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整合素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保护素,骨质疏松症,单核苷酸多态性,整合分析
整合素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唐惠,朱晓炜,武龙飞,莫兴波,邓飞艳[1](2019)在《整合分析证实骨保护素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整合分析的方法证实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及其遗传变异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使用KGG软件进行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整合了所有可公开获取的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P值,并获得OPG基因的总体P值。筛选显着的SNP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eQTL)。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文献报道中OPG变异基因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对有关联性的基因进行体外功能验证。结果在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中, OPG基金的整体P值在股骨颈(femoral neck,FN)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为6.24×10-13,在腰椎(lumbar spine,LS)的BMD为7.37×10-17,表明OPG基因对OP的重要性。公开的eQTL数据库确定了5个eQTL,它们在FN和LS部位对OPG基因存在顺式调控效应。文献检索发现rs2073617(又称为T950C)是热点SNP。除了GEFOS-2的研究外,在PubMed检索到13项关于rs2073617的相关研究。通过荟萃分析揭示了FN(P=0.047)和LS(P=0.025)的BMD在TT,TC和CC基因型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证明了T950C多态性与BMD之间的关联。在等位基因C存在的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显着高于等位基因T(t=-9.47,P<0.01)。结论整合分析进一步证实了OPG基因对OP的重要性,以及T950C多态性与OP的骨密度的相关性。该策略可为其它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解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期刊2019年02期)
吕钊[2](2019)在《长牡蛎整合素基因家族成员与互作配体的鉴定及其介导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脊椎动物通过有限基因编码的免疫受体介导了复杂的固有免疫反应网络,从而形成其赖以生存的免疫防御能力。关于无脊椎动物关键免疫受体及其功能的研究对深入认识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受体,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但目前对其在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和特点还缺乏系统认知。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为研究对象,从基因组中系统地鉴定了整合素家族所有成员,并借助比较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进化特征,阐述了其参与配体结合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的方式和特点,探讨了其与配体互作并调节多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和可能机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由8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组成,至少可形成8个功能配对的整合素异源二聚体,该数目多于线虫、果蝇以及海葵等无脊椎动物。在结构域组成上,相比人和果蝇的整合素,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都含有保守的跨膜域,其中α亚基除了拥有保守INA、Intα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还携带了特异的FG-GAP、sulfotransfer结构域;β亚基除了拥有保守的胞外INB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在其胞内还插入了额外的INB结构域。除此之外,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保守的INA和INB结构域具有高度变异性:首先,在序列长度上,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分别由146~499个氨基酸残基和225~35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长度变异较大。其次,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的序列变异性大,其中长牡蛎INA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23.8%和0.2%,而长牡蛎INB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69.6%和14.9%。再者,SWISS-MODEL建模分析显示,所有长牡蛎INA结构域不具备保守且典型的“大腿”和“小腿”样结构,而大多数INB结构域除了携带保守的由6~8个α螺旋围绕4~6个β片层而形成的中心结构,还额外插入了不同数目的α螺旋或β片层结构,也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作为重要的免疫受体,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可能为其行使多样化的免疫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在分子进化上,长牡蛎整合素家族8个α亚基中,α亚基CGI_10012356与RGD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α亚基CGI_10013155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其余6个α亚基明显与其他进化分支分离而单独聚类,命名为牡蛎特有型α亚基分支。相比人的整合素α亚基,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亚基缺乏LDV结合型α亚基,以及含αI结构域的α亚基分支。在β亚基的系统进化树中,长牡蛎的3个β亚基和昆虫纲βV进化关系相对较近且聚在一个分支,而与同属软体动物门的光滑双脐螺的β亚基发生明显分歧。推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β亚基分别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可能已经高度进化为独特分支。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能结合RGDCP、LDVCP、GFOGERCP和层粘连蛋白等多种配体,尤其是尽管长牡蛎整合素家族在进化上缺乏LDV结合型以及GFOGER结合型的成员,但依然能结合特异配体LDVCP和GFOGERCP,从而实现了在配体结合功能上比较完备的分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血细胞吞噬、迁移、包囊反应等多种细胞免疫反应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化,即只有特定的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β亚基(CGI_10012179)为例,抗体封闭血细胞表面β亚基(CGI_10012179)后,血细胞吞噬、迁移和包囊反应的活性显着下降,且显着比其他3个代表性的α亚基抗体的抑制作用强,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复杂的细胞免疫反应时极大地依赖于β亚基。另外一方面,多个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还展现出协作的特点,同时某些整合素家族成员还参与了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大大增加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借助pull-down以及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长牡蛎整合素α亚基的一个血清配体——CgPEPCK,它是一个保守的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具有保守的GTP结合活性,在胞内糖异生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CgPEPCK可以被分泌至血清,兼具识别LPS、PGN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另外,发现β亚基的一类血清配体可能是众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C1qDC蛋白,其中CgC1qDC-5可以作为分泌型PRR结合LPS、Lipid A以及多种病原细菌,并对细菌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抗体封闭的实验证明,血细胞膜上的β整合素Cg Integrin可以通过结合LPS以识别细菌,继而作为吞噬受体直接介导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同时还能作为血清CgC1qDC-5的受体,介导CgC1qDC-5依赖的促吞噬过程。LPS刺激后,长牡蛎血细胞中β整合素CgβV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整合素激活保守机制上游分子GTP酶和talin的表达水平,以及激活保守机制下游分子Ca~(2+)和cAMP的表达水平均被诱导大量表达,这些分子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被LPS激活时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可能被外源LPS保守地激活。整合素激活后,长牡蛎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显着升高。进一步用RGDCP和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都显着下降,且CgβV抗体的抑制作用显着弱于RGDCP,表明CgβV作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之一被LPS激活。LPS刺激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也显着增强。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未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促进了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大肠杆菌经血清调理后,血细胞对其吞噬水平显着上升,表明血清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而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可能还促进了血清的促吞噬作用。借助FITC-RGDCP靶定长牡蛎血细胞膜上的RGD结合型整合素以标记出RGD~+血细胞,发现RGD~+血细胞数大约占全血细胞的8.7%。RGD~+血细胞直径为5-10μm,细胞核质比较大,胞质中大颗粒较少,且有较高的MPO、ROS和Ca~(2+)水平。灿烂弧菌刺激24小时后,RGD~+血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至18.1%。借助FACS技术分选出灿烂弧菌刺激前后的RGD~+血细胞,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结果显示,RGD~+血细胞主要高表达整合素-ECM互作相关基因、细胞骨架相关的F-actin、PI3K、Rho、ROCK、MLCK等一些与迁移通路相关的基因,具有较高迁移活性的潜力。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表面的受体整合素激活,促进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且抑制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使得其迁移活性进一步增强。神经内分泌因子也可能参与调节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因为用抑制剂(SCH 23390)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受体后,显着抑制了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测定长牡蛎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后发现,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全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显着升高;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也显着升高,而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只有RGD~+血细胞主要以增强迁移的方式响应灿烂弧菌刺激。此外,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中免疫调节因子IL-17及其受体基因整体呈上调的表达趋势,同时长牡蛎全血细胞中Cg-BigDefensins、Cg-Defensins以及Cg-BPI等众多抗菌肽基因也表达上调,从而可能增强长牡蛎血细胞的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已高度进化为单独分支,这些成员具有完备的配体结合功能,可直接识别病原介导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也可与血清中多种配体协作共同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当免疫激活整合素及其信号通路号后,整合素单独介导的吞噬作用及其与血清配体共同介导的调理促吞噬作用进一步增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介导免疫反应时依赖的RGD~+血细胞具有较高的迁移活性,该活性不单单被迁移通路相关的分子调节,还被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病原菌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可能主要作为调节性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以促进血细胞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首次探明了软体动物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与进化特征,并初步揭示了其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与特点以及分子与细胞基础,丰富了整合素家族进化的理论,同时为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中依赖众多免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复杂网络增添了新的分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青松,朱传卫,王叁六,赵吉光,沈俊[3](2019)在《整合素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整合素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及与胃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ass-array基因分析平台检测253例胃癌患者和307例健康者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ITGA1rs2447867位点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C(校正后OR=1.69,95%CI:1.16~2.45,χ~2=7.574,P=0.006)、TT(校正后OR=2.23,95%CI:1.25~4.00,χ~2=7.303,P=0.007)及TC/TT(校正后OR=1.75,95%CI:1.23~2.50,χ~2=9.411,P=0.002)基因型与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ITGA1rs2447867位点经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 60岁组,各基因型均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均P <0.05)。此外在肿瘤部位分组中亦显示,在非贲门癌中,各基因型均与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均P <0.05),而未见与贲门癌相关。结论 ITGA1rs2447867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且风险在年龄> 60岁人群中增大,该位点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佳乐,韦秀梅,杨顶珑,童潼,刘相全[4](2018)在《大竹蛏β-整合素基因SgβInt的特性分析和重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整合素作为一种细胞粘附因子,在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凋亡和吞噬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β-整合素基因(SgβInt)的c DNA全长,分析了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特点,并以SWISS-MODEL预测了氨基酸序列的叁级结构。SgβInt基因序列全长为1168 bp,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61 bp和1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约为4.98,分子量为30.0 k Da。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SgβInt在健康大竹蛏各组织中以及大竹蛏受到脂多糖、肽聚糖和葡聚糖等微生物多糖刺激后的表达。结果显示,SgβInt在血细胞、鳃、肝胰腺、性腺、肌肉和外套膜等组织中均可表达,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肽聚糖和葡聚糖都可以诱导SgβInt表达量上调,SgβInt的表达量分别在脂多糖和葡聚糖刺激后的3 h和48 h达到最高;肽聚糖刺激后SgβInt表达量上调幅度最大,在6 h时达到最高,证实SgβInt参与大竹蛏抵御外源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SgβInt的重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分析软体动物整合素的功能、揭示大竹蛏先天性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张彦[5](2017)在《敲除小鼠乳腺癌细胞整合素基因抑制其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敲除4T1细胞中的整合素αavβ3基因,构建稳定敲除整合素cxvβ3基因的4T1细胞株;分析阻断骨唾液酸蛋白(BSP)与整合素的结合后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的变化,检测细胞内PI3K、AKT、ERK、NF-κB p65和IκBa表达水平和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进而探讨阻断整合素表达抑制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2.方法(1)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分别在整合素αv和β3亚基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设计2条sgRNA,构建lentiCRISPRv2-sgRNA重组质粒并转化至感受态Stbl3,筛选出重组质粒进测序验证后转染至HEK293F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2)慢病毒感染4T1细胞后用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单克隆细胞。(3)提取单克隆细胞基因组DNA后对敲除位点附近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用qRT-PCR检测稳定敲除细胞株整合素αv和β3亚基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株整合素αvβ3蛋白质的表达。(4)用CCK-8检测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增殖活性,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用Caclein-AM检测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粘附能力。(5)用200ng/ml骨唾液酸蛋白(BSP)处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于Oh、6h、24h、48h收集细胞总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3K、ATK、ERK、NF-κB p65和IκBa的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3.结果(1)lentiCRISPRv2-sgRNA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经过基因组DNA片段PCR扩增测序得一株缺失lbp的稳定敲除整合素αv亚基和一株缺失3bp的稳定敲除β3亚基的细胞株;细胞株整合素αv或β3亚基mRNA的表达量低,细胞株几乎无整合素αv或β3亚基蛋白质的表达。(2)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Od、1d、3d、5d时敲除整合素αv亚基(T5)或敲除整合素β3亚基(T6)均抑制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P<0.05),其抑制作用比相应单个抗体(整合素αv抗体CD51、整合素β3抗体CD61)阻断效应显着,P<0.05。3d、5d时,敲除整合素αv亚基联合整合素β3抗体(T5+CD61)、敲除整合素β3亚基联合整合素αv抗体(T6+CD51)进一步抑制了 4T1 的增殖,P<0.05。(3)敲除整合素αv亚基细胞组(T5)和敲除整合素β3亚基细胞组(T6)与正常4T1细胞组相比较,在划痕实验中显示细胞迁移降低。(4)正常4T1细胞(F)和含空载体细胞(L)的迁移数量相当,分别敲除整合素亚基T5、T6组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0.05);正常4T1细胞、含空载体细胞、敲除整合素亚基T5、T6组细胞分别加入BSP后细胞迁移数量增加(P<0.05);正常4T1细胞和含空载体细胞加BSP处理后分别加入抗体,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0.05)。并且BSP作用12h和24h后,细胞迁移数量增加(P<0.05);与正常4T1细胞比较,敲除整合素亚基T5、T6组细胞迁移数量较少(P<0.05)。(5)正常4T1细胞(F)和含空载体细胞(L)的粘附能力相当,分别加入抗体后细胞粘附减少(P<0.05)。分别敲除整合素亚基组T5、T6细胞的粘附能力显着下降,其中敲除整合素αv亚基细胞(T5)的粘附能力显着弱于加整合素αv抗体细胞组(F+CD51)。并且BSP作用12h和24h后,细胞粘附数量增加(P<0.05);与正常4T1细胞比较,敲除整合素亚基T5、T6组细胞粘附数量较少(P<0.05)。(6)BSP作用后,各组细胞内磷酸化AKT表达增加,磷酸化ERK1/2表达增加,敲除整合素αv亚基细胞内总PI3K表达增加,而各组细胞内IκBα和NF-κBp65表达量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无明显改变。4.结论(1)通过CRISPR/Cαs9系统获得靶向敲除整合素αv或β3亚基基因的重组质粒,并筛选出稳定敲除整合素αv或β3亚基基因的细胞株。(2)敲除整合素αv亚基或β3亚基后,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对BSP的粘附能力降低。(3)BSP可使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迁移和粘附能力增加。(4)BSP可使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内AKT、ERK1/2的磷酸化增加,使敲除整合素αv亚基细胞内总PI3K表达增加。(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6-06)
谈娟,张奎,徐曼,陈思源,崔红娟[6](2013)在《家蚕整合素基因Bmintegrin αPS3的鉴定及亚细胞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家蚕整合素基因BmintegrinαPS3,分析其mRNA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特征,并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为进一步探究BmintegrinαPS3在家蚕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BmintegrinαPS3的cDNA全长序列;采用RT-PCR方法检测BmintegrinαPS3的时空表达;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获得BmintegrinαPS3重组蛋白;并构建BmintegrinαPS3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家蚕胚胎细胞系分析其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家蚕整合素基因BmintegrinαPS3编码框全长为2 895 bp,编码965个氨基酸,含有整合素家族蛋白典型的integrin alpha结构域,预测其为跨膜蛋白。构建了BmintegrinαPS3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利用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的BmintegrinαPS3原核表达蛋白,为进一步制备抗体获得足够的抗原。在家蚕细胞系中外源表达BmintegrinαPS3蛋白,显示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另外,RT-PCR结果显示BmintegrinαPS3 mRNA在血细胞中为特异持续表达。【结论】获得了BmintegrinαPS3的完整cDNA序列及表达特征,经原核表达、纯化获得其融合蛋白,在细胞水平上初步分析了其亚细胞定位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2期)
朱培成,黄洁,周丹,陈修漾,刘维[7](2013)在《黄芪多糖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标记物K19及β1整合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标记物K19及β1整合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取7~8 d龄Wistar大鼠,分离隆突区细胞,用Ⅳ型胶原黏附法获取毛囊干细胞。将获取的毛囊干细胞分为实验组a1~a4(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黄芪多糖50~5μg/mL)及对照组b,未黏附细胞设为对照组c(KSFM培养液中均不加入黄芪多糖),培养10 d。运用K15、19及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细胞;并测定各组培养细胞K15、K19、β1整合素阳性表达率;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培养细胞K19、β1整合素mRNA表达因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鉴定显示Ⅳ型胶原黏附细胞符合毛囊干细胞特征。实验组K15、K19、β1整合素阳性表达率及K19、β1整合素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黄芪多糖浓度为10~20μg/mL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毛囊干细胞增生及特异性标记物K19、β1整合素基因表达,中药黄芪促进毛发生长或治疗脱发病的机制可能与此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杜颖华,叶存喜,马景学,韩瑶,张斌[8](2013)在《姜黄素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钙离子信号的改变与整合素基因表达的探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钙离子与整合素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人RPE细胞经分离培养,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传至第4~6代;对各组RPE细胞进行5μmol/L Fluo-3负载30 min,姜黄素分别以0.9375、1.8750、3.7500、7.5000、15.0000 mg/L浓度干预人RPE细胞,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测定各组RPE细胞内早期钙离子的变化。利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干预人RPE细胞48 h后的IC50,并观察相应的形态学变化。用Real-Time PCR测定姜黄素干预后的整合素基因的表达。结果 LSCM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0.9375、1.8750、3.7500、7.5000、15.0000 mg/L姜黄素组RPE细胞内均有钙荧光。空白对照组钙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姜黄素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因表达量与整合素α4和整合素β5呈正效应,与整合素α3和整合素α5呈负效应。结论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经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后,较空白对照组早期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有显着性差异。当细胞受到姜黄素外界信号刺激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能迅速增加,继而调节整合素的活性,继而引起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因此,姜黄素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可能成为治疗人眼疾,如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3年14期)
郑宏宇[9](2012)在《整合素基因αV和β3在DVT中表达变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就整合素基因家族(Integrin family, ITG family)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中作用,对DVT模型大鼠静脉壁组织、模型兔和人血细胞中与深静脉血栓密切相关的ITG基因家族成员mRNA的表达变化和作用作出初步研究。目的:1.以钳夹大鼠股静脉方法构建DVT大鼠模型,采集大鼠不同血栓形成状态下的股静脉壁组织,提取mRNA后用cDNA基因芯片筛选与DVT形成密切相关,呈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2.摸索建立深静脉血栓兔模型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血栓形成状态,在不同状态下同期抽取血液,提取mRNA并对在大鼠模型中所筛出的整合素基因家组成员Integrin αV和Integrin β1等在不同血栓形成状态下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3.对不同分组的人血液样本,提取mRNA检测整合素基因Integrin aV和Integrin β3等在人血中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不同血栓形成状态下基因的表达变化与DVT的相关性。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50只),对模型组采用采用蚊式钳钳夹双侧股静脉联合石膏制动双下肢构建大鼠DVT模型。不同时间点(造模后2.5h和25h)处死大鼠,解剖并游离股静脉、观察血栓的发生,造模后2.5h随机选取10只处死,纳入血栓形成前组,25h后处死余下40只大鼠,根据血栓形成与否,进而分为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取大鼠股静脉组织以Trizol一步法提取mRNA,查阅PubMed和GeneCard数据库,以cDNA基因芯片检测与DVT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对检测结果通过FC倍数分析法筛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2.采用小切口股静脉近心端结扎法构建DVT兔模型,10只造模兔和5只空白对照兔,分别于造模后1d、2d、3d、8d以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形成状态,同期采集不同血栓形成状态下的血样,用RNeasy Protect Animal Blood Kit试剂盒提取兔血mRNA, PCR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表达变化,以Bio-Rad自带半定量分析软件Quantity one4.6分析电泳结果,经统计分析作出结论。3.采集人血并依据诊断分为DVT组、血栓未形成组和健康对照组,用Paxgene blood RNA kit试剂盒方法提取mRNA,对动物模型中呈差异表达的Integrin αV和Integrin03以及无差异表达的整合素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的表达变化进行验证,测序证实PCR所扩增基因准确,并以real-time PCR定量检测,通过统计学统计分析不同组间差异。对于临床一般资料、血细胞检验、血生化检验、凝血指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结果进行搜集、统计,结合整合素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DVT大鼠模型中Integrin aV和Integrin β3基因在血栓形成组表达量较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空白对照组增高大于3.2倍。2.小切口暴露股静脉近端并结扎的DVT兔模型造模方法术后DVT形成率高,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判断血栓形成、不形成、消退和血栓再通等不同状态。3.DVT兔模型于造模后2d原血栓形成静脉出现血流信号,血栓有部分再通。4.DVT兔模型中Integrin aV在血栓形成后的表达较造模前及假手术组呈显着增高。5.PCR电泳检测半定量分析及Real-time PCR定量检测Integrin aV和Integrin (33在血栓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栓未形成组的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别;其余整合素家族基因在各组间的表达未表现出差异性。结论:1.大鼠DVT形成后股静脉壁组织中整合素基因Integrin aV和Integrin (33存在高表达。2.从兔及人血液样本中提取mRNA检测基因表达变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靠性。3.采用小切口股静脉近端结扎法可以成功构建DVT兔模型,同时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DVT兔模型股静脉血栓的不同形成状态。4.DVT兔模型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3天)就已经开始有血栓再通。5.整合素基因Integrin αV, Integrin β3在人DVT形成后呈现高表达,结合Integrin αVβ3在冠心病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aVβ3可能在DVT的形成、消退和再通过程中参与了炎性细胞募集和新生血管再通血栓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2-06-11)
黄欣[10](2012)在《φC31整合酶介导溶葡萄球菌素基因在新生牛耳成纤维细胞中的定点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乳腺炎是一种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以及乳品质量的常见疾病,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奶牛饲养中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抗乳腺炎转基因牛新品种的培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思路。本研究中,以重组溶葡萄球菌素为目的基因,利用фC31整合酶将该基因插入奶牛基因组中,经过细胞转染与筛选鉴定,得到阳性转基因细胞,最终为抗乳腺炎转基因牛的生产提供可以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通过实验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乳腺特异性载体pEGFP-C1MAB的构建本研究以pEGFP-C1载体为骨架,将两个同向的loxP位点、酪蛋白启动子、溶葡萄球菌素等元件插入载体中。其中,在新霉素抗性基因的两端插入方向相同的loxP位点。载体中还插入了672bp的两个鸡β球蛋白绝缘子元件。(2)新生牛耳成纤维细胞的转染及筛选本研究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新生牛耳成纤维细胞,Fugene HP转染后,经过600μg/mL的G418筛选,得到生物学特征正常的阳性细胞株,细胞周期和细胞核型分析证明细胞染色体正常,经过多重PCR和Southern blotting鉴定,溶葡萄球菌素基因成功整合到基因组中。(3)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在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本研究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差速分离纯化法得到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转染乳腺上皮细胞后,经过300μg/mL的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细胞,EGFP基因正常表达。诱导后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可以检测到重组溶葡萄球菌素基因的正常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载体,通过转染乳腺上皮细胞和阳性细胞株验证,溶葡萄球菌素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并以单拷贝在基因组中得到整合。该研究为生产抗乳腺炎转基因牛提供可以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为抗乳腺炎转基因牛新品种培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1)
整合素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脊椎动物通过有限基因编码的免疫受体介导了复杂的固有免疫反应网络,从而形成其赖以生存的免疫防御能力。关于无脊椎动物关键免疫受体及其功能的研究对深入认识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受体,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但目前对其在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和特点还缺乏系统认知。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为研究对象,从基因组中系统地鉴定了整合素家族所有成员,并借助比较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进化特征,阐述了其参与配体结合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的方式和特点,探讨了其与配体互作并调节多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和可能机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由8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组成,至少可形成8个功能配对的整合素异源二聚体,该数目多于线虫、果蝇以及海葵等无脊椎动物。在结构域组成上,相比人和果蝇的整合素,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都含有保守的跨膜域,其中α亚基除了拥有保守INA、Intα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还携带了特异的FG-GAP、sulfotransfer结构域;β亚基除了拥有保守的胞外INB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在其胞内还插入了额外的INB结构域。除此之外,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保守的INA和INB结构域具有高度变异性:首先,在序列长度上,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分别由146~499个氨基酸残基和225~35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长度变异较大。其次,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的序列变异性大,其中长牡蛎INA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23.8%和0.2%,而长牡蛎INB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69.6%和14.9%。再者,SWISS-MODEL建模分析显示,所有长牡蛎INA结构域不具备保守且典型的“大腿”和“小腿”样结构,而大多数INB结构域除了携带保守的由6~8个α螺旋围绕4~6个β片层而形成的中心结构,还额外插入了不同数目的α螺旋或β片层结构,也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作为重要的免疫受体,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可能为其行使多样化的免疫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在分子进化上,长牡蛎整合素家族8个α亚基中,α亚基CGI_10012356与RGD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α亚基CGI_10013155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其余6个α亚基明显与其他进化分支分离而单独聚类,命名为牡蛎特有型α亚基分支。相比人的整合素α亚基,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亚基缺乏LDV结合型α亚基,以及含αI结构域的α亚基分支。在β亚基的系统进化树中,长牡蛎的3个β亚基和昆虫纲βV进化关系相对较近且聚在一个分支,而与同属软体动物门的光滑双脐螺的β亚基发生明显分歧。推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β亚基分别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可能已经高度进化为独特分支。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能结合RGDCP、LDVCP、GFOGERCP和层粘连蛋白等多种配体,尤其是尽管长牡蛎整合素家族在进化上缺乏LDV结合型以及GFOGER结合型的成员,但依然能结合特异配体LDVCP和GFOGERCP,从而实现了在配体结合功能上比较完备的分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血细胞吞噬、迁移、包囊反应等多种细胞免疫反应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化,即只有特定的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β亚基(CGI_10012179)为例,抗体封闭血细胞表面β亚基(CGI_10012179)后,血细胞吞噬、迁移和包囊反应的活性显着下降,且显着比其他3个代表性的α亚基抗体的抑制作用强,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复杂的细胞免疫反应时极大地依赖于β亚基。另外一方面,多个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还展现出协作的特点,同时某些整合素家族成员还参与了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大大增加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借助pull-down以及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长牡蛎整合素α亚基的一个血清配体——CgPEPCK,它是一个保守的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具有保守的GTP结合活性,在胞内糖异生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CgPEPCK可以被分泌至血清,兼具识别LPS、PGN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另外,发现β亚基的一类血清配体可能是众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C1qDC蛋白,其中CgC1qDC-5可以作为分泌型PRR结合LPS、Lipid A以及多种病原细菌,并对细菌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抗体封闭的实验证明,血细胞膜上的β整合素Cg Integrin可以通过结合LPS以识别细菌,继而作为吞噬受体直接介导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同时还能作为血清CgC1qDC-5的受体,介导CgC1qDC-5依赖的促吞噬过程。LPS刺激后,长牡蛎血细胞中β整合素CgβV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整合素激活保守机制上游分子GTP酶和talin的表达水平,以及激活保守机制下游分子Ca~(2+)和cAMP的表达水平均被诱导大量表达,这些分子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被LPS激活时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可能被外源LPS保守地激活。整合素激活后,长牡蛎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显着升高。进一步用RGDCP和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都显着下降,且CgβV抗体的抑制作用显着弱于RGDCP,表明CgβV作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之一被LPS激活。LPS刺激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也显着增强。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未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促进了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大肠杆菌经血清调理后,血细胞对其吞噬水平显着上升,表明血清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而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可能还促进了血清的促吞噬作用。借助FITC-RGDCP靶定长牡蛎血细胞膜上的RGD结合型整合素以标记出RGD~+血细胞,发现RGD~+血细胞数大约占全血细胞的8.7%。RGD~+血细胞直径为5-10μm,细胞核质比较大,胞质中大颗粒较少,且有较高的MPO、ROS和Ca~(2+)水平。灿烂弧菌刺激24小时后,RGD~+血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至18.1%。借助FACS技术分选出灿烂弧菌刺激前后的RGD~+血细胞,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结果显示,RGD~+血细胞主要高表达整合素-ECM互作相关基因、细胞骨架相关的F-actin、PI3K、Rho、ROCK、MLCK等一些与迁移通路相关的基因,具有较高迁移活性的潜力。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表面的受体整合素激活,促进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且抑制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使得其迁移活性进一步增强。神经内分泌因子也可能参与调节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因为用抑制剂(SCH 23390)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受体后,显着抑制了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测定长牡蛎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后发现,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全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显着升高;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也显着升高,而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只有RGD~+血细胞主要以增强迁移的方式响应灿烂弧菌刺激。此外,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中免疫调节因子IL-17及其受体基因整体呈上调的表达趋势,同时长牡蛎全血细胞中Cg-BigDefensins、Cg-Defensins以及Cg-BPI等众多抗菌肽基因也表达上调,从而可能增强长牡蛎血细胞的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已高度进化为单独分支,这些成员具有完备的配体结合功能,可直接识别病原介导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也可与血清中多种配体协作共同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当免疫激活整合素及其信号通路号后,整合素单独介导的吞噬作用及其与血清配体共同介导的调理促吞噬作用进一步增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介导免疫反应时依赖的RGD~+血细胞具有较高的迁移活性,该活性不单单被迁移通路相关的分子调节,还被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病原菌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可能主要作为调节性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以促进血细胞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首次探明了软体动物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与进化特征,并初步揭示了其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与特点以及分子与细胞基础,丰富了整合素家族进化的理论,同时为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中依赖众多免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复杂网络增添了新的分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合素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唐惠,朱晓炜,武龙飞,莫兴波,邓飞艳.整合分析证实骨保护素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英文)[J].ChineseMedicalSciencesJournal.2019
[2].吕钊.长牡蛎整合素基因家族成员与互作配体的鉴定及其介导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张青松,朱传卫,王叁六,赵吉光,沈俊.整合素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9
[4].刘佳乐,韦秀梅,杨顶珑,童潼,刘相全.大竹蛏β-整合素基因SgβInt的特性分析和重组表达[J].渔业科学进展.2018
[5].张彦.敲除小鼠乳腺癌细胞整合素基因抑制其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6].谈娟,张奎,徐曼,陈思源,崔红娟.家蚕整合素基因BmintegrinαPS3的鉴定及亚细胞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3
[7].朱培成,黄洁,周丹,陈修漾,刘维.黄芪多糖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标记物K19及β1整合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
[8].杜颖华,叶存喜,马景学,韩瑶,张斌.姜黄素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钙离子信号的改变与整合素基因表达的探讨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
[9].郑宏宇.整合素基因αV和β3在DVT中表达变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
[10].黄欣.φC31整合酶介导溶葡萄球菌素基因在新生牛耳成纤维细胞中的定点整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