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样地论文-邓志云,李玉武

监测样地论文-邓志云,李玉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监测样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雨林,样地网络,生物多样性监测,西双版纳

监测样地论文文献综述

邓志云,李玉武[1](2019)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样地网络建设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固定样地及其网络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理解物种共存机制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但是目前针对某一具体森林类型,构建一系列监测与研究样地的样地网络还很少见。因此,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20个左右具有良好代表性的1 hm~2热带森林样地,构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网络(XTFRN)"。文章对其选址、定点、打点、浇制水泥桩、边线测设、物种调查、树木标记挂牌等建设过程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先文娟[2](2019)在《基于ArcGIS的碳监测样地信息提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样地调查作为林业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碳监测、生物量评估、物种多样性调查等林业资源调查工作中应用广泛。本文以碳监测样地提取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ArcGIS工具提取林业资源样地信息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3](2019)在《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徐定兰,余泽平,王国兵,张昊楠,王智[4](2018)在《江西官山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灌木多样性及空间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分,以官山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12 hm~2)为平台,基于300个5 m×5 m工作样方的调查数据,对灌木(DBH≤1.0的个体,包括乔木幼苗、幼树)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总平均盖度为42.17%,67个样方小于20%,30个样方大于76%;(2)样地内灌木个体9 927株(丛),分属54科94属184种,其中优势种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矩叶鼠刺(Itea oblonga)、细枝柃(Eurya loquian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lanuginosa)、糙花少穗竹(Oligostachyum scabriflorum)、甜槠(Castanopsis eyrei)等,各优势种均表现为聚集分布;(3)以工作样方为单元的灌木物种数(S)为0~25种,Shannon-Wiener指数(H)为0.0~3.1,生态优势度(D)为0.0~1.0,表现出明显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叁者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96,0.227,0.228(P<0.05),物种多样性表现出由南向北增加,由东向西下降,而生态优势度则是西北-东南增加,而西南-东北降低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灌木盖度、优势物种及物种多样性在常绿阔叶林内分布都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自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苗婷婷,张文斌,吴中能,刘俊龙,曹志华[5](2018)在《湿地松中幼林抚育样地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湿地松中幼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割灌除草和间伐两种抚育方式对林分胸径、树高及蓄积量的影响。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采取割灌除草和间伐措施的样地林分生长情况都好于对照。割灌除草处理间对胸径有极显着影响(P=0.005 9<0.01),对单株材积有显着影响(P=0.031 1<0.05);不同监测时间对胸径有极显着影响(P=0.000 1<0.01),对树高也有显着影响(P=0.014 6<0.05),对单株材积有极显着影响(P=0.001 6<0.01)。间伐处理间对胸径有极显着影响(P=0.002 2<0.01),对树高没有显着影响(P=0.065 3>0.05),对单株材积也有显着影响(P=0.028 3<0.05);不同监测时间对胸径有极显着影响(P=0.005 0<0.01),对树高也有显着影响(P=0.049 6<0.05),对单株材积有显着影响(P=0.030 9<0.05)。两种抚育方式都促进了湿地松中幼林的生长,抚育成效开始显现。试验为安徽省内湿地松中幼林的科学抚育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秦运芝,张佳鑫,刘检明,刘梦婷,万丹[6](2018)在《湖南八大公山25 h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系北缘,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按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s)建设规范于2010–2011年在保护区内建设了一个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多样性长期动态监测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本文初步分析了八大公山25ha样地的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木本植物存活个体186,575株,隶属于53科114属232种;个体数超过1,000株的有38个物种(贡献87%的个体数),个体数最多的物种为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样地内稀有种(≤25株)种数占样地总物种数的44%,而个体数仅为样地总个体数的0.4%。样地内个体平均胸径为5.41cm,其中68.4%的个体DBH≤5cm,DBH≥20cm的个体数(7,474株)仅约占总个体数的4%;个体胸径直方图呈倒"J"形,表明样地处于良好更新与正常生长状态。样地的种–面积关系图显示物种数随样地面积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其增长速度由迅速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取样面积10 ha时可以涵盖90%以上的物种; 1 ha小样地个体数平均为7,261.8±974.8 (SD),物种数平均为128.2±8.2 (SD), 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3.56±0.11 (SD),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异最小,平均为1.69±0.06 (SD);个体数与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着相关,表明在该样地中物种多样性的取样效应不明显,物种数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其他因素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9期)

孙小伟,杨庆松,刘何铭,王希华[7](2018)在《基于浙江天童20 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丛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能够代表浙江天童山的森林植被典型群丛类型,同时也为植被分类中如何发现过渡类型和确定典型类型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天童20 hm~2森林大样地资料,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与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剔除过渡群落,进行群丛划分。结果表明,去除过渡地段后更利于研究区域典型群丛类型的确定。大样地的植被类型可划分为宜昌荚蒾-厚皮香/港柯+云山青冈群丛(Viburnum erosum-Ternstroemia gymnanthera/Lithocarpus harlandii+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Ass.);虎皮楠-柯/木荷+米槠群丛(Daphniphyllum oldhami-Lithocarpus glaber/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Ass.);红毒茴-紫楠/南酸枣+薄叶润楠群丛(Illicium lanceolatum-Phoebe sheareri/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Machilus leptophylla Ass.)。DCA排序同时能反映各群丛类型分布与环境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海拔和凹凸度对群丛分布有较大影响,坡度和坡向对群丛分布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琴[8](2018)在《林口林业局西北楞监测样地简介及相关经营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林口林业局西北楞林场几块监测样地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监测样地对应林分的主要经营对策。(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18年01期)

杜志,甘世书[9](2018)在《基于遥感群团样地的森林资源宏观监测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宏观监测遥感群团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具有丰富遥感判读经验人员和无判读经验人员在参考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遥感影像,以及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的条件下进行判读,各地类的正判率情况。结果表明:经验丰富的判读人员对于乔木林、竹林、特殊灌木林和森林的正判率均高于无判读经验人员;高分辨率和合适时相的遥感影像,以及充分利用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均有助于提高正判率。(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1期)

王兰,孔祥明,安君芳,段金辉,何阳[10](2017)在《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区植被恢复固定样地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2个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显示,实施造林、封山育林10年后,项目区乔木和灌木覆盖度从2007年的14%逐渐增加到了2015年的42%,增加了28%,增幅达200%。乔木树种种类基本没有变化,灌木树种种类在减少,草本植物种类的平均数量呈现出增长-减少-增长-减少循环的趋势,蕨类植物种类没有太大的变化,苔藓种类有所增加。裸地的比例从2007年的53%下降到了2015年的10%,下降了43%,下降幅度达430%,土壤侵蚀发生率减少,土壤侵蚀发生率与植被覆盖度两者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12期)

监测样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样地调查作为林业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碳监测、生物量评估、物种多样性调查等林业资源调查工作中应用广泛。本文以碳监测样地提取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ArcGIS工具提取林业资源样地信息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监测样地论文参考文献

[1].邓志云,李玉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样地网络建设实践[J].林业调查规划.2019

[2].先文娟.基于ArcGIS的碳监测样地信息提取方法[J].林业勘查设计.2019

[3].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秦岭落叶阔叶林2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J].生物多样性.2019

[4].徐定兰,余泽平,王国兵,张昊楠,王智.江西官山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灌木多样性及空间计量特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5].苗婷婷,张文斌,吴中能,刘俊龙,曹志华.湿地松中幼林抚育样地监测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18

[6].秦运芝,张佳鑫,刘检明,刘梦婷,万丹.湖南八大公山25h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8

[7].孙小伟,杨庆松,刘何铭,王希华.基于浙江天童20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丛划分[J].植物生态学报.2018

[8].王琴.林口林业局西北楞监测样地简介及相关经营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8

[9].杜志,甘世书.基于遥感群团样地的森林资源宏观监测影响因子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8

[10].王兰,孔祥明,安君芳,段金辉,何阳.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区植被恢复固定样地监测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7

标签:;  ;  ;  ;  

监测样地论文-邓志云,李玉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