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解朔南

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解朔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目标车间调度,工序非紧密衔接,工艺流程扩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文献综述

解朔南[1](2017)在《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多目标调度方法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车间调度是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多目标柔性调度模型更适应实际生产环境。然而现存的调度模型往往没有考虑到作业加工工序间的衔接问题,导致其优化目标函数模型往往过于理想化,数据统计忽略了工件运输和加工准备情况,数据处理相对于实际生产过程是间断的,得出的解难免脱离生产调度实际。因而在考虑工序存在衔接动作的同时进行多目标调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概述了目前的发展趋势。总结了车间调度问题和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工序非紧密衔接作业车间的生产特点的分析,针对工序间衔接操作分别提出了基于工序和基于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的调度策略。其次,基于对现有遗传算法(NSGA-II)的改进给出了求解非紧密衔接工序动态车间多目标调度问题的调度算法,设计了新的精英保留策略,既确保了种群分布具有多样性,也保证了种群进化方向更具实际意义。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AHP从得到的Pareto解集中选出性优的调度方案。并通过实例验证,表明了改进后的调度算法能够更具实际意义,能更好地解决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多目标调度问题。最后,以某企业生产加工线为研究对象,建立最大完工时间最小、生产成本最低和加工不合格率最低为调度优化目标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数学模型,运用经典车间多目标调度算法和本文提出的调度算法分别进行求解,通过调度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设计调度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谢志强,滕宇峥,杨静[2](2011)在《紧密衔接工序组联动的综合调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有的工序间存在紧密衔接条件的复杂产品综合调度问题,采用的移动交换算法不易于软件实现且没有考虑移动工序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引起较高算法复杂度的问题,提出将具有紧密衔接约束条件的工序组进行统一联动的综合调度算法.该算法利用将具有紧密衔接约束条件的工序分组的扩展加工工艺树模型,按路径上属于工序组的工序个数多少确定所在路径工序组调度的次序,通过降低对工序组的限制要求降低算法复杂度;对于被调度工序组中各工序的前序工序,按工序组中工序的加工顺序确定调度次序,对某个工序的前序工序采用复杂度较低的拟关键路径法确定工序的调度次序;调度完所有紧密衔接工序组后,剩余的标准工序按拟关键路径法确定调度顺序;采取工序首次适应调度算法调度标准工序和工序组,由于工序组中工序采取按序紧密衔接的联动调度方式确定工序组的开始时间,避免了二次调整,进一步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分析和实例表明,所提出的综合算法比以往算法复杂度更低,调度结果更优且更易于实现.(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谢志强,莫涛,谭光宇,石福斌[3](2008)在《加工工序非紧密衔接的车间调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往车间调度算法忽略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从而导致调度结果不精确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考虑工序间空闲时间延迟约束的调度策略,即解决加工工序非紧密衔接调度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在对由延迟约束造成的工序非紧密衔接型调度问题进行定义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工序、延迟工序和扩展加工工艺树概念。设计了一种将延迟约束转换为顺序约束的转换策略,使得转换后的非紧密衔接工序变为虚拟紧密衔接工序,并可采用经典车间调度算法调度。实例验证表明,该调度策略可有效地解决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可在不增加算法复杂度的情况下,得到更为实用的调度方案。(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8年09期)

莫涛[4](2008)在《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作业调度方法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及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对加强技术与管理的改进与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核心是生产车间调度问题能否高效地获得优化解,因此,研究生产车间调度问题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生产车间调度问题的目标、类型及研究现状,并就该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与相关算法,如启发式方法、进化算法、邻域搜索法等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然后对当前车间调度研究在现实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对于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算法设计方面的研究情况。针对大多数研究忽视工序间延迟约束和装配约束下车间调度问题的情况,提出一类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首先说明了研究解决该类问题的必要性,构建了它的数学模型,提出标准工序、延迟工序和扩展加工工艺树概念;然后设计了一种由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模型转换为紧密衔接工序调度模型的调度策略,并分析了模型转换后对相应调度算法复杂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调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对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拟关键路径和最佳适应调度算法进一步完善,设计了一种通过优先调度延迟工序,对标准工序分批采用拟关键路径法和最佳适应调度法,同时考虑关键设备上标准工序尽量紧凑的非紧密衔接工序的动态调度算法。并通过实例验证,表明了所提出的调度算法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更具实际意义的动态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而且能够扩展解决动态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最后,对真实企业生产加工数据运用经典车间调度算法和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调度算法进行调度,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策略的可行性与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算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08-03-01)

谢志强,莫涛,谭光宇[5](2008)在《非紧密衔接工序动态车间调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将非紧密衔接工序变为紧密衔接工序的转换策略,用该策略在对工序间延迟约束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标准工序、延迟工序和扩展加工工艺树概念。通过对拟关键路径法和最佳适应调度法算法进一步完善,设计一种通过优先调度延迟工序,对标准工序分批采用拟关键路径法和最佳适应调度法,同时考虑关键设备上标准工序尽量紧凑的具有非紧密衔接工序的动态调度算法。实例验证表明,所提出的调度算法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更具实际意义的动态非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而且能够扩展解决动态紧密衔接工序调度问题。(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现有的工序间存在紧密衔接条件的复杂产品综合调度问题,采用的移动交换算法不易于软件实现且没有考虑移动工序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引起较高算法复杂度的问题,提出将具有紧密衔接约束条件的工序组进行统一联动的综合调度算法.该算法利用将具有紧密衔接约束条件的工序分组的扩展加工工艺树模型,按路径上属于工序组的工序个数多少确定所在路径工序组调度的次序,通过降低对工序组的限制要求降低算法复杂度;对于被调度工序组中各工序的前序工序,按工序组中工序的加工顺序确定调度次序,对某个工序的前序工序采用复杂度较低的拟关键路径法确定工序的调度次序;调度完所有紧密衔接工序组后,剩余的标准工序按拟关键路径法确定调度顺序;采取工序首次适应调度算法调度标准工序和工序组,由于工序组中工序采取按序紧密衔接的联动调度方式确定工序组的开始时间,避免了二次调整,进一步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分析和实例表明,所提出的综合算法比以往算法复杂度更低,调度结果更优且更易于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参考文献

[1].解朔南.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多目标调度方法的设计与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谢志强,滕宇峥,杨静.紧密衔接工序组联动的综合调度算法[J].自动化学报.2011

[3].谢志强,莫涛,谭光宇,石福斌.加工工序非紧密衔接的车间调度策略[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

[4].莫涛.非紧密衔接工序车间作业调度方法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5].谢志强,莫涛,谭光宇.非紧密衔接工序动态车间调度算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8

标签:;  ;  ;  ;  

非紧密衔接工序论文-解朔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