演愈烈,“展厅效应”也日益彰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展览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机制,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当代书法创作。一方面它有力地推动(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6-09-05)
范美俊[6](2015)在《“展厅效应”与山水画创作之弊》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展是作品与观众交流的一种载体,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国人对展览已不陌生,但公共性的美展历史并不长,因为古代书画交流多是私密性的文人雅集。近代以来,蔡元培等文化精英基于启蒙、美育等概念,1929年在上海仿照法国沙龙展以国家名义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美展。讨论近叁十年的山水画创作,新中国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一定绕不过。该届美展的获奖者刘海粟、李可染、钱松嵒、关山月等老一辈名家,其作品面貌已为民众熟悉,而年(本文来源于《国画家》期刊2015年01期)
于洁,陈学利[7](2014)在《论书法展览机制下的“展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西方列强所侵略和征服的屈辱史,动荡和不安充斥着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是可想而知的。其中,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传入,"展览"这一蕴含利弊双刃剑的艺术展示形式也随之而来,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侵袭了中国书坛。展厅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对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括地说,它使得书法艺术由书斋、庙堂走向大众,由古代文人的精英文化转换为大众文化,由古代的手上把玩、雅赏走向厅室展览,使得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完成向职业化书家转变。诸多书法展览的举办也使得当今的书法家日趋年轻化,展厅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许多年轻的书家通过不断地参加全国性的展览、获奖(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4年04期)
陈博君[8](2014)在《论当代书法展览的形式、特性及展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在其叁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曾迎来一个个鼎盛时期,也历经过一场场重大变革,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在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中变得日益丰富与完善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坛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人们的书写习惯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书法的实用价值几乎完全丧失。令人惊喜的是,书法不仅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缺失了传统的笔墨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华丽转身为一门独特的、高雅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书法在当代的又一次复兴。在这场令人振奋的书法复兴中,书法展览承担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书法复兴的伴生物,更是书法复兴的催化剂。当代书法的复兴,就是以书法展览的方式得到体现的。因此,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当代的书法展览,深入了解展书法览机制下的展厅效应,对促进当代书法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书法赏评》期刊2014年01期)
刘保成[9](2014)在《展览机制下的展厅效应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迷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展览机制下追求展厅效应的创作现象,从四个方面剖析书法作品的审美迷津:如:把工艺制作式、拼凑式当成书法"唯美"来追求;把克隆古人的或移植国展获奖作品,当成"传统"来创作;把玩弄笔墨游戏、丑态书写看成"笔墨当随时代"的时风来显摆;把西方绘画的随意性当作书法的"现代性"来借鉴。笔者从国人审美角度来审视这种创作现象,指出其有悖中国传统书法创作根本属性、偏离书法艺术创作方向的种种表现。(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4年01期)
朱以撒[10](2013)在《展厅效应下的创作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当代书法活动与古代文人的书法活动最大的差异就是展厅书法的有无。一个书法展厅可以集天南海北甚至超越国境的书法家的作品,共同展示,呈现出一个巨大的书法聚合能量,使之影响广大。这在幅员远大、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里是难以想像的。古人交集,充其量是一地之雅好文士的交流,人数有限、空间有限,亦难以推向更广大的空间。这样就给书法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以限制——因为缺乏一个"场"。一位书法家要让大众认知、赏识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诸如拜谒达官贵人,举荐自己,或者文人雅集相互欣赏树立声名,或者待功名成而(本文来源于《福建艺术》期刊2013年06期)
展厅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展厅效应的制作手段在以往却是作品经典化进程的重要见证,从而构成一种传统,而当我们斤斤于制作时,虽在建立传统,却也在对传统造成伤害。但无论我们多么精于制作,日常书写仍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常态,所以在评判一幅作品时,日常书写的眼光仍是必不可少的。即便从展厅效应来看,制作也应有个分寸,起码不应对作品的内涵造成过大的伤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展厅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洪权.书法展厅效应勿须回避[N].中国文化报.2018
[2].王建国.当传统的印迹成了制作的手段——展厅效应下的日常书写观照与评判[J].名作欣赏.2017
[3].刘灿,但斌,张旭梅,徐广业.存在展厅效应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8
[4].刘振卫.欧美电影节的“文化展厅”效应[J].电影文学.2017
[5].王伟林.“展厅效应”下当代书法创作之失[N].中国艺术报.2016
[6].范美俊.“展厅效应”与山水画创作之弊[J].国画家.2015
[7].于洁,陈学利.论书法展览机制下的“展厅效应”[J].美术观察.2014
[8].陈博君.论当代书法展览的形式、特性及展厅效应[J].书法赏评.2014
[9].刘保成.展览机制下的展厅效应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迷津[J].美术大观.2014
[10].朱以撒.展厅效应下的创作态[J].福建艺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