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填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NP芯片,基因型分型,填充准确率,检出率
型填充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何俊,蒋隽,Richard,G.Tait,Jr.,Stewart,Bauck[1](2019)在《牛SNP芯片分型检出率和分型错误率对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SNP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生产实践,其基因分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基因型因缺失而需要去估计(填充)。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又常常需要在不同芯片的基因型之间相互填充彼此没有的SNP基因型,或从低密度SNP填充到高密度SNP基因型。因此,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直接影响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深入了解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20 116头美国荷斯坦牛的50K SNP芯片基因分型数据,在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存在相关和没有相关两种情形下,分别评估了上述两个因素对下游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当两者不相关时,模拟的SNP分型检出率从100%降低到50%,SNP分型错误率由0%提升到50%。当两者存在相关时,基因分型的检出率和错误率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一个实际数据中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来确定,即模拟的SNP分型检出率从100%降低到50%,SNP分型错误率从0%升高到13.35%。最后,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估基因型填充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当原始数据的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彼此独立发生时,基因型填充的错误率受原始SNP分型检出率影响不大(P>0.05),却随着原始SNP分型错误率的升高而显着提高(P<0.01)。当原始数据的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存在负相关时,基因型填充的错误率随着原始SNP分型检出率的降低而显着提高(P<0.01)。在这两种情形下,建议SNP分型检出率应在90%以上,基因型填充准确率才能不低于98%。该结果可为提升实际的SNP分型和下游数据分析的质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9年07期)
张梦瑶[2](2018)在《基于咪唑季铵型填充剂的杂化膜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分离法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便捷,洁净的新型分离技术,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低成本、具备较好分离性能的CO2分离膜已然成为研究热点。在众多膜材料中,虽然聚电解质具有较强的结晶趋势,但其具备良好的亲水性,较好的溶解机制,易于交联,成膜性好等优点,通过合适的改性能够加强膜的机械性能,充分发挥水在膜中的促进作用,是一类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膜材料之一。传统高分子膜以溶解扩散为基本气体传递机制,气体渗透通量与选择性之间存在Trade off效应,为此,本文在不引入碱性载体的基础上,以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为基质,利用功能化修饰的埃洛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等调控高分子膜结构,设计制备出两种杂化膜,期望CO2以离子形式在膜内传递,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集中考察水及阴阳离子的作用,探究加湿状态下,CO2在杂化膜中的传递机理。内容及结论如下:(1)季铵化咪唑功能化修饰HNTs的制备及杂化膜气体性能研究:受燃料电池中碱性膜较好的OH-传递特性的启发,将季铵化咪唑刷接枝埃洛石纳米管表面,并引入磺化聚醚醚酮材料中,初步探索以离子传递为主导的气体传递过程,实验表明7.5%-C4-VI-m HNTs/SP杂化膜65℃,1bar压力下的渗透通量达到162barrer,选择性达到20,渗透通量较空白膜提高了80%,但其选择性仍不理想。(2)季铵化咪唑功能化修饰GO的制备及杂化膜气体性能研究:为提高气体膜选择性,将C4-VI-MGO/SP引入SPEEK膜中,从而构建出以“离子交换”为主的传递通道。季铵化咪唑修饰的GO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i)氧化石墨烯为较大长径比的二维片层材料,GO的引入使气体传递路径曲折复杂;(ii)沉淀共蒸馏所制备的咪唑刷嵌入高分子基质中,与高分子之间具备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H+与HCO3-的传导,从而实现离子传递;(iii)咪唑阳离子与磺酸阴离子可分别与水结合,产生“盐析效应”,增大气体选择性。咪唑阳离子可促进HCO3-离子传递,磺酸阴离子可促进质子传递,双管齐下,增大CO2渗透通量。本实验所制备的杂化膜拥有较好的气体分离性能,5bar压力下,气体渗透通量达到329barrer,选择性达到73,突破了Robeon上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乐义,邵东东,丁向东,张勤[3](2016)在《SNP芯片基因型填充至测序数据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畜禽基因组信息,模拟了1条染色体测序数据、中密度和高密度SNP芯片数据。利用Beagle和FImpute将SNP芯片填充至测序数据,提出了一步法和两步法2种填充策略。结果表明,直接将中密度芯片填充至测序数据的一步法策略填充准确性较低,当公畜为参考群体时,两步法策略将后裔填充准确性由一步法时的0.691提高至0.863;当不同规模母畜为参考群体时,一步法策略下半同胞填充准确性为0.553~0.664,而两步法策略则大幅度提高到0.832~0.866。随着参考群体的增加,SNP芯片到测序数据的填充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同样亲缘关系也有助于填充准确性提高。一步法填充策略下,Beagle填充准确性低于FImpute,但随着参考群体的扩大,差距逐步缩小,而在两步法策略下,Beagle与FImpute基因型填充准确性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12期)
郭莉杰[4](2016)在《p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的制备与热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煤、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发展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热电半导体材料(亦即热电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材料,其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自Slack博士曾提出“声子玻璃-电子晶体”(PGEC)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提供了独立调控叁个热电参数的途径,拓展了热电材料的研究方向。具有笼状结构且含重元素的填充式方钴矿(skutterudite)最早从实验角度验证了PGEC概念,显示出较高热电优值,且最佳工作温区在600℃左右,非常适合用在汽车尾气管将发动机余热转换为车载用电。目前,国内外热电学者对n型填充式方钴矿材料进行了大量且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原子复合填充,n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的最大热电优值ZT可达1.7。然而,目前人们对p型填充式方钴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最大ZT值一直在1.0左右徘徊。众所周知,热电器件需要相匹配的n型和p型材料配对使用,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p型方钴矿材料是该体系获得实际应用的关键。本研究以p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固相法和自制熔体旋甩法制备化合物NdxFe3Co Sb12和NdxYbyFe3Co Sb12,系统探讨了填充原子种类及含量对p型方钴矿化合物热电性能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产物微结构对其热电性能的影响机理;着重论述了熔体旋甩工艺对产物微结构、形貌及在改善材料热电性能方面的优势;并最终得到了优化的材料组分及较高性能的热电优值。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熔融-淬火-退火-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制备了一元p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NdxFe3Co Sb12(x=0.8,0.85,0.9,0.95,1.0),XRD结果表明我们制备出的样品主相均为方钴矿相,SEM图像显示SPS烧结后的样品较为致密,可达理论密度的97%,晶界较为明显,晶粒尺寸大致在3~5um。热电性能结果显示样品Nd0.9Fe3Co Sb12在760K时最大ZT可达0.8,表明p型一元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在中温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2)利用自制的熔体旋甩装置,采用“熔体旋甩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超快速合成一元p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NdxFe3Co Sb12(x=0.8,0.85,0.9,0.95,1.0),该技术大大节省了产物制备时间,由原来的大概7d左右(传统固相法)直接降至目前的小于3h。通过微结构分析表明,样品的均匀性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晶粒尺寸也大大降低,由原来的几微米(传统固相法)直接降至几十纳米,这为材料晶格热导率的大幅度降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途径。此外,与传统法合成的同一组分样品相比,虽然其电导率有所下降但是Seebeck系数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最终样品的电学性能仍然得到了较为显着的提高。结合材料电热输运性能,最终x=0.9的样品Nd0.9Fe3Co Sb12在760K时ZT达到了1.0。比用传统法得到的同一组分的样品ZT提高了25%。(3)基于熔体旋甩法的优势,继续采用“熔体旋甩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快速制备p型二元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NdxYbyFe3Co Sb12(x=0.3,0.4,0.5,0.6,0.7),XRD物相分析表明我们所制备的样品确实为方钴矿相。通过扫面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样品的微结构,发现有无数纳米第二相YbSb析出,这些纳米析出物对散射中长波声子、降低晶格热导率提供了额外的机制。另外,随着原子填充分数的增加材料电学性能有所增加,总热导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总之,此方法制备p型二元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降低了合成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小晶粒尺寸、降低晶格热导,提高材料综合热电性能。最终在760K样品Nd0.6Yb0.4Fe3CoSb12的最大ZT达到了1.05,与传统法制备的同组分二元样品相比平均ZTave提高了14%。(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尚峰,李洪臣,徐海龙[5](2015)在《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收治的进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颈部血管造影,观察造影结果。经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显示,150例颈部大血管均获清晰显示,包括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等血管。基本不会显示静脉血管结构,图像空间分辨率较高,且造影剂的剂量大小直接关系到血管信号的高低,剂量较大的血管其血管信号较高。同时该技术的扫描时间较短,提高了患者的接受率。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5年21期)
崔小明[6](2013)在《兰化充油丁苯橡胶环保型填充油的乳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以高门尼粘度丁苯橡胶(SBR)1723基础胶浆和稠环芳烃质量分数小于3.0%的环保型橡胶填充油为原料制备环保型充油SBR,考察了乳化工艺对填充油乳化效果及对充油SB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歧化松香酸钾皂为乳化剂,先将乳化剂加入填充油中搅拌一段时(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3年12期)
何桑,丁向东,张勤[7](2013)在《基因型填充方法介绍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型填充技术现已在全基因组选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主要通过统计遗传学算法,利用参考群体信息完成目标群体的缺失基因型填充,而不同的填充方法和参考群体规模及其与目标群体的关系都会影响填充效果,因此科学地选择填充软件、合理地设计参考群体有利于提高基因型填充的准确性和后期研究的可靠性。本文主要对当前主流的基因型填充方法加以介绍,并总结了几种方法的基因型填充效率的比较和参考群体对其的影响,同时报道了中国Holstein群体的部分基因型填充研究结果,显示Fimpute不论从填充准确性还是填充耗时上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参考群体规模达到1 500头左右,并且与目标群体有亲缘关系时,能保证较高的填充准确性;常染色体的填充效果相较与性染色体来说较好。综述分析旨在为更多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3年23期)
尉鹏博,韩银锋[8](2013)在《最优数字分配策略的分析与实现之叁——顺序填充及S型填充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序填充规则,是根据行从小到大顺序填充,列从左向右顺序填充单元格。而S型填充规则,是根据奇数行,从左向右填充。偶数行,则是从右向左填充。(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3年17期)
李晶,王永峰,吴宇[9](2013)在《环保型填充油的乳化工艺及对丁苯橡胶充油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门尼黏度丁苯橡胶(SBR)1723基础胶浆和稠环芳烃质量分数低于3.0%的环保型橡胶填充油为原料制备环保型充油SBR,考察了乳化工艺对填充油乳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所制得的环保型充油SBR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以歧化松香酸钾皂为乳化剂、先将乳化剂加入填充油中搅拌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水的油乳化方式、油乳化温度为70℃、填充油/水/乳化剂(质量比)为100/200/2以及凝聚时搅拌转速为163 r/min、凝聚温度为65~70℃的条件下,所得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13年02期)
梁若冰[10](2011)在《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商品总能耗的27%,而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65%左右,开发利用太阳能及其建筑一体化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关键、是解决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关键,也是在建筑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空调技术、显着降低化石燃料能源消耗的关键。U型管式真空管集热器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和传热性能好的优点,有望成为太阳能采暖空调系统的集热和驱动热源。通过对U型管式真空集热器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发现现有的U型管式真空集热管内部传热模式、传热机理和传热效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单根集热管为对象的热工性能评价方法和试验方法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本文以深入探索U型真空集热管内部传热特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其传热性能为目标,开展了以下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首先,以现有铝翼U型真空集热管内部传热机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U型真空集热管稳态传热模型,解析求解分析了其内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吸热管与金属护翼之间空气热阻对集热管的集热效率影响很大,当玻璃管和空气层合成的综合导热系数由5W/(m·k)提高到40W/(m·K)时,集热器的集热效率会下降10%,流体出口温度将下降16%,吸收涂层温度将提高30℃左右,进而增大了集热器热损失系数,导致集热效率下降。其次,在定量评价铝翼U型真空管传热性能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具有单U和多U结构形式的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分析了各种形式的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的结构形式和热阻网络图,并分析了均匀边界条件下的传热过程。建立了U型真空集热管内部流体温度模型及其无量纲表达通式,实现了其解析求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均匀场线热源法,给出了真空管内部热阻解析解形式,分析了吸热管壁温度以及热损失系数,进而研究了U型管内工质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第叁,通过试验验证了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传热特性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整台集热器热工性能评价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更科学地评价集热管集热性能,提出单根集热管热工性能评价和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根集热管热性能试验台,系统地分析了单根集热管热工性能测试的难点和试验台误差、精度问题。第四,基于均匀边界条件下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传热模型,分析了填充层导热系数、填充物结构形式以及热损失系数等影响U型填充式集热管热工性能的关键因素,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对U型填充式真空管内部热阻的调节和集热管内部结构形式的优化,提出了U型空心填充式集热管,建立了传热模型,并给出解析解和传热特性,完成了该类集热管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对比分析。本文以量化评价现有铝翼U型管式真空集热管内部传热特性为切入点,提出了单U和多U结构形式的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建立了其内部传热学模型,求得了其解析解;提出了单根U型集热管热工性能测试方法,建立了其试验测试平台,通过理论和试验对比研究了单U和多U结构形式的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集热性能。本文创新性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探索U型管式集热管内部传热机理、提高集热效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开发新型集热管和太阳能集热器、进一步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领域中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技术支持和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12-01)
型填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膜分离法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便捷,洁净的新型分离技术,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低成本、具备较好分离性能的CO2分离膜已然成为研究热点。在众多膜材料中,虽然聚电解质具有较强的结晶趋势,但其具备良好的亲水性,较好的溶解机制,易于交联,成膜性好等优点,通过合适的改性能够加强膜的机械性能,充分发挥水在膜中的促进作用,是一类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膜材料之一。传统高分子膜以溶解扩散为基本气体传递机制,气体渗透通量与选择性之间存在Trade off效应,为此,本文在不引入碱性载体的基础上,以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为基质,利用功能化修饰的埃洛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等调控高分子膜结构,设计制备出两种杂化膜,期望CO2以离子形式在膜内传递,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集中考察水及阴阳离子的作用,探究加湿状态下,CO2在杂化膜中的传递机理。内容及结论如下:(1)季铵化咪唑功能化修饰HNTs的制备及杂化膜气体性能研究:受燃料电池中碱性膜较好的OH-传递特性的启发,将季铵化咪唑刷接枝埃洛石纳米管表面,并引入磺化聚醚醚酮材料中,初步探索以离子传递为主导的气体传递过程,实验表明7.5%-C4-VI-m HNTs/SP杂化膜65℃,1bar压力下的渗透通量达到162barrer,选择性达到20,渗透通量较空白膜提高了80%,但其选择性仍不理想。(2)季铵化咪唑功能化修饰GO的制备及杂化膜气体性能研究:为提高气体膜选择性,将C4-VI-MGO/SP引入SPEEK膜中,从而构建出以“离子交换”为主的传递通道。季铵化咪唑修饰的GO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i)氧化石墨烯为较大长径比的二维片层材料,GO的引入使气体传递路径曲折复杂;(ii)沉淀共蒸馏所制备的咪唑刷嵌入高分子基质中,与高分子之间具备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H+与HCO3-的传导,从而实现离子传递;(iii)咪唑阳离子与磺酸阴离子可分别与水结合,产生“盐析效应”,增大气体选择性。咪唑阳离子可促进HCO3-离子传递,磺酸阴离子可促进质子传递,双管齐下,增大CO2渗透通量。本实验所制备的杂化膜拥有较好的气体分离性能,5bar压力下,气体渗透通量达到329barrer,选择性达到73,突破了Robeon上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填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何俊,蒋隽,Richard,G.Tait,Jr.,Stewart,Bauck.牛SNP芯片分型检出率和分型错误率对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J].遗传.2019
[2].张梦瑶.基于咪唑季铵型填充剂的杂化膜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李乐义,邵东东,丁向东,张勤.SNP芯片基因型填充至测序数据的策略[J].中国科技论文.2016
[4].郭莉杰.p型填充式方钴矿化合物的制备与热电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6
[5].尚峰,李洪臣,徐海龙.K-space螺旋型填充ceMRA在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
[6].崔小明.兰化充油丁苯橡胶环保型填充油的乳化工艺研究[J].橡胶科技.2013
[7].何桑,丁向东,张勤.基因型填充方法介绍及比较[J].中国畜牧杂志.2013
[8].尉鹏博,韩银锋.最优数字分配策略的分析与实现之叁——顺序填充及S型填充规则[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
[9].李晶,王永峰,吴宇.环保型填充油的乳化工艺及对丁苯橡胶充油效果的影响[J].合成橡胶工业.2013
[10].梁若冰.U型填充式真空集热管传热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