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江苏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彬彬[1](2021)在《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喻洁[2](2021)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指出
吕飞[3](2021)在《数字经济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当今社会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来传播信息,在各行各业中互联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也被慢慢缓解。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数字经济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因此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就会显露出来,城乡二元矛盾也随之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部分,也一直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这样的成果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通过两个方面达到的,一是机理分析,二是实证检验。在机理分析层面上,通过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建立城乡收入差距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模型,最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求导,结果得出,若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负相关的,则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抑制作用;在实证检验层面上,本文选取了2008年至2017年江苏省的市级数据,运用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做出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站在江苏整体的角度,可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从三大区域层面来看,苏南和苏中的数字经济也可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结果微乎其微。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的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分别从数字经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方面为中国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相关解决措施。
龚丽媛[4](2021)在《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 ——基于消费素质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在此基础上要求全面促进农村消费。鉴于我国独特的“二元”结构和由此带来的城乡发展差距,长久以来农村消费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消费率远低于城镇居民。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工具,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条件与环境,更成为各类思想观念与社会思潮交流碰撞的所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思想与观念,使其消费素质发生了变化。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之一,在国内省份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以江苏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及消费素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提升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而且能够为其它地区提升国民素养、创新教育方式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与消费水平、消费素质、以及互联网与互联网使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能力素质模型、消费力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假说。其次,基于宿迁、扬州和无锡的三市调研数据,使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互联网使用与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关系、互联网使用与消费素质的关系以及消费素质在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互联网使用、消费素质及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讨消费素质在互联网使用与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之间的媒介作用;同时,对消费素质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将其细分为消费态度、消费动机、消费知识、消费技能与消费特质五个方面。研究发现:(1)从总体层面看,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使用年数每增加1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将增加1.9%;(2)互联网使用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素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年数每增加1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素质将提升0.9%;(3)通过消费素质的传导,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总效应为正,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075%;(4)就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其它影响因素而言,家庭消费决策者的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人均收入、存款及现金总额、高等教育人数占比和家中是否有组织成员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成员人数、村庄与集镇的距离则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具有显着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条件、增强农村居民互联网应用能力、优化信息安全与信用档案体系、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消费素质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张蔚[5](2020)在《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实际状况,阐述了江苏省吸收外商投资的总体情况和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再从理论上论述了外商投资直接投资通过地区选择、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利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区的13个地级市,从1999年到2018年的样本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江苏省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是可以显着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再分别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子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苏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在苏中地区并不明显,在苏北地区甚至出现了加大收入差距的情况。从分地区回归结果来看,FDI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各个城市是不一样的对南京、徐州、镇江、淮安、盐城、连云港地区,FDI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都是不太显着的。
刘宁[6](2019)在《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增强消费力、提升消费需求已演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和依靠内需消费的新旧功能转换期,原有以投资和出口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生动力,而消费力直接决定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建国以来,随着体制的逐步开放,江苏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等诸多因素区域差距显着,区域间的差距带动了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商贸旅游联系也更加密切,加之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消费跨区流动的现象日益突出。区域间消费力流入、流出现象的加剧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消费函数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制度变迁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等对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的流动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有限开放阶段、开放阶段的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相对差异及绝对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1990-2017年的研究时段内,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均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绝对差异呈现:缓慢上升-小幅下降-大幅上升的总趋势,有限开放阶段以缓慢上升为主,开放阶段以小幅下降、大幅上升为主。相对差异呈现:大幅下降-大幅上升-小幅上升-平缓下降的总趋势,有限开放阶段以大幅下降、大幅上升为主,开放阶段以小幅上升、平缓下降为主。其次,运用Panel-Data模型对影响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正向影响,但随着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的作用不断降低;随着制度的逐步变迁,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产生影响,就整体而言其影响为负,且影响程度加大;产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拉动作用;收入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作用方向并不一致。最后,为增进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外部劳动力流入以增强区域消费力流入;二是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区域外部消费力;三是鼓励居民内需消费,提升区域消费“软环境”;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区域消费“硬环境”;五是制定人才引进战略,落实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六是强化互联网经济,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增强扶持力度,让电商为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入注入活力。
冯元元[7](2019)在《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原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就需要改变原来的发展方向,要以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因此扩大内需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上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湖南省农村人口较多,以湖南省农村消费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的企业提供相关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加快湖南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农业大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研究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偏最小二乘回归、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利用2010-2017年101个县市(区)农村消费结构数据与1991-2016年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湖南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特征演化。研究发现,湖南农村消费支出重心向西向南移动,西南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但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且存在区域差异;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优化,但依然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基于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演变总结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消费水平低阻碍消费市场开拓;消费水平差异大导致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消费层次差异明显影响消费市场产品供给;消费环境差制约消费市场开拓。进而根据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开拓湖南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均衡区域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实施因地制宜的产品价格策略,可以增强购买力;制定适当促销策略刺激消费需求;提供可以满足消费层次的消费产品;利用消费结构变动开拓新产品市场;引导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不仅有利于产品的销售,而且可以为企业赢得美誉度从而有利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
周银坤[8](2018)在《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一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作为其对立面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在向前积极推进;但是,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当这个过程涉及社会利益改革及调整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就尤其缓慢;在现实中,“城乡差距”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二是,正是因为看到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正在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政策供给等层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同时,理论界也在讨论社会改革中的“利益让渡”等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出发,本文着力提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理论命题,试图以规范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与解释当下中国“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深入与透彻的;但是,从“利益让渡”与“社会利益让渡”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关系的文献,还显不足。因此,这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实践的角度看,“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政策及实践,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因此,它是一个新的实践任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提出并论证“城市利益让渡”的命题。这一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江苏为观察样本,以计量方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第二,以“社会排斥”为理论视角,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与症结何在。第三,用三章的内容,从理论资源、现实场域、资源与条件、意愿与能力、动力与阻力等方面进行这一命题的理论建构。对此,本文的研究,展开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以江苏为观察样本,计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建构奠定现实基础。本章认为,城乡差距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一是,江苏省城乡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他方面的差距;二是,对江苏省城乡关系的现实境况开展系统的描述性分析,意在揭示江苏省当下城乡关系的现实样态和现实图景。对此,本章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入手,考察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样态;(2)对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证考察;(3)从理论上揭示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全国的代表性与样本性。第二章:题名为: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排斥性制度。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社会排斥”这一比较新颖的理论来探讨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关于城乡发展差距原因探讨的文章很多,但是,从社会排斥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章选择这一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也是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论证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本章试图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阐述“社会排斥”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于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意义;二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设计;三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剖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现状;四是,分析了现实中城乡关系中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表现及种类。第三章:题名为:“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因此,从这一章开始的连续三章,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对“城市利益让渡”进行学理论证。而第三章是把本文的主题点明了,也试图把“利益让渡”与“城乡关系”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对接”起来。在第三章中,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理上寻求“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这既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资源,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还包括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理论资源。二是,探讨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即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在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对“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进行理论建构与论证。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问题,即模式、资源与能力等等。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总结了当下中国社会实践中具有“城市利益让渡”性质的三种模式,即“资源三下乡”、南京“为民服务专项基金”与项目制。二是,探讨了城市利益让渡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以及各种具体的资源类型。三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性意愿与客观能力等相关问题。第五章:题名为“‘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在这一章中,没有采用对策建议或政策建议类题名,是因为,本文认为“城市利益让渡”作为一个命题需要论证与建构,它需要学术、社会与政府的认同与认可,换言之,它离对策建议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不妨我们先来探析它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这一章,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其动力因素,是从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三个方面展开的;而阻力因素,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与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四个方面展开的。
吴怀军[9](2017)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支农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应该得到合理的贯彻和执行。改进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努力推动“三农”问题早日解决,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既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也是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江苏农村经济的平稳和繁荣,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和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通常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这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发展特征非常相似,因此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分类,2007年实行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导致财政支农支出划分口径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前后数据不具备可比性和连续性。理论上财政支农支出会全面影响农业生产,并可进行总量、结构与区域的优化配置,不过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由于数据制约缺乏针对支农政策最新变化的详细分析。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为研究对象,通过政府财政部门获得各项原始数据,实证分析其对农业种植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为科学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和高效利用资金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深入分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而且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显着,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理论依据是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可以构建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结构和区域配置的具体理论框架。在深入分析财政支农不同支出项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借鉴了各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论文第二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配置分析。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但从支农广度和深度方面分析,投入规模相对于农村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在构建理论模型基础上,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达到最优时边际产出为1,而计算发现江苏省目前仍高于1,支农规模配置的效率需要改进,未来还应进一步提高支农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努力达到40%以上的最佳标准。论文第三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配置分析。为了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不同类别的支农支出必须与各自的产出弹性相适应,实际中则需要重点关注正向影响显着的支农项目。实证研究发现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种植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其中农业补贴和农业合作经营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农田建设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效果相对弱些,而农业综合开发没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对重点支农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作用效果总体较好,未来应该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等优势项目,同时适当照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弱势项目。另外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支出,对于种植业生产的正向影响也很明显,但由于资金支持规模限制其弹性系数还比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影响效应,未来仍需加强重视。论文第四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江苏省苏中、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支农力度和深度相比于苏南仍然差距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根据财政支农投入不平衡指数和人均财政支农投入加权离差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目前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地区差距正在趋于缩小。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可以参考制度经济学中的“适应性效率”标准进行政策模式选择,省级财政层面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的照顾和扶持,同时各地区根据资金需求和作用机制进行优化配置,保持总体平衡前提下积极增加五类支农支出中正向影响效应比较显着的支农项目。论文最后是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与技术效率研究。江苏省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运用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综合使用主观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可得出准确判断。AHP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水平并不高,仍存在改进优化的空间,各市各地区绩效表现不尽相同,体现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政策差异。从总体情况看,苏中、苏北地区目前相对领先苏南地区。DEA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同时存在结构失当和规模失衡问题,主要是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不匹配导致了技术效率低下。未来既要根据投影分析得到的松弛变量进行结构调整,也要根据所处规模报酬阶段进行规模调整。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高度重视规模配置,积极增加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在科学优化结构配置基础上,积极推行农业生产补贴政策改革,努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和层次;加强财政支农支出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灵活的运作模式;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管理与科学运用体系,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秦川[10](2017)在《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谓疾如雷电,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兴购物方式,突破了传统购物的诸多局限,迅速被广大城市消费者所接受。相对我国城市十分火爆、并且趋于饱和的网络购物市场,我国占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的农村网络购物市场显现出一片冷清萧条。农村网络购物的发展,在新时期下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不仅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但是当下我国农村网络购物的发展形势一般,什么原因制约了网络购物在我国农村市场的遍地开花,是需要我们关注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阅读、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增加了感知风险、物流配送和消费环境等几个因素。本文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的意愿,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了制约农村居民网购购物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的为湖南农村网络购物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开展网络信息相关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网购。第二,大力降低网购风险,确保网购安全可靠。第三,加快农村快递网点布局,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第四,定位农村消费群体,尽量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第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对江苏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江苏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数字经济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 |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探讨 |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研究 |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数字经济的研究 |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 |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 |
三、数字经济的评价研究 |
第三节 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数字经济及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一、数字经济规模及占比研究 |
二、数字经济与三大产业研究 |
第二节 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现状 |
一、江苏整体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 |
三、江苏各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第三节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
第四章 数字经济指标的测度与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 |
一、相关系数矩阵 |
二、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
三、变量共同度 |
四、因子贡献率 |
五、因子载荷 |
第五章 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因变量 |
二、自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的设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 |
一、数字经济对江苏省各市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二、数字经济对苏南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三、数字经济对苏中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四、数字经济对苏北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发展数字经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力度,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
二、制定正确产业结构政策和发展战略 |
三、完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
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人才 |
五、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 ——基于消费素质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1.1 居民消费方面研究 |
1.3.1.2 互联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2.1 农村居民消费研究 |
1.3.2.2 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1.1 文献分析法 |
1.6.1.2 问卷调查法 |
1.6.1.3 计量经济模型 |
1.6.2 技术路线 |
1.7 创新与不足 |
1.7.1 创新之处 |
1.7.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居民家庭 |
2.1.2 消费与消费水平 |
2.1.3 消费素质 |
2.1.4 互联网与互联网使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能力素质模型 |
2.2.2 消费力理论 |
2.3 研究假说 |
2.3.1 互联网使用的直接效应 |
2.3.2 互联网使用的间接效应 |
第3章 江苏省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消费素质与家庭消费水平的现状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3.2 江苏省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现状分析 |
3.3 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素质现状分析 |
3.3.1 消费素质的度量方法 |
3.3.2 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素质度量结果 |
3.4 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
第4章 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基准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4.1.2 内生性问题讨论与工具变量选择 |
4.2 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4.2.1 基准模型估计 |
4.2.2 内生性检验 |
4.3 机制检验 |
4.3.1 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素质的直接影响 |
4.3.2 消费素质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条件 |
5.2.2 增强农村居民互联网应用能力 |
5.2.3 优化信息安全与信用档案体系 |
5.2.4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 |
5.2.5 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消费素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9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调查 |
致谢 |
(5)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 |
2.4 文献综述 |
2.4.1 FDI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2 FDI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3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关系的研究 |
2.4.4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其他研究 |
3 江苏省FDI、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
3.1 江苏省FDI投资现状 |
3.1.1 投资规模现状 |
3.1.2 投资方式结构 |
3.1.3 来源地区 |
3.1.4 投向产业 |
3.1.5 投向地区 |
3.2 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
3.2.1 全省城乡收入状况 |
3.2.2 居民的收入来源 |
3.2.3 分地区收入状况 |
4 FDI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渠道分析 |
4.1 区域选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2 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3 投资产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4.4 国际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5 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5.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模型设立及基准回归 |
5.2.4 模型稳健性检验 |
6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在城市农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6.2.2 苏中苏北地区引进特色产业 |
6.2.3 注重各地区外资引入的质量 |
6.2.4 缩小产业间的收入差距 |
6.2.5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消费力测评研究 |
1.2.2 消费力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区域消费力差异研究 |
1.2.4 消费力流动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消费力 |
2.1.2 居民消费力流动 |
2.1.3 区域 |
2.2 理论基础 |
2.2.1 消费函数理论 |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机理分析 |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
2.3.2 对外开放程度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
2.3.3 其他因素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
3 不同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
3.1 研究阶段划分 |
3.2 不同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测度 |
3.2.1 测度方法与样本数据 |
3.2.2 封闭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
3.2.3 有限开放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
3.2.4 开放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
3.3 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差异的时空演变 |
4 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成因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1.1 面板数据模型 |
4.1.2 模型设计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数据说明 |
4.3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协整检验 |
4.3.3 回归分析 |
4.3.4 内生性分析 |
4.3.5 实证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区域外部人员流入 |
5.2.2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
5.2.3 鼓励居民内需消费,提升区域消费“软环境” |
5.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消费“硬环境” |
5.2.5 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 |
5.2.6 强化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
2.1 农村消费市场功能及特点 |
2.1.1 农村消费市场 |
2.1.2 农村消费市场功能 |
2.1.3 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
2.2 消费市场营销理论 |
2.3 农村消费及市场开拓研究进展 |
2.3.1 消费者行为研究 |
2.3.2 农村消费市场相关研究 |
2.3.3 消费结构相关研究 |
2.3.4 研究评述 |
第3章 湖南农村消费水平特征演变 |
3.1 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现状 |
3.2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演变 |
3.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3.2.2 湖南省农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 |
3.3 湖南农村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格局演变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总体差异分析 |
3.3.3 四大区域的演变趋势分析 |
第4章 湖南农村消费结构特征演变 |
4.1 湖南总体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
4.1.1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化 |
4.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
4.2 湖南省农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分析 |
4.2.1 研究方法 |
4.2.2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 |
4.2.3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分解 |
4.3 湖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研究方法 |
4.3.2 影响因素指标筛选 |
4.3.3 消费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研究 |
5.1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面临的挑战 |
5.1.1 消费水平低阻碍市场开拓 |
5.1.2 消费水平差异大导致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 |
5.1.3 消费层次差异明显影响消费市场产品供给 |
5.1.4 消费环境差制约消费市场开拓 |
5.2 湖南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途径 |
5.2.1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
5.2.2 均衡区域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
5.2.3 制定因地制宜的产品价格策略 |
5.2.4 实施适当促销策略刺激消费需求 |
5.2.5 提供满足消费层次差异的产品 |
5.2.6 利用消费结构变动开发新产品市场 |
5.2.7 引导企业参与消费环境优化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
二、国内研究内容考察:研究主题分类 |
三、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四、文献的总体评述与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
二、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证考察——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
一、城乡发展中的“两个现象” |
二、观察样本选择江苏省的理由 |
三、本章的研究思路 |
第二节 江苏城乡发展差异的现实样态基于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一、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 |
二、江苏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其他方面的差距 |
第三节 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变化趋势的实证考察 |
一、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基于两种实证分析 |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
四、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整体性评价 |
第四节 城乡关系的逻辑: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
第二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 社会排斥 |
第一节 社会排斥: 城乡关系的一个分析视角 |
一、社会排斥: 一个富有解释力的概念 |
二、社会排斥用于中国城乡关系分析 |
第二节 资源配置型排斥 |
一、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屏障 |
二、排斥性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
第三节 公共服务型排斥 |
一、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
二、二元性的医疗卫生制度 |
三、城乡分割的二元义务教育制度 |
第四节 城乡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
一、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历史考察 |
二、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现实考察 |
三、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政治安排 |
四、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具体表现 |
第三章 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 |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 |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资源 |
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反哺农业”的理论阐述 |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支持乡村”的探索 |
第二节 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 |
一、当下中国现实场域的复杂性 |
二、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 |
三、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
四、社会发展大趋势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 |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论证与建构 |
一、“城市利益让渡”问题的提出 |
二、从权利让渡到“利益让渡” |
三、“社会利益让渡”是否可能 |
三、“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辩护 |
第四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模式、资源与能力 |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实践模式解读 |
一、“资源三下乡”模式 |
二、“项目制”模式 |
三、“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模式——南京的个案 |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资源类型 |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两种资源: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资源分类 |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意愿与能力 |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意愿 |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客观能力 |
第五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 |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因素 |
一、城市利益扩展: 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 |
二、乡村资源优势: 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 |
三、宏观社会背景: 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 |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阻力因素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
三、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 |
四、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 |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假说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市场失灵理论和需求管理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2.1.4 农业投资理论 |
2.1.5 公共财政理论 |
2.1.6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2.2.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评述 |
3 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学分析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财政支农支出 |
3.1.2 农业生产 |
3.1.3 农民 |
3.1.4 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 |
3.2 政府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
3.2.2 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 |
3.2.3 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非常显着 |
3.2.4 农业部门投资回报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 |
3.3 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理论分析 |
3.3.1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框架 |
3.3.2 基于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的分析 |
3.3.3 基于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分析 |
3.4 财政支农支出不同分项支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
3.5 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
3.5.1 WTO《农业协议》及国内支持规则 |
3.5.2 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 |
3.5.3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 |
3.5.4 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4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配置分析 |
4.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变化 |
4.2 江苏省财政支农总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4.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配置 |
4.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3.2 数据处理与计量分析 |
4.3.3 最优规模配置的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配置分析 |
5.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变化及其不足 |
5.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最优结构配置 |
5.2.1 理论模型的推导 |
5.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5.2.3 数据处理与变量说明 |
5.2.4 面板数据模型 |
5.2.5 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
5.2.6 财政改革前后实证结果的对比分析 |
5.2.7 估计结果讨论与结构配置效率的判断 |
5.3 农业补贴支出视角下种植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
5.3.1 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现状 |
5.3.2 种植业生产效率测算的研究方法 |
5.3.3 效率测算SFA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
5.3.4 农业补贴视角下技术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
5.4 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
5.4.1 江苏省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5.4.2 模型设定 |
5.4.3 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
5.4.4 模型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 |
6.1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格局 |
6.1.1 江苏省区域划分与地区发展差异 |
6.1.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非均衡分布 |
6.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地区差距:指标度量与结构分解 |
6.2.1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趋势 |
6.2.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趋势 |
6.2.3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地区差距的结构分解 |
6.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区域配置分析 |
6.3.1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区域配置的效率优化 |
6.3.2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配置效率的判断 |
6.4 本章小结 |
7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与技术效率 |
7.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政策效果的现状分析 |
7.2 基于AHP模型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7.2.1 层次分析法(AHP) |
7.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3 构造判断矩阵、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7.2.4 代入指标数值进行支农绩效的具体测算与结果讨论 |
7.3 基于DEA模型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技术效率分析 |
7.3.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7.3.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技术效率 |
7.3.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
7.3.4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报酬阶段与投入产出投影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居民 |
2.1.2 网络购物意愿 |
2.2 理论基础 |
2.2.1 消费者行为 |
2.2.2 理性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接受模型(TAM) |
2.2.4 电子商务 |
第三章 农村居民网络购物的发展概述 |
3.1 网络购物进村 |
3.1.1 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上升的动因 |
3.1.2 我国农村居民网络购物的奋起 |
3.2 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的发展之路 |
3.2.1 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的现状 |
3.2.2 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人口统计因素 |
4.1.2 网络使用情况 |
4.1.3 感知易用性 |
4.1.4 感知有用性 |
4.1.5 感知风险 |
4.1.6 物流配送 |
4.1.7 消费化境 |
4.1.8 网络购物态度 |
4.2 模型构建 |
4.3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4.3.1 变量的定义 |
4.3.2 变量的测量 |
第五章 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收集 |
5.1.3 问卷样本的分布 |
5.2 实证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4 相关性分析 |
5.2.5 回归分析 |
5.2.6 网购行为偏好分析 |
5.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开展网络信息相关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网购 |
6.2.2 大力降低网购风险,确保网购安全可靠 |
6.2.3 加快农村快递网点布局,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
6.2.4 定位农村消费群体,尽量满足农村居民需求 |
6.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江苏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彬彬. 辽宁大学, 2021
- [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D]. 喻洁.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3]数字经济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 吕飞.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互联网使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 ——基于消费素质的中介效应[D]. 龚丽媛. 扬州大学, 2021(09)
- [5]FDI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张蔚.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宁. 扬州大学, 2019(01)
- [7]湖南省农村消费特征演变及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冯元元. 吉首大学, 2019(02)
- [8]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D]. 周银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D]. 吴怀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湖南省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秦川.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