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碳论文-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

超低碳论文-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低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穿孔,翘皮

超低碳论文文献综述

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1](2019)在《铁素体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管坯穿孔性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TP304L管坯穿孔后出现不同程度内壁翘皮,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翘皮部位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面电镜系统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与分析及组织分析,通过对样品的组织及微观形貌的分析,并结合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凝固理论的研究,确定穿孔产生翘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钢水凝固过程中板条状铁素体造成。(本文来源于《云南冶金》期刊2019年05期)

罗衍昭,田志红,李向奎,季晨曦,刘延强[2](2019)在《超低碳IF钢中夹杂物来源的示踪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超低碳IF钢中夹杂物来源,采用在转炉出钢后及中间包覆盖剂添加示踪剂的方法,确定夹杂物的来源。并在相关工序取钢样或渣样,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研究表明,RH进站顶渣w(TFe)控制为2.54%~4.49%,RH出站顶渣w(TFe)控制为4.56%~5.23%,RH钢包顶渣w(CaO)/w(Al2O3)控制为1.20~1.93,顶渣改质效果良好。正常坯进行分析含有少量的钡,未发现铈元素,在换包时取样第6炉和第7炉中间坯进行分析,可发现含有钡即钢包下渣情况,少量的铈成分。第6炉正常坯w(TO)为0.001 4%,第6炉和第7炉中间坯w(TO)为0.001 6%,第7炉正常坯w(TO)为0.001 5%,可见正常铸坯与交接坯相比w(TO)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期刊2019年09期)

陈培红,曹岸春,段佳圣[3](2019)在《超低碳高铬高氮双相不锈钢CD3MN双联法冶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采用电炉和精炼炉双联法生产双相不锈钢CD3MN,着重讨论该钢种的超低碳、高铬、高氮的特点,研究其对制定冶炼工艺参数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相关工艺参数,成功冶炼15炉CD3MN不锈钢。(本文来源于《山西冶金》期刊2019年04期)

李成龙,张鹏,李宁,王志刚,王艾竹[4](2019)在《保护渣加入方式对超低碳825合金增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超低碳825合金冶炼浇注过程中,不同保护渣加入方式对其增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哪种保护渣加入方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增碳和少量的增氮,对其余元素的影响则较小;采用保护渣全部铺盖在结晶器底部的工艺,其浇注过程增碳最为严重,因渣温低、导热性差,易于形成冷皮,影响渣层厚度。通过降低保护渣铺盖量,采用部分在浇注中后期加入的工艺,其浇注过程增碳量得到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冶金》期刊2019年08期)

潘晓倩,杨健,职建军,王睿之,范正洁[5](2019)在《超低碳汽车外板BH钢炼钢过程中夹杂物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超低碳钢炼钢过程中夹杂物的具体演变规律,利用夹杂物自动分析系统研究了硫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和0.015%的两炉次(S100炉次和S150炉次)超低碳汽车外板烘烤硬化钢(bake hardening steel,简称BH钢)从RH终点到铸坯过程中夹杂物形貌、成分、数量、尺寸的演变,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结合RH精炼渣和中间包覆盖剂熔渣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H钢中夹杂物的主要类型为Al_2O_3、MnS、Al_2O_3+MnS和含硅类夹杂物(其中含硅类夹杂物主要是Al-Si-O夹杂,不包括纯硅、SiC、SiO_2)。由于BH钢中锰和硫质量分数较高,凝固过程中MnS大量析出,使得铸坯中MnS夹杂物数量密度和夹杂物总数量密度显着增加。硫质量分数为0.010%和0.015%的两炉次钢在RH和中间包中MnS夹杂物数量密度无明显差异,由于MnS主要在凝固过程中析出,S150炉次在铸坯中的MnS明显多于S100炉次。精炼渣中w((FeO+MnO))较高,w((CaO))/w((Al_2O_3))比低,会导致RH终点Al_2O_3夹杂物较多。在浇注过程中,引流砂的流入会导致中间包覆盖剂熔渣中SiO_2质量分数增高,造成钢液中Si-Al-O等夹杂物的数量密度明显增加。结晶器过程中Al_2O_3夹杂不断聚集长大、上浮去除,使铸坯中Al_2O_3和Al_2O_3+MnS夹杂物数量密度减少,尺寸增大。(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8期)

孙晓光,韩晓辉,张星爽,张志毅,李刚卿[6](2019)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及环保型化学钝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配比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化学钝化,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对304L不锈钢手工电弧焊和氩弧焊两种焊接接头组织结构进行表征,借助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钝化后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焊接接头化学钝化后表面钝化膜的成分。结果表明,焊缝区采用316L不锈钢焊丝进行填充,点蚀电位最高,母材区晶粒组织较均匀细小,耐蚀性相对较好;热影响区由于出现晶粒长大或混晶组织,点蚀电位最低。借助柠檬酸钝化液对焊接接头进行钝化,当钝化液浓度为10%,钝化时间为15 min时,点蚀电位最高,表面钝化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超凡,方圆,王雅晴,刘伟,潘宏伟[7](2019)在《卷取温度对超低碳T-3CA第二相析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卷取温度对超低碳T-3CA中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采用金相、TEM等检测手段,分析了580、630、680℃3个典型卷取温度下超低碳T-3CA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特性,结果发现卷取温度越高,热轧形成的TiC粒子尺寸越粗大,分布越稀疏。结合相关动力学计算分析了卷取温度对TiC粒子沉淀析出时临界晶核尺寸、相对形核率、相对沉淀析出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由580提高到680℃,TiC粒子沉淀析出时临界晶核尺寸增大约1.0nm,相对形核率降低约1.0个数量级,相对沉淀析出孕育时间增大约0.8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7期)

陈雪龙,王其红,王任甫,杨超飞,张玉祥[8](2019)在《超低碳SiCrMn2Ni4钢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超低碳SiCrMn2Ni4钢钢连续冷却过程,采用金相显微镜、SEM和TEM对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连续冷却后,只存在粒状贝氏体和板条状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组织逐渐由粒状贝氏体向板条状贝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增加至5℃/s时,出现粒状贝氏体与板条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冷却速度大于等于20℃/s时,组织全为板条状贝氏体。(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胡学文,陈继平,康永林,刘雅政[9](2019)在《超低碳BH钢的应变时效行为和烘烤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TS拉伸试验机和低频内耗仪对Ti处理和Ti+Nb+B复合处理的超低碳BH钢退火钢板的BH值随预应变量、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Snoek峰高和间隙固溶C原子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Ti处理的超低碳BH钢,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预变形量增加,BH值逐渐增加;随着烘烤时间延长,BH值先增加后下降;烘烤温度升高,BH值增加,烘烤温度升高到250℃,扩散到位错处钉扎位错形成柯氏气团的间隙固溶C原子已经接近饱和,对BH值影响幅度并不会太大。对于Ti+Nb+B复合处理的超低碳高强度BH钢,存在Nb C第二相粒子溶解和晶粒长大机制以及基体晶格中的间隙固溶C原子向晶界处扩散偏聚机制,两种作用机制中固溶C原子向晶界处扩散偏聚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退火温度较高和退火时间延长的情况下,超低碳高强度BH钢退火板的BH值和Snoek峰高并没有升高反而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2期)

王瑞珍,李新家,王神武[10](2019)在《高频红外法测定品种钢中超低碳硫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的有关规定及日常检验实际情况,建立红外线吸收法测量品种钢中超低碳硫含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并探讨该方法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以及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等,通过对不确定度的评定来论证该分析方法的可信程度。(本文来源于《涟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超低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超低碳IF钢中夹杂物来源,采用在转炉出钢后及中间包覆盖剂添加示踪剂的方法,确定夹杂物的来源。并在相关工序取钢样或渣样,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研究表明,RH进站顶渣w(TFe)控制为2.54%~4.49%,RH出站顶渣w(TFe)控制为4.56%~5.23%,RH钢包顶渣w(CaO)/w(Al2O3)控制为1.20~1.93,顶渣改质效果良好。正常坯进行分析含有少量的钡,未发现铈元素,在换包时取样第6炉和第7炉中间坯进行分析,可发现含有钡即钢包下渣情况,少量的铈成分。第6炉正常坯w(TO)为0.001 4%,第6炉和第7炉中间坯w(TO)为0.001 6%,第7炉正常坯w(TO)为0.001 5%,可见正常铸坯与交接坯相比w(TO)略有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低碳论文参考文献

[1].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铁素体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管坯穿孔性能的作用[J].云南冶金.2019

[2].罗衍昭,田志红,李向奎,季晨曦,刘延强.超低碳IF钢中夹杂物来源的示踪分析[J].中国冶金.2019

[3].陈培红,曹岸春,段佳圣.超低碳高铬高氮双相不锈钢CD3MN双联法冶炼工艺研究[J].山西冶金.2019

[4].李成龙,张鹏,李宁,王志刚,王艾竹.保护渣加入方式对超低碳825合金增碳的影响[J].河北冶金.2019

[5].潘晓倩,杨健,职建军,王睿之,范正洁.超低碳汽车外板BH钢炼钢过程中夹杂物的演变[J].钢铁.2019

[6].孙晓光,韩晓辉,张星爽,张志毅,李刚卿.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及环保型化学钝化工艺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9

[7].孙超凡,方圆,王雅晴,刘伟,潘宏伟.卷取温度对超低碳T-3CA第二相析出的影响[J].钢铁.2019

[8].陈雪龙,王其红,王任甫,杨超飞,张玉祥.超低碳SiCrMn2Ni4钢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9

[9].胡学文,陈继平,康永林,刘雅政.超低碳BH钢的应变时效行为和烘烤硬化规律[J].金属热处理.2019

[10].王瑞珍,李新家,王神武.高频红外法测定品种钢中超低碳硫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9

标签:;  ;  ;  ;  

超低碳论文-顾建林,史茜,黄崇德,莫琪芬,张跃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