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氏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猪巴氏杆菌病,支原体
巴氏杆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榕,杨忠,刘影波,段博芳,沈学文[1](2019)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猪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支原体肺炎(MPS)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病猪以干咳和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一般不直接导致猪死亡,但可降低猪的免疫力,使猪继发其他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Pm)宿主范围广,正常存在于多种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和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可大量繁殖并致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成员,(本文来源于《四川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赵巧雅,孙海涛,刘存霞,史玉颖,郭效珍[2](2019)在《一例种兔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的病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某种兔场仔兔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鼻腔有异物等临床症状。采集兔肝、肺、肾等样品,应用细菌分离、药敏试验及PCR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该兔场为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该兔场的经济损失。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养殖户及基层兽医对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养兔》期刊2019年04期)
孟薇薇,孙佳芝,王永明,王晓丽[3](2019)在《一例獭兔多杀性巴氏杆菌与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兔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又名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多型性、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细菌性传染病[1]。由于病菌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病程长短不同,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同。主要有全身败血病、传染性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结膜炎、中耳炎、生殖器官感染和脓肿[2]。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十分敏感,发病率高达60%以上,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易引起大量发病和死亡,随着养兔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养兔》期刊2019年04期)
张蕾[4](2019)在《试论鸡、鸭、猪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鸡、鸭、猪同时感染的概率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的情况。本文以鸡、鸭、猪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为对象,从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疾病防治等层面出发,对其防治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9年06期)
杨雪贞,姚红艳,马卫红,刘济丹,欧德渊[5](2019)在《白头翁汤对鸡实验性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范围的致病力及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综合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绘出禽巴氏杆菌生长曲线,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菌液OD600nm值范围。序贯法测定禽巴氏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急性毒试验检测白头翁汤中药方剂安全性,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发现菌液OD600nm值与活菌数存在的相关性不高,仅在稳定期以前存在增长趋势的正相关。试验筛选出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OD600nm值范围是0.30~0.55。序贯法测出禽巴氏杆菌的LD_(50)值为5.0×10~7CFU/mL。急性毒试验发现白头翁汤中药方剂LD_(50)大于5 000 mg/kg,说明该中药方剂无毒。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为3.91 mg/mL,表明禽巴氏杆菌对白头翁汤中药方剂高度敏感。(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李瑾,李梦媛[6](2019)在《鸡鸭猪感染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具有非常多养殖户的农业大国,尤其是鸡、鸭、猪,每年养殖量巨大。但在养殖中,鸡鸭猪时常犯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传染性病毒,它使鸡鸭猪成批患病甚至病死,进而给广大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文就鸡鸭猪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期刊2019年09期)
蓝玮璇[7](2019)在《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PK/PD)研究及PK/PD折点制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病原菌,在鸭上引起的禽霍乱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现阶段,控制该病最主要的方式是使用抗菌药。氟苯尼考为动物专用的酰胺醇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征优良,无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良反应等特点,在畜禽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模型研究已有报道,但是仅仅局限于体外以及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其结果没有考虑到细菌在体内的复制传播过程以及机体免疫对细菌的清除作用,得出的给药方案往往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题开展了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以期获得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PK/PD参数,为制定氟苯尼考的合理给药方案,加强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供试验依据;同时,将PK/PD同步模型与蒙特卡罗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制定合理的群体给药方案并建立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折点,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监控提供科学的判定依据。1.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的氟苯尼考对12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范围在0.125-32μg/mL(肉汤)和0.25-32 μg/mL(鸭血清)之间,头孢喹肟、庆大霉素、替米考星和恩诺沙星对被测菌的 MIC 范围分别在 0.25-128 μg/mL、4-8 μg/mL、1-128 μg/mL 和 0.25-2 μg/mL之间,菌株对头孢喹肟、氟苯尼考和替米考星的敏感率最高(92%),庆大霉素次之(75%),对恩诺沙星的敏感率最低,仅为33%。氟苯尼考对12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BC和MPC 范围分别为 0.25-64 μg/mL 和0.2-64 μg/mL,MBC 等于 2 倍 MIC,MPC 等于 1.6~2倍MIC;体外杀菌曲线表明,当初始菌量为106CFU/mL时,2倍MIC可以达到杀菌效果,而当初始菌量为108CFU/mL时,4倍MIC才可以达到杀菌效果。2.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感染模型的建立通过对六周龄的高邮鸭气管攻毒200 μL浓度为102 CFU/mL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悬液,12 h后能够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且肝脏和肺脏的载菌量稳定在106~107 CFU/liver 或 CFU/lung,均一性良好。3.氟苯尼考在健康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体内药动学研究将168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随机分为四组,1~3组每组52只,分别口服1、15和30 mg/kgb.w.的氟苯尼考,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和肺组织,第4组12只,口服60 mg/kg b.w.的氟苯尼考,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选取52只健康鸭口服临床推荐给药剂量30 mg/kg b.w.的氟苯尼考并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和肺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通过WinNonlin软件分析氟苯尼考在健康和感染鸭血清和肺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并比较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下氟苯尼考在健康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药动学差异。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血清中的蛋白结合率。药动学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1~60 mg/kgb.w.(血清)和1~30 mg/kgb.w.(肺组织)的剂量范围内,Cmax和AUC0-24h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氟苯尼考在健康鸭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药动学特征差异明显,在血清药动学中,感染鸭能达到的最大血药浓度比健康鸭低(Cmax:13.88±2.70vs.17.86±1.57μg/mL),而两者之间的 MRT(2.35±0.13 vs.2.27 士 0.18 h)和 T1/2β(1.72±0.22 vs.1.62 士 0.07 h)很相似,因而健康鸭的 AUC0-12h 比感染鸭大(49.47±5.31 vs.34.52±8.29 μg.h/mL);健康鸭和感染鸭肺组织药动学的趋势和血清药动学一致;无论是健康鸭还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氟苯尼考在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大约是血清中的1.2倍。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血清中的蛋白结合率约为 10%。4.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体内药效学研究,PK/PD拟合及给药剂量的推导选取135只健康六周龄高邮鸭,随机分成叁组,每组45只,分别感染0825Y1(对五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0901J1(对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呈现中介和耐药但对氟苯尼考表现敏感),JY160110(对头孢喹肟、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呈现耐药且对恩诺沙星呈现中介)。将各组感染的45只动物随机分成9组,分别口服生理盐水、1、2、5、8、10、15、20和30mg/kgb.w.的氟苯尼考,一天给药两次,连续给药叁天,在最后一次给药12h后将动物处死,无菌采取一侧肺脏和肝脏,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脏器中的载菌量,利用WinNonlin软件中的Sigmoid Emax模型,将脏器载菌量变化值与PK/PD参数Cmax/MIC和AUC0-24h/MIC进行拟合,计算达到抑菌和杀菌作用所需要的PK/PD参数值,并推导达到杀菌效果所需的给药剂量。氟苯尼考对叁株细菌的体内药效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体内抗菌效果随之增强,PK/PD相关参数Cmax/MIC和AUC0-24h/MIC与细菌的变化量之间拟合度良好,相关系数在 0.9 左右。对于敏感菌 0825Y1,AUC0-24h/MIC 为 117.54 和 108.19,Cmax/MIC 为 23.76和21.61时,氟苯尼考在肝脏和肺脏中达到杀菌效果;对于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呈现中介和耐药但对氟苯尼考敏感的菌株0901J1,AUC0-24h/MIC为78.39和54.30,Cmax/MIC为15.62和10.70时,在肝脏和肺脏中能够达到杀菌效果;而对于耐药菌JY160110,AUC0-24h/MIC的值为2.03和2.06,Cmax/MIC为0.42时,可使药物在肝脏和肺脏中达到细菌减少1-Log10的效果,氟苯尼考对耐药菌无法达到杀菌效果。结果表明,以不同脏器作为药效靶标,达到相同的抗菌效果所需要的PK/PD参数值存在一定差异;而以不同菌株为研究对象,达到相同抗菌效果所需的PK/PD参数值有较大差异。对于0825Y1和0901J1这两株敏感菌株,达到杀菌效果所需的日剂量为41 mg/kgb.w.,而对于JY160110耐药菌株,细菌数量减少1-Logio所需的日剂量为64 mg/kg b.w.。5.蒙特卡罗模拟预测群体给药剂量和分析PK/PD折点(COPD)从NCBI数据库中收集了氟苯尼考对4314株分离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数据,作全球、中国大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耐药严重)的MIC概率分布图。在这些MIC分布下,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在临床推荐给药日剂量下的达标率(TAR),不同地区达到50%TAR、90%TAR(或85%TAR)所需要的群体给药日剂量,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折点。现有的临床推荐给药日剂量下,中国大陆地区及全球范围的达标率分别在85.98%和66.84%以上;中国台湾地区的达标率在30.09%以上。在中国大陆地区,达到50%TAR和90%TAR目标临界值(敏感菌株)所需的群体给药日剂量分别为21和52 mg/kgb.w.;在全球范围,达到50%TAR和85%TAR目标临界值(敏感菌株)所需的群体给药日剂量分别为33和90mg/kgb.w.;在中国台湾地区,达到50%TAR目标临界值(耐药菌株)所需的群体给药日剂量为84 mg/kgb.w.。已有氟苯尼考临床推荐给药剂量(40和60 mg/kgb.w.)以及本研究推荐的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和全球范围的给药剂量(52和90 mg/kgb.w.)下,分析得到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K/PD折点分别为0.25 μg/mL、4 μg/mL、0.5 μg/mL和 4 μg/mL。(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光夫[8](2019)在《L-抗坏血酸影响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为球状或短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根据其荚膜血清型可以被分为A、B、D、E和F共5个血清型,根据菌体抗原可以分为1~16个血清型。从2006年至今,主要危害我国肉牛产业的是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牛源PmA)。牛源Pm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犊牛肺炎和成年牛呼吸道综合征。目前国内对于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还十分有限,每年因为该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肉牛产业发展。该病在兽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肺部病变,可能因为肺部细菌定殖密度显着高于其它感染脏器。而造成该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感染后的肺部中某些物质含量与其它感染脏器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将感染后的肺部与其它感染脏器的物质组成进行对比,也许就能找到影响该疾病的关键物质。为了找到潜在的作用物质,本研究首先使用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CQ2)建立了不同攻毒途径的小鼠肺炎模型。基于该模型,本研究测定了各脏器细菌定殖密度,利用代谢组技术对感染后的小鼠肺部和肝脏组织间差异物质进行分析,再通过体外试验找到能影响牛源PmA感染的物质,最后通过外源添加的方式来检验该物质是否能影响宿主感染过程,探究该物质对细菌和宿主的潜在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小鼠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各脏器定殖情况1.1不同攻毒途径均能成功建立小鼠肺炎模型本研究使用了10~4CFU的PmCQ2分别通过模拟自然感染途径(滴鼻感染)和非自然感染途径(肌肉和腹腔感染)对小鼠进行攻毒。综合小鼠的死亡率、临床表现、肺部病理变化以及肺部HE染色结果来判断是否成功建立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PmCQ2的致死率极高;小鼠感染PmCQ2以后会出现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且肺部会出现如牛肺部一样的肝变;HE染色结果显示叁种途径下均能导致肺部固有组织结构损伤,并出现牛肺部感染类似的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病变。上述结果证明,自然感染途径和非自然感染途径均能成功建立小鼠牛源PmA肺炎感染模型。1.2 PmCQ2感染后在小鼠肺部定殖密度最高本试验进一步研究了PmCQ2经叁种攻毒途径在小鼠体内各脏器(肺、肝、脾和肾脏)的定殖密度,并通过PCR对PmCQ2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不同途径感染具有菌血症现象;在滴鼻感染(模拟自然感染)途径下PmCQ2能够在各脏器中定殖,且各脏器细菌定殖密度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步上升。PmCQ2在肺部的定殖密度要显着地高于其它脏器;在肌肉和腹腔攻毒(非自然感染)途径下PmCQ2也能够在各脏器中定殖,各脏器细菌定殖密度同样随时间增长而上升。肺部细菌定殖密度显着高于肝脏和肾脏,与脾脏定殖密度无显着性差异,但考虑到脾脏的血滤功能会影响定殖结果,故依然认为肺部定殖密度较其它脏器更高。综上,PmCQ2感染后在小鼠肺部定殖密度最高。2.代谢组学分析及差异代谢物质的筛选2.1代谢组学分析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8只感染PmCQ2后的小鼠肺脏和肝脏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本次代谢组学结果进行质量分析,并对差异物质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本次代谢组学分析的两组样品之间差异性显着,绝大部分样品都处于95%的置信区间,OPLS-DA模型准确且稳定,说明本次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稳定可信,所得数据适合进一步分析。本次检测共筛选到253种差异物质,有99种能够匹配到数据库中。2.2 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能影响牛源PmA生长利用细菌生长分析仪Bactrac4300筛选能影响PmCQ2生长的差异物质。再利用筛选到的物质在体外制作PmCQ2的生长曲线,并通过平板计数的方式确定作用大小。结果显示,仅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能影响PmCQ2的生长。在代谢组学结果中,L-天冬氨酸在感染后的肺脏中更多,对PmCQ2生长起剂量依耐性的促进作用;相反,L-抗坏血酸在感染后的肝脏中更多,对PmCQ2生长起剂量依耐性的抑制作用,并在2mg/mL时起到了杀菌作用。上述结果显示,L-抗坏血酸对牛源PmA的生长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而L-天冬氨酸对牛源PmA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在各自脏器中的含量与细菌定殖密度成正相关。3.外源添加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在牛源A型巴氏杆菌感染中的作用3.1 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能影响牛源PmA相关毒力基因表达为了研究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对细菌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对PmCQ2的一些毒力基因和生物膜形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低浓度L-天冬氨酸能促进PmCQ2部分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生物膜形成;而L-抗坏血酸能够抑制OmpA和oma87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物膜的形成。此外,感染后的肺脏中OmpA表达量要显着性高于感染后的肝脏。因此,L-天冬氨酸可能会增强牛源PmA毒力,而L-抗坏血酸能抑制牛源PmA毒力。3.2感染PmA会影响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代谢为了研究感染过程中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的代谢是否发生变化。本研究测定了感染后小鼠肝脏内源L-抗坏血酸产生基因Gulo的表达量和感染前后L-抗坏血酸组织含量,以及感染后肺部L-天冬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感染途径下小鼠肝脏Gulo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了下调,感染前后肺部L-抗坏血酸水平也发生了下调,L-天冬氨酸代谢发生了富集。上述结果表明,在感染后小鼠内源性L-抗坏血酸合成发生了抑制;小鼠肺部L-天冬氨酸代谢在感染后会发生显着性变化。3.3添加外源L-抗坏血酸对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为研究外源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在动物水平对PmCQ2感染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添加外源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后小鼠肺部脏器定殖量和小鼠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抗坏血酸后降低了小鼠肺部PmCQ2定殖密度,提高了小鼠生存率;添加L-天冬氨酸不能影响小鼠肺部PmCQ2定殖密度和生存率。上述结果显示,添加外源L-抗坏血酸能降低小鼠肺部PmCQ2定殖,对小鼠具有保护作用。3.4 L-抗坏血酸加强巨噬细胞对PmCQ2的吞噬杀伤作用为了研究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对巨噬细胞对PmCQ2吞噬杀伤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L-抗坏血酸和L-天冬氨酸来判断其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是否有影响,随后选择适当浓度处理巨噬细胞,测定巨噬细胞对PmCQ2的吞噬杀伤作用。结果显示,低浓度L-抗坏血酸能够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100μg/mL的L-抗坏血酸能显着提高巨噬细胞对PmCQ2的吞噬杀伤能力;L-天冬氨酸不会抑制细胞活性,也不影响巨噬细胞对PmCQ2的吞噬杀伤能力。结果表明,添加L-抗坏血酸能增强巨噬细胞对PmCQ2的吞噬杀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mCQ2感染小鼠后会在多个脏器定殖,其中肺部定殖密度最高。通过比较不同定殖密度的脏器发现,感染后肝脏较多的L-抗坏血酸(抑制)和肺部较多的L-天冬氨酸(促进)均能影响PmCQ2的生长。添加外源L-抗坏血酸能抑制PmCQ2毒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杀伤能力,给动物起到保护作用,可作为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控的潜在候选物。(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0)
孟维翠[9](2019)在《肉雏鸡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1发病情况2019年2月12日早上,养殖户王某饲养的5万只肉雏鸡突然发病,陆续发生死亡,发病后先后用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病情,效果不理想。2临床症状病鸡精神沉郁,蹲伏一角,冠呈暗紫色,低头缩颈呆立,羽毛蓬乱,食欲废绝,饮水增多,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周羽毛污染;体温升高(42~43℃)。3病理剖检胸肌充血,肝脏肿大淤血呈暗紫色、质脆,表面有(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高艳,郝宝成,吴金措姆,格桑卓嘎,拉巴次旦[10](2019)在《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活性及小鼠感染模型的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小鼠感染模型的防治效果。利用传统水煎法制备翼草景香水煎液,用HPLC方法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中红景天苷浓度,并用红景天苷浓度标定翼草景香水煎液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翼草景香水煎液浓度为0.12316 mg/m L时,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与0.1、0.3、0.5 m L药物时对小鼠的体内感染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当翼草景香水煎液浓度为0.49263 mg/m L时,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8.5 mm; MIC值为0.00385 mg/m L,经病理解剖、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TEK 2 COMPACT)系统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当水煎液浓度为0.12316 mg/m L时,0.1、0.3、0.5 m L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依次为50%,41.7%,81.8%,66.7%,50%和75%。因此,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巴氏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某种兔场仔兔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鼻腔有异物等临床症状。采集兔肝、肺、肾等样品,应用细菌分离、药敏试验及PCR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该兔场为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该兔场的经济损失。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养殖户及基层兽医对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氏杆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罗曼榕,杨忠,刘影波,段博芳,沈学文.中西医结合诊治猪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J].四川畜牧兽医.2019
[2].赵巧雅,孙海涛,刘存霞,史玉颖,郭效珍.一例种兔巴氏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的病例报道[J].中国养兔.2019
[3].孟薇薇,孙佳芝,王永明,王晓丽.一例獭兔多杀性巴氏杆菌与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中国养兔.2019
[4].张蕾.试论鸡、鸭、猪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
[5].杨雪贞,姚红艳,马卫红,刘济丹,欧德渊.白头翁汤对鸡实验性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9
[6].李瑾,李梦媛.鸡鸭猪感染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
[7].蓝玮璇.氟苯尼考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鸭的体内药动药效同步模型(PK/PD)研究及PK/PD折点制定[D].扬州大学.2019
[8].赵光夫.L-抗坏血酸影响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孟维翠.肉雏鸡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9
[10].高艳,郝宝成,吴金措姆,格桑卓嘎,拉巴次旦.翼草景香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活性及小鼠感染模型的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