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过程论文-许宝松,陈琦,邱奔,徐冰洁,韩召

球磨过程论文-许宝松,陈琦,邱奔,徐冰洁,韩召

导读:本文包含了球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硅粉,粒度,球磨,过程控制剂

球磨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许宝松,陈琦,邱奔,徐冰洁,韩召[1](2018)在《过程控制剂对球磨法制备纳米硅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去离子水、正己烷、无水乙醇为过程控制剂,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硅粉。探究了极性溶剂与非极性溶剂作为过程控制剂对于球磨法制备纳米硅粉的化学组成、粒度、微观形貌、分散性、物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作为过程控制剂时,羟基基团可以有效的改善粉体的团聚现象。但随着硅粉细化至纳米级别时,水中的氢氧根离子会使部分纳米硅粉转化成硅醇,从而加剧团聚。当乙醇用量为3mL/g,球磨48h后,可以稳定制备出粒度分布为30~50nm,分散性良好,X射线衍射图谱无杂峰,球形的纳米硅粉,且其表面生成了2nm左右的亚稳态SiOx层。相对与工业上采取的气相法合成纳米硅粉,本研究探索了物理法合成纳米硅粉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12期)

陈敏,肖玄,张雪峰[2](2018)在《球磨时间对TiO_2-V_2O_5-C还原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SEM、TG-DSC、X射线衍射和粒度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球磨时间对TiO_2-V_2O_5-C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混合粉料的细颗粒团聚导致其平均粒径略有增加;当球磨时间从8 h延长至16 h,混合粉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失质量曲线向低温方向偏移,还原过程加快;继续延长球磨时间至24 h,失质量和吸热变化基本一致;当球磨时间为16 h时,混合粉料经逐级脱氧还原和固溶反应合成Ti_(0.8)V_(0.2)C。(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马天雨,王雅琳,沈坤,刘金平[3](2018)在《铝土矿连续球磨过程粒度分布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球磨过程粒度分布难以在线检测的问题,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和PBM(Population Balance Model)模型框架,建立铝土矿连续球磨过程粒度分布预测模型。根据铝土矿分批磨矿特性数据改进PBM破碎速率模型结构;考虑不同粒级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特性,改进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由分批实验获得的铝土矿磨矿特性数据和连续球磨过程采样数据反算寻优模型关键参数。工业试验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精度高,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明,魏镜弢,付亚伟,蔡晓明[4](2018)在《机械法制备石墨烯球磨过程的能量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机械球磨法制备石墨烯过程中,磨球剪切剥离高定向裂解石墨时,石墨片层之间发生的能量交互,以及剥离石墨后的能量变化。从能量层面上解析机械球磨制备石墨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梁曼[5](2017)在《球磨过程介质群运动区域特性对物料破碎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磨过程作为一种大规模制备粉体的机械法破碎工序,在冶金、矿山、建材、化工、食品加工和药材生产等基础工业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球磨粉碎物料的过程中电耗和钢耗较高,粉磨效率极低。影响球磨过程粉磨效率的因素很多,但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相对单一,适用范围小,缺乏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普适性研究方法和结论,且对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过程研究也不够深入。由于介质群运动的微观区域变化对颗粒破碎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不足,并且不同影响因素的优化过程及结论还需大量的粉磨实验进行指导或验证,致使球磨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优化调控研究只能依赖于球磨实验,工作量大且环境恶劣,难以从机理上优化和调控影响因素的影响过程。为了揭示球磨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下介质群运动微观区域变化对颗粒破碎效率的影响机理,开展了基于EDEM网格划分法的介质群运动区域分布特性对颗粒破碎效率的影响过程研究。通过对介质群运动形态进行区域划分,建立了介质运动速度矢量区域分布模型和碰撞特性区域分布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影响因子:衬板结构和运动模式分别开展了数值模拟和粉磨实验研究。以角螺旋衬板为例,通过建立不同衬板结构中介质群运动速度矢量区域模型和碰撞特性区域分布模型,分析了衬板结构变化对介质群运动区域分布的影响。结合粉磨试验中破碎颗粒产率的变化趋势,得到介质群最佳碰撞能占比与微细颗粒产率的关系函数方程。以颤振耦合运动为例,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不同激振参数下介质群运动区域分布的变化以及对应条件的粉磨实验中颗粒破碎率和微细颗粒产率,得到介质群运动平均接触力与颗粒破碎率的关系函数方程以及介质群最佳碰撞能占比与微细颗粒产率的关系函数方程。两个函数方程都仅与被磨物料的属性相关,与破碎条件无关。综合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中介质群运动区域变化趋势与颗粒破碎效率的关系,建立了介质群运动区域特性的数据库,通过调控结构工艺参数或运动参数,使介质群的运动区域特性向数据库中“好”的区域特性转化,从而达到有效调控球磨过程参数,优化生产的目的。基于介质群运动区域特性与颗粒破碎的关系方程,构建了一种揭示球磨过程影响因素对颗粒破碎效率影响机理的优化模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介质群运动区域特性的球磨过程影响因素优化方法。从介质群运动微区域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球磨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颗粒破碎的影响过程和机理,为预测球磨过程颗粒破碎率和微细颗粒产率、优化衬板结构、调控球磨过程参数以及球磨装置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赵文轩[6](2017)在《选矿过程球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的矿产处理过程中,最初的处理阶段就是选矿,一般都是通过球磨系统来实现相关的操作的,但是在传统的系统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文章探讨了基于PROFIBUS总线构成的PLC-SCADA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完全满足相关的活动对于自动化水平的要求,并且能够实现生产处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由于它的优越特性,目前已经应用于很多的相关产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益。(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27期)

曾美琴,邢继权,何秋梅,胡仁宗,朱敏[7](2017)在《Cu-Sn-Bi合金在球磨和烧结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出Cu-10%Sn-5%Bi合金粉末,然后将其压制成型并进行烧结,制备成合金块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Cu-Sn-Bi合金在高能球磨和烧结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高能球磨可以扩展Cu-Bi互不溶体系的固溶度,且在球磨过程中形成的Cu_6Sn_5相为亚稳定相,随着球磨时间延长会先形成而后发生分解,分解后的Sn将固溶到Cu中;同时在450 r/min球磨40 h后,Sn、Bi基本完全融入Cu中,形成Cu的过饱和固溶体。在烧结过程中,Bi从Cu中脱溶,细小弥散分布在Cu基体中。在700℃二次烧结后,Cu-Sn-Bi合金显微组织良好,具有相对较好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郭铁明,金硕,吉瑞芳,蒲亚博,王海龙[8](2017)在《Mo粉在球磨过程中的机械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仪器研究了Mo粉在机械球磨过程中粒度、晶粒尺寸和显微应变随球磨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机械球磨过程中Mo粉的显微结构特点及其细化机理.结果表明:在球磨初期Mo粉细化明显,球磨20h以后,Mo粉粒度细化趋于稳定,球磨30h后,平均晶粒尺寸达到18.19nm,体积平均粒径达到3.371μm,粒度分布曲线呈现为纳米、亚微米及微米区共存的3峰特征,晶粒尺寸与显微应变呈现ε=12.268 D~(-1.229)的逆变关系.其细化的机理是:球磨初期Mo粉产生强烈塑性变形,缺陷密度剧烈增加,粉体发生强烈加工硬化,加速了粉体碎化;球磨20h后冷焊和碎化达到动态平衡,粉体粒度趋于平稳.(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博古,苏进举,张莉华,赵可,李辛元[9](2017)在《镁碳球磨过程中甲烷生成原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充氢球磨法制备镁碳复合储氢材料。气相色谱(GC)测试表明,球磨后有CH_4生成,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金属镁与微晶碳球磨后会形成Mg_2C_3,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H与进入Mg晶格中的C原子结合生成CH_4使得材料中的Mg_2C_3消失。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当MgH_2(001)晶面出现C原子时,晶格中的H原子会与C原子作用形成C-H键,最终生成CH_4。(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08期)

张传杰,颜超,刘云,崔莉,朱平[10](2016)在《过程控制剂对机械球磨法制备壳聚糖微细粉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蒸馏水、无水乙醇为过程控制剂,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壳聚糖微细粉体,研究过程控制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其产率、粒径分布、微观形貌、黏均分子量、化学结构、结晶结构以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为过程控制剂效果最好,当乙醇用量为0.75mL/g时,壳聚糖粉体的产率最高,从25%提高到94.7%,而且得到的壳聚糖粉体的粒径分布集中,D50为824nm,D90为1629nm。采用乙醇为过程控制剂制备的壳聚糖微细粉体未发生衍生化反应,但是其黏均分子量下降了23%,结晶结构受到部分破坏,热稳性变差。(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球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SEM、TG-DSC、X射线衍射和粒度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球磨时间对TiO_2-V_2O_5-C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混合粉料的细颗粒团聚导致其平均粒径略有增加;当球磨时间从8 h延长至16 h,混合粉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失质量曲线向低温方向偏移,还原过程加快;继续延长球磨时间至24 h,失质量和吸热变化基本一致;当球磨时间为16 h时,混合粉料经逐级脱氧还原和固溶反应合成Ti_(0.8)V_(0.2)C。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球磨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许宝松,陈琦,邱奔,徐冰洁,韩召.过程控制剂对球磨法制备纳米硅粉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8

[2].陈敏,肖玄,张雪峰.球磨时间对TiO_2-V_2O_5-C还原过程的影响[J].中国粉体技术.2018

[3].马天雨,王雅琳,沈坤,刘金平.铝土矿连续球磨过程粒度分布预测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18

[4].赵明,魏镜弢,付亚伟,蔡晓明.机械法制备石墨烯球磨过程的能量层分析[J].价值工程.2018

[5].梁曼.球磨过程介质群运动区域特性对物料破碎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6].赵文轩.选矿过程球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7].曾美琴,邢继权,何秋梅,胡仁宗,朱敏.Cu-Sn-Bi合金在球磨和烧结过程中的组织演变[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8].郭铁明,金硕,吉瑞芳,蒲亚博,王海龙.Mo粉在球磨过程中的机械力效应[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7

[9].刘博古,苏进举,张莉华,赵可,李辛元.镁碳球磨过程中甲烷生成原因的分析[J].山东化工.2017

[10].张传杰,颜超,刘云,崔莉,朱平.过程控制剂对机械球磨法制备壳聚糖微细粉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6

标签:;  ;  ;  ;  

球磨过程论文-许宝松,陈琦,邱奔,徐冰洁,韩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