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冯文鹏,周书栋,杨博智,易婷,谢玲玲

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冯文鹏,周书栋,杨博智,易婷,谢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辣椒,温敏雄性核不育,突变体,育性转换

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鹏,周书栋,杨博智,易婷,谢玲玲[1](2019)在《辣椒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突变体E6421S不育特征及遗传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辣椒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突变材料E6421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生理生化特点及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6421S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8℃,28℃以上表现为可育,28℃以下不育;25℃下显微观察发现E6421S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与花粉母细胞黏连,导致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生理生化分析发现E6421S花蕾各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而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相反,随着花蕾的发育呈下降趋势;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6421杂交后代群体性状调查表明,E6421S不育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扬,谭炎宁,孟昭河,段美娟,徐秋生[2](2017)在《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育性表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7年07期)

高扬,谭炎宁,孟昭河,段美娟,徐秋生[3](2017)在《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育性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年的田间观察发现: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7年01期)

许杰猛[4](2012)在《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子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一半的人以水稻作为主食。20世纪70年代的叁系杂交育种曾经带来水稻育种的第二次革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叁系法逐渐表现出一些不足:米质欠佳;产量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存在细胞质的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的潜在风险。以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水稻育种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并且已经在育种中有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人们对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现象的分子机制并没有清楚的认识,限制了两系育种技术的完善和两系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本研究利用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雄性不育系81S和N13S作为材料,进行了育性鉴定、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81S为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其育性转换温度为25-26℃,不育条件下其穗部外观、花药形态与花粉育性与正常品种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遗传分析,发现81S的育性受隐性单基因控制,F2代出现的育性分离比列为3:1,命名为rtms2。此外,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反向温敏雄性不育系N13S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命名为rtms3.在81S/中1159的定位组合的分离群体中,共筛选到13对多态性的SSR和STS标记,为了进一步定位,开发了61个InDels标记和13个CAPs/dCAPs标记,分别检测到11InDels标记个和5个CAPs/dCAPs标记具有多态性。利用这些标记将rtms2定位在10号染色体上InDel53和InDel12之间,物理距离为130kb,并且与InDel60共分离。查找水稻基因注释的公开信息,130kb的区间内有12个注释的基因。令人感兴趣的有蛋白磷酸酶2C基因,β-1,3葡聚糖葡萄糖苷酶前体,花粉特性的C13蛋白前体和一个AP2转录因子。这对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N13S和中1159组合中,rtms3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STS标记E61552和S1552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2cM和4.45cM。(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4-01)

胡海莲[5](2011)在《水稻野栽杂交来源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b7S不育基因的遗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均以稻米为主食。以雄性不育为基础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为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以光、温敏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法与叁系法相比有明显优势:两系法不需要保持系,不受恢、保关系制约,配组自由,生产程序简单;无细胞质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带来的潜在危险。因此两系法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稻温敏不育分为正向温敏不育和反向温敏不育,反向温敏与正向温敏具有相反的温敏特性即高温可育低温不育。由于其育性转换的特殊性,前人认为它可以应用于更广阔的稻作区域内。Tb7S是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并且转换彻底。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Tb7S的不育性状由两对独立的隐性核基因控制。本研究利用Tb7S和具有粳稻背景的广亲和基因正常水稻品种中1159进行杂交,构建F2代定位群体,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589对SSR引物在Tb7S和中1159间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多态性引物检测F2代分离群体,结果将两个不育基因分别定位于10号和9号染色体上,命名为rtms1和rtms2。rtms1位于10号染色体两个Indel引物Indel-1和Indel-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7.83cM和16.83cM,跨越的物理距离约为724kbp; rtms2位于9号染色体SSR标记RM24538和RM2457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4.37cM和55.65cM,定位区间跨越的物理距离为434kbp。这为反向温敏不育系Tb7S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1-04-01)

罗越华,邓帆,周庭波,陈守才[6](2008)在《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周庭波,陈友平,黎端阳,汪四龙,肖衡春[7](1992)在《水稻正向和反向光温敏不育系对光温感应的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继籼型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衡农S—1育成之后,我们又选育出一类新的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87N13、87N10、87N123—R6。衡农S—1在较高温长日照下不育,在较低温短日照下可育,而87N13、87N10、87N123—R6恰恰相反,在较高温长日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2年05期)

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参考文献

[1].冯文鹏,周书栋,杨博智,易婷,谢玲玲.辣椒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突变体E6421S不育特征及遗传规律研究[J].园艺学报.2019

[2].高扬,谭炎宁,孟昭河,段美娟,徐秋生.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育性表现(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7

[3].高扬,谭炎宁,孟昭河,段美娟,徐秋生.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育性表现[J].杂交水稻.2017

[4].许杰猛.水稻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子定位[D].海南大学.2012

[5].胡海莲.水稻野栽杂交来源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b7S不育基因的遗传定位[D].海南大学.2011

[6].罗越华,邓帆,周庭波,陈守才.野栽远缘杂交来源的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J].贵州科学.2008

[7].周庭波,陈友平,黎端阳,汪四龙,肖衡春.水稻正向和反向光温敏不育系对光温感应的比较观察[J].湖南农业科学.1992

标签:;  ;  ;  ;  

反向温敏核不育系论文-冯文鹏,周书栋,杨博智,易婷,谢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