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结合力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际关系,文化路径,结构路径
结构结合力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爽[1](2010)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文化的路径将观念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结构的路径则将诸多关于家庭代际关系的思想作为一种衍生物,将结构安排的变化作为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F村征地与搬迁后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考察,在个案研究中检验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的解释力。本文认为,结构因素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变中是首要因素,但是结构因素通过文化因素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肖建波[2](2009)在《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药活性小分子在人体血液中与血浆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分布、排泄、代谢、活性和毒副作用。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液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为营养学和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信息,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的毒性,解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和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多酚类化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白藜芦醇,研究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及其应用。1.多光谱法研究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共振散射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20℃和30℃时,葛根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K_a)分别是1.13×10~4 L/mol(20℃)和1.54×10~4L/mol(30℃),结合位点数(n)是0.95±0.02。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可以通过插入到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内部,通过形成葛根素-牛血清白蛋白的配合物来猝灭其内源荧光。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共振散射强度减弱,在溶液中呈现聚集的形态。静态猝灭和无辐射能量转移都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正的熵变和焓变表明葛根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吉布斯自由能变是负值说明这个过程是自发的。2.黄酮醇B环羟基对其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影响黄酮醇B环多羟基对电子共振和转移起重要作用,黄酮醇B环多羟基也是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决定因素。然而黄酮醇B环羟基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还不清楚。高良姜素,山奈酚,槲皮素和杨梅素具有相同的A环和C环结构,仅B环上的羟基数目不同,通过测定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发现具有相同A环和C环结构的黄酮醇,其B环羟基的增加将增强其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B环上每增一个羟基可以提高结合常数1个数量级。同时研究了黄酮醇的疏水常数(lgK_(ow))和在C_(18)柱上的色谱保留指数(K′)与结合常数(lgK_a)的关系。亲脂性越高的黄酮醇,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越弱;黄酮醇的色谱保留指数(K′)随B环羟基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还发现黄酮醇的抗氧化性越强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越大。3.黄酮羟基的糖苷化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天然的生物类黄酮多是以糖苷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在人体内被酶水解成黄酮苷元才能发挥其药效作用。黄酮苷元比黄酮苷更易被人体吸收。然而黄酮羟基的糖苷化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还不清楚。论文研究了四种黄酮苷元及其常见的黄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黄酮母环上的羟基被糖苷取代后将削弱其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导致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降低1-3个数量级。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是槲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的5000多倍,而染料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仅为染料木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的6倍。4.应用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EGCG)增强石杉碱甲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课题组研究发现EGCG可以在体内增强石杉碱甲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降低石杉碱甲的使用量而具有同样的效果,然而相关机理还不清楚。论文通过研究EGCG和石杉碱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增强机理。荧光光谱显示EGCG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有很强的结合力,石杉碱甲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但在EGCG存在下,石杉碱甲可以接近牛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并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作用。同步荧光研究显示,EGCG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配合物后对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的结构和微环境都有影响;在EGCG存在下,石杉碱甲接近牛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石杉碱甲的加入增强了EGCG和牛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的结合力。酪氨酸残基的结构和微环境受到明显的改变,而石杉碱甲远离色氨酸残基,对色氨酸残基没有影响。红外光谱显示EGCG比石杉碱甲更能影响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因此,可能的机理是EGCG首先和血清白蛋白的酪氨酸残基通过氢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然后石杉碱甲通过氢键与EGCG-血清白蛋白配合物中的EGCG发生作用,并通过EGCG远距离传递电子给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增加了EGCG和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的结合力。与EGCG相比,GCG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降低了100倍。EGCG与GCG具有相似的结构,差异仅在2位上空间结构,说明手性异构体影响其与BSA的相互作用。5.基于生物大分子荧光猝灭的二项式分布模型用于分析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为例药物小分子和血清白蛋白存在高结合力和低结合力的结合位点,通常通过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曲线方程及其修改形式获得的结合常数仅反映具有高结合力的结合位点。与具有高结合力的位点相比,低结合力的位点实际上并没有被药物分子占据。因此药物实际占据的位点数和结合位点数是不同的,许多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在此基础上,以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为例,建立了一个基于生物大分子荧光猝灭的二项式分布模型用于研究药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并用同步荧光和红外光谱深入了解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方式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G是负值说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与牛血清白蛋白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很接近,影响了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白藜芦醇更能影响酪氨酸残基,不仅猝灭酪氨酸残基的荧光强度而且引起酪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蓝移。在牛血清白蛋白的红外光谱中表征其二级结构中酰胺Ⅰ的特征峰(1620-1700 cm~(-1))几乎消失,酰胺Ⅱ谱带从1541.60 cm~(-1)移动为1544.10 cm~(-1),这表明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已发生改变。研究还发现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临界距离(R_0)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与荧光测量参数的取值无关,如激发光栅狭缝宽度,发射光栅狭缝宽度和灯电压等。(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3-01)
[3](1982)在《活性染料和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的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5月18日,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有机化学学组染料专业组,在上海市南昌路47号上海科学会堂,邀请里兹大学教授拉脱梯(Rattee)先生,为上海染料行业的科技人员,作题为“活性染料和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的报告。会议由上海市染料研究所所长戎安康同志主持,参加会议单位约25个,共有150多名染料科研,生产和应用的科技人员。(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1982年11期)
[4](1955)在《晶体的结构与结合力和热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文中研究指出答;分析X-射线在晶体上的衍射,证明晶体中的粒子是按一定的对称性排列着的,这叫做空间格子或空间点阵。普通单晶体的外部对称性就由于此。在格子上的粒子有下面四种情形:(ⅰ)是带电的原子,即离子,如岩盐的晶体。所以这种格子叫离子格子。这种晶体的结合力主要靠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引力。(ⅱ)是中性的原子,如金钢石。这种格子叫原子格子。它的结合力主要由于原子之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量子力学中所谓交换力。(ⅲ)是中性的分子,如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晶体,这叫分子格子。它的结合力也要由量子力学去说明。(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1955年01期)
结构结合力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药活性小分子在人体血液中与血浆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分布、排泄、代谢、活性和毒副作用。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液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以为营养学和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信息,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的毒性,解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和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多酚类化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白藜芦醇,研究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及其应用。1.多光谱法研究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共振散射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20℃和30℃时,葛根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K_a)分别是1.13×10~4 L/mol(20℃)和1.54×10~4L/mol(30℃),结合位点数(n)是0.95±0.02。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可以通过插入到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内部,通过形成葛根素-牛血清白蛋白的配合物来猝灭其内源荧光。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共振散射强度减弱,在溶液中呈现聚集的形态。静态猝灭和无辐射能量转移都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正的熵变和焓变表明葛根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吉布斯自由能变是负值说明这个过程是自发的。2.黄酮醇B环羟基对其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影响黄酮醇B环多羟基对电子共振和转移起重要作用,黄酮醇B环多羟基也是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决定因素。然而黄酮醇B环羟基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还不清楚。高良姜素,山奈酚,槲皮素和杨梅素具有相同的A环和C环结构,仅B环上的羟基数目不同,通过测定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发现具有相同A环和C环结构的黄酮醇,其B环羟基的增加将增强其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B环上每增一个羟基可以提高结合常数1个数量级。同时研究了黄酮醇的疏水常数(lgK_(ow))和在C_(18)柱上的色谱保留指数(K′)与结合常数(lgK_a)的关系。亲脂性越高的黄酮醇,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越弱;黄酮醇的色谱保留指数(K′)随B环羟基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还发现黄酮醇的抗氧化性越强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越大。3.黄酮羟基的糖苷化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天然的生物类黄酮多是以糖苷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在人体内被酶水解成黄酮苷元才能发挥其药效作用。黄酮苷元比黄酮苷更易被人体吸收。然而黄酮羟基的糖苷化对其与血清蛋白作用的影响还不清楚。论文研究了四种黄酮苷元及其常见的黄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黄酮母环上的羟基被糖苷取代后将削弱其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导致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降低1-3个数量级。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是槲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的5000多倍,而染料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仅为染料木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的6倍。4.应用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EGCG)增强石杉碱甲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课题组研究发现EGCG可以在体内增强石杉碱甲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效果,降低石杉碱甲的使用量而具有同样的效果,然而相关机理还不清楚。论文通过研究EGCG和石杉碱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增强机理。荧光光谱显示EGCG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有很强的结合力,石杉碱甲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但在EGCG存在下,石杉碱甲可以接近牛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并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作用。同步荧光研究显示,EGCG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配合物后对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的结构和微环境都有影响;在EGCG存在下,石杉碱甲接近牛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石杉碱甲的加入增强了EGCG和牛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的结合力。酪氨酸残基的结构和微环境受到明显的改变,而石杉碱甲远离色氨酸残基,对色氨酸残基没有影响。红外光谱显示EGCG比石杉碱甲更能影响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因此,可能的机理是EGCG首先和血清白蛋白的酪氨酸残基通过氢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然后石杉碱甲通过氢键与EGCG-血清白蛋白配合物中的EGCG发生作用,并通过EGCG远距离传递电子给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增加了EGCG和血清白蛋白酪氨酸残基的结合力。与EGCG相比,GCG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力降低了100倍。EGCG与GCG具有相似的结构,差异仅在2位上空间结构,说明手性异构体影响其与BSA的相互作用。5.基于生物大分子荧光猝灭的二项式分布模型用于分析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为例药物小分子和血清白蛋白存在高结合力和低结合力的结合位点,通常通过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曲线方程及其修改形式获得的结合常数仅反映具有高结合力的结合位点。与具有高结合力的位点相比,低结合力的位点实际上并没有被药物分子占据。因此药物实际占据的位点数和结合位点数是不同的,许多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在此基础上,以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为例,建立了一个基于生物大分子荧光猝灭的二项式分布模型用于研究药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并用同步荧光和红外光谱深入了解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方式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G是负值说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与牛血清白蛋白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很接近,影响了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白藜芦醇更能影响酪氨酸残基,不仅猝灭酪氨酸残基的荧光强度而且引起酪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蓝移。在牛血清白蛋白的红外光谱中表征其二级结构中酰胺Ⅰ的特征峰(1620-1700 cm~(-1))几乎消失,酰胺Ⅱ谱带从1541.60 cm~(-1)移动为1544.10 cm~(-1),这表明牛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已发生改变。研究还发现白藜芦醇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临界距离(R_0)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与荧光测量参数的取值无关,如激发光栅狭缝宽度,发射光栅狭缝宽度和灯电压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结合力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赵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路径[J].青年研究.2010
[2].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活性染料和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的报告[J].化学世界.1982
[4]..晶体的结构与结合力和热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J].物理通报.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