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切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下切速率,活动构造带
下切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吕红华,武登云,张会平,马元旭,郑祥民[1](2018)在《活动构造带山前的河流下切速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iver incision rates quantified by river terrace data are widely used to track the changes of the strength of tectonic or climatic forcing of downcutting over time and space.This work focus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iver incision rate in the northern(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期刊2018-10-21)
赵志军,刘勇,陈晔,张茂恒,舒强[2](2013)在《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查明了川西高原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的阶地序列,并应用ESR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结果表明:这些河流阶地序列均形成于更新世以来,由阶地拔河高程及形成年代确定的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更新世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38,0.39 mm/a,与杂谷脑河理县段下切速率0.39 mm/a一致,也与(U-Th)/He低温热年代学反映的下切速率一致,这也反映出川西高原更新世以来构造抬升的整体性.这些河流下切速率比由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得出的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叁角区域的隆升速率(>2.6±0.7 mm/a)要小得多.(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刘小丰,刘洪春,李保雄,范兵[3](2011)在《渭河流域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河流阶地高度和阶地形成年代数据,通过二者的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渭河不同河段及其支流的下切速率,结果表明河流在陇西盆地的下切速率明显高于渭河盆地,可能反应了西秦岭北麓构造活动西高东低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1年03期)
刘进峰,陈杰,王昌盛[4](2011)在《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阶地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等效剂量对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该阶地沉积形成于距今4.3~7.3ka,自阶地形成以来,河流下切(27±5)m,下切速率(6.3±1.2)mm/a。塔什库尔干河中上游河流的快速下切可能与慕士塔格山穹窿的快速隆升或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1年02期)
郑月蓉,李勇[5](2010)在《叁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河流输沙量计算出叁峡地区短周期的剥蚀速率为0.084mm/a,将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以及隆升速率对比研究,确定了长江流域叁峡段极短周期内下切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得出侵蚀基准面及气候变化的约束系数大约是0.4。基于前人对叁峡地区一级阶地的数据,计算出一级阶地的下切速率约为3.025mm/a。现代地壳变形测量和GPS测量结果,发现黄陵穹隆现今地表相对于周边地区其地表隆升速率最大可达5~10mm/a。取其平均值7.5mm/a作为叁峡地区极短周期的地表隆升速率,对比分析叁峡地区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与隆升速率,结果该区隆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89倍;下切速率也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36倍;隆升速率同样大于下切速率,大约是下切速率的2.5倍。叁峡地区隆升大于剥蚀,也大于下切速率,叁峡地区地表仍然在不断地升高;而地表剥蚀速率小于下切速率,地表切割进一步加深,因此地貌出现高低起伏、山高谷深的形态,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黄典,杨达源,李郎平,石安池,陆飞[6](2010)在《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下切速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为金沙江上的改向河段,河谷地貌具有强烈深切的特点。文章主要根据该河段所具有的非常特殊的阶地堆积,进行该河段深切地貌过程及其深切速率变化的研究。金沙江白鹤滩河段,近百万年以来的深切幅度及其深切速率要比金沙江其他河段大一些。该河段2.35万年以来的平均深切速率,比4.65万年以来要大得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在2.35万年以前该河段曾经有过大量块石为主的堆积充填阶段,之后成为第1级阶地上的堆积物。与此同时,在2.35万年之后的全球末次冰期鼎盛时期,金沙江白鹤滩河段恰恰是强烈侵蚀深切时期。(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周彬,杨达源,韩志勇,李徐生,王鹏[7](2006)在《长江叁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叁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 cm/ka,涪陵河段为93.9 cm/ka,丰都河段为69.8 cm/ka,忠县河段为77.65 cm/ka,万州河段为75.1 cm/ka,奉节河段为83.8 cm/ka,宜昌叁斗坪河段为74.2 cm/ka。整个叁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 cm/ka。分析得出:1)叁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相近;2)近0.4M a以来,长江叁峡河段的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构造隆升而引起河流下切加剧;3)长江叁峡河段的下切速率与金沙江下段相近。(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李勇,A.L.Densmore,周荣军,M.A.Ellis,张毅[8](2006)在《青藏高原东缘数字高程剖面及其对晚新生代河流下切深度和下切速率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数字高程剖面将青藏高原东缘分为4个大尺度地貌单元,即青藏高原地貌区、龙门山高山地貌区、山前冲积平原区(成都盆地)和四川盆地东部隆起区。根据数字高程剖面中的最高海拔高程点剖面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剖面之间的高差,定量计算了该地区河流下切深度;结合成都盆地岷江最古老冲积扇沉积物提供的青藏高原东缘河流形成的时间(3.6M aB.P.),定量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为1.29mm/a;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河流下切速率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河流下切速率与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河流下切速率约为表面隆升速率的4倍。基于龙门山在表面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青藏高原内部,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是剥蚀隆升和构造隆升两者迭加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王非,胡玉台,李红春,王非,朱日祥[9](2002)在《晚第四纪中秦岭下切速率与构造抬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秦岭更新世以来间歇式隆升作用使得流经此地的乾佑河谷两侧发育多层溶洞.应用230Th铀系法测定了3层溶洞中位于古潜水面位置附近的12个碳酸岩样品,年龄结果表明这3层溶洞开始抬升并接受沉积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58±38,247±28和118±19ka,结合高差得出河谷下切速率在358~247ka期间为0.23±0.02mm/a,在247~118ka期间为0.19±0.03mm/a,晚更新世以来(118ka至今)的下切速率高达0.51±0.08 mm/a.这表明中秦岭358ka以来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2年13期)
下切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查明了川西高原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的阶地序列,并应用ESR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结果表明:这些河流阶地序列均形成于更新世以来,由阶地拔河高程及形成年代确定的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更新世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38,0.39 mm/a,与杂谷脑河理县段下切速率0.39 mm/a一致,也与(U-Th)/He低温热年代学反映的下切速率一致,这也反映出川西高原更新世以来构造抬升的整体性.这些河流下切速率比由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得出的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叁角区域的隆升速率(>2.6±0.7 mm/a)要小得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切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1].吕红华,武登云,张会平,马元旭,郑祥民.活动构造带山前的河流下切速率(英文)[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018
[2].赵志军,刘勇,陈晔,张茂恒,舒强.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刘小丰,刘洪春,李保雄,范兵.渭河流域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构造意义[J].高原地震.2011
[4].刘进峰,陈杰,王昌盛.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J].地震地质.2011
[5].郑月蓉,李勇.叁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黄典,杨达源,李郎平,石安池,陆飞.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下切速率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0
[7].周彬,杨达源,韩志勇,李徐生,王鹏.长江叁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
[8].李勇,A.L.Densmore,周荣军,M.A.Ellis,张毅.青藏高原东缘数字高程剖面及其对晚新生代河流下切深度和下切速率的约束[J].第四纪研究.2006
[9].王非,胡玉台,李红春,王非,朱日祥.晚第四纪中秦岭下切速率与构造抬升[J].科学通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